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0069发布日期:2021-07-30 13:3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是主要应用于高压电路中,当电路需要检修的时候,操作人员通过联动装置带动触头和触指之间分离,使隔离开关的导电回路断开,以保证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当检修完毕时,通过联动装置带动触头与触指之间卡合,使隔离开关的导电回路导通。现有的隔离开关,触头导入触指的方向单一,且破冰能力差,发热较严重,使用寿命短。

如专利“cn207572297u”公开了一种三柱式隔离开关主导电回路,包括左端子板、旋转固定板和右端子板,所述左端子板上安装有左静触头,所述右端子板上安装有右静触头,所述旋转固定板上安装有左导电杆和右导电杆,所述左导电杆的左端安装有左触指连接件,所述左触指连接件上安装有左动触指,所述右导电杆的右端安装有右触指连接件,所述右触指连接件上安装有右动触指,所述左动触指与所述左静触头滑动点接触相连,所述右动触指与所述右静触头滑动点接触相连。该方案中,触头和触指两者之间只能通过侧面导入配合,且触头和触指没有设置任何防护措施,容易受雨雪影响,破冰能力差;且容易出现发热严重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触指、触头可多向导入配合,且发热少、破冰能力强的隔离开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有:

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所述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两者呈间隔设置,且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两者均包括有触头;

触指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两者之间;所述触指组件两端均设有若干触指,且所述触指包括呈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触指和下触指;所述上触指和所述下触指之间具有供所述触头卡入的间隙,且所述上触指具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导向部,所述下触指具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导向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触指与所述下触指之间的间距,自靠近所述触头端向远离所述触头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组件还包括触指固定板,所述触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触指固定板上;

所述第一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触头组件均包括有触头固定板,所述触头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触头固定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组件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遮挡帽,且所述第一遮挡帽处于所述触指的上方;所述触头固定板上设有第二遮挡帽,且所述第二遮挡帽处于所述触头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置为柱面,且当触头卡入所述上触指和下触指之间时,所述上触指和下触指分别与所述触头上下两端的柱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的一端设有一导向头,所述触头的另一端设有限位杆;且两所述触头的导向头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靠近所述触头固定板侧设有一平面;所述触头固定板靠近所述触头的一端设有一缺口,所述平面贴于所述触头固定板上,且覆盖在所述缺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两侧设有两斜面,且两所述斜面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触头侧向靠近所述触头侧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组件的两端均设有四根所述上触指和四根所述下触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上触指上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导向部,下触指上设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张口逐渐增大,使得触头既可以像传统触头一样从侧面导入上、下触指之间,触头又可以从正向导入上、下触指之间,实现多方位导入上、下触指之间,配合方便;在触头的上方设置了第二遮挡帽,触指的上方设置了第一遮挡帽,第一遮挡帽和第二遮挡帽的设置能有效防止触头和触指受雨、雪、冰的影响,提高隔离开关的破冰能力,延长隔离开关的实用寿命;且上触指和下触指之间的间距从靠近触头侧至远离触头侧逐渐减小,可有效将触头夹住,结构稳定性高;缺口的设置能有效减小触头和触头固定板的接触面积,减小发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触头组件和触指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第一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触指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触头和触头固定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触头组件;10、触头;11、触头固定板;12、第二遮挡帽;101、柱面;102、导向头;103、限位杆;104、平面;111、缺口;1101、斜面;

2、第二触头组件;

3、触指组件;30、触指;31、触指固定板;32、第一遮挡帽;301、上触指;302、下触指;303、间隙;3011、第一导向部;3021、第二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有:第一触头组件1、第二触头组件2和触指组件3。其中,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所述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两者呈间隔设置,且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两者均包括有触头10;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的结构相同;触指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两者之间;所述触指组件3两端均设有若干触指30,且所述触指30包括呈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所述上触指301和所述下触指302之间具有供所述触头10卡入的间隙303,且所述上触指301具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导向部3011,所述下触指302具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导向部3021;具体地,所述触指组件3的两端均设有四根所述上触指301和四根所述下触指302,保证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能与触头10之间接触良好,减小短路风险,和产生接触火花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上触指301与所述下触指302之间的间距,自靠近所述触头10端向远离所述触头10端逐渐减小。当触头10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的间隙303中时,该渐变的间距大小,可有效保证上下触指301和下触指302将触头10夹住,配合可靠,结构稳定性高。且第一导向部3011和第二导向部3021之间的间距也是从靠近触头10侧向远离触头10侧逐渐减小,方便触头10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中;第一导向部3011和第二导向部3021的设置使得,触头10既可以像传统触头一样从侧面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触头10又可以从正向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实现多方位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配合方便,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其中,所述触指组件3还包括触指固定板31,所述触指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触指固定板31上;所述第一触头组件1和所述第二触头组件2均包括有触头固定板11,所述触头1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触头固定板11上。且所述触指组件3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遮挡帽32,所述第一遮挡帽32处于所述触指30的上方;所述触头固定板11上设有第二遮挡帽12,且所述第二遮挡帽12处于所述触头10的上方。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触头10的上方设置了第二遮挡帽12,在触指30的上方设置了第一遮挡帽32,第一遮挡帽12和第二遮挡帽32的设置能有效遮挡雨水、冰雪,防止触头10和触指30受雨、雪、冰的影响,提高隔离开关的破冰能力,延长隔离开关的实用寿命。其中,第一遮挡帽32和第二遮挡帽12可以理解为均压帽,还能均压电场。

如图5-6所示,所述触头1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置为柱面101,且当触头10卡入所述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时,所述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分别与所述触头10上下两端的柱面101接触,即触头10与触指30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防止接触面积过大,而发热量大,且触头10和触指30之间分离困难的情况。其中,所述触头10的一端设有一导向头102,所述触头10的另一端设有限位杆103;且两所述触头10的导向头102朝向相反,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触指组件3的旋转分别实现触指组件3和第一触头组件1和第二触头组件2的配合,故将第一触头组件1中的触头10和第二触头组件2中的触头10设置成不同朝向,能使得两触头10导入上触指301和下触指302之间更加顺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触头10靠近所述触头固定板11侧设有一平面104;所述触头固定板11靠近所述触头10的一端设有一缺口110,所述平面104贴于所述触头固定板11上,且覆盖在所述缺口110上。具体地,所述缺口110两侧设有两斜面1101,且两所述斜面1101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触头10侧向靠近所述触头10侧逐渐增大。该缺口110以及缺口110两侧斜面1101的设置,能有效减小触头10和触头固定板11的接触面积,减小使用过程中的发热量,延长隔离开关的使用寿命。

本方案的隔离开关能实现触头和触指的多方位导入配合;能有效防止雨雪对触头、触指的影响,破冰能力强;发热少、使用寿命长。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