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49744发布日期:2021-05-14 13:00阅读:69来源:国知局
无线通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无线通讯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讯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诸如无线路由器、无线基站等无线通讯设备不断朝着高集成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芯片的封装随之变得越来越小,但工作性能却变得越来越强,使无线通讯设备的散热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3.传统的无线通讯设备通常在芯片上设置诸如鳍型散热件、导热硅胶垫等辅助散热部件,芯片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辅助散热部件,再由辅助散热部件经空气将热量传递到无线通讯设备的外壳,最后热量在自然对流作用下经外壳向外扩散,但是,由于无线通讯设备的外壳的内部空间较为密闭,热量会在外壳内部不断积聚,导致外壳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讯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无线通讯设备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通讯设备,包括:
6.机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具有用于设置发热源的过热区域;
7.天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侧且包括第二外壳;
8.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导热件和散热件,所述散热件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路模块的所述过热区域且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外壳后进入所述第二外壳内并与所述散热件相连接。
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讯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一导热件的一端连接于电路模块的过热区域且另一端与散热件相连接,并将散热件置于天线组件的第二外壳内,以将过热区域中的热量经第一导热件从第一外壳向外传递至散热件上,有效避免热量在第一外壳内部积聚,同时由于天线组件与空气接触较多,对流效果显著,散热件中的热量能够经第二外壳迅速向外扩散,从而有效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的散热效果。
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贴设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
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散热件,各所述散热件均与所述第一导热件远离所述机体的一端相连接。
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为热管、石墨件、铜件或铝件。
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为柔性件。
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发热源上设有第二导热件。
1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件为导热翅片、导热硅胶垫或均温板。
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振子模块,所述
散热件与所述振子模块沿所述第二外壳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
1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振子模块,所述散热件呈条状结构。
1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模块呈板状结构或条状结构,所述散热件的轴线和所述振子模块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平面与所述振子模块的辐射方向相交。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模块的发热源上设置第二导热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件与振子模块之间的布局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件与振子模块之间的布局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无线通讯设备,11、机体,111、第一外壳,112、电路模块,1121、过热区域,1122、发热源,12、天线组件,121、第二外壳,122、振子模块,13、散热组件,131、第一导热件,132、散热件,1321、管体,1322、蒸发端,1323、冷凝端,1324、毛细层,133、第二导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实施例一
32.请结合图1所示,一种无线通讯设备10,包括机体11、散热组件13和天线组件12,机体11包括第一外壳111和置于第一外壳111内的电路模块112,电路模块112具有用于设置发热源1122的过热区域1121,天线组件12设于第一外壳111的外侧且包括第二外壳121,散热组件13包括第一导热件131和散热件132,散热件132置于第二外壳121内,第一导热件131的一端连接于电路模块112的过热区域1121且另一端穿过第一外壳111后进入第二外壳121内并与散热件132相连接。
33.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通过将第一导热件131的一端连接于电路模块112的过热区域1121且另一端与散热件132相连接,并将散热件132置于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以将过热区域1121中的热量经第一导热件131从第一外壳111向外传递至散热件132上,有效避免热量在第一外壳111内部积聚,同时由于天线组件12与空气接触较多,对流效果显著,散热件132中的热量能够经第二外壳121迅速向外扩散,从而有效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
34.另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在发热源1122上设置辅助散热部件,可有效实现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小型化设计,也可有效降低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生产成本。
35.上述电路模块112具有一个过热区域1121,发热源1122为中央处理芯片,天线组件12和散热组件13分别设置一个,该散热组件13的散热件132置于该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并且,该散热组件13的第一导热件131的一端连接于该过热区域1121且另一端穿过第一外壳111后进入第二外壳121内并与该散热件132相连接;
36.或者,上述电路模块112具有一个过热区域1121,发热源1122为中央处理芯片,天线组件12和散热组件13分别设置多个,各散热组件13的散热件132置于对应的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并且,各散热组件13的第一导热件131的一端均连接于该过热区域1121且另一端分别穿过第一外壳111后进入对应的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并与对应的散热件132相连接;
37.或者,上述电路模块112具有多个过热区域1121,相应地,发热源1122有多个,各发热源1122分别为中央处理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功率放大器等,各发热源1122置于对应的过热区域1121内,天线组件12和散热组件13分别设置多个,各散热组件13的散热件132置于对应的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并且,各散热组件13的第一导热件131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过热区域1121且另一端分别穿过第一外壳111后进入对应的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内并与对应的散热件132相连接。
38.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组件13的第一导热件131远离散热件132的一端可连接于发热源1122的周边位置上,也可直接与发热源1122相连接。
39.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所示,散热件132贴设于第二外壳121的内壁,这样,散热件132中的热量可直接传递至天线组件12的第二外壳121上,随后热量在自然对流作用下经第二外壳121迅速向外扩散,可进一步提高散热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
40.具体地,散热件132可嵌装于第二外壳121的内壁上,也可采用诸如紧固连接结构、
插接结构等连接结构连接于在第二外壳121的内壁上。
41.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所示,散热组件13包括多个散热件132,各散热件132均与第一导热件131远离机体11的一端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提高散热组件13的吸热量,同时可增加散热组件13的散热面积,可进一步提高散热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
42.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散热件132为热管,热管包括容置有导热介质的管体1321,管体1321的一端设置为蒸发端1322且另一端设置为冷凝端1323,并且,管体1321的内壁设有毛细层1324,散热组件13的第一导热件131远离机体11的一端连接于管体1321的蒸发端1322,图2中的箭头指示出导热介质的循环流动方向,当第一导热件131将电路模块112的过热区域1121中的热量传递到管体1321的蒸发端1322时,导热介质受热蒸发成蒸汽且在蒸发端1322内产生高压,蒸汽在高压作用下流动至管体1321的冷凝端1323,随后蒸汽经冷凝后重新转化为导热介质,并在毛细层1324的毛细泵力作用下回流至管体1321的蒸发端1322,如此不断循环,有效实现对热量进行传递并将热量向外扩散,可进一步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
43.当然,散热件132的种类包括多种,如石墨件、铜件或铝件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31为柔性件,这样可便于改变第一导热件131的布置路线,以避开电路模块112的电磁敏感区,从而避免第一导热件131对电路模块112产生电磁干扰,确保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工作性能;另外,由于天线组件12通常采用可活动的连接方式设置在第一外壳111的外侧,以便进行角度调节,而通过采用柔性件作为第一导热件131,可有效减小第一导热件131对天线组件12的活动连接结构的影响,从而在保证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结构,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45.具体地,由于导热纤维的导热系数高且具备良好的柔软特性,第一导热件131为导热纤维,当然,柔性导热件的种类包含多种,如导热硅胶片、导热石墨片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46.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所示,过热区域1121的发热源1122上设有第二导热件133。发热源1122的热量传递到第二导热件133,再由第二导热件133经空气将热量传递到无线通讯设备10的第一外壳111,最后热量在自然对流作用下经第一外壳111向外扩散,这样,第一导热件131与第二导热件133相结合将发热源1122的热量向外传递,使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同时具备两个散热路径,更加有效地提高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
47.具体地,第二导热件133为导热翅片、导热硅胶垫或均温板。
48.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4所示,天线组件12还包括设于第二外壳121内的振子模块122,散热件132与振子模块122沿第二外壳121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振子模块122处于第二外壳121的上端时,散热件132处于第二外壳121的下端;如图4所示,当振子模块122处于第二外壳121的下端时,散热件132处于第二外壳121的上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减小散热件132对振子模块122的辐射性能所造成的干扰,从而在保证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确保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工作性能。
49.实施例二
5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散热件132与振子模块122之间的布局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件132和振子模块122可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
51.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所示,天线组件12还包括设于第二外壳121内的振子模块122,散热件132呈条状结构。这样,可减小散热件132在振子模块122上的投影面积,以降低散热件132对振子模块122的阻挡作用,从而有效减小散热件132对振子模块122的辐射性能所造成的干扰,在保证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确保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工作性能。
52.具体地,请结合图5所示,振子模块122呈板状结构或条状结构,散热件132的轴线和振子模块122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振子模块122的辐射方向相交。图5中的箭头指示出振子模块122的辐射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振子模块122相对于散热件132沿自身轴线偏转一定角度,以进一步降低散热件132对振子模块122的阻挡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减小散热件132对振子模块122的辐射性能所造成的干扰,在保证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确保上述无线通讯设备10的工作性能。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