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60668发布日期:2021-05-25 12: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一般包括电芯、电解液、电池壳体及装配在电池壳体上的顶盖。在进行动力电池装配时,电芯极耳通过转接片与顶盖极柱进行连接。现有技术中一般为单极柱输出极,即极柱与转接片单一,与电芯连接内阻大,电芯循环温度及温升较高,进而影响电芯使用寿命;同时现有的极柱结构单一,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工作环境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降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极柱与转接片单一,与电芯连接内阻大,以及现有极柱结构单一,不便于进行适应性设计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通过在单体电池顶盖上设置多个极柱连接电芯,降低电芯转接极柱的连接内阻及自身材料内阻,同时便于根据电池包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适应性结构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包括顶盖板和配设于顶盖板下侧的第一塑胶件,所述顶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极柱连接片,每个极柱连接片与顶盖板之间设有第二塑胶件,每个极柱连接片对应设有两个转接片,所述转接片上设有弯折板,所述转接片位于第一塑胶件下侧,所述弯折板向上贯穿第一塑胶件、顶盖板及第二塑胶件,所述弯折板顶端设有引出端,所述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弯折板侧面包裹有第三塑胶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顶盖板和配设于顶盖板下侧的第一塑胶件,所述顶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极柱连接片,每个极柱连接片与顶盖板之间设有第二塑胶件,每个极柱连接片对应设有两个转接片,所述转接片上设有弯折板,所述转接片位于第一塑胶件下侧,所述弯折板向上贯穿第一塑胶件、顶盖板及第二塑胶件,所述弯折板顶端设有引出端,所述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弯折板侧面包裹有第三塑胶件;由于在单体电池顶盖上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极柱连接电芯,降低电芯转接极柱的连接内阻及自身材料内阻,在循环使用时产生较少的热量,尤其是在大电流工作时,而采用了极柱连接片后,便于根据电池包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适应性结构设计,也方便电池组装生产操作,而第一塑胶件、第二塑胶件和第三塑胶件用于对顶盖板进行绝缘防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极柱连接片上设有与引出端相匹配的通孔,所述引出端伸入所述通孔中。如此,将转接片引出端插入通孔中后,便于使转接片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进行焊接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塑胶件上靠近转接片处的四周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沿与第三塑胶件侧面相垂直的方向突出。通过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凸台,安装时凸台顶面与第一塑胶件接触起到止推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塑胶件上设有卡头,所述卡头与第三塑胶件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塑胶件上设有与卡头匹配的卡槽。通过在第二塑胶件上设置卡头,并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与卡头匹配的卡槽,安装时凸台顶面与第一塑胶件接触起到止推作用,而卡头卡入卡槽内并与引出端下侧接触,从而实现对转接片在顶盖板上的定位及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塑胶件上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侧面与所述凸台上侧面相贴合。通过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密封圈,用于对顶盖板及第一塑胶件与第三塑胶件侧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顶盖板上还设有防爆阀组件。当电芯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组件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顶盖板上还设有注液口。在动力电池注液工序中,通过顶盖板上的注液口,向电池壳体内注入电解液。

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以上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顶盖板和配设于顶盖板下侧的第一塑胶件,所述顶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极柱连接片,每个极柱连接片与顶盖板之间设有第二塑胶件,每个极柱连接片对应设有两个转接片,所述转接片上设有弯折板,所述转接片位于第一塑胶件下侧,所述弯折板向上贯穿第一塑胶件、顶盖板及第二塑胶件,所述弯折板顶端设有引出端,所述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弯折板侧面包裹有第三塑胶件;由于在单体电池顶盖上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极柱连接电芯,降低电芯转接极柱的连接内阻及自身材料内阻,在循环使用时产生较少的热量,尤其是在大电流工作时,而采用了极柱连接片后,便于根据电池包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适应性结构设计,也方便电池组装生产操作,而第一塑胶件、第二塑胶件和第三塑胶件用于对顶盖板进行绝缘防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电池顶盖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放大图。

图4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第二塑胶件示意图。

图6为转接片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7为转接片示意图。

图中标记:1-顶盖板,2-第一塑胶件,3-极柱连接片,31-通孔,4-第二塑胶件,41-卡头,42-凹槽,5-转接片,51-弯折板,511-锚固孔,52-引出端,6-第三塑胶件,61-凸台,62-卡槽,7-密封圈,8-防爆阀组件,9-注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包括顶盖板1和配设于顶盖板1下侧的第一塑胶件2,所述顶盖板1上设有至少两个极柱连接片3,每个极柱连接片3与顶盖板1之间设有第二塑胶件4,所述第二塑胶件4上设有与极柱连接片3尺寸适配的凹槽42,所述极柱连接片3位于所述凹槽42中,每个极柱连接片3对应设有两个转接片5,所述转接片5上设有弯折板51,所述弯折板51相对于转接片5呈90°向上弯折,所述转接片5位于第一塑胶件2下侧,所述弯折板51向上贯穿第一塑胶件2、顶盖板1及第二塑胶件4,所述弯折板51顶端设有引出端52,所述引出端52与极柱连接片3固定连接,所述弯折板51侧面包裹有第三塑胶件6。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顶盖板和配设于顶盖板下侧的第一塑胶件,所述顶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极柱连接片,每个极柱连接片与顶盖板之间设有第二塑胶件,每个极柱连接片对应设有两个转接片,所述转接片上设有弯折板,所述转接片位于第一塑胶件下侧,所述弯折板向上贯穿第一塑胶件、顶盖板及第二塑胶件,所述弯折板顶端设有引出端,所述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弯折板侧面包裹有第三塑胶件;由于在单体电池顶盖上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极柱连接电芯,降低电芯转接极柱的连接内阻及自身材料内阻,在循环使用时产生较少的热量,尤其是在大电流工作时,而采用了极柱连接片后,便于根据电池包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适应性结构设计,也方便电池组装生产操作,而第一塑胶件、第二塑胶件和第三塑胶件用于对顶盖板进行绝缘防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极柱连接片3上设有与引出端52相匹配的通孔31,所述引出端52伸入所述通孔31中。如此,将转接片引出端插入通孔中后,便于使转接片引出端与极柱连接片进行焊接牢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塑胶件6上靠近转接片5处的四周设有凸台61,所述凸台61沿与第三塑胶件6侧面相垂直的方向突出。通过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凸台,安装时凸台顶面与第一塑胶件接触起到止推作用。为了增加第三塑胶件6与弯折板51之间的连接力,所述弯折板51上设有两个锚固孔511,所述第三塑胶件6通过锚固孔511与弯折板51进行锚固连接,以避免第三塑胶件相对于与弯折板滑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塑胶件4上设有卡头41,所述卡头41与第三塑胶件6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塑胶件6上设有与卡头41匹配的卡槽62,所述卡槽62位于第三塑胶件6顶端面下沿处,且所述卡槽622上侧面形成与引出端52下侧相通的开口。通过在第二塑胶件上设置卡头,并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与卡头匹配的卡槽,安装时凸台顶面与第一塑胶件接触起到止推作用,而卡头卡入卡槽内并与引出端下侧接触,从而实现对转接片在顶盖板上的定位及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塑胶件6上设有密封圈7,安装后所述密封圈7下侧面与所述凸台61上侧面相贴合。通过在第三塑胶件上设置密封圈,用于对顶盖板及第一塑胶件与第三塑胶件侧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为了避免密封圈7在第三塑胶件6上下窜动,在第三注塑件6上环绕密封圈7的位置处设有矩形槽,密封圈7安装在第三注塑件6上后位于所述矩形槽中,而密封圈上与矩形槽相对的一侧与顶盖板和第一注塑件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板1上还设有防爆阀组件8。当电芯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组件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板1上还设有注液口9,所述注液口靠近防爆阀组件设置。在动力电池注液工序中,通过顶盖板上的注液口,向电池壳体内注入电解液。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板1和第一塑胶件2上与所述引出端52、防爆阀组件8、注液口9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开孔,便于转接片引出端、防爆阀组件的安装以及注液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