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0708发布日期:2021-07-20 16:2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宽视角、低成本等优势越发明显,在显示领域里受到越来越多的平板显示器厂商的关注,因此oled显示器成为目前显示器产业的关注重点。为了满足产品的色坐标cie(x,y)以及亮度要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通常利用微腔结构来调整光路,即,将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一电极设置为反射电极,并将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二电极设置为半反射电极,使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发出的光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不断反射,从而使得从第二电极射出的光线中特定波长的光会得到加强,且光谱宽度变窄,最终使得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发光效率和亮度得以提高。为了使第二电极具有半反射能力,一般第二电极的厚度较小。第二电极通常沉积在衬底上,衬底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然而,由于第二电极的厚度较小,使得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平整度受到衬底粗糙度的影响,从而使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微腔腔长不均匀,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第二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宽的光谱宽度,导致色纯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微腔结构中半反射电极的厚度较小导致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降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上的透射电极;

位于所述透射电极背向所述衬底一侧表面的半反射注入层;

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背向所述衬底一侧的反射电极;

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和所述反射电极之间的发光层。

可选的,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包括第一半反射注入层和第二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位于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和透射电极之间,第二半反射注入层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

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的厚度为5nm-20nm;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为三氧化钼半反射注入层、氧化锌半反射注入层,或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为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的厚度为1nm-10nm。

可选的,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厚度为5nm-20nm。

可选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电荷产生层;所述电荷产生层包括层叠的p型电荷产生层和n型电荷产生层。

可选的,所述透射电极为阴极层,所述反射电极为阳极层,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或者,所述透射电极为阳极层,所述反射电极为阴极层,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的厚度为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的厚度为

可选的,所述反射电极为镁银合金反射电极、铝反射电极或银反射电极,所述反射电极的厚度为50nm-500n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半反射注入层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同时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与半反射注入层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包括第一半反射注入层和第二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位于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和透射电极之间,通过使第二半反射注入层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降低了位于发光层和半反射注入层之间的其他有机功能层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接触势垒,从而提高了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电荷产生层;所述电荷产生层包括层叠的p型电荷产生层和n型电荷产生层。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和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构成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利用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高效电荷产生效应,提高了所述电荷产生层对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显示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半反射注入层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同时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与半反射注入层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半反射注入层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同时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与半反射注入层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a;在所述衬底上自下至上依次层叠的半反射电极b、电子注入层c、电子传输层d、空穴阻挡层e、发光层f、电子阻挡层g、空穴传输层h、空穴注入层i和反射电极j。

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半反射电极b和反射电极j构成微腔结构,微腔结构中的光最终从半反射电极b出射。为了使半反射电极b具有半反射能力,一般半反射电极b的厚度较小。半反射电极b沉积在衬底上,衬底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由于半反射电极b的厚度较小,因此使得所述半反射电极b的表面平整度受到衬底粗糙度的影响;其次,由于半反射电极b的厚度较小,半反射电极b的自身的厚度均匀较差。因此导致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微腔结构的腔长不均匀,继而导致发光层发出的光从半反射电极b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宽的光谱宽度,导致色纯度降低。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透射电极;位于透射电极背向衬底一侧表面的半反射注入层;位于半反射注入层背向衬底一侧的反射电极;位于半反射注入层和反射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2;位于衬底12上的透射电极11;位于透射电极11背向衬底12一侧表面的半反射注入层10;位于半反射注入层10背向衬底12一侧的反射电极1;位于半反射注入层10和反射电极1之间的发光层5。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在所述透射电极11朝向所述反射电极1一侧表面设置半反射注入层10,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11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1与半反射注入层10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11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11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11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使得透射电极11的表面平整度能够不受衬底12粗糙度的影响,从而透射电极11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5发出的同一波长的光经过不同的反射路径从第二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相同的波长大小,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12可以为玻璃或者柔性塑料;所述反射电极1包括但不限于镁银合金反射电极、铝反射电极或银反射电极,所述反射电极1的厚度为50nm-500nm;所述透射电极11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所述透射电极1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

参见图2,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包括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和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位于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和透射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通过限定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降低了位于发光层和半反射注入层之间的其他有机功能层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接触势垒,从而提高了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厚度为5nm-20nm。通过限定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材质,使其与所述透射电极11的功函数相适配,使来自所述透射电极11的载流子能够注入至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通过限定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厚度,保证了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半反射能力。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为三氧化钼半反射注入层、氧化锌半反射注入层或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厚度为1nm-10nm。通过限定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厚度,保证了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透过率,使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并在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进行半反射。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包括但不限于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包括但不限于三氧化钼半反射注入层、氧化锌半反射注入层或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半反射注入层。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的电荷产生层9;所述电荷产生层9包括层叠的p型电荷产生层92和n型电荷产生层91。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和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构成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利用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高效电荷产生效应,提高了所述电荷产生层对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在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界面处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是由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内建电场决定的,因此电子注入效率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的功函数无关,从而增大了所述电荷产生层9以及半反射注入层10的材料的选择性,有利于器件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的厚度为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的材质为掺杂有p型物质的空穴传输材料,p型物质的掺杂浓度为0.5-10%;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的厚度为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的材质为掺杂有活泼金属的电子传输材料,活泼金属的掺杂浓度为0.5-10%。所述活泼金属可以为锂、钠、钾、铷、铯、镱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荷产生层9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层5和所述反射电极1之间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

参见图2,所述透射电极11为阴极层,所述反射电极1为阳极层,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位于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中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即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为倒置底发光器件。

本实施例中,有机发光二极管为倒置底发光器件,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7和空穴阻挡层6中至少一种,且电荷产生层9中的n型电荷产生层91以及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位于发光层和衬底12之间,n型电荷产生层91以及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底层的位置,能够使得n型电荷产生层91以及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更好的抵御对来自显示面板上方的水氧的侵蚀,其次,p型电荷产生层92位于n型电荷产生层91和衬底12之间,p型电荷产生层92的材质为掺杂有p型物质的空穴传输材料,其对水氧的敏感程度比n型电荷产生层91以及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使得n型电荷产生层91以及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更好的抵御对来自显示面板下方的水氧的侵蚀。因此具有良好的器件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12、透射电极11、半反射注入层10、p型电荷产生层92、n型电荷产生层91、电子传输层7、空穴阻挡层6、发光层5、电子阻挡层4、空穴传输层3、空穴注入层2和反射电极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电极1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至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λ,微波结构的腔长与发光层5发出的光的波长相同,使得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输出的光的光谱变窄,从而提高了色纯度,增强了发光效率和亮度,进而得到对比度高、低能耗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5至所述反射电极1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1/4λ,所述发光层5至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3/4λ,具有最优化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发光效率和亮度更加优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厚度为5nm-20nm。

关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想详述。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2';位于衬底12'上的透射电极11';位于透射电极11'背向衬底12'一侧表面的半反射注入层10';位于半反射注入层10'背向衬底12'一侧的反射电极1';位于半反射注入层10'和反射电极1'之间的发光层5'。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在所述透射电极11'朝向所述反射电极1'一侧表面设置半反射注入层10',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11'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1'与半反射注入层10'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11'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11'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11'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使得透射电极11'的表面平整度能够不受衬底12'粗糙度的影响,从而透射电极11'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5'发出的同一波长的光经过不同的反射路径从第二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相同的波长大小,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12'可以为玻璃或者柔性塑料;所述反射电极1'包括但不限于镁银合金反射电极、铝反射电极或银反射电极,所述反射电极1'的厚度为50nm-500nm;所述透射电极11'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所述透射电极1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

参见图3,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包括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和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位于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和透射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通过限定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功函数或lumo能级与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功函数的差值小于1ev,降低了位于发光层和半反射注入层之间的其他有机功能层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接触势垒,从而提高了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厚度为5nm-20nm。通过限定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材质,使其与所述透射电极11'的功函数相适配,使来自所述透射电极11'的载流子能够注入至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通过限定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厚度,保证了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的半反射能力。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为三氧化钼半反射注入层、氧化锌半反射注入层或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厚度为1nm-10nm。通过限定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厚度,保证了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的透过率,使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101',并在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102'进行半反射。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半反射注入层包括但不限于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第二半反射注入层包括但不限于三氧化钼半反射注入层、氧化锌半反射注入层或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半反射注入层。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的电荷产生层9';所述电荷产生层9'包括层叠的p型电荷产生层92'和n型电荷产生层91'。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和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构成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利用了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高效电荷产生效应,提高了所述电荷产生层9'对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在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界面处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是由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内建电场决定的,因此电子注入效率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的功函数无关,从而增大了所述电荷产生层9'以及半反射注入层10'的材料的选择性,有利于器件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的厚度为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的材质为掺杂有p型物质的空穴传输材料,p型物质的掺杂浓度为0.5-10%;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的厚度为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的材质为掺杂有活泼金属的电子传输材料,活泼金属的掺杂浓度为0.5-10%。所述活泼金属可以为锂、钠、钾、铷、铯、镱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荷产生层9'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层5'和所述反射电极1'之间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

参见图3,透射电极11'为阳极层,所述反射电极1'为阴极层,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92'位于所述n型电荷产生层91'和所述发光层5'之间,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12'、透射电极11'、半反射注入层10'、n型电荷产生层91'、p型电荷产生层92'、空穴传输层3'、电子阻挡层4'、发光层5'、空穴阻挡层6'、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和反射电极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电极1'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至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λ,微波结构的腔长与发光层5'发出的光的波长相同,使得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输出的光的光谱变窄,从而提高了色纯度,增强了发光效率和亮度,进而得到对比度高、低能耗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5'至所述反射电极1'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1/4λ,所述发光层5'至所述半反射注入层10'朝向所述发光层5'的表面的光学腔长为3/4λ,具有最优化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发光效率和亮度更加优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半反射注入层为镁银合金半反射注入层、银半反射注入层或铝半反射注入层,所述半反射注入层的厚度为5nm-20nm。

关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相同的部分,不想详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实施例1-4中提供的任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半反射注入层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同时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与半反射注入层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5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实施例1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半反射注入层能够将来自透射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至发光层,同时所述半反射注入层具有对光的半反射能力,使所述反射电极与半反射注入层构成微腔结构用以调节光路,而透射电极仅用以施加电压并不构成微腔结构,因此透射电极的厚度不受到微腔结构的限制,透射电极的厚度可以做的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衬底上的透射电极获得较高的表面平整度,进而使得半反射注入层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均匀腔长的微腔结构,继而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从透射电极的不同位置发出时具有较窄的光谱宽度,从而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和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