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25680发布日期:2021-05-28 14:2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浮动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固定壳体、绝缘可动壳体和第一端子,绝缘可动壳体能相对第一绝缘固定壳体浮动,从而能吸收振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固定壳体和第二端子,通过第二端子和第一端子的连接来传输电流或信号。

例如,申请号为cn200510006215.5(公告号为cn100483860c)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浮动式连接器》,浮动式连接器具有:固定在基板上、具有内部空间的固定侧外壳;位于该内部空间内、在与基板相反一侧设有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容纳凹部的可动侧外壳;保持在该两外壳、间的多个接触件。这里,各接触件中形成在由固定侧外壳保持的部分与由可动侧外壳保持的部分之间的u字形可挠部,延伸为在可动侧外壳与固定侧外壳之间向与基板相反一侧凸出的形态,位于形成于接触件保护壁的内方的接触件保护空间内,而该接触件保护壁设在可动侧外壳上。各接触件的接触部露出地设置在可动侧外壳的容纳凹部的表面上。采用该发明,可使在与另一方连接器嵌合时外壳之间可允许的错位比传统结构增大。

又如,申请号为cn201210017291.6(公告号为cn102623841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浮动型连接器》,浮动型连接器包括:具有收容凹部的可动基座;以可自由移动的方式装载可动基座的固定基座;以及连接部件。其中,连接部件包括:从固定基座的下表面露出的引线部;位于收容凹部内的接触部;以及连接引线部和接触部的中间部,其中,中间部具有可弹性形变的弯曲弹性部。可动基座包括:基部;中央突出部;以及外侧限制壁。弯曲弹性部在连接部件收纳空间内弹性形变,使可动基座相对于固定基座自由移动;弯曲弹性部与中央突出部或外侧限制壁抵接,限制可动基座超出允许移动范围移动。

上述专利中,第一连接器的接触部件(相当于下文的第一端子)或者连接部件(相当于下文的第一端子)均具有两个,但是每个接触部件或者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器嵌合时均只有一个接触位置使两者电连接,在恶劣的使用环境中,如振动频率非常大,或者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多次插拔后,容易影响到在这个接触位置的两者的电连接,导致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触不良,使得整个浮动连接器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触良好的浮动连接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固定壳体、绝缘可动壳体和多个第一端子,绝缘可动壳体能相对第一绝缘固定壳体浮动,各第一端子与绝缘可动壳体相连;以及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固定壳体和多个第二端子,各第二端子安装在第二绝缘固定壳体中,第二绝缘固定壳体能与绝缘可动壳体嵌合或脱离,从而使第二端子能与第一端子电连接或断开连接;

其特征在于:

各第一端子与对应的第二端子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接触位置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所有接触位置的排列方式可以有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所有接触位置具有多个,并且至少有两个接触位置不沿对应的端子的外壁上下间隔排列。所有接触位置不在一条竖向直线上,接触比较稳定。

第一端子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优选地,各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相连的可动部和第一接触部,该可动部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或/和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弹性形变;

各所述第二端子具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能与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接触位置电连接或断开连接。第二绝缘固定壳体与绝缘可动壳体嵌合的状态下,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电连接的位置即为所述接触位置。

第二端子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自第一部分往浮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部分,每个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各第二部分均包括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该第一段与第一部分相连且向下延伸,该第二段与第一段的底端相连且朝靠近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倾斜,该第三段与第二段相连且朝远离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倾斜,第二段和第三段相连的位置即为所述第二接触部。

第二绝缘固定壳体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固定壳体的底部具有向下开口且用于容纳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绝缘固定壳体的顶部具有向上开口且用于容纳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容纳槽,该第二容纳槽与第一容纳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二绝缘固定壳体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分别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之间的空间组成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之间的空间也为所述第一容纳槽。

为了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更稳定,所述第一延伸壁具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延伸壁在浮动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应地,所述第一端子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两列,两列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容纳槽中。这样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有多个接触位置相连,两者的连接比较稳定,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

绝缘可动壳体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绝缘可动壳体包括向下开口用于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穿过的第一插槽、向上开口用于容纳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插槽,该第二插槽与第一插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绝缘可动壳体具有向上开口的腔体、自绝缘可动壳体的底壁向腔体内往上延伸的连接壁,所述第一插槽设置在该连接壁上,所述连接壁和绝缘可动壳体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围成所述第二插槽;

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端具有向下开口的卡槽,连接壁的上端具有与该卡槽配合的卡接部,第一接触部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至少有部分外露于连接壁。

第二端子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述连接壁具有两个且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对应地,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两列,两列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接触部相连。

为了保证绝缘可动壳体的浮动,所述第一绝缘固定壳体和绝缘可动壳体之间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距,而使可动部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第一绝缘固定壳体和绝缘可动壳体之间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间距,而使可动部能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可动部包括相互连接且均在浮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该可动部大致呈倒v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各第一端子与对应的第二端子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接触位置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增加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接触位置的个数,当处于振动频率非常大的恶劣环境中,或者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多次插拔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接触也比较良好,整个浮动连接器功能不容易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经过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剖视图(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处于嵌合的状态);

图5为图4的分解图;

图6为图1的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固定壳体与部分第二端子的分解图;

图8为图7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9为第一绝缘固定壳体、绝缘可动壳体与部分第一端子的分解图;

图10为图9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该浮动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其中,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固定壳体5、绝缘可动壳体1、多个第一端子3和第一电路板7,绝缘可动壳体1能相对第一绝缘固定壳体5浮动,各第一端子3的第一侧分别与第一电路板7和第一绝缘固定壳体5相连,其第二侧与绝缘可动壳体1相连。各第一端子3具有相连的可动部31和第一接触部32,该可动部31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和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y上弹性形变;可动部31包括相互连接且均在浮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分311、第二延伸部分312,该可动部31大致呈倒v型。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具有两列第一端子3,各第一端子3与对应的第二端子4之间具有两个接触位置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并且两个接触位置不沿对应的端子的外壁上下间隔排列,也就是两个接触位置在上下方向z上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本实施例中,两个接触位置是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间隔排列。在其它实施例中,各第一端子3和对应的第二端子4之间的接触位置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可以设置3个、4个等,所有接触位置可以沿第一接触部32周向间隔设置,第一端子3的形状和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绝缘可动壳体1包括向下开口用于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穿过的第一插槽11、向上开口用于容纳第二接触部4a的第二插槽12,该第二插槽12与第一插槽11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相连通。具体地,绝缘可动壳体1具有向上开口的腔体、自绝缘可动壳体1的底壁向腔体内往上延伸的连接壁13,第一插槽11设置在该连接壁13上,连接壁13和绝缘可动壳体1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壁围成第二插槽12。第一接触部32的上端具有向下开口的卡槽321,连接壁13的上端具有与该卡槽321配合的卡接部131,这样,第一接触部32的位置在连接器多次插拔或振动频率较大的环境中仍不容易偏移,有利于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良好接触,第一接触部32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均有部分外露于连接壁13,以便与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a电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壁13具有两个且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间隔排列,对应地,第二端子4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具有两列,两列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a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接触部32相连。

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多个第二端子4和第二电路板6,各第二端子4安装在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中,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能与绝缘可动壳体1嵌合或脱离,从而使第二端子4能与第一端子3电连接或断开连接。第二端子4包括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第一部分41、自第一部分41往浮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z向下延伸的第二部分42,每个第二端子4的第二部分42具有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间隔排列的两个,各第二部分42均包括相连的第一段421、第二段422和第三段423,该第一段421与第一部分41相连且向下延伸,该第二段422与第一段421的底端相连且朝靠近第一接触部32的方向倾斜,该第三段423与第二段422相连且朝远离第一接触部32的方向倾斜,第二段422和第三段423相连的位置即为第二接触部4a。对应地,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4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具有两列,各第二端子4具有两个第二接触部4a,该第二接触部4a能与第一接触部32在接触位置电连接或断开连接,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与绝缘可动壳体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接触部4a与第一接触部32相电连接的位置即为接触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端子4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的底部具有向下开口且用于容纳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的第一容纳槽21,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的顶部具有向上开口且用于容纳第二接触部4a的第二容纳槽22,该第二容纳槽22与第一容纳槽21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相连通。具体地,第二绝缘固定壳体2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壁23和第二延伸壁24,第一延伸壁23和第二延伸壁24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间隔排列,第一延伸壁23和第二延伸壁24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分别具有第一凹槽231和第二凹槽241,第一凹槽231、第二凹槽241、以及第一延伸壁23和第二延伸壁24之间的空间组成第二容纳槽22,第一延伸壁23和第二延伸壁24之间的空间也为第二容纳槽21。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壁23具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延伸壁24在浮动器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对应地,第一端子3具有两列。

第一绝缘固定壳体5和绝缘可动壳体1之间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具有第一间距(图中未示出),而使可动部31能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弹性变形;第一绝缘固定壳体5和绝缘可动壳体1之间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y上具有第二间距(图中未示出),而使可动部31能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y上弹性变形。

该浮动连接器,使用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参见图4,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相连时,每个第一端子3与对应的第二端子4之间均具有两个接触位置(对应于第二接触部4a的位置)接触且两个接触位置沿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间隔排列(从图4,也就是左右间隔排列),因为接触位置较多,所以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接触良好,连接比较稳定。

另外,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的卡槽321与绝缘可动壳体1的卡接部131相卡接(图4),使得在浮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x上,第一接触部32被限位而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从而确保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间稳定的电连接。

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y,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被对应的第一插槽11限位,使得在浮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y上,第一接触部32被限位而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从而确保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间稳定的电连接。

同样地,参见图8,第二端子4安装在第二容纳槽22中,第二容纳槽22的槽壁对第二端子4具有限位作用,使得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多次插拔后,第二端子4也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从而使得其与第一端子3的接触比较良好,连接比较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