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5664发布日期:2021-03-23 11:2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亮膜。



背景技术:

目前,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照明和显示技术,在照明和显示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oled已经可以获得接近100%的内量子效率,但是由于柔性基底与空气分界面的全反射和有机层的波导效应的影响,oled还只能够获得20%左右的外量子效率,这就导致了oled的亮度不够理想。

在oled的内部加入光子晶体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外量子效率,但是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破坏了原有结构,增加了制备工艺的难度,同时也会改变辐射光谱的分布。对基底表面进行微结构处理同样可以改善外量子效率。但是这些方法分别存在着对基底折射率要求较为苛刻、只能对某一波段光线的外量子效率进行提高、只能实现某一观测角范围内的发光效率的改善等问题。另外,oled作为一种面光源还存在着发光不均匀的缺点,无源oled在恒压驱动条件下,电阻上的压降将产生严重的亮度不均匀性,可以通过增加辅助电极可以改善亮度非均匀性,但是增加了oled器件的结构复杂程度。而有源oled由于晶化工艺的局限性,在大幅面的器件上常常在阈值电压、迁移率等电学参数上具有非均匀性,可以通过开关管逐行扫描输入oled电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样需要增加额外的器件整合至oled上。如何通过简易的方式改善oled的亮度和发光均匀性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亮膜,能够实现oled显示装置增亮,并使oled显示装置发光更均匀。

一种增亮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之内或之上设置有微纳结构层,微纳结构层包括第一微纳结构区以及绕着第一微纳结构区周向设置的第二微纳结构区,第一微纳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一微纳结构,各第一微纳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斜面,各第一斜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倾斜锐角,第二微纳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二微纳结构,各第二微纳结构包括多个第二斜面,各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倾斜锐角,第二倾斜锐角与第一倾斜锐角角度不同,使得第二微纳结构区的出光率大于第一微纳结构区的出光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微纳结构区内的多个该第一倾斜锐角大小不同;该第二微纳结构区内的多个该第二倾斜锐角大小不同;多个该第一微纳结构之间紧密排布或按设定规律排布;多个该第二微结构之间紧密排布或按设定规律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微纳结构区内的多个该第一倾斜锐角大小相同;该第二微纳结构区内的多个该第二倾斜锐角大小相同;该第一微纳结构区对应发光点的中心区域设置,该第二微纳结构区对应发光点的边缘区域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一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二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该第一倾斜锐角与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孔径呈反比,与该第一微纳结构的深度呈正比;该第二倾斜锐角与该第二微纳结构的孔径呈反比,与该第二微纳结构的深度呈正比;该第一倾斜锐角范围为35°~60°;该第二倾斜锐角范围为35°~6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增亮膜的材质包括pet、pmma、热固化树脂、光固化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一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二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各该第一微纳结构的深度与各该第二微纳结构的深度相同,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孔径与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孔径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一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该第二微纳结构具有一个该凹孔,该第一微纳结构区的孔径与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孔径相同,各该第一微纳结构的深度与各该第二微纳结构的深度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各第一微纳结构的深度范围为10μm~50μm,各该第二微纳结构的深度范围为10μm~50μm;各该第一微纳结构的孔径范围为10μm~120μm;各该第二微纳结构区的孔径范围为10μm~12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增亮膜还包括基底,该基底的材料包括pet、pmma、玻璃,该基底的光学特性满足在波长380~78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在80%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微纳结构和该第二微纳结构的形状包括金字塔型、棱锥体、棱台、四面体、球台、圆锥体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结构简单,通过设定不同的第二倾斜锐角与第一倾斜锐角,使得第二微纳结构区的出光率大于第一微纳结构区的出光率,从而实现oled显示装置增亮,并使oled显示装置发光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微纳结构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微纳结构和第二微纳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的光线折射路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增亮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微纳结构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微纳结构或第二微纳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3,增亮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和第二表面11,第一表面10之内或之上设置有微纳结构层12,微纳结构层12包括第一微纳结构区13以及绕着第一微纳结构区13周向设置的第二微纳结构区14,第一微纳结构区13包括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各第一微纳结构131包括多个第一斜面131a,各第一斜面131a与第二表面11之间具有第一倾斜锐角β1,第二微纳结构区14包括多个第二微纳结构141,各第二微纳结构141包括多个第二斜面141a,各第二斜面141a与第二表面11之间具有第二倾斜锐角β2,第二倾斜锐角β2与第一倾斜锐角β1角度不同,使得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出光率大于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出光率。

如图4所示,通过设定不同的第二倾斜锐角β2与第一倾斜锐角β1,使得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出光率大于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出光率,从而实现oled显示装置增亮,并使oled显示装置发光更均匀。

进一步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的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的第一倾斜锐角β1大小不同;第二微纳结构区14内的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41的第二倾斜锐角β2大小不同;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之间紧密排布或按设定规律排布;多个第二微结构141之间紧密排布或按设定规律排布。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之间例如呈矩阵或蜂窝状紧密排布;多个第二微结构141之间例如呈矩阵或蜂窝状紧密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之间呈蜂窝状紧密排布,多个第二微纳结构141之间呈蜂窝状紧密排布。

进一步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的多个第一倾斜锐角β1大小相同;第二微纳结构区14内的多个第二倾斜锐角β2大小相同;第一微纳结构区13对应发光点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二微纳结构区14对应发光点的边缘区域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增亮膜设置在显示装置(oeld)上,发光点为显示装置发出的光,当显示装置有多个发光点时或有多个显示装置发光时,各微纳结构层12分别与显示装置的多个发光点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增亮膜设置在显示装置上时,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的多个第一微纳结构131的第一倾斜锐角β1的角度小于第二微纳结构区14内的多个第二微纳结构141的第二倾斜锐角β2的角度。

进一步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10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101,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第一微纳结构13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第二微纳结构14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一倾斜锐角β1与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孔径r呈反比,与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呈正比;第二倾斜锐角β2与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呈反比,与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呈正比;第一倾斜锐角β1范围为35°~60°;第二倾斜锐角β2范围为35°~60°。优选地,第一倾斜锐角β1为36.42°、45.08°、52.13°,第二倾斜锐角β2为37.56°、49.98°、58.71°。

进一步地,增亮膜的材质包括pet、pmma、热固化树脂、光固化树脂。例如为uv胶,uv胶在加热处理后或者光线照射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而固化。

进一步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10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101,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第一微纳结构13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第二微纳结构141具有一个凹孔101,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与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相同,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与第二微纳结构区14内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孔径r大于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

进一步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孔径r范围为10μm~120μm;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范围为10μm~120μm。优选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为57μm、95μm、100μm,第二微纳结构区14内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为34μm、80μm、98μm。

进一步地,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与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范围为10μm~50μm,优选地,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与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均为12μm、27.5μm、32μm。

进一步地,增亮膜还包括基底20,基底20的材料包括pet、pmma、玻璃,基底20的光学特性满足在波长380~78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在80%以上。

进一步地,第一微纳结构131和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形状包括金字塔型、棱锥体、棱台、四面体、球台、圆锥体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微纳结构131和各第二微纳结构141是由第一表面10凹陷形成,优选地,第一微纳结构131和第二微纳结构141为三棱锥形,但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纳结构131和第二微纳结构141为三棱锥形,呈蜂窝状紧密排布。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为95μm,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为80μm,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与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均为27.5μm,第一倾斜锐角β1为45.08°,第二倾斜锐角β2为49.98°。

第二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增亮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增亮膜与第一实施例的增亮膜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和第二微纳机构141的深度h相同,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和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和第二微纳机构141的深度h不同,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和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相同。

进一步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10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101,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第一微纳结构13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第二微纳结构14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一倾斜锐角β1与第一微纳结构区13内第一微纳结构131的孔径r呈反比,与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呈正比;第二倾斜锐角β2与第二微纳结构141的孔径r呈反比,与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呈正比;第一倾斜锐角β1范围为35°~60°;第二倾斜锐角β2范围为35°~60°。优选地,第一倾斜锐角β1为36.42°、44.88°、52.13°,第二倾斜锐角β2为37.56°、49.98°、58.71°。

进一步地,增亮膜的第一表面10凹陷形成有多个凹孔101,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第一微纳结构13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第二微纳结构141具有一个凹孔101,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孔径r与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相同,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与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小于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第一微纳结构区13的孔径r等于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

进一步地,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范围为10μm~50μm,各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范围为10μm~50μm。优选地,各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为12μm、23μm、32μm,第二微纳结构221的深度h为13μm、27.5μm、32μm。

进一步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与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范围为10μm~120μm。优选地,第一微纳结构区13和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均为41μm、80μm、98μm。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纳结构131和第二微纳结构141为三棱锥形,呈蜂窝状紧密排布。第一微纳结构区13与第二微纳结构区14的孔径r均为80μm,第一微纳结构131的深度h为23μm,第二微纳结构141的深度h为27.5μm,第一倾斜锐角β1为44.88°,第二倾斜锐角β2为49.98°。

关于增亮膜的其他结构请参照第一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