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驻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1523发布日期:2021-12-08 11:4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电晕驻极装置,包括绝缘防护壳体、设置在绝缘防护壳体内的驻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湿度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绝缘防护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温湿度控制器通过管道与所述绝缘防护壳体的进风口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装在所述绝缘防护壳体内部、并与温湿度控制器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晕驻极装置还包括多根导辊,用于与驻极体接触,限定驻极体的传输路径,以对驻极体进行导向或输送;其中所述驻极系统包括两组驻极棒组,在所述驻极体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每一驻极棒组包括在所述传输路径的两侧分别设置的驻极棒单元,各所述驻极棒单元包括多根驻极棒,所述驻极棒上布置多个驻极针;其中,两驻极棒组的在所述传输路径的相同侧的驻极棒单元的极性设置成不同,每一所述驻极棒单元的驻极棒均有对应的接地的所述导辊与其彼此相对,以使所述接地的所述导辊与对应的所述驻极棒单元设置成不同极性的电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晕驻极装置还包括电源装置,与各所述驻极棒单元分别可输电地连接,各处所述可输电地连接的通断配置单独的开关装置进行控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分为两组电源装置,与所述两组驻极棒组分别对应;每一组电源装置包括正电源装置和负电源装置,与驻极棒组的两驻极棒单元分别可输电地连接;所述正电源装置、负电源装置分别为正高压恒流电源和负高压恒流电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路径的同一侧相邻驻极棒组之间的距离为150~300mm,每个所述驻极棒单元中所述驻极棒的数量为2~8根,各所述驻极棒等间距排列,所述驻极棒的间距50~150mm。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路径的同一侧相邻所述驻极棒组之间的距离为180~230mm,每个所述驻极棒单元中所述驻极棒的数量为4~6根,所述驻极棒的间距80~120mm;所述驻极棒的材质为铝合金。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防护壳体设置有保温层。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驻极棒单元单独通过气压缸控制升降,以调整驻极针与驻极体的充电距离。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驻极棒中等间距分布所述驻极针,所述驻极针之间的间距为10~15mm;所述驻极针的材质是铁丝、钢丝、镍丝、铜丝中的一种;所述充电距离的可调节范围设置成50~200mm。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晕驻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驻极棒中等间距分布所述驻极针,所述驻极针之间的间距为5~2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晕驻极装置,可根据不同驻极体材料的特性控制装置内部的温湿度环境,从而可获得更好的充电效果。该电晕驻极装置包括绝缘防护壳体、设置在绝缘防护壳体内的驻极系统,还包括温湿度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绝缘防护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温湿度控制器通过管道与所述绝缘防护壳体的进风口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装在所述绝缘防护壳体内部、并与温湿度控制器电性连接。并与温湿度控制器电性连接。并与温湿度控制器电性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丁伊可 洪贤良 肖爱菊 蓝文权 宣晓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金海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4
技术公布日:2021/12/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