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8433发布日期:2021-09-07 20:4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配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的附近。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使车载机器工作时操作的开关装置,公知具备多个开关功能的杆组合开关(参照专利文献1等)。作为杆组合开关具备的开关功能,例如有转向开关、灯开关、调光开关、刮水器开关、洗涤器开关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176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近年来,在不需要人的驾驶操作的无人驾驶车中,仅在需要驾驶操作时由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即可,所以转向操作部的设计未必设为总是考虑转向操作的外观设计、即正圆。因此,在无人驾驶车中,也假设根据用户的喜好而采用非正圆形的异形转向操作部。
5.但是,因为这种异形转向操作部不是圆形,所以想要操作的开关与异形转向操作部之间的距离有时根据异形转向操作部的旋转角而不同。在该情况下,难以推测出开关的位置,所以有操作性不好的问题。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性的开关装置。
7.本公开的一方面的开关装置,是具备用于操作多个车载装置的多个开关功能的杆式的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具备:开关主体部,其设置于在进行车辆的转向操作时被旋转操作的异形转向操作部,并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能一体旋转地卡止;和杆部,其能倾动地保持于所述开关主体部,所述杆部包括:杆轴部,其具备基部和臂部,所述基部向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臂部以向与所述基部延设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基部形成为一体;和杆头部,其形成于所述杆轴部的顶端,并且具有比所述臂部的直径大的尺寸。发明效果
8.本公开的开关装置能够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9.图1是异形转向操作部的主视图。图2是异形转向操作部的侧视图。图3是开关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开关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开关主体部的内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1倾动部及第2倾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3的vii

vii线剖视图。图8是从背面侧观看底座部的立体图。图9是图4的ix

ix线剖视图。图10(a)、(b)是示出节度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1是从背面侧观看开关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第1滑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第2滑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4(a)是将异形转向操作部右转向时的操作图,(b)是将异形转向操作部左转向时的操作图。图15(a)、(b)是开关装置的作用图。图16(a)、(b)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节度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开关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驾驶座设置有将车辆转向时操作的异形转向操作部1。异形转向操作部1借助配置于同轴上的转向轴2而能旋转地装配于车身。转向轴2相当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旋转轴”。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中,沿着转向轴2的轴方向,将车身侧作为背面侧,将其相反侧作为正面侧。异形转向操作部1与进行转向操作的用户在正面侧对置。另外,异形转向操作部1具有与轴方向正交并且相互正交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轴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在图1中分别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示出。
11.异形转向操作部1具备与转向轴2连接的枢毂3和设置于枢毂3的周围的把持部5。另外,异形转向操作部1具备相对于枢毂3配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辐条4a、和相对于枢毂3配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高度方向下侧的辐条4b。在一例中,异形转向操作部1具备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宽度方向上的枢毂3的两个端部分别接合的两个辐条4a、和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高度方向上的枢毂3的下端接合的辐条4b。辐条4a及辐条4b分别将枢毂3和把持部5连接。
12.枢毂3、辐条4a、4b以及一对把持部5形成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周缘部6。周缘部6形成从轴方向正面观看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情况下的外形。本实施方式的周缘部6设置成在宽度方向长、在高度方向短的形状。这样,异形转向操作部1是形成为从轴方向观看时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包括椭圆形的非正圆形的转向盘。
13.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5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中在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一对把持部5形成为高度方向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省略的非环形的形状。一对把持部5在枢毂3的下侧通过辐条4b连接,通过枢毂3及辐条4b形成周缘部6中的下缘。另外,一对把持部5的上侧通过辐条4a与枢毂3连接,通过枢毂3、辐条4a以及把持部5形成周缘部6中的上缘。另外,一对把持部5形成周缘部6中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缘。在一例中,各把持部5的第1端部与两个辐条4a中的对应的一个接合,各把持部5的第2端部与辐条4b接合。
14.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附近设置有使车载机器工作时操作的开关装置10。开关装置10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对称地配置有两个。本说明书中的“对称”不仅包括严格为对称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对称的情况。各开关
装置10例如是操作多个车载机器的开关装置。作为车载机器,例如有方向指示信号装置、照明装置、雾灯装置、前刮水器装置、后刮水器装置以及除雾器装置等。此外,在开关装置10中也将上述的异形转向操作部1中的轴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作为轴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
15.如图2所示,异形转向操作部1在枢毂3的背面具备背面盖7。背面盖7例如以将转向轴2的周围覆盖的方式形成筒状,并且形成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的外框。
16.如图2及图3所示,开关装置10具备:开关主体部11,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能一体旋转地卡止;和杆部12,相对于开关主体部11能倾动地保持于开关主体部11。开关主体部11收纳于背面盖7内。另外,杆部12从形成于背面盖7的插通孔7a向转向轴2的径向突出。杆部12以相对于开关主体部11及异形转向操作部1倾动的方式设置,被分配有切换触点的开关功能。
17.杆部12具备从开关主体部11延伸的杆轴部13和经由杆轴部13与开关主体部11连结的锤子状的杆头部14。在杆轴部13的周围设置有从内侧与插通孔7a对置的凸缘部15。优选杆部12为在从初始位置操作后松开手时自动返回原来的初始位置的瞬时式。
18.杆轴部13包括:基部16,与开关主体部11连接,以从开关主体部1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和臂部17,从基部16向轴方向延伸。由此,杆轴部13设置成相对于背面盖7在径向外侧的位置上折弯的形状。凸缘部15设置于基部16的周围。臂部17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朝向正面侧沿着背面盖7延伸。杆头部14设置于臂部17的正面侧的端部。
19.如图3及图4所示,杆头部14从杆轴部13的臂部17向相对于轴方向的交叉方向的两侧延伸。即,臂部17及杆头部14呈大致t字状交叉。本实施方式的杆头部14从臂部17向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宽度方向两侧延伸。这样,杆头部14形成比臂部17的直径大的形状。臂部17的直径是指例如臂部17的相对于其延伸方向的交叉方向的尺寸。另外,杆头部14比杆轴部13向转向轴2的径向突出。
20.杆头部14以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远离转向轴2的一侧、即宽度方向外侧向轴方向正面侧倾斜的方式设置。而且,杆头部14以杆头部14的背面14a随着朝向杆头部14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在轴方向上变细的方式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地设置。
21.如图1所示,杆部12相对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周缘部6不向宽度方向侧突出。另一方面,杆部12比周缘部6向高度方向突出。本实施方式的杆部12比周缘部6的上缘向高度方向上侧突出。另外,杆部12相对于把持部5的上端配置于下侧。即,杆部12以不向把持部5的外方伸出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正面侧局部露出。
22.如上所述,杆头部14的一部分在轴方向上从异形转向操作部1向正面侧露出。杆头部14在露出于正面侧的面具备进行开关功能的显示的显示部18。显示部18显示例如方向指示信号装置、刮水器装置的操作方向等。
23.如图5所示,开关主体部11具备在转向轴2的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上壳体21以装配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状态配置于轴方向正面侧。另外,下壳体22配置于轴方向背面侧。在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的内部设置有开关机构20,杆部12能倾动地支承于开关机构20。
24.如图5~图7所示,开关机构20具备与下壳体22卡止的底座部30、轴支承于上壳体21的第1倾动部40、以及能倾动地轴支承于第1倾动部40的第2倾动部50。开关机构20与杆部
12在连接方向a连接,第1倾动部40及第2倾动部50沿着连接方向a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接方向a相对于轴方向正交,并且相对于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倾斜。开关机构20将杆部12支承为能够在与连接方向a正交的两方向倾动。
25.第1倾动部40具备朝向上壳体21突出的突部41。另外,在上壳体21设置有供突部41插入的嵌合孔21a。第1倾动部40及第2倾动部50通过突部41及嵌合孔21a的嵌合而能够绕第1轴线l1倾动地轴支承于上壳体21。第1轴线l1沿着转向轴2的轴方向。
26.如图7及图8所示,第1倾动部40具备朝向底座部30突出的卡合壁42。另外,底座部30具备供卡合壁42嵌合的卡合槽31。卡合壁42及卡合槽31均形成为以第1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状。卡合槽31与卡合壁42嵌合,引导第1倾动部40的绕第1轴线l1的倾动。卡合壁42在倾动时在卡合槽31内滑动。
27.如图5及图6所示,第2倾动部50以插入到第1倾动部40的内部的方式组装。第2倾动部50在其连接方向a的基侧与杆轴部13的基部16连接。在一例中,第2倾动部50的基端与杆轴部13的基部16连接。另外,在第2倾动部50设置有贯穿轴51,贯穿轴51将第2倾动部50和第1倾动部40一起贯穿。第2倾动部利用贯穿轴51轴支承于第1倾动部40。贯穿轴51在第2倾动部50中设置于连接方向a的基侧。在一例中,贯穿轴51沿着第2轴线l2形成于第2倾动部50的基端。由此,第2倾动部50相对于第1倾动部40能够绕第2轴线l2倾动地支承于第1倾动部40。第2轴线l2与第1轴线l1正交。
28.如上所述,杆部12借助开关机构20的第1倾动部40及第2倾动部50绕第1轴线l1及第2轴线l2能倾动地支承于开关主体部11。在杆部12被绕第2轴线l2倾动操作的情况下,仅第2倾动部50倾动,第1倾动部40不倾动。另一方面,在杆部12被绕第1轴线l1倾动操作的情况下,第1倾动部40及第2倾动部50均倾动。另外,杆部12的杆头部14被绕第1轴线l1向高度方向的上侧及下侧倾动操作,并且被绕第2轴线l2向轴方向的背面侧及正面侧倾动操作。此外,绕第1轴线l1的倾动操作相当于绕转向轴2的轴的倾动操作,绕第2轴线l2的倾动操作相当于与绕轴交叉的方向的倾动操作。
29.如图9所示,杆轴部13的基部16包括与第2倾动部50连接的连接部16a和从连接部16a向背面盖7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6b。连接部16a沿着第2倾动部50向连接方向a延伸。突出部16b朝向高度方向的上方延伸。这样,基部16设置成向连接方向a及高度方向折弯的形状。突出部16b通过背面盖7的插通孔7a而向背面盖7的外侧突出。
30.在基部16的周围设置的凸缘部15包括在相对于轴方向的正交截面形状中以第1轴线l1为中心设置成半径r1的圆弧状的第1圆弧部15a和设置成半径r2的圆弧状的第2圆弧部15b。这样,凸缘部15设置于基部16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因为第1圆弧部15a及第2圆弧部15b为以第1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状,所以即使在杆部12绕第1轴线l1倾动的情况下,背面盖7与凸缘部15之间的间隙也不扩大。
31.如图2~图4所示,凸缘部15在第1圆弧部15a及第2圆弧部15b之间具有曲面形状,凸缘部15的整体形成为伞状的形状。另外,凸缘部15中呈伞状扩大的部分设置成比背面盖7的插通孔7a的直径大的直径。这样,凸缘部15以不能从背面盖7的外部看穿开关主体部11的方式将插通孔7a的间隙从内侧封住。
32.如图5所示,开关机构20在第1倾动部40的连接方向a前侧具备用于对杆部12的操作赋予节度的节度机构60。在一例中,节度机构60配置于第1倾动部40的顶端。节度机构60
具备从第1倾动部40的顶端突出地设置的抵接部61和对抵接部61向连接方向a前侧施力的施力构件62。另外,节度机构60具备以在底座部30中与抵接部61对置的方式设置的对置壁63。对置壁63在与抵接部61对置的面具有以向第1倾动部40的连接方向a凹陷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64。倾斜面64设置成倾斜成大致三角形的形状。节度机构60对杆部12的绕第1轴线l1的操作赋予节度。
33.如图6及图7所示,开关机构20在第2倾动部50的连接方向a前侧具备用于对杆部12的操作赋予节度的节度机构70。在一例中,节度机构70配置于第2倾动部50的顶端。节度机构70具备设置于第2倾动部50的顶端的抵接部71和对抵接部71向连接方向a前侧施力的施力构件72。另外,节度机构70具备在第1倾动部40的内部与抵接部71对置的对置壁73。对置壁73在与抵接部71对置的面具有倾斜面74。倾斜面74设置成向与节度机构60侧的倾斜面64正交的方向倾斜的形状。节度机构70对杆部12的绕第2轴线l2的操作赋予节度。
34.以下,关于节度机构60、70的动作,说明绕第1轴线l1的节度机构60。此外,节度机构60、70的动作原理相同,因此省略绕第2轴线l2的节度机构70的说明。
35.如图10(a)所示,在倾斜面64中,相对于连接方向a的正交方向的中央部64a位于比该正交方向的端部64b靠连接方向a的前侧。在位于第1倾动部40倾动前的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抵接部61以抵接于倾斜面64的中央部64a的状态向连接方向a的前侧按压。由此,第1倾动部40相对于底座部30的位置保持于初始位置。
36.如图10(b)所示,在杆部12被绕第1轴线l1倾动操作的情况下,抵接部61相对于倾斜面64滑动,在倾斜面64上从中央部64a的位置向端部64b侧的位置移动。此时,抵接部61被倾斜面64向连接方向a的基侧压低,与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相反,相对于第1倾动部40向基侧移位。通过此时的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第1倾动部40对操作杆部12的用户赋予节度。
37.在对杆部12的操作已解除的情况下,抵接部61被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按压,从倾斜面64的端部64b侧向中央部64a侧滑动。并且,杆部12与第1倾动部40一起向操作前的初始位置返回。即,杆部12进行通过节度机构60向初始位置复原的瞬时式的动作。此外,杆部12也可以进行通过节度机构60保持在预定的操作位置上的固定式的动作。
38.如图8及图11所示,在底座部30设置有根据第1倾动部40的移位而滑动的第1滑动件81和根据第2倾动部50的移位而滑动的第2滑动件82。在第1滑动件81及第2滑动件82分别设置有滑动触点83。滑动触点83形成于例如在底座部30与下壳体22之间设置的基板(省略图示)上。在各滑动触点83设置有多组可动触点83a及固定触点83b。第1滑动件81及第2滑动件82各自通过滑动移动而使多组可动触点83a及固定触点83b相互滑动,从而切换各组的开闭状态。在开关机构20中,通过滑动触点83的开闭状态的切换而进行开关功能的切换。
39.在底座部30形成有与第1滑动件81对置的开口84和与第2滑动件82对置的开口85。开口84在第1轴线l1的周向延伸。另外,开口85在连接方向a延伸,并且在第1轴线l1的周向上设置成较大宽度。
40.在第1滑动件81设置有贯穿第1滑动件81并且在连接方向a延伸的贯通孔86。另外,在第1倾动部40设置有经由开口84插入到贯通孔86的爪部43。爪部43与第1倾动部40的连接方向a前侧的部分设置成一条。第1滑动件81在第1倾动部40绕第1轴线l1倾动的情况下被爪部43按压而滑动。
41.在第2倾动部50及底座部30之间设置有与第2倾动部50连动地运动的倾动零件90。
倾动零件90具备与第1倾动部40的嵌合孔44嵌合的突部91,通过突部91及嵌合孔44的嵌合,能绕第3轴线l3倾动地轴支承于第1倾动部40。第3轴线l3与第2轴线l2平行。
42.在倾动零件90设置有与第2倾动部50卡合的卡合凹部92。另外,在第2倾动部50中且连接方向a的顶端部设置有插入到卡合凹部92的卡合突起52。倾动零件90在第2倾动部50绕第2轴线l2倾动的情况下,通过卡合凹部92被卡合突起52按压,从而绕第3轴线l3倾动。此时,倾动零件90的绕第3轴线l3的倾动角度与第2倾动部50的绕第2轴线l2的倾动角度相比要大。即,倾动零件90比第2倾动部50更大地倾动。
43.在第2滑动件82设置有贯通孔87,贯通孔87贯穿第2滑动件82,并且在第1轴线l1的周向呈圆弧状延伸。在倾动零件90设置有爪部93,爪部93经由开口85插入到贯通孔87。第2滑动件82在倾动零件90绕第3轴线l3倾动的情况下被爪部93按压而滑动。
44.以下,对第1滑动件81及第2滑动件82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第1倾动部40的爪部43在第1倾动部40绕第1轴线l1倾动的情况下,以在开口84内沿着第1轴线l1的周向描绘圆弧的方式移动。第1滑动件81受到爪部43的移动而直线滑动。第1滑动件81的滑动方向与连接方向a正交。
45.如图13所示,倾动零件90的爪部93在倾动零件90绕第3轴线l3倾动的情况下,在开口85内向连接方向a移动。即,第2滑动件82在第2倾动部50绕第2轴线l2倾动的情况下受到爪部93的移动而向连接方向a滑动。
46.在第2滑动件82中,在第1轴线l1的周向延伸的贯通孔87使爪部93的绕第1轴线l1的移动打空。即,在杆部12被绕第1轴线l1倾动操作的情况下,倾动零件90与第1倾动部40一起绕第1轴线l1倾动,但是第2滑动件82不移位。此外,第2滑动件82即使在向连接方向a滑动后的状态下也使爪部93的向第1轴线l1的周向的移动打空。另外,在爪部93位于绕第1轴线l1倾动后的位置时绕第3轴线l3倾动的情况下,第2滑动件82受到爪部93的倾动而滑动。
47.如上所述,第1滑动件81及第2滑动件82根据杆部12的倾动操作的操作方向而滑动,将各自的滑动触点83的开闭状态切换。由此,能够根据杆部12的操作方向切换开关功能。
48.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4(a)、(b)所示,异形转向操作部1能够以中立位置为起点向左右分别转向。图14(a)是使异形转向操作部1从中立位置向右转的图,图14(b)是使异形转向操作部1从中立位置向左转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异形转向操作部1并不是从中立位置向左右操作多圈,其左右各自的旋转量为不足一圈的小转向角。优选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最大转向角θ例如是150~160度程度。
49.在此,如图15(a)所示,假设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周围配置有不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一体旋转的其他开关的情况。在该图中,设为具备预定的开关功能的开关配置于地点p1。在该情况下,如图15(b)所示,在操作异形转向操作部1向左转的状态下,地点p1的开关处于离开把持部5的位置。在该状态下操作地点p1的开关的情况下,用户有时向例如地点p1的附近的范围p2伸出进行开关操作的手。在此,在手处于范围p2的状况下想要使异形转向操作部1返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有时异形转向操作部1碰到手。这些关系到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操作性劣化。另外,在上述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用目视确认地点p1的开关及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位置关系。在这方面也有操作性劣化的可能。
5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开关装置10装配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自身,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一体旋转。因此,不管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转向位置如何,异形转向操作部1及开关装置10之间的位置关系都不变。因此,不会变为手或手指位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转向路径上的状况,所以在开关操作时难以发生异形转向操作部1与手碰触的事情。另外,也不必用目视确认开关装置10及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位置关系,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开关操作。
51.杆部12的杆头部14从在轴方向延伸的杆轴部13向与轴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因此,能够在杆头部14中将与位于轴方向的正面侧的用户对置的面扩大,相应地能够容易操作。另外,杆头部14因为向与自身的两个操作方向即轴方向及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在杆头部14中将受到操作的面的大小扩大。
52.杆头部14不比把持部5向外方伸出,相对于周缘部6不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即长边方向的外侧突出。因此,杆头部14不会在转向轴2的径向上向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转向路径的外侧突出。由此,例如在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一起旋转的情况下,不易发生杆头部14与位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下方的用户的脚等碰触的事情。因此,能够抑制用户的不期望的误操作。
53.杆头部14从周缘部6的上缘向高度方向突出,在其突出的部分具备向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正面侧露出的显示部18。由此,能够向操作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用户进行适当显示。
54.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1)开关装置10具备:开关主体部11,设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能一体旋转地卡止;和杆部12,能倾动地保持于开关主体部11。杆部12具备杆轴部13,杆轴部13具备:基部16,在与转向轴2交叉的方向延伸;和臂部17,以在与基部16延设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与基部16形成为一体。另外,杆部12具备杆头部14,杆头部14设置于杆轴部13的顶端,具有比臂部的直径大的尺寸,并且从杆轴部13向与轴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根据该结构,因为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一体旋转,所以能够在不从异形转向操作部1松开手、另外不会进行空中操作的情况下操作杆部12,能够提高操作性。另外,因为将杆头部14相对于杆轴部13设置成英文字母t字状,所以能够在杆头部14中将与位于轴方向的正面侧的用户对置的面扩大,能够进一步容易操作。
55.(2)杆轴部13的臂部17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朝向正面侧延伸。另外,杆头部14配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杆头部14在轴方向上配置于离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把持部5近的位置。这有助于操作性的提高。
56.(3)杆部12不比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把持部5向外方伸出。根据该结构,杆部12相对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把持部5不会向转向路径的外侧突出。由此,当与异形转向操作部1一起旋转时,能够抑制用户的不期望的误操作。
57.(4)异形转向操作部1具有当在旋转的中立位置上从正面观看时高度方向的长度比宽度方向的长度短的尺寸。另外,杆部12相对于从正面观看异形转向操作部1时的外形向宽度正交方向突出。根据该结构,在从正面观看的情况下,容易视觉确认杆部12。另外,因为向作为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短边方向的高度方向侧突出,所以能够设为不向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转向路径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量。即,能够将杆部12配置于从正面容易视觉确认且容易进行转向操作的位置。
58.(5)杆部12由第1轴线l1及第2轴线l2能倾动地轴支承,并且绕转向轴2的轴、且向与绕轴交叉的方向倾动操作。另外,杆头部14设置成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杆头部14设为如下形状,即:当绕轴向高度方向的上下及与绕轴交叉的方向对杆头部14在轴方向的前后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杆头部14在与两个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在杆头部14中将受到操作的面的大小扩大,能够提高操作性。
59.(6)杆头部14具备显示部18,显示部18示出分配给杆部12的开关功能。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杆部12的开关功能向用户示出。另外,如果将显示部18配置于杆头部14中露出于正面侧的部分,则能够向用户适当地显示。
60.此外,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关于开关主体部11]
·
如图16(a)、(b)所示,也可以在节度机构60中的倾斜面64设置有凹部65,凹部65用于将杆部12保持为预定的操作角度。抵接部61在通过倾动而嵌入到凹部65的状态下由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保持。由此,杆部12保持为预定的操作角度。另外,杆部12在从抵接部61嵌入到凹部65的状态开始与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相反地被操作的情况下,抵接部61脱离凹部,从而可容许杆部12的倾动。即,杆部12也可以设置成取得固定式的动作。此外,凹部65也可以设置于节度机构60、节度机构70或者这双方。另外,在将杆部12保持为固定式的机构也可以设置于与节度机构60、70不同的构件。
[0061]
·
节度机构60、70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与第1倾动部40及第2倾动部50不同的构件。
·
开关主体部11不限定于被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盖7覆盖,例如也可以被车身侧的盖构件覆盖,而且开关主体部11自身可以形成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的外框的一部分。例如,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也可以构成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的外框的一部分,并且以将凸缘部15覆盖的方式设置。
[0062]
[关于杆部12]
·
杆头部14的形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使背面14a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地设置。但是,将杆头部14以宽度方向外侧在轴方向上变细的方式设置,这有利于抑制在旋转的情况下与用户的脚等碰触的事情。
[0063]
·
也可以在杆头部14设置例如基于与按钮等的倾动操作不同的操作的开关功能。
·
杆头部14的显示部18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显示部18既可以不在正面侧露出,也可以在杆头部14中设置于正面侧的面,还可以设置于上面,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面。
[0064]
·
杆头部14的显示部18能够省略。
·
杆头部14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与杆操作的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例如也可以在轴方向、高度方向延伸。即,杆头部14只要形成比臂部17的直径大的形状即可。所谓臂部17的直径例如是相对于臂部17的延伸方向的交叉方向的尺寸。
[0065]
·
杆轴部13不限定于从轴方向的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也可以以从正面侧向背面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
杆轴部13不限定于折弯的形状,能够变更为其他的形状。
[0066]
·
杆部12不限定于配置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侧,例如也可以配置于侧方、前面等其他部位。
·
在从正面观看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情况下,杆部12也可以向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长边方向侧突出。
[0067]
·
杆部12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周向上配置于哪个位置都可以。[关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
·
异形转向操作部1不限定于设置于两侧的把持部5利用辐条4b连接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在两侧仅具备把持部5的形状等其他形状。
[0068]
·
异形转向操作部1也可以能够转向多圈。
·
异形转向操作部1只要是非圆形的形状即可。
·
异形转向操作部1也可以设为左右不对称形状。
[0069]
[其他]
·
设置于开关装置10的各种开关功能能够适用实施方式以外的功能。
[0070]
·
各种开关功能的切换不限定于滑动触点机构,能够适用触觉开关、钮子开关等各种开关。另外,各种开关也可以为传感器。
[0071]
·
开关装置10不限定于在异形转向操作部1设置两个,例如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
开关装置10仅设置于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单侧。即,不限定于对称设置。本公开包括以下安装例。并不用于限定,而作为辅助理解来赋予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几个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也可以将在以下安装例中记述的事项中的一部分省略,还可以选择或者提取在安装例中记述的事项中的几个进行组合。按照本公开的一或者多个安装例的车辆用转向装置(1,2)具备:异形转向操作部(1);转向轴(2),其装配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旋转中心;背面盖(7),其装配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背面,并收纳所述转向轴(2)的一部分;以及杆式的开关装置(10),其具有多个开关功能,所述开关装置(10)包括:开关主体部(11),其收纳于所述背面盖(7)内,并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1)能一体旋转地卡止;和杆部(12),其能倾动地保持于所述开关主体部(11),所述杆部(12)包括:杆轴部(13),所述杆轴部(13)包括基部(16)和臂部(17),基部(16)从所述背面盖(7)向与所述异形转向操作部(1)的旋转轴(2)交叉的方向延伸,臂部(17)以向与所述基部(16)延设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基部(16)形成为一体;和杆头部(14),其设置于所述杆轴部的臂部(17)的顶端,并形成为比所述臂部(17)的直径大的形状。附图标记说明
[0072]
1:异形转向操作部;2:转向轴;5:把持部;6:周缘部;10:开关装置;11:开关主体
部;12:杆部;13:杆轴部;14:杆头部;15:凸缘部;16:基部;17:臂部;18:显示部;20:开关机构;21:上壳体;22:下壳体;30:底座部;40:第1倾动部;50:第2倾动部;60:节度机构;70:节度机构;81:第1滑动件;82:第2滑动件;83:滑动触点;90:倾动零件;l1:第1轴线;l2:第2轴线;l3:第3轴线;a:连接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