1.本公开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圈组件及终端。
背景技术:2.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中应用到线圈。例如,在无线充电技术方面,很多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开始利用线圈进行无线充电。而该线圈的损耗大小直接影响着充电性能的好坏。
3.而对于单根导线绕制成的线圈,电流分布在导线横截面边界,该现象为趋肤效应。而该现象将会大大增加线圈的阻抗,从而导致线圈发热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4.本公开实提供一种线圈及终端。
5.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圈组件,至少包括:
6.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7.所述第二线圈层叠在所述第一线圈上;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通过过孔并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为与所述第二线圈中第m匝对齐;其中,所述n及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按照电流流入到流出的方向,将导线由外向内逐圈卷绕成n匝;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n及所述m均小于或等于所述n。
9.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线圈上具有至少一个断口,所述导线上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位于所述断口内。
1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连接至少包括两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的断口处的两侧。
11.上述方案中,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的导线均为p股;其中,所述p为大于1的整数;
12.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i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i股通过过孔并联;其中,所述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所述p的整数。
13.上述方案中,p股所述导线中任意两股所述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
14.上述方案中,p股所述导线包括:p1股、p2股及p3股;其中,所述p1股位于所述p2股的内侧,所述p3股位于所述p2股的外侧;
15.所述p1股的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所述p2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所述p3股的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小于所述p2股线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
1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大于预定角度。
1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为所述断口;
18.或者,
19.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连接成弧线。
20.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本公开任意实施例的所述的线圈组件。
21.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还包括:壳体;
22.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非金属板的覆盖区域。
23.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4.本公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层叠在所述第一线圈上;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通过过孔并联。如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使得线圈组件的阻抗大大减小,从而大大减小线圈组件的发热。
25.并且,由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如此,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并联线圈的绕制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使得并联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方向一致,如此相对于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而使得一部分电流可以从第n匝往反方向流经到第n+1匝来说,可以减少电流的损耗,进而能够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2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8.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单层线圈的示意图。
29.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单层线圈的电流分布示意图。
30.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个线圈的示意图。
31.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个线圈的总阻抗示意图。
32.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33.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34.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线圈组件的电流分布示意图。
35.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线圈组件的总阻抗示意图。
36.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37.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38.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39.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0.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1.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2.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3.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4.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45.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多股导线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公开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制。
48.对单根导线绕制成的单层线圈如图1所示;该线圈由导线绕制而成,该线圈为包括多匝的一层线圈。该单层线圈的电流分布如图2所示,例如,分布在导线横截面的边界10;线圈导线表面的感应电动势电流很大,而实际流过导线的电流很小,使得整个线圈的阻抗增加。
49.如图3所示,由单根导线绕制而成的包含多层线圈的线圈组件,其中,每层线圈包括多匝绕线,但是,由于单根导线绕制这种线圈组件,每层线圈之间的电路连接为串联关系,导致这种架构的线圈组件的总阻抗为包含的多层线圈串联的阻抗之和。例如,如图4所示,多个串联的线圈的阻抗分别为r1、r2、r3及r4,则多个串联的线圈的总阻抗为:r1+r2+r3+r4;如此,也会使得整个线圈的阻抗大大增加。
50.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线圈组件,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线圈组件20包括:
51.第一线圈201和第二线圈202;
52.所述第二线圈202层叠在所述第一线圈201上;所述第二线圈202与所述第一线圈201的卷绕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202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201的第m匝通过过孔并联;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为与所述第二线圈中第m匝对齐;所述n及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匝数可不等,此时,可以第一线圈中的部分匝数与第二线圈中的部分匝数,通过过孔的形式建立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并联。此时,所述n和所述m可相等或不等。
54.此处中过孔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通孔或穿孔等,只需满足在两匝线圈上形成孔,并在孔内填充导体即可。
55.在一个应用工场景中,在图5所示的线圈组件的上面一层线圈为第一线圈,图6所示的线圈组件为所述图5所示线圈组件的背面图,图6所示的线圈组件的上面一层的线圈为第二层线圈。当然,在其它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层叠的上下关系可以互换,图5和图6描述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只是示例性的例举而不是限制。
5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为n匝;其中,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n小于或等于所述n,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都为n匝,则此时n和m可相等,此时由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自身的电阻的相近,可以尽可能减少线圈的阻抗。
57.并联的两匝线圈的电阻,相对于任意一个单匝线圈的电阻都小。例如第一线圈的第2匝与第二线圈的第2匝通过过孔并联,其中,所述过孔有三个,则所述第一线圈的第2匝和第二线圈的第2均被分为4段;第一线圈的第2匝及第二线圈的第2匝中每一段的线圈均为
r,则第一线圈的第2匝与第二线圈的第2匝的总电阻为:任意单独的第一线圈的第2匝或第二线圈的第2匝的阻值为4r。如此,两匝线圈通过并联后,可以减小这种大电阻在工作时自身发热的热量值,及功耗。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按照电流流入到流出的方向,将导线由外到内逐圈卷绕成n匝;其中,所述n及所述m均小于或等于所述n。
59.例如,如图5所示,电流流入的方向可以为由外向内的方向。这里,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可以均按照顺时针方向绕制,或者,可以均按照逆时钟方向绕制。图5所示的绕制方式为:一种由外向内的逆时钟绕制方式。
60.这里,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环形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为圆盘状。
61.这里,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从内到外各匝的半径依次增大。
62.这里,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中,每相邻两匝之间存在的一定间距。如此,可以降低各匝之间短路情况发生以及降低各匝所产生磁场的相互影响。
63.这里,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通过过孔并联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在所述第一线圈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对应位置处打穿至少一个孔,该孔可以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导通。例如,如图5所示,在第一位置221,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打了三个孔。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至少两处位置通过过孔并联。
65.例如,如图5所示,在第一位置221及第二位置222,均设置了三个孔,该三个孔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连接。若所述第一线圈第n匝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通过两处位置过孔并联,则第n匝并联的线圈段为三段线圈或第m匝并联的线圈段为三段线圈。
66.通过打孔机在两匝线圈上形成孔,并在孔内填充导体,从而实现两匝线圈的并联。
67.这里,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若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为一个时,所述线圈组件为两层线圈。又如,若所述第一线圈为一个及所述第二线圈为两个,或者,若所述第一线圈为两个及所述第一线圈为一个,所述线圈组件为三层线圈。
68.这里,所述线圈组件可以为通信线圈。例如,所述线圈组件可以为无线充电装置中的无线充电线圈,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是任意一个接收无线信号或者发射无线信号的设备。
6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并联,使得整个线圈组件的阻抗大大减少,从而大大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70.例如,请参照图2及图7;在图2中,多个线圈串联,该电流分布在一根导线的横截面积上;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过孔并联后,该原本分布在一根导线的横截面积的电流会分布在两根导线的横截面积10上。如此,电流在两根导线的分布面积大于在一根导线上的分布面积,从而使得整个线圈组件的阻抗大大减小,从而能够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71.再如,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在三个位置处过孔并联,以分成了四个线圈段;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四个线圈段的阻抗分别均为:r1
‘
、r2’、r3
‘
及r4’的;如图8所示,该线圈组件的总阻抗则为:
72.在上述示例中,若将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串联,则所述线圈组件的总阻抗为:2(r1'+r2'+r3'+r4')。在上述示例中,若只有一层线圈,即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则所述线圈组件的总阻抗为:(r1'+r2'+r3'+r4')。
73.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行过孔并联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少阻抗。
74.且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反、例如第一层线圈由外向内逐圈绕制及第二层线圈由内向外逐圈绕制来说,是一种新的并联线圈的绕制方式。并且,该种绕制方式还有利于并联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方向一致,相对于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而使得一部分电流可以从第n匝往反方向流经到第n+1匝来说,可以减少电流的损耗,进而能够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线圈上具有至少一个断口,所述导线上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位于所述断口内。
76.例如,如图5所示,在第一线圈上具有一个断口,该断口在第二位置2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上具有两个断口,一个位于图5的第一位置221,另一个位于图5的第二位置222;或者,所述第一线圈上的断口可以为至少两个,可以位于第一线圈的任意半径方向上。
77.这里,一个所述断口用于供导线上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穿过。
78.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导线上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可位于所述断口内,则该线圈组件的供电流流出的导线可穿过断口到整个线圈组件的外侧,从而使得线圈组件的厚度不会增加,从而可以在不增加线圈组件厚度的前提下,实现过孔并联。
79.请再次参见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件中供电流流出的导线的一端为出线端2011,所述线圈组件中供电流流进的导线的一端为进线端2012。
8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线端和所述进线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上;
81.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出线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上,所述进线端连接在第二线圈上。
8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既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上,以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
83.且,当所述出线端和进线端均设置与所述第一线圈上时,所述出线端穿过所述断口,引出到线圈组件的最外侧,方便与其他电子元器件的连接。如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可以与所述进线端在同一层,从而可以减少线圈组件的进、出线的厚度。
84.在断口出,第一线圈的各匝线圈是断开的,各匝实质上是一个开口环。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连接至少包括
两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的断口处的两侧。
86.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线圈第n匝与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连接在第三位置223,该第三位置的2231及2232均连接,该2231位于断开的第一侧,该2232位于断口的第二侧。
8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过孔并联的连接至少包括两处,分别位于第一线圈的断口处的两侧。
88.在本示例中,每个过孔并联的连接均包括一个断口。例如,如图5所示,在所述图5的第一位置221处,可以如图5的第二位置处222一样,该过孔并联在第一线圈上有断口,该过孔并联的连接至少有两处,分别位于第一线圈上该断口的两侧。
89.这里,在所述断口的第一侧,电流分布在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在所述断口处,电流汇聚在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断口的第二侧,电流重新分布在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如此,在断口的两侧,电流分布在两层,即分布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断口处,电流分布在一层,即分布在所述第二线圈。
90.且,由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如此,当电流分布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两层时,电流在该两层的流经方向一致。如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若两层线圈的卷绕方向不一致时,电流分布在两侧的流经方向相反来说,能够大大减少电流损耗,从而大大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的导线均为p股;其中,所述p为大于1的整数;
92.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i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i股通过过孔并联;其中,所述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所述p的整数。
93.例如,如图10所示,公开了一个导线为3股的示意图。在该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导线为3股。由于所述第二线圈是层叠在所述第一线圈上的,在该图10中,省略了所述第二线圈。该图10的线圈组件对应的第二线圈如图11所示。
94.在上述示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i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i股通过过孔并联,包括: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1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1股通过过孔并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2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2股通过过孔并联;以及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第3股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第3股通过过孔并联。
95.如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原本分布在一股导线上的电流分布在多股导线上,从而能够减弱趋肤效应,使得整个线圈组件的发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
96.在一些实施例中,p股所述导线中任意两股所述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
97.例如,若第一线圈的导线为3股,其中第1股导线与第2股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或者,第2股导线与第3股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或者,第1股导线和第3股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
98.又如,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导线均为3股;该第一线圈中3股导线中长度相差最大的两股所述导线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第二线圈中3股导线中长度相差最大的两股所述导线的长度差在预定长度范围内。
99.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p股所述导线中任意两股所述导线相同;或者,p股所述导线中至少两股所述导线相同、且其它股所述导线中相差最大的两股所述导线的长度差在预
定长度范围内。
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长度范围为小于或等于10mm。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定长度范围为形成第一线圈的导线或第二线圈的导线的百分之二以下。
101.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形成第一线圈和/或形成第二线圈的导线为多股,且多股所述导线中任意两股所述导线的长度相差不大;如此,多股所述导线中分布的电流大小基本一致,从而能够使得各股所述导线的发热基本一致,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述线圈组件的损耗。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p股所述导线包括:p1股、p2股及p3股;其中,所述p1股位于所述p2股的内侧,所述p3股位于所述p2股的外侧;
103.所述p1股的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所述p2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所述p3股的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小于所述p2股线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
104.这里,所述p1、所述p2及所述p3均可以为一股或多股。只需满足从所述线圈组件的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为:p1、p2及p3即可。
105.例如,p股所述导线分别为:第1股、第2股、第3股、
……
及第p股;其中,所述p为大于1的整数。若从线圈组件的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为:第1股、第2股、第3股、
……
及第p股;即第1股在第2股的内侧,第2股在第3股的内侧,依次类推,第m
‑
1股在第p股的内侧。则第1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2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第2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3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依次类推,第p
‑
1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p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
106.如图10所示,若该线圈组件的第一线圈的导线为3股;该3股导线分别为第1股、第2股及第3股;其中,第1股在第2股的内侧、第3股在第2股的外侧。这里,通过设置第1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2股供电流流出出线端的长度,以及第2股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3股供电流流出出线端的长度,以使得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到最近一个断口之间的各股导线的长度一致,从而能够确保供电流流出的出线端到最近一个断口之间的该段线圈的各股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一致、发热一致。
107.如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使得至少部分的线圈的各股导线的电流大小一致、发热一致。
108.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任意可实现p股导线的长度基本一致,或者p股导线中部分线圈段的导线的长度基本一致的方式都可以,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导线分为3股,分别为第1股、第2股及第3股;该3股导线从内侧向外依次第1股、第2股、第3股;若将第3股与断口连接成一条直线,第1股和第2股均在该直线上;如此,第1股的导线出现端的长度大于第2股导线出线端的长度,第2股导线出线端的长度大于第3股导线出线端的长度。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大于预定角度。
110.此处的首端为各匝线圈中按照卷绕方向卷绕的起点,此处的尾端为各匝线圈中按照卷绕方向卷绕的终点。
111.例如,请再次参见图11,公开一个线圈组件的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的第1匝的尾端与第2匝首端连接。
112.这里,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是指: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的端点的切线;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是指: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匝的首端的端点的切线。
11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m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大于预定角度。
114.这里,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的切线是指: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的端点的切线;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首端的切线是指: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匝的首端的端点的切线。
1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角度为大于80度小于180度的值。例如,所述预定角度为150度;又如,所述预定角度为180度。
116.在一应用场景中,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连接处为错匝;这里,所述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错匝的位置处的夹角,例如如图14所示的夹角。
117.例如,如图9所示,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为l1,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为l2,所述l1与所述l2的夹角为角度a。这里,角度b也是第1匝的末端的切线与l3第2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在本示例中,夹角a是朝内侧,夹角b是朝外侧。此处的朝内侧和朝外侧是相对线圈组件的位置描述。
118.在一应用场景中,上述的实施例的预定夹角可以为如图14所示的夹角。在所述图14中,其中一个夹角的两条切线分别为l3和l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3也可以为错匝处的错匝线。
119.在另一应用场景中,上述实施例的预定夹角也可以为如图12所示的夹角c和d;在本实例中,夹角c和d都是朝内侧的。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为所述断口;
121.或者,
122.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连接成弧线。
12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与第m匝的首端之间连接成弧线。
124.例如,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为断口,且所述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与第m匝的首端之间为弧线。
125.又如,如图11及图14所示,若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与第n匝的首端之间为弧线。
126.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若第一线圈的第n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n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大于预定角度,和/或第二线圈的第m
‑
1匝的尾端的切线与第m匝的首端的切线的夹角大于预定角度,则可以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前一匝的尾端与后一匝的尾端连接处更加平滑,从而使得流经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受到的阻力越小,从而能够减少电流的损耗,进而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
127.且,若前一匝的尾端和后一匝的首端之间不在断口处,则前一匝的尾端与后一匝的首端之间通过弧线连接,可以使得电流的流向阻力越小,从而进一步减少电流的损耗,进
而进一步减少线圈组件的发热。当然,在其它示例中,可以使得前一匝的尾端与后一匝的收单之间的弧线尽可能接近圆弧线。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的导线分为p股后,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出线端合并为一股;其中所述p为大于1的整数;
129.和/或,
130.所述第二线圈的导线分为p股后,在所述第二线圈的进线端合并为一股。
13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若所述线圈组件的进线端在所述第一线圈上,则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线圈的导线分为p股后,在所述第一线圈的进线端合并为一股。
132.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5和图16分别为线圈组件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导线均为三股;所述线圈组件的出线端在所述第一线圈上,所述线圈组件的进线端在所述第二线圈上。在本示例中,如图17所示,将图15中所示的第一线圈的出线端由3股合并为了1股;如图18所示,将图16中所示的第二线圈的进线端由3股合并为了1股。
133.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导线分成多股后,可以将原本分布在一股导线上的电流分布在多股导线上,从而可以减弱趋肤效应,进而使得整个线圈组件的发热降低;而在线圈组件的出现端和进线端将多股导线合并成为1股,则有利于所述线圈组件的布线,使得布线更加简便,也便于后续容纳在终端时使得线圈组件的占用空间更小。如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减低发热的前提下,还能使得线圈组件所占用空间更小、布线更加整洁等。
13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所述线圈组件。
135.此处的终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
1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壳体;
137.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非金属板的覆盖区域。
138.此处的壳体的区域至少包括:金属板的覆盖区域,和/或非金属板的覆盖区域。此处的非金属板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用绝缘板代替。
1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中框位置。
140.本公开实施例中,线圈组件设置在壳体内的非金属板的覆盖区域内,可以减少线圈组件对终端内其它组件等的影响,从而降低终端的损坏。
141.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件也可以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任意位置;例如,所述线圈组件可以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中间位置;又如,所述线圈组件也可以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靠近电池的位置;等等。
142.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其中各个步骤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装置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143.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144.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145.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146.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