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88185发布日期:2021-07-16 19:29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连接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耦合器。


背景技术:

2.电缆耦合器是一种能够连接两根电缆的器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连接器与连接的电缆组成一体,或预期要连接到该电缆上的部件,另一部分为:插头与连接到器具或连接器的电缆组成一体,或预期要连接到该电缆上的部件。其中,电缆耦合器中的插头与“插头和插座”中的插头是同一部件,通常,连接器与(输出)插座具有相同的接触结构。
3.目前采用的电缆耦合器,大多数是老式的简易接插件,安全性及防脱性很差,并且在连线时,需要较多的辅助工具(如:螺丝刀、刀片等)进行连接,在剥掉电缆外部表皮时不方便,从而导致电缆的耦合效率较低,并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耦合器,以解决现有电缆耦合器存在的电缆耦合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包括插接配合且能够电连接的接线头和插线头,所述接线头和所述插线头均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导电杆和与所述外壳插接配合的穿线组件,其中,所述穿线组件为两端贯穿的筒体结构,所述筒体结构的一端形成插孔,所述筒体结构的内腔固定设置有刀片,所述刀片的刃口朝向所述插孔;所述外壳的侧壁弹性地插设有t形限位杆,所述t形限位杆的竖直部伸入所述外壳,且所述竖直部的端部连接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穿线组件插接于所述外壳后将经所述刀片切割的电缆压紧于所述导电杆;所述t形限位杆始终具有使所述挤压块与所述导电杆抵接的趋势。
6.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锥形罩体、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和所述第二连接筒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锥形罩体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筒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外部;所述穿线组件包括相套接的第三连接筒和第四连接筒,所述第三连接筒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壁插接配合,所述第四连接筒插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筒与所述第二连接筒之间;所述t形限位杆的竖直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筒和所述第一连接筒。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壁固设有u形固定件,所述u形固定件插入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拉杆,所述拉杆固定套装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外壁贴合设置,所述拉杆伸入所述第二连接筒内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筒与所述第一连接筒之间,所述拉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u形固定件的内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块的顶端抵接;所述第四连接筒的外壁开设有环形卡槽,所述拉杆能够在所述穿线组件安装到位后卡入所述环形卡槽。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筒与所述第一连接筒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锥形罩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穿线组件的插入方向
平行,所述第二弹簧在所述穿线组件安装到位后与所述第四连接筒抵接,且所述第二弹簧始终具有将所述第四连接筒向外顶出的趋势。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弹簧沿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周向间隔排布。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壁开设有弧形槽,所述挤压块的形状与所述弧形槽的形状匹配,所述挤压块能够完全嵌入所述弧形槽中;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弧形槽连通的活动槽,所述t形限位杆穿设在所述活动槽中;所述t形限位杆上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挤压块抵接。
11.进一步地,所述t形限位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t形限位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筒相对的两侧。
12.进一步地,所述穿线组件还包括t形套筒,所述第三连接筒固定套装于所述t形套筒的轴径较小的一段,所述第四连接筒固定套装于所述t形套筒的轴径较大的一段,所述t形套筒的内孔形成所述插孔。
13.进一步地,所述插孔固定设置有密封圈。
14.进一步地,所述接线头和所述插线头二者中的一者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另一者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转动设置有u形卡扣,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固定设置有凹形橡胶,所述u形卡扣能够转动卡入所述凹形橡胶中。
15.本实用新型电缆耦合器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6.在利用该电缆耦合器对两根电缆进行耦合操作时,以电缆与插线头中导电杆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将电缆从穿线组件的插孔中穿入,在电缆穿入的过程中,刀片的刃口对电缆进行切割;之后,使t形限位杆处于与导电杆相分离的位置处,将穿设有电缆的穿设组件插接于外壳,使得经刀片切割的电缆敷设在导电杆上;然后,释放t形限位杆,使得设置于t形限位杆的竖直部的端部的挤压块将上述敷设在导电杆上的电缆压紧在导电杆上,完成插线头中电缆与导电杆的耦合;与此同时,可以将另一根待耦合的电缆使用相同方式与接线头进行耦合;最后,将分别耦合有电缆的接线头与插线头插接,利用接线头与插线头的电连接实现两根电缆的耦合。
17.该电缆耦合器在对两根电缆进行耦合时,直接将待耦合的两根电缆分别插入接线头和插线头的插孔即可,无需其他辅助安装工具,不仅提高了电缆的耦合效率,而且,操作便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8.此外,通过利用弹性插设于外壳的t形限位杆,使得设置于t形限位杆的挤压块能够始终将经刀片切割的电缆压紧在导电杆上,防脱性较好,保证了电缆与导电杆的连接可靠性。而且,由于电缆在穿入插孔的过程中即完成了切割、剥皮操作,无需工作人员采用其他工具对电缆进行上述处理,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风险,安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的a

a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刀片的俯视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导电杆的俯视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在第一连接块处的俯视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接线头;2

插线头;3

第一连接块;4

固定块;5

铰接销;6

u形卡扣;7

凹形橡胶;8

导电板;9

导电杆;10

第一连接筒;11

第二连接筒;12

u形固定件;13

拉杆;14

第一弹簧;15

卡块;16

第二弹簧;17

挤压块;18

弧形槽;19

t形限位杆;20

第三弹簧;21

活动槽;22

第三连接筒;23

刀片;24

t形套筒;25

插孔;26

密封圈;27

第四连接筒;28

环形卡槽;29

第二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9]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

a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刀片23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的导电杆9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耦合器,包括插接配合且能够电连接的接线头1和插线头2,其中,接线头1和插线头2均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导电杆9和与外壳插接配合的穿线组件,具体地,穿线组件为两端贯穿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一端形成插孔25,筒体结构的内腔固定设置有刀片23,刀片23的刃口朝向插孔25;外壳的侧壁弹性地插设有t形限位杆19,t形限位杆19的竖直部伸入外壳,且竖直部的端部连接有挤压块17,挤压块17被配置为在穿线组件插接于外壳后将经刀片23切割的电缆压紧于导电杆9;t形限位杆19始终具有使挤压块17与导电杆9抵接的趋势。
[0030]
在利用该电缆耦合器对两根电缆进行耦合操作时,以电缆与插线头2中导电杆9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将电缆从穿线组件的插孔25中穿入,在电缆穿入的过程中,刀片23的刃口对电缆进行切割;之后,使t形限位杆19处于与导电杆9相分离的位置处,将穿设有电缆的穿设组件插接于外壳,使得经刀片23切割的电缆敷设在导电杆9上;然后,释放t形限位杆19,使得设置于t形限位杆19的竖直部的端部的挤压块17将上述敷设在导电杆9上的电缆压紧在导电杆9上,完成插线头2中电缆与导电杆9的耦合;与此同时,可以将另一根待耦合的电缆使用相同方式与接线头1进行耦合;最后,将分别耦合有电缆的接线头1与插线头2插接,利用接线头1与插线头2的电连接实现两根电缆的耦合。
[0031]
该电缆耦合器在对两根电缆进行耦合时,直接将待耦合的两根电缆分别插入接线头1和插线头2的插孔25即可,无需其他辅助安装工具,不仅提高了电缆的耦合效率,而且,操作便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32]
此外,通过利用弹性插设于外壳的t形限位杆19,使得设置于t形限位杆19的挤压
块17能够始终将经刀片23切割的电缆压紧在导电杆9上,防脱性较好,保证了电缆与导电杆9的连接可靠性。而且,由于电缆在穿入插孔25的过程中即完成了切割、剥皮操作,无需工作人员采用其他工具对电缆进行上述处理,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风险,安全性大大提高。
[0033]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接线头1和插线头2的外壳内均设置有导电板8,导电杆9固定连接在导电板8上,其中,接线头1的导电板8上设置有多个插槽,插线头2的导电板8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插杆,多个插杆与多个插槽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实现插线头2与接线头1的电连接。
[0034]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锥形罩体、第一连接筒10和第二连接筒11,其中,第一连接筒10和第二连接筒11均固定连接在锥形罩体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且第二连接筒11套设在第一连接筒10的外部;穿线组件包括相套接的第三连接筒22和第四连接筒27,第三连接筒22的外壁与第一连接筒10的内壁插接配合,第四连接筒27插接于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t形限位杆19的竖直部依次穿过第二连接筒11和第一连接筒10。
[0035]
这种外壳的结构形式,一方面,使插线头2和接线头1通过锥形罩体的直径较大的一端连接,便于布置多个插柱和插槽,另一方面,利用第一连接筒10和第二连接筒11与穿线组件插接,连接可靠。
[0036]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筒11的外壁固设有u形固定件12,u形固定件12插入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拉杆13,其中,拉杆13固定套装有卡块15,卡块15的底端与第二连接筒11的外壁贴合设置,拉杆13伸入第二连接筒11内并位于第二连接筒11与第一连接筒10之间,拉杆13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的一端与u形固定件12的内顶面抵接,第一弹簧14的另一端与卡块15的顶端抵接;第四连接筒27的外壁开设有环形卡槽28,拉杆13能够在穿线组件安装到位后卡入环形卡槽28。
[0037]
当需要使穿线组件与外壳进行连接时,先拉动拉杆13,使其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弹簧14受力被压缩;当将第四连接筒27插接入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后,松开拉杆13,此时,拉杆13在第一弹簧1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向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运动,从而卡入开设于第四连接筒27的外壁的环形卡槽28中,将第四连接筒27的轴向位置锁定,即:将穿线组件的轴向位置锁定,防止穿线组件与外壳发生脱离。当需要将穿线组件从外壳上拆下时,拉动拉杆13,解除拉杆13对环形卡槽28的卡接限位,即可将穿线组件从外壳上取下。
[0038]
如此设置,保证了穿线组件与外壳的连接可靠性,有效地防止了穿线组件的松脱,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电缆耦合器的防脱性。
[0039]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筒11与第一连接筒1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6,具体地,第二弹簧16的一端与锥形罩体固定连接,第二弹簧16的伸缩方向与穿线组件的插入方向平行,第二弹簧16在穿线组件安装到位后与第四连接筒27抵接,且第二弹簧16始终具有将第四连接筒27向外顶出的趋势。
[0040]
当需要紧急断电或将穿线组件从外壳上拆下时,拉动拉杆13,使其向上移动从环形卡槽28中退出,然后,第四连接筒27将在第二弹簧16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被顶出,实现紧急断电。
[0041]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弹簧16设置于
第一连接筒10相对的两侧。如此设置,使得在拉杆13从环形卡槽28中退出后,第四连接筒27能够受到足够的顶出力,以保证紧急断电的及时性。
[0042]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6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等。
[0043]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筒10的内壁开设有弧形槽18,挤压块17的形状与弧形槽18的形状匹配,挤压块17能够完全嵌入弧形槽18中;第一连接筒10的外壁开设有与弧形槽18相同的活动槽21,t形限位杆19穿设在活动槽21中。其中,t形限位杆19上套设有第三弹簧20,第三弹簧2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筒11的内壁抵接,第三弹簧20的另一端与挤压块17抵接。
[0044]
在进行电缆耦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拉动t形限位杆19,使得第三弹簧20处于压缩状态,同时,挤压块17进入对应的弧形槽18中;当第四连接筒27插入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后,此时,刀片23已完成对电缆的切割,松开t形限位杆19,此时,挤压块17将在第三弹簧2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从弧形槽18中脱出,向第一连接筒10的中心方向运动,将被切割后的电缆压紧在导电杆9上。
[0045]
通过在第一连接筒10的内壁开设弧形槽18,并使挤压块17在进行电缆耦合前能够完全嵌设在上述弧形槽18中,有效地避免了挤压块17对送进来的电缆的干涉,从而使得电缆能够可靠地敷设在导电杆9上。
[0046]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t形限位杆1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t形限位杆19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筒11相对的两侧。如此设置,保证了被切割后的电缆与导电杆9的接触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本实施例电缆耦合器的耦合可靠性。
[0047]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穿线组件还可以包括t形套筒24,具体地,第三连接筒22固定套装于t形套筒24的轴径较小的一段,第四连接筒27固定套装于t形套筒24的轴径较大的一段,其中,t形套筒24的内孔形成插孔25。t形套筒24的设置,实现了第三连接筒22和第四连接筒27的相对固定,并保证了穿线组件的结构强度。
[0048]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插孔25固定设置有密封圈26。通过在插孔25处设置密封圈26,使得在电缆从插孔25中插入后,能够利用密封圈26对电缆与插孔25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降低漏电风险,而且,如此设置,还能够使得电缆耦合后保持较高的防水性,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电缆耦合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0049]
具体地,密封圈26的材质可以为橡胶。
[005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接线头1与插线头2二者的穿线组件的结构相同,因此,将电缆与接线头1中的导电杆9进行连接的原理及过程,与上述将电缆与插线头2中的导电杆9进行连接的原理及过程类似,故不再通过文字和附图进行赘述。
[0051]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插线头2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3,接线头1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29,其中,第一连接块3上转动设置有u形卡扣6,第二连接块29上固定设置有凹形橡胶7,u形卡扣6能够转动卡入凹形橡胶7中。
[0052]
在将插线头2的插杆插入接线头1的插槽中后,可以转动设置于插线头2的u形卡扣6,使得u形卡扣6卡在设置于接线头1的凹形橡胶7中,使得插线头2与接线头1进一步固定。如此设置,保证了插线头2与接线头1的可靠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电缆耦合器的防脱性。
[0053]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在第一连接块3处的俯视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
1,并结合图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3上固定设置有固定块4,u形卡扣6通过铰接销5转动连接于固定块4。
[0054]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连接块3设置于接线头1,而将第二连接块29设置于插线头2,即:将u形卡扣6设置于接线头1,而将凹形橡胶7设置于插线头2。
[0055]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耦合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1,并结合图6,该电缆耦合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安装时,首先将第三连接筒22套接在t形套筒24的轴径较小的一段,将第四连接筒27套接在t形套筒24的轴径较大的一段,拉动拉杆13使其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弹簧14受力被压缩,从而将第四连接筒27插入至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然后,松开拉杆13,使得拉杆13在第一弹簧1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伸入环形卡槽28中,从而完成穿线组件的安装;之后,将密封圈26套设在电缆上,并将上述套设有密封圈26的电缆安装在插孔25内,使得电缆不会随意移动,在电缆插入的过程中,电缆被刀片23切割;与此同时,拉动两个t形限位杆19,使得两个第三弹簧20受力被压缩,此时,两个挤压块17进入两个弧形槽18中,当第四连接筒27插入第一连接筒10与第二连接筒11之间后,并且拉杆13卡在环形卡槽28中后,松开两个t形限位杆19,这样两个挤压块17便会在各自第三弹簧2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对切开的电缆进行夹紧,使其稳定地与导电杆9接触;最后,转动u形卡扣6,即可使得u形卡扣6卡接在凹形橡胶7内,完成接线头1与插线头2的固定。
[0056]
当需要对电缆耦合器中的电缆进行拆卸时,过程与上述连接过程类似,拉动两个t形限位杆19,使两个挤压块17进入对应的弧形槽18中,并拉动拉杆13,使得拉杆13退出环形卡槽28中,将第四连接筒27抽离即可。
[0057]
当需要紧急断电或拆卸时,拉动拉杆13使其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弹簧14受力被压缩,从而使得拉杆13从环形卡槽28中退出,即可使得第四连接筒27在第二弹簧16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弹出,实现紧急断电。
[0058]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0059]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60]
上述实施例中,诸如“上”、“下”等方位的描述,均基于附图所示。
[006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