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插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座。
背景技术:2.传统的电源插座上用于导电的金属针脚或者金属引脚暴露于插座表面,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引起触电,例如湿润的手接触到金属针脚或金属引脚,安全性能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插座,以解决上述问题。
4.一种插座,所述插座包括外壳、针座、第一弹性件以及按钮组件,针座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针座包括第一卡持结构以及第二卡持结构;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针座;按钮组件包括按钮柱、第二弹性件以及卡扣,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外壳以及所述按钮柱;卡扣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按钮柱,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持结构或者第二卡持结构配合,以限位所述针座。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钮柱上具有一凹槽以及穿设于所述凹槽的连接部,所述卡扣的一端具有穿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穿孔。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钮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所述卡扣以及所述按钮柱。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按钮柱,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所述按钮柱。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还包括卡盘,所述卡盘固定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卡盘具有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到所述按钮柱的距离大于形成所述第一通孔的壁到所述按钮柱的距离。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未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与所述按钮柱之间的夹角为θ1;所述卡扣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与所述按钮柱之间的夹角为θ2;满足θ2<θ1。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面,所述针座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连接面,所述第一卡持结构到所述连接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卡持结构到所述连接面的距离。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还包括针脚,所述针座朝向所述连接面的表面具有第二通孔,所述针脚可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还包括引脚,所述针座朝向所述连接面的表面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引脚可暴露于所述第二通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钮组件穿设于所述针座,所述按钮柱的部分凸伸于所述外壳。
14.本技术提供的插座,通过设置可移动的针座,在未使用所述插座时,通过所述按钮
组件的固定作用,将所述针座固定,以使用于导电的针脚或者引脚隐藏于针座中,避免外露,从而提高安全性;在需要使用所述插座时,按压所述按钮组件并通过所述按钮组件的固定作用,将插入插头后的针座固定,实现插座与插头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俯视图。
16.图2为图1所示的插座沿ii-ii的截面示意图。
17.图3为图2所示的插座插入插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2所示的按钮组件与卡盘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插座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对图5所示的按钮组件施加作用力后并插入插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释放施加于按钮组件上的作用力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对图7按钮组件施加作用力后并拔掉插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插座的俯视图。
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5.[0026][002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所有的和任意的组合。
[0030]
在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制本技术,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上方”、“下方”、“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0031]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100,用于与一插头200匹配,从而进行导电。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导电的针脚60设置于所述插座100上,与所述针脚60相匹配且用于电导通的引脚210设置于所述插头200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导电的针脚60可以设置于所述插头200上,与所述针脚60相匹配且用于电导通的引脚210设置于所述插座1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针脚60设置于所述插座100为例进行说明。
[0032]
可以理解地,所述针脚6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
[0033]
所述插座100包括外壳10、针座20、第一弹性件30以及按钮组件40。所述针座2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0中,以使所述针脚60可穿设于所述针座20中;第一弹性件30弹性连接所述外壳10与所述针座20;按钮组件40弹性连接所述外壳10并限位所述针座20,未使用所述插座100时,用于导电的针脚60隐藏于所述针座20。
[0034]
所述外壳10内部中空,用于容置所述针座20、第一弹性件30以及按钮组件40,另外,所述外壳10还具有防尘的作用。所述外壳10的形状并不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10大致为长方体。
[0035]
所述外壳10绝缘,所述外壳10的材质选自绝缘材质。
[0036]
所述外壳10的内部具有一连接面12。所述针座20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30可移动地连接所述连接面12,即所述第一弹性件30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面12,另一端连接所述针座20。所述针座20朝向所述连接面12的表面具有第二通孔(图未标),所述针脚60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面12,另一端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设于所述针座20,所述针座20的移动,可使所述针脚60隐藏或者暴露于所述针座20中。
[0037]
请一并参阅图4,所述按钮组件40包括按钮柱42、第二弹性件44以及卡扣46。所述按钮柱4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44弹性连接所述连接面12;所述卡扣46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按钮柱42。具体地,所述按钮柱42背离所述第二弹性件44的一端可活动地凸伸于所述外壳10,以便于按压所述按钮柱42。所述按钮柱42侧壁上设置有一凹槽422以及穿设于所述凹槽422的连接部424,所述卡扣46的一端具有与所述连接部424相适配的穿孔466,所述卡扣46通过所述穿孔466穿设于所述连接部424,并可以围绕所述连接部424旋转,所述凹槽422用于为所述卡扣46的旋转提供空间。
[0038]
请再次参阅图1,其中,所述针座20邻接所述按钮组件40的表面具有第一卡持结构24以及第二卡持结构26,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到所述连接面12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卡持结构26到所述连接面12的距离。所述卡扣46可以与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或者所述第二卡持结构26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针座20。其中,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或所述第二卡持结构26可以是卡孔、卡槽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和所述第二卡持结构26均为卡孔。
[0039]
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按钮组件4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48,所述第三弹性件48弹性连接所述按钮柱42以及所述卡扣46。具体地,所述卡扣46包括第一端462以及第二端464,所述第一端462具有所述穿孔466,以使所述卡扣46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按钮柱42上;所述第二端464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48连接所述按钮柱42。所述卡扣46未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46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中,此时,所述卡扣46与所述按钮柱42之间的夹角为θ1(请参阅图5);所述卡扣46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46以所述第一端462为中心、所述第二端464朝向所述按钮柱42旋转,此时,所述卡扣46与所述按钮柱42之间的夹角为θ2(请参阅图6);则θ2<θ1;当所述卡扣46失去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46在所述第三弹性件48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以所述第一端462为中心、所述第二端464背离所述按钮柱42旋转。
[0040]
所述插座100还包括卡盘50,所述卡盘50容置于所述外壳10中并固定于所述外壳10上,所述卡盘50具有一第一通孔52,所述按钮组件40从所述第一通孔52穿设于所述卡盘50,所述第一通孔52的形状并不限制。其中,在所述第三弹性件48未产生形变时,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卡扣46的第二端464到所述按钮柱42的距离为l1(请参阅图4),形成所述第一通
孔52的壁到所述按钮柱42的距离为l2,满足l1>l2。
[0041]
所述按钮柱42在运动过程中,所述卡盘50起到阻挡所述卡扣46的作用,以使所述卡扣46开合。具体地,所述按钮柱42未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按钮柱42从所述第一通孔52穿设于所述卡盘50,所述卡扣46未与所述卡盘50接触;所述按钮柱42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卡扣46受到所述卡盘50的阻挡作用力收缩,与所述按钮柱42共同从所述第一通孔52穿设于所述卡盘50;所述按钮柱42失去外力作用时,所述按钮柱42在所述第二弹性件44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卡扣46失去所述卡盘50的阻挡作用力,同时在第三弹性件48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0042]
所述第一弹性件30、第二弹性件44以及第三弹性件48均具有弹性,例如弹簧,或者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弹性件,例如高分子材料等。
[0043]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实施方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插座100与插头200相互作用过程。
[0044]
请参阅图5,初始状态时,所述卡扣46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中,从而将所述针座20固定设置于初始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30、第二弹性件44以及第三弹性件48均处于初始状态,即所述第一弹性件30、所述第二弹性件44以及所述第三弹性件48均未产生形变。
[0045]
请参阅图6,当需要使用插座100时,首先在所述按钮柱42上施加朝向所述连接面12方向的作用力f,所述第二弹性件44被压缩产生形变,所述按钮柱42带动所述卡扣46运动,所述卡扣46在所述卡盘50的阻挡作用下收缩,此时,第三弹性件48被压缩产生形变,使得所述卡扣46逐渐脱离直至完全脱离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所述针座20解脱所述卡扣46的限制。此时,所述针座20仅受到第一弹性件30的弹性作用力。然后将插头200插入所述插座100中,所述针座20在受到插头200的作用力f时,所述针座20朝向所述连接面12运动,所述第一弹性件30产生形变,所述针脚60完全暴露于所述针座20并与所述插头200内的引脚210抵触,以实现所述插头200与所述插座100的电连接。
[0046]
请参阅图7,释放施加于所述按钮柱42上的作用力f,所述第二弹性件44恢复形变,所述按钮柱42在所述第二弹性件44的作用下朝向背离所述连接面12的方向运动,所述卡扣46随着所述按钮柱42运动并脱离所述卡盘50,所述卡扣46在所述第三弹性件48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此时,所述卡扣46卡设于第二卡持结构26中,从而将所述针座20固定,可以防止所述针座20因第一弹性件30的弹性作用力而具有朝向背离连接面12运动的趋势而导致插座100与插头200连接不稳固。
[0047]
请参阅图8,若需拔掉所述插头200,则先施加作用力f于所述按钮柱42,再施加作用力f于所述插头200,再释放施加于所述按钮柱42的作用力f,所述针座20在所述第一弹性件30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所述卡扣46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中,所述针脚60隐藏于所述针座20中。
[0048]
请参阅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插座100a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按钮组件40a穿设于所述针座20,按钮柱42的部分凸伸于所述外壳10,即所述按钮组件40a在所述连接面12的投影位于所述针座20在所述连接面12的投影区域内,其他与所述按钮组件40a相适配的组件也适应性调整。
[0049]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按钮组件40a相适配的卡盘50位于所述针座
20中。
[0050]
在当按钮组件40a穿设于所述针座20时,需要使用插座100a时,向所述插头200施加作用力f,施加于插头200的作用力先作用于所述按钮组件40a,按钮组件40a完全脱离所述第一卡持结构24的限制后,所述针座20解脱所述卡扣46的限制。继续向所述插头200施加作用力f,以使所述插头200与所述插座100a电连接。若需拔掉所述插头200,向所述插头200施加作用力f,以使所述插头200与所述插座100a断开。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需施加作用于插头200的作用力,无需额外施加作用于按钮组件40a的作用力,即可实现插头200与插座100a的连接与断开。
[0051]
本技术提供的插座100、100a,通过设置可移动的针座20,在未使用所述插座100、100a时,通过所述按钮组件40的固定作用,将所述针座20固定,以使用于导电的针脚60或者引脚210隐藏于针座20中,避免外露,从而提高安全性;在需要使用所述插座100、100a时,按压所述按钮组件40并通过所述按钮组件40的固定作用,将插入插头200后的针座20固定,实现插座100、100a与插头200的电连接。
[0052]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