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高速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60537发布日期:2021-09-08 01:2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线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


背景技术:

2.在电线电缆生产厂,网络信号传输线,数据线等生产厂等,在二芯绞合的这一工艺上,多数是采用双头退扭对绞机,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对现有的对绞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降低产品的成本。现有绞线设备退扭放线和二次绞合是分成二台设备进行生产的,导致生产占用面积大,操作也不方便,以及,现有绞线设备是通过变换齿轮给定绞距的,一个变换齿轮只能用一种绞距,若要做多种绞距就要做很多的变换齿轮,由于要更换变换齿轮,新手操作容易出错,而且手操也不方便。
3.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其解决了生产占用面积大、操作不便、变换绞距繁琐且容易出错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包括控制部分、用于输送第一根线的外侧放线部分、用于输送第二根线和进行第一次绞合的内侧放线部分、用于改变绞距的牵引部分以及用于收线和进行第二、三次绞合的收线部分;该内侧放线部分、收线部分并排横向布置;该控制部分分别连接于外侧放线部分、内侧放线部分、牵引部分、收线部分;
7.该外侧放线部分包括第一放线盘及驱动第一放线盘的第一驱动单元;
8.该内侧放线部分包括第一绞弓、第一主轴、第一左绞盘、第一右绞盘、第二放线盘、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一绞弓衔接于第一主轴,该第一左绞盘、第一右绞盘分别设置于第一主轴的左右两侧;该第二放线盘布置于第一绞弓内,并经第一导轮衔接于第一主轴;该第二驱动单元连接于第一主轴;该第一放线盘经第二导轮衔接于第一绞弓;
9.该牵引部分包括牵引轮及驱动牵引轮的第三驱动单元;
10.该收线部分包括第二绞弓、第二主轴、第二左绞盘、第二右绞盘、收线盘、第四驱动单元,该第二绞弓衔接于第二主轴,该第二左绞盘、第二右绞盘分别设置于第二主轴的左右两侧;该收线盘布置于第二绞弓内,并经第三导轮衔接于第二左绞盘;该第四驱动单元连接于第二主轴;
11.该牵引轮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一主轴、第二主轴。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放线盘连接有第五驱动单元,所述第五驱动单元连接于控制部分。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收线盘连接有第六驱动单元,所述第六驱动单元连接于控制部分。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绞弓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二导轮、第一主
轴。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绞弓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二右绞盘、第二左绞盘,所述第二左绞盘的输出侧经第三导轮衔接于收线盘。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部分、外侧放线部分、内侧放线部分、牵引部分、收线部分均安装于一机台上。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侧放线部分位于内侧放线部分的左侧区域;所述收线部分位于内侧放线部分的后侧区域,并与内侧放线部分前后并排横向布置;所述牵引部分位于内侧放线部分的右侧区域,并衔接于收线部分。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驱动单元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连接于控制部分。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内侧放线部分、收线部分并排横向布置,使其实现了绞线机的卧式布置,可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减少工作产生的晃动;其次,通过将外侧放线部分、内侧放线部分、收线部分的结合设计,使其实现放线与绞合的一体设计,从而减少了生产占用面积,降低了生产用地成本,且操作更加简便;以及,通过内侧放线部分的第一左绞盘、第一右绞盘结合收线部分的第二左绞盘、第二右绞盘,可使其实现线缆的三次绞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通过控制部分结合牵引部分的设计,使其能通过控制部分控制牵引部分的牵引轮来实现绞距的变换,从而实现了绞距的自动控制变换,使其给定绞距简便,易于操作,降低了出错率。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右视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内侧放线部分的主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收线部分的主视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外侧放线部分的左视图。
27.附图标识说明:
28.10、外侧放线部分
ꢀꢀꢀꢀꢀ
11、第一放线盘
29.12、第一驱动单元
ꢀꢀꢀꢀꢀ
13、第二导轮
30.20、内侧放线部分
ꢀꢀꢀꢀꢀ
21、第一绞弓
31.22、第一主轴
ꢀꢀꢀꢀꢀꢀꢀꢀꢀ
23、第一左绞盘
32.24、第一右绞盘
ꢀꢀꢀꢀꢀꢀꢀ
25、第二放线盘
33.26、第二驱动单元
ꢀꢀꢀꢀꢀ
27、第一导轮
34.28、第五驱动单元
ꢀꢀꢀꢀꢀ
30、牵引部分
35.31、牵引轮
ꢀꢀꢀꢀꢀꢀꢀꢀꢀꢀꢀ
32、第三驱动单元
36.40、收线部分
ꢀꢀꢀꢀꢀꢀꢀꢀꢀ
41、第二绞弓
37.42、第二主轴
ꢀꢀꢀꢀꢀꢀꢀꢀꢀ
43、第二左绞盘
38.44、第二右绞盘
ꢀꢀꢀꢀꢀꢀꢀ
45、收线盘
39.46、第四驱动单元
ꢀꢀꢀꢀꢀ
47、第三导轮
40.48、第六驱动单元
ꢀꢀꢀꢀꢀ
50、机台。
具体实施方式
41.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2.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包括控制部分、用于输送第一根线的外侧放线部分10、用于输送第二根线和进行第一次绞合的内侧放线部分20、用于改变绞距的牵引部分30以及用于收线和进行第二、三次绞合的收线部分40;该内侧放线部分20、收线部分40并排横向布置;所述控制部分、外侧放线部分10、内侧放线部分20、牵引部分30、收线部分40均安装于一机台50上;该控制部分分别连接于外侧放线部分10、内侧放线部分20、牵引部分30、收线部分40;该外侧放线部分10包括第一放线盘11及驱动第一放线盘11的第一驱动单元12;该内侧放线部分20包括第一绞弓21、第一主轴22、第一左绞盘23、第一右绞盘24、第二放线盘25、第二驱动单元26,该第一绞弓21衔接于第一主轴22,该第一左绞盘23、第一右绞盘24分别设置于第一主轴22的左右两侧;该第二放线盘25布置于第一绞弓21内,并经第一导轮27衔接于第一主轴22;该第二驱动单元26连接于第一主轴22;该第一放线盘11经第二导轮13衔接于第一绞弓21;该牵引部分30包括牵引轮31及驱动牵引轮31的第三驱动单元32;该收线部分40包括第二绞弓41、第二主轴42、第二左绞盘43、第二右绞盘44、收线盘45、第四驱动单元46,该第二绞弓41衔接于第二主轴42,该第二左绞盘43、第二右绞盘44分别设置于第二主轴42的左右两侧;该收线盘45布置于第二绞弓41内,并经第三导轮47衔接于第二左绞盘43;该第四驱动单元46连接于第二主轴42;该牵引轮31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一主轴22、第二主轴42。
43.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线盘25连接有第五驱动单元28,所述第五驱动单元28连接于控制部分。所述收线盘45连接有第六驱动单元48,所述第六驱动单元48连接于控制部分。另外,以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2、第二驱动单元26、第三驱动单元32、第四驱动单元46、第五驱动单元28、第六驱动单元48均优选采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控制速度、位置精度更加准确。
44.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绞弓21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二导轮13、第一主轴22。所述第二绞弓41的输入侧、输出侧分别衔接于第二右绞盘44、第二左绞盘43,所述第二左绞盘43的输出侧经第三导轮47衔接于收线盘45。
45.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侧放线部分10位于内侧放线部分20的左侧区域;所述收线部分40位于内侧放线部分20的后侧区域,并与内侧放线部分20前后并排横向布置;所述牵引部分30位于内侧放线部分20的右侧区域,并衔接于收线部分40。
46.其大致工作原理如下:
47.首先,由外侧放线部分10的第一放线盘11将第一根线放线,第一根线经第二导轮13输送至内侧放线部分20的第一绞弓21上,由第一绞弓21输送至第一主轴22的右侧,内侧放线部分20的第二放线盘25的第二根线放线,第二根线经第一导轮27输送至第一主轴22的右侧;然后,第一根线、第二根线两者于第一右绞盘24上进行第一次绞合(此处,内侧放线部
分20的第一左绞盘23并不进行绞合);第一次绞合完成后,将两根线经牵引部分30的牵引轮31输送至收线部分40的第二右绞盘44,由第二右绞盘44对两根线进行第二次绞合;第二次绞合完成后将两根线经第二绞弓41输送至收线部分40的第二左绞盘43,由第二左绞盘43对两根线进行第三次绞合,得到绞合线;然后,在第三次绞合完成后,将第三次绞合形成的绞合线经第三导轮47输送至收线部分40的收线盘45上,如此,完成两根线的三次绞合。
48.如此,该绞线机可进行三次绞合,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现有绞线设备的生产绞合的速度是2000rpm,二次绞合后是2000*2=4000扭;而本实施例的绞线机生产绞合的速度是2000rpm,三次绞合后是2000*3=6000扭;其生产效率对比现有绞线设备而言,提升了50%。
4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将内侧放线部分、收线部分并排横向布置,使其实现了绞线机的卧式布置,可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减少工作产生的晃动;其次,通过将外侧放线部分、内侧放线部分、收线部分的结合设计,使其实现放线与绞合的一体设计,从而减少了生产占用面积,降低了生产用地成本,且操作更加简便;以及,通过内侧放线部分的第一左绞盘、第一右绞盘结合收线部分的第二左绞盘、第二右绞盘,可使其实现线缆的三次绞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通过控制部分结合牵引部分的设计,使其能通过控制部分控制牵引部分的牵引轮来实现绞距的变换,从而实现了绞距的自动控制变换,使其给定绞距简便,易于操作,降低了出错率。
5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