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连接引线和电池。
背景技术:2.随着移动电话和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进步,对于这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二次电池等电池要求小型化和轻量化。作为实现了小型化和轻量化且能量密度较高的二次电池,可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另一方面,作为在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摩托车以及叉车等车辆中搭载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可使用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作为搭载于车辆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近年来面向实用开发了能量密度较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对于车辆搭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发而言,要求实现电池的高寿命化以及提高安全性等,并且要求实现电池的大型化及大容量化。
3.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存在将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收纳于外装容器的内部空腔中的情况。在该电池中,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和周壁,外装容器的内部空腔在高度方向上向与底壁相反的一侧开口。并且,在外装容器的周壁上安装有盖部件,内部空腔的开口被盖部件封闭。另外,对于电池而言,在盖部件的外表面安装有电极端子,在内部空腔中,集电片从电极组向外周侧突出。并且,集电片经由连接引线(引线)与电极端子电连接。
4.在上述这样的电池中,在搭载电池的设备发生振动时等情况下,会从外部向连接引线作用冲击等。因此,要求确保连接引线对冲击等的耐冲击性较高。另外,连接引线形成电极组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因此,要求确保连接引线的电阻较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11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耐冲击性较高并且确保电阻较低的连接引线、以及具备该连接引线的电池。(二)技术方案
7.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在电池中将电极组的集电片与电极端子之间连接的连接引线。连接引线具备顶板部和脚部,脚部相对于顶板部向顶板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弯曲,并且在相对于顶板部的折弯位置处的折弯线沿着顶板部的宽度方向。脚部具备位置远离相对于顶板部的折弯位置的延伸设置部。延伸设置部具备:第一主面,其在外表面上朝向与顶板部的宽度方向和顶板部的厚度方向双方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侧;第二主面,其在外表面上朝向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以及侧面,其在外表面上在第一主面与第二主面之间中继,并朝向顶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侧面与集电片接合。
8.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具备:上述的连接引线、外装容器、电极组、盖部件以及电极端
子。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和周壁,由底壁和周壁规定了配置连接引线的内部空腔。电极组具备正极和负极,且具备在脚部的延伸设置部的侧面与连接引线接合的集电片。盖部件在与底壁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周壁,对外装容器的内部空腔的开口进行封闭。电极端子安装于盖部件的外表面,并与连接引线的顶板部连接。
附图说明
9.图1是概要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立体图。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以按照部件分解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概要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的与集电片的接合部分及其附近的剖视图。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的制造方法一例的概要图。图6是表示一变形例的连接引线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第一实施方式)图1和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1具备电极组2、外装容器3和盖部件5。外装容器3和盖部件6各自由铝、铝合金、铁、铜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在此,对于电池1规定了:纵向(箭头x1和箭头x2所示的方向)、与纵向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横向(箭头y1和箭头y2所示的方向)、与纵向及横向双方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1和箭头z2所示的方向)。对于电池1和外装容器3而言,都是纵向上的尺寸比横向上的尺寸以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
12.外装容器3具备底壁6和周壁7。收纳电极组2的内部空腔8由底壁6和周壁7规定。在外装容器3中,内部空腔8在高度方向上朝向与底壁6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开口。周壁7具备两对侧壁11、12。一对侧壁11在横向上隔着内部空腔8对置。一对侧壁12在纵向上隔着内部空腔8对置。侧壁11分别在侧壁12之间沿着纵向连续地延伸设置。侧壁12分别在侧壁11之间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设置。盖部件5在与底壁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周壁7。因此,盖部件5对外装容器3的内部空腔8的开口进行封闭。盖部件5和底壁6在高度方向上隔着内部空腔8对置。
13.电极组2具备正极13和负极14。在电极组2中,隔膜(未示出)介于正极13和负极14之间。隔膜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正极13相对于负极14电绝缘。
14.正极13具备:正极集电箔等正极集电体13a、和担载于正极集电体13a表面的正极含活性物质层(未图示)。正极集电体13a不限于此,例如为铝箔或铝合金箔等,厚度为10μm~20μm的程度。正极含活性物质层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任意地含有粘结剂和导电剂。正极活性物质不限于此,可举出能够吸储、放出锂离子的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等。正极集电体13a具备正极集电片13b,作为未担载正极含活性物质层的部分。
15.负极14具备:负极集电箔等负极集电体14a、和担载于负极集电体14a表面的负极含活性物质层(未图示)。负极集电体14a不限于此,例如为铝箔、铝合金箔或铜箔等,厚度为
10μm~20μm的程度。负极含活性物质层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任意地含有粘结剂和导电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能够吸储、放出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和碳材料等。负极集电体14a具备负极集电片14b,作为未担载负极含活性物质层的部分。
16.在图2等的一例的电极组2中,以在正极含活性物质层与负极含活性物质层之间夹着隔膜的状态,将正极13、负极14和隔膜以卷绕轴为中心进行卷绕。另外,在另一例中,电极组2具有多个正极13和多个负极14交替层叠的堆叠构造,在正极13与负极14之间设置隔膜。在电极组2中,正极集电片13b相对于负极14和隔膜而言突出。并且,负极集电片14b相对于正极13和隔膜而言,向与正极集电片13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
17.对于电极组2规定了:与集电片13b、14b的突出方向(箭头y3和箭头y4所示的方向)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宽度方向(箭头z3和箭头z4所示的方向)、以及与集电片13b、14b的突出方向及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厚度方向(箭头x3和箭头x4所示的方向)。并且,对于电极组2而言,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比集电片13b、14b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电极组2形成为扁平形状。另外,在正极集电片13b和负极集电片14b上分别具备扎束有多个带状部的扎束部15。
18.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组2以如下状态配置于内部空腔8,即:宽度方向与电池1的高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厚度方向与电池1的纵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在外装容器3的内部空腔8中,正极集电片13b相对于负极14和隔膜向横向的一侧突出。另外,负极集电片14b相对于正极13和隔膜在横向上向与正极集电片13b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19.另外,在内部空腔8中,在电极组2中保持(含浸)有电解液(未图示)。电解液可以是使电解质溶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非水电解液,也可以是水溶液等水类电解液。可以代替电解液而使用凝胶状电解质,也可以使用固体电解质。当使用固体电解质作为电解质时,在电极组中,固体电解质代替隔膜而介于正极13与负极14之间。此时,通过固体电解质使正极13相对于负极14电绝缘。
20.在电池1中,在盖部件5的外表面(上表面)安装有一对电极端子16。电极端子16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电极端子16中的一方是电池1的正极端子,电极端子16中的另一方是电池1的负极端子。另外,在盖部件5上设置有一对贯通孔17,贯通孔17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贯通盖部件5。在各电极端子16与盖部件5之间设置有绝缘部件18。另外,在各贯通孔17中配置有绝缘衬垫19。各电极端子16利用绝缘部件18和绝缘衬垫19与盖部件5和外装容器3电绝缘。
21.在外装容器3的内部空腔8中配置有一对连接引线20。电极组2的正极集电片13b经由连接引线(引线)20中的对应的一方即正极侧连接引线(正极引线),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即正极端子电连接。另外,电极组2的负极集电片14b经由连接引线20中的对应的一方即负极侧连接引线(负极引线)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即负极端子电连接。连接引线20分别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作为形成连接引线20的导电材料,可举出铝、不锈钢、铜及铁等。
22.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片13b、14b分别隔着备份引线(日语原文:
バックアップリード
)22与连接引线20中的对应的一方接合。对于集电片13b、14b各自而言,扎束部15被备份
引线22夹持。并且,集电片13b、14b分别通过被备份引线22夹持的扎束部15与连接引线20中的对应的一方接合。
23.另外,在外装容器3的内部空腔8中,配置有一对绝缘保护件21、和电极按压件23。各绝缘保护件2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连接引线20中的一方即正极侧连接引线、以及正极集电片13b分别利用绝缘保护件21中的对应的一方,防止与外装容器3的接触,相对于外装容器3电绝缘。另外,连接引线20中的一方即负极侧连接引线、以及负极集电片14b分别利用绝缘保护件21中的对应的一方,防止与外装容器3的接触,相对于外装容器3电绝缘。绝缘保护件21分别利用绝缘带25固定于电极组2。绝缘带25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24.另外,电极按压件23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电极组2与盖部件5之间。电极按压件(内部绝缘部件)23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正极集电片13b、负极集电片14b以及一对连接引线20利用电极按压件23防止与盖部件5的接触,相对于盖部件5电绝缘。
25.另外,在图1和图2的一例中,在盖部件5上形成有气体释放阀26和注液口27。并且,在盖部件5的外表面焊接有封闭注液口27的密封板28。此外,也可以不在电池1上设置气体释放阀26和注液口27等。
26.图3表示连接引线20的结构,图4表示连接引线20的与集电片(13b或14b)的接合部分及其附近。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引线20各自具备顶板部31和脚部32。顶板部31具有延伸设置端e1、e2,顶板部31从延伸设置端(第一延伸设置端)e1到延伸设置端(第二延伸设置端)e2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箭头y5和箭头y6所示的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对于顶板部31规定了:与延伸设置方向(长度方向)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宽度方向(箭头x5和箭头x6所示的方向)、以及与延伸设置方向(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厚度方向(箭头z5和箭头z6所示的方向)。此外,对于连接引线20而言,将顶板部31的延伸设置方向规定为与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双方交叉的交叉方向。另外,在顶板部31上形成有贯通孔33,该贯通孔33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顶板部31。
27.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20各自而言,仅形成有1个脚部32。脚部32具备与顶板部31的延伸设置端e2连接的脚连接部35。脚部32以脚连接部35(延伸设置端e2)为折弯位置,相对于顶板部31弯曲。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向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弯曲。因此,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向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突出。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处的折弯线沿着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32在脚连接部35(折弯位置)处相对于顶板部31的弯曲角度为90度或大致90度。
28.脚部32从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脚连接部35)起笔直地或大致笔直地延伸设置到从顶板部31突出的突出端。即,脚部32除了脚连接部35以外不折弯,并延伸设置到突出端。并且,脚部32沿着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到突出端。另外,脚部32的宽度方向(板宽方向)与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板宽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脚部32的厚度方向(板厚方向)与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及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双方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因此,脚部32的厚度方向与顶板部31的延伸设置方向(长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与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
29.脚部32具备延伸设置部36,该延伸设置部36位于相对于脚连接部35向与顶板部31相反的一侧远离的位置。延伸设置部36设置为远离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且与脚连接部35相比,设置在距离顶板部31较远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
36形成脚部32的从顶板部31突出的突出端。
30.对于脚部32而言,在脚连接部35(折弯位置)与延伸设置部36之间的中继部分,形成有截面形状变化部37。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形状变化部37在顶板部31所在的一侧与延伸设置部36相邻。在此,规定了脚部32的从脚连接部35到突出端的延伸设置方向。脚部32的延伸设置方向与脚部32的宽度方向及脚部32的厚度方向双方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脚部32的截面形状沿着脚部32的延伸设置方向变化。并且,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宽度)、以及脚部32的厚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厚度)沿着脚部32的延伸设置方向变化。
31.另外,延伸设置部36的外表面具备:一对主面41、42以及一对侧面43、44。主面(第一主面)41朝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的一侧、即脚部32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主面(第二主面)42在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朝向与主面41相反的一侧。并且,主面42在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远离主面41配置。主面41、42之间的距离为延伸设置部36在脚部32的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
32.侧面43、44分别从主面41到主面42沿着脚部32的厚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因此,侧面43、44分别在主面41、42之间中继。侧面(第一侧面)43与主面41的两边缘中的一方连接,并与主面42的两边缘中的一方连接。另外,侧面(第二侧面)44连接于主面41的与连接侧面4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并连接于主面42的与连接侧面4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边缘。侧面43朝向脚部3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即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侧面44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与侧面43相反的一侧。并且,侧面44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远离侧面43配置。侧面43、44之间的距离为延伸设置部36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33.截面形状变化部37的外表面具备:一对中继主面45、46以及一对中继侧面47、48。中继主面(第一中继主面)45在顶板部31(脚连接部35)所在的一侧与主面41相邻。中继主面45在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朝向主面41朝向的一侧。中继主面(第二中继主面)46在顶板部31所在的一侧与主面42相邻。中继主面46在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朝向与中继主面45相反的一侧。并且,中继主面46在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远离中继主面45配置。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将中继主面45、46之间的尺寸规定为脚部32的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
34.中继侧面(第一中继侧面)47在顶板部31(脚连接部35)所在的一侧与侧面43相邻。中继侧面47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侧面43朝向的一侧。中继侧面(第二中继侧面)48在顶板部31所在的一侧与侧面44相邻。中继侧面48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与中继侧面47相反的一侧。并且,中继侧面48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远离中继侧面47配置。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将中继侧面47、48之间的尺寸规定为脚部32的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35.在此,对于顶板部31而言,从延伸设置端e1到延伸设置端e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第一尺寸)w1。并且,对于脚部32而言,在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w1。因此,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
与宽度方向上的顶板部31的尺寸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在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脚部32在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为与尺寸(第一尺寸)w1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
36.另外,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尺寸(第一尺寸)w1小的尺寸(第二尺寸)w2。因此,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侧面43、44之间的距离为与尺寸w2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就越小。即,对于作为宽度变化部的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靠近延伸设置部36,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就越是从尺寸w1向尺寸w2减小。因此,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靠近延伸设置部36,中继侧面47、48之间的尺寸(距离)就越小。
37.对于顶板部31而言,从延伸设置端e1到延伸设置端e2,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第三尺寸)t1。并且,对于脚部32而言,在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t1。因此,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的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与厚度方向上的顶板部31的尺寸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在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脚部32在脚部32的厚度方向上为与尺寸(第三尺寸)t1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
38.另外,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脚部32在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尺寸(第三尺寸)t1大的尺寸(第四尺寸)t2。因此,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主面41、42之间的距离为与尺寸t2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脚部32在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就越大。即,对于作为尺寸变化部(厚度变化部)的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靠近延伸设置部36,脚部3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就越是从尺寸t1向尺寸t2增加。因此,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靠近延伸设置部36,中继主面45、46之间的尺寸(距离)就越大。
39.另外,在一例中,尺寸w1为4.0mm~10.0mm。并且,相对于尺寸w1,尺寸w2为-1.0mm~-7.0mm。另外,在一例中,尺寸t1为0.5mm~5.0mm。并且,相对于尺寸t1,尺寸t2为+1.0mm~+5.0mm。
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面41、42以及侧面43、44分别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中继主面45以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状态、即相对于主面41倾斜的状态延伸设置。中继主面45以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主面41)的部位就越远离中继主面46的状态相对于主面41倾斜。另外,中继主面46以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状态、即相对于主面42倾斜的状态延伸设置。中继主面46以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主面42)的部位就越远离中继主面45的状态相对于主面42倾斜。由于如上述这样形成中继主面45、46,因此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脚部32在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尺寸就越大。
41.另外,中继侧面47以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状态、即相对于侧面43倾斜的状态延伸设置。中继侧面47以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侧面43)的部位就越靠近中继侧面48的状态相对于侧面43倾斜。另外,中继侧面48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者大
致平行地形成。并且,在中继侧面48与侧面44之间不形成阶梯差等,中继侧面48和侧面44配置在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平面上。由于如上述这样形成中继侧面47、48,因此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脚部32在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就越小。
42.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板部31而言,从延伸设置端e1到延伸设置端e2,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硬度(第一硬度)c1。并且,对于脚部32而言,在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硬度c1。因此,脚连接部35与截面形状变化部37之间的脚部32的硬度与顶板部31的硬度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另外,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脚部32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硬度(第一硬度)c1硬的硬度(第二硬度)c2。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脚部32的硬度就越硬。即,对于作为硬度变化部的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越靠近延伸设置部36,脚部32的硬度就越是从硬度c1向硬度c2增加。
43.图6是说明连接引线20的制造方法一例的图。在图6的一例中,由1个板部件60形成连接引线20。对于板部件60而言,整体在宽度方向(板宽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上述的尺寸w1。并且,对于板部件60而言,整体在厚度方向(板厚保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上述的尺寸t1。并且,对于板部件60而言,整体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上述的硬度c1。
44.板部件60具备部位61、62。另外,部位62具备区域63、64。在形成连接引线20时,对区域63、64进行冲压加工。此时,从板部件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对区域63、64进行冲压。通过冲压加工,在区域63,使宽度方向(板宽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尺寸w1小的上述的尺寸w2。并且,在区域64,越靠近区域63,板部件60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就越是从尺寸w1向尺寸w2减小。另外,通过冲压加工,在区域63,使厚度方向(板厚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尺寸t1大的上述尺寸t2。并且,在区域64,越靠近区域63,板部件6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就越是从尺寸t1向尺寸t2增加。因此,通过冲压加工,使板部件60从图5的实线所示的形状变形为图5的虚线所示的形状。
45.另外,通过区域63、64的冲压加工,使区域63、64加工硬化。并且,在区域63,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硬度c1硬的上述的硬度c2。并且,在区域64,越靠近区域63,硬度越是从硬度c1向硬度c2增加。另外,由于区域63、64的冲压加工,有时也会在区域63等的内部产生剪切面以及断裂面等。
46.当进行区域63、64的冲压加工时,通过弯曲加工,在折弯位置65使部位62相对于部位61弯曲。此时,以折弯位置65处的折弯线沿着板部件60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使部位62相对于部位61弯曲。并且,使部位62相对于部位61向部位6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弯曲。这样,由部位61形成顶板部31,且部位62形成脚部32。另外,在部位62,区域63形成延伸设置部36,区域64形成截面形状变化部37。
47.另外,在另一例中,顶板部31和脚部32由彼此不同的部件形成。并且,通过焊接等使2个部件一体化,从而形成连接引线20。
48.如图2和图4等所示,在电池1的内部空腔8中,一对连接引线20各自的顶板部31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电极组2与电极按压件25之间,在电极组2与电极按压件25之间被夹持。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顶板部31的延伸设置方向(长度方向)与电池1的横向一致
或者大致一致,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板宽方向)与电池1的纵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并且,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板厚方向)与电池1的高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在电池1中,一对连接引线20各自的顶板部31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即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对应的一方连接。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在顶板部31的贯通孔33中插入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并且,通过在贯通孔33中的铆接固定等,使连接引线20分别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连接。
49.另外,在电池1的内部空腔8中,一对连接引线20各自的脚部32在电池1的横向上配置于侧壁11中的对应的一方与电极组2之间。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与电池1的纵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脚部32的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与电池1的横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另外,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在电池1的横向上相对于贯通孔33、即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的连接位置配置于外侧。因此,连接引线20各自的顶板部31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到脚部32的连接位置(延伸设置端e2),朝向电池1的横向的外侧延伸设置。
50.另外,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顶板部31朝向底壁6所在的一侧弯曲。另外,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沿着电池1的纵向。
51.另外,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在脚部32的延伸设置部36连接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即,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在延伸设置部36形成与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的接合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引线20各自的延伸设置部36,在侧面43形成有接合部50。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延伸设置部36的侧面43从电池1的纵向的一侧与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对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片13b、14b分别经由备份引线22与侧面43连接。即,集电片13b、14b分别以扎束部15被备份引线22夹持的状态与侧面43接合。
52.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以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处的折弯线沿着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状态相对于顶板部31弯曲。并且,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与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因此,与脚部以折弯线沿着顶板部31的延伸设置方向(长度方向)的状态相对于顶板部31弯曲的结构等不同,不需要在顶板部31上与脚部32的连接位置及其附近形成切口等。由此,能够在与脚部32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即延伸设置端e2及其附近,确保顶板部31的截面积较大。由于如上述这样确保顶板部31的截面积较大,因此可确保连接引线20的电阻较低。由此,在集电片13b、14b各自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之间的电流路径中,可确保电阻较低。
53.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引线20而言,如上所述,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沿着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并且,对于配置于内部空腔8的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沿着电池1的纵向。因此,即使电极组2由于车辆等搭载有的电池的设备的振动等而在电池1的纵向(电极组2的厚度方向)上发生振动,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也与电极组2的振动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由此,即使电极组2发生振动,各连接引线20也不易破损。因此,对于连接引线20而言,能够确保针对冲击等的耐冲击性较高。
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脚部32而言,在远离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设置延伸设置部36。并且,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在延伸设置部36的外表面,在朝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面43连接有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
使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弯曲,也能够确保向连接引线20各自的脚部32接合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的、作业的作业性。
55.另外,对于各连接引线20而言,在侧面43接合有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因此在电极组2沿着电池1的纵向(电极组2的厚度方向)发生振动时等情况下,从电极组2向连接引线20的力的作用方向与电池1的纵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因此,在沿着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的方向上,从电极组2向连接引线20作用力。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连接引线20对来自电极组2的作用力等的耐冲击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36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w2比与顶板部31的连接位置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w1小。由于延伸设置部36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w2减小,因此更容易使连接引线20各自的脚部32与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接合。
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36的厚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t2比与顶板部31的连接位置的厚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t1大。由于延伸设置部36的厚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t2变大,使得各连接引线20与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接合的侧面43的表面积变大。因此,对于接合部50而言,各连接引线20与集电片13b、14b中的对应的一方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在各集电片13b、14b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之间的电流路径中,能够进一步适当地确保电阻较低。
57.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于截面形状变化部37而言,随着靠近延伸设置部36,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逐渐减小。因此,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不会从尺寸w1向尺寸w2急剧减小。由此,在各集电片13b、14b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之间的电流路径中,可进一步适当地确保电阻较低。
58.(变形例)此外,在图6所示的一变形例中,连接引线20整体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厚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t1。因此,延伸设置部36处的厚度方向(连接引线20的交叉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连接引线20整体的硬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硬度c1。因此,延伸设置部36处的脚部32的硬度与顶板部31的硬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59.在本变形例中,对于连接引线20的脚部32而言,脚连接部35与延伸设置部36之间通过中继部52中继。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延伸设置部36与中继部52的连接位置、即延伸设置部36与中继部52的边界位置形成有阶梯面51。中继部52具备一对中继侧面53、54。中继侧面(第一中继侧面)53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侧面43朝向的一侧。中继侧面(第二中继侧面)54在顶板部31所在的一侧与侧面44相邻。中继侧面54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与中继侧面53相反的一侧。并且,中继侧面54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远离中继侧面53配置。另外,中继侧面53、54分别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
60.阶梯面51的一端与中继部52的中继侧面53连接,阶梯面51的另一端与延伸设置部36的侧面43连接。阶梯面51从中继侧面53到侧面43,沿着脚部32的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由阶梯面51在中继侧面53与侧面43之间形成阶梯差。由于阶梯面51处的阶梯差,使得侧面43在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与中继侧面53相比而言,配置于中继侧面54和侧面44所在的一侧。另外,在中继侧面54与侧面44之间不形成阶梯差等,中继侧面54和侧面
44配置在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61.在本变形例中也是:顶板部3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第一尺寸)w1。并且,对于脚部32而言,在脚连接部35与阶梯面51之间,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尺寸w1。因此,在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位置,脚部32在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上为与尺寸(第一尺寸)w1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对于延伸设置部36而言,宽度方向(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脚部32的尺寸(宽度)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为比尺寸(第一尺寸)w1小的尺寸(第二尺寸)w2。
62.在本变形例中,在形成连接引线20的延伸设置部36时,不进行冲压加工。因此,形成延伸设置部36的部分在制造连接引线20时不会发生加工硬化。另外,在另一例中,也可以通过锻造来形成如下的板部件,该板部件的形成延伸设置部36的部分的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宽度小。
6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在脚部32的外表面,对于形成与集电片(13b或14b)的接合部5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44、48)而言,从脚连接部35到突出端,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脚连接部35与延伸设置部36之间的中继部分,在形成与集电片(13b或14b)的接合部5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形成倾斜面。此时,倾斜面以越是接近延伸设置部36的部位就越靠近形成接合部50的一侧的侧面的状态,相对于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倾斜。
64.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脚连接部35与延伸设置部36之间的中继部分,在形成与集电片(13b或14b)的接合部5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形成与阶梯面51同样的阶梯面。此时,由于阶梯面处的阶梯差,使得距离延伸设置部36较近侧的部分与距离延伸设置部36较远侧的部分相比,靠近形成接合部50的一侧的侧面。
65.在上述各变形例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地,连接引线20具备:顶板部31、和相对于顶板部31向顶板部3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弯曲的脚部32。并且,脚部32的宽度方向与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因此,不需要在顶板部31上与脚部32的连接位置及其附近形成切口等。由此,能够在与脚部32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即延伸设置端e2及其附近,确保顶板部31的截面积较大。因此,在各变形例中,也可确保连接引线20的电阻较低,在集电片13b、14b各自与电极端子16中的对应的一方之间的电流路径中,可确保电阻较低。
66.另外,在上述各变形例中也是: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均沿着顶板部31的宽度方向。并且,对于配置于内部空腔8的各连接引线20而言,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沿着电池1的纵向。因此,在各变形例中也是:即使电极组2在电池1的纵向(电极组2的厚度方向)上发生振动,脚部32相对于顶板部31的折弯线也与电极组2的振动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由此,即使电极组2发生振动,各连接引线20也不易破损。因此,在各变形例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对于连接引线20而言,可确保针对冲击等的耐冲击性较高。
67.另外,无需使正极集电片13b与正极端子之间的正极侧连接引线、以及负极集电片14b与负极端子之间的负极侧连接引线双方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等任一的连接引线20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只要正极侧连接引线及负极侧连接引线的至少一方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等任一的连接引线20相同的结构即可。
68.根据这些中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对于连接引线而言,在相对于顶板部
的折弯位置处的折弯线沿着顶板部的宽度方向。脚部具备位置远离相对于顶板部的折弯位置的延伸设置部,延伸设置部具备侧面,该侧面朝向顶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设置部的侧面与集电片接合。由此,能够提供可确保耐冲击性较高并且确保电阻较低的连接引线。
69.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示提出的,并不限定发明范围。这些的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且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