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4月13日、申请号为201780021255.8(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15048)、发明名称为“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以及连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保持配件和具备该保持配件的连接器连接体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已知一种如下的连接器,即,该连接器具备:插口件(一个连接器连接体),将插口件端子配设于插口件壳体;以及插头件(另一个连接器连接体),将插头件端子配设于插头件壳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插口件壳体、插头件壳体)设置保持配件,从而实现了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的强度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0655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涉及的保持配件嵌件成型于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
该保持配件具有:第一u字状部,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第二u字状部,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配置于所述第一u字状部的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和第三u字状部,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配置于所述第一u字状部的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
并且,所述第一u字状部、所述第二u字状部以及所述第三u字状部嵌件成型于所述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的周壁部。
此外,本公开涉及的连接器连接体具备上述保持配件。
此外,本公开涉及的连接器具有一对连接器连接体,所述一对连接器连接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器连接体是上述连接器连接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下侧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表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图,(a)是侧面图,(b)是下侧面图,(c)是平面图,(d)是正面图。
图4是从下侧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表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壳体的图,(a)是侧面图,(b)是下侧面图,(c)是平面图,(d)是正面图。
图7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插头件端子的图,(a)是第一立体图,(b)是第二立体图,(c)是第三立体图,(d)是第四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插头件端子的图,(a)是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e)是背面图。
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的图,(a)是第一立体图,(b)是第二立体图,(c)是第三立体图,(d)是第四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的图,(a)是第一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e)是背面图,(f)是第二侧面图。
图11是从表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下侧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图,(a)是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
图14是从表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壳体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下侧面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壳体的图,(a)是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
图17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插口件端子的图,(a)是第一立体图,(b)是第二立体图,(c)是第三立体图,(d)是第四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插口件端子的图,(a)是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e)是背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插口件端子的图,(a)是第一立体图,(b)是第二立体图,(c)是第三立体图,(d)是第四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插口件端子的图,(a)是侧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e)是背面图。
图2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的图,(a)是第一立体图,(b)是第二立体图,(c)是第三立体图,(d)是第四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的图,(a)是背面图,(b)是平面图,(c)是下侧面图,(d)是正面图,(e)是第一侧面图,(f)是第二侧面图。
图2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件和插口件即将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有第一插头件端子以及第一插口件端子的部位进行了切断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件和插口件嵌合后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有第一插头件端子以及第一插口件端子的部位进行了切断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件和插口件即将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以及第二插口件端子的部位进行了切断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件和插口件嵌合后的状态的图,是在配置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以及第二插口件端子的部位进行了切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在下文中,将连接器(插头件侧壳体以及插口件侧壳体)的长边方向设为x方向,将连接器(插头件侧壳体以及插口件侧壳体)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设为y方向,并将图23~图26中的连接器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于插口件以及插头件,将图23~图26所示的状态下的上侧设为上下方向上侧(表面一侧),将下侧设为上下方向下侧(下侧面一侧)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3~图2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23~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有相互嵌合的插头件(连接器连接体)20和插口件(连接器连接体)3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20具有配设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插头件壳体21。另一方面,插口件30具有配设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插口件壳体31。
并且,通过使插头件壳体21与插口件壳体31嵌合,从而使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接触,并且使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接触。
进而,在插头件壳体21配设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参照图1),在插口件壳体31配设有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
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用于提高插头件壳体21的强度,并且将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具有的固定部安装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
另一方面,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用于提高插口件壳体31的强度,并且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有的固定部安装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设置为一体,使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还具有作为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的功能。另一方面,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由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不同的构件形成。即,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设置为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分体。
另外,也可以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设置为分体,还可以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设置为一体。
另外,插头件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0,插口件3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60。
因此,若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则安装了插头件20的第二电路基板40和安装了插口件30的第一电路基板60被电连接。
具体而言,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件20安装在第二电路基板40上,从而使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第二电路基板40上的电路图案电连接。作为该第二电路基板40,能够使用印刷布线基板(printedcircuitboard)、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等。
此外,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口件30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60上,从而使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与第一电路基板60上的电路图案电连接。作为该第一电路基板60,也能够使用印刷布线基板(printedcircuitboard)、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也设想用于将作为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电子设备中的电路基板彼此进行电连接。但是,只要是用于电子设备,则本公开的连接器10可以用于任何部件彼此的电连接。
接着,参照图1~图10,对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头件20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件20如上所述具有插头件壳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头件壳体2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为在俯视下整体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图6)。
并且,在插头件壳体2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金属制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金属制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是用于与信号线电连接而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是用于与电源线电连接而供给电源的端子。并且,如上所述,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形成为一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用于提高插头件壳体21的强度,并且与电源线电连接而供给电源。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为列状。
具体而言,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一条长边,以给定间距并排设置有多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多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构成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第一插头件端子组)g3。
进而,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一条长边,并排设置有一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使得与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分开。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一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了插头件侧端子组g1。
此外,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另一条长边,也以给定间距并排设置有多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多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构成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
进而,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另一条长边,并排设置有一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使得与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分开。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一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构成了插头件侧端子组g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壳体2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头件侧端子组g1,该插头件侧端子组g1包括沿着该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插头件侧端子组g1中,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置有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并且,在形成于插头件壳体2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插头件侧端子组g1中,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置有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仅配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以及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这两处。
换言之,在插头件壳体21仅配置有两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两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配置于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头件壳体21的对角部分。
此时,两个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使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配置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的状态(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位于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更靠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状态),配置于插头件壳体21。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条长边侧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和另一条长边侧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以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错开的状态形成。
具体而言,对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进行了配置,使得形成为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相对于另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错开了一个间距的状态。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对于配置于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的x方向一端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配置于另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的x方向另一端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外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来说,能够配置为在y方向上对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另一个插头件侧端子组g1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为在y方向上与配置于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的x方向一端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重合。
此外,将构成一个插头件侧端子组g1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为在y方向上与配置于另一个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的x方向另一端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重合。
接着,参照图4~图6对插头件壳体2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件壳体21通过板状壁部21a和沿着其周缘部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21b形成为一侧(图5的下侧)开口的大致箱状。
并且,在周壁部21b的内侧,形成有凹部21c(参照图4)。此外,在周壁部21b的外周侧下端,形成有锥形部21d,该锥形部21d倾斜为越朝向外侧越位于上方(板状壁部21a侧)。
另外,相邻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之间、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3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之间的周壁部21b弯曲形成为r状(倒u字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21b具备:在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壁部21e、和在长边方向x上对置的一对短边方向壁部21f。
并且,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形成为与对置的两个长边方向壁部21e的距离(从一个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到另一个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的距离)成为大致相同。进而,长边方向壁部21e的长边方向x的长度形成为与对置的两个短边方向壁部21f的距离(从一个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外表面21m到另一个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外表面21m的距离)成为大致相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壳体21形成为整体俯视呈大致矩形。因此,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以及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外表面21m成为周壁部21b的外表面21h,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21n以及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内表面21p成为周壁部21b的内表面21i。
接着,参照图7以及图8对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是导电体。并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从插头件壳体2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第一插头件端子侧固定部)22a。根部22a是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的部位。此外,从图23可知,根部22a的上表面相对于插头件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21j)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具有与根部22a连续的内侧部22b。内侧部22b弯曲的同时贯通插头件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与长边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21n延伸到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并且,在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内侧部22b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c由连续设置在长边方向x的两侧的倾斜面22h和连续设置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倾斜面22i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后述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于凹部22c。
进而,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与内侧部22b的一端连续的前端部22d。前端部22d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与前端部22d连续的被卡止部22e。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止部22e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中的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遍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宽度方向整体,形成有台阶状的被卡止部22e。
将图23以及图24进行对比可知,在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嵌入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时,被卡止部22e被插入到比作为台阶部的卡止部32d更深的位置。因此,在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拉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时,被卡止部22e与卡止部32d抵接。即,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止部22e由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止部32d卡止。因此,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拉拔得到了抑制。即,仅是通过施加比给定值小的外力,不能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拉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另一方面,若施加给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外力,则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拔出。即,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止部22e以及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止部32d构成了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相互的卡止的锁定机构。
被卡止部22e可以通过使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厚度局部地不同的母材的压延来制造,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型来制造。
进而,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具备外侧部22f,该外侧部22f经由被卡止部22e,与前端部22d连续,并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突出设置于长边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的外周的突出壁部21g,来进行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外侧部22f的前端的定位。
这样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能够通过对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型而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通过嵌件成型而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压入到插头件壳体21,从而使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
接着,参照图9以及图10对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为导电体。并且,该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内表面配置的内侧部23a。内侧部23a从插头件壳体21的板状壁部21a与长边方向壁部21e的接合部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内表面21n延伸到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部。
并且,在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内侧部23a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3b。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b由平坦状的深处面23g、连续设置在深处面23g的长边方向x的两侧的倾斜面23h和连续设置在深处面23g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的倾斜面23i,形成为大致四棱锥台状。后述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于凹部23b。
进而,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与内侧部23a的一端连续的前端部23c。前端部23c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前端的形状弯曲。
此外,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与前端部23c连续的被卡止部23d。将图25以及图26进行对比可知,在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嵌入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时,被卡止部23d被插入到比作为台阶部的卡止部33d更深的位置。因此,在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拉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时,被卡止部23d与卡止部33d抵接。即,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由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卡止。因此,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拉拔得到了抑制。即,仅是通过施加比给定值小的外力,不能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拉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另一方面,若施加给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外力,则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能够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拔出。即,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构成为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能够解除相互的卡止的锁定机构。
被卡止部23d可以通过使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厚度局部地不同的母材的压延来制造,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型来制造。
此外,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外侧部23e,该外侧部23e与被卡止部23d连续,并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外表面配置。外侧部23e从被卡止部23d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延伸到板状壁部21a。
此外,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具备根部(第二插头件端子侧固定部)23f,该根部23f与外侧部23e连续,并从插头件壳体21的侧面突出。根部23f是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的部位。此外,从图25可知,根部23f的上表面相对于插头件壳体21的上表面(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21j)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部23f形成为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外侧部23e(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其他部位)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窄。并且,根部23f与外侧部23e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部分(远离在x方向上相邻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一侧)连续设置。
即,在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配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状态下,根部(第一插头件端子侧固定部)22a与根部(第二插头件端子侧固定部)23f之间的距离大于后述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1、r2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第二插头件端子侧固定部)r3、r4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样,从而加长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绝缘距离,确保了绝缘性。
此外,如上所述,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而配设。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形成为沿着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窄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的宽度来说,所有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都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窄。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卡止部23d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中的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上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遍及宽幅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宽度方向整体,形成有台阶状的被卡止部23d。通过这样,能够提高基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的锁定力。此外,即使在反复进行插头件20以及插口件30的插拔时,被卡止部23d也不易磨损,因此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通过嵌件成型而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压入到插头件壳体21,从而使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
并且,在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经由连结部25固定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
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同样地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是导电体。
并且,使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一体化的构件能够通过对具有给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型而形成。
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具备大致矩形板状的下壁部24a,该下壁部24a配置为覆盖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前端(下端)的大致整体。
此外,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具备从下壁部24a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两端朝向板状壁部21a侧延伸设置的一对第一侧壁部24b。
第一侧壁部24b沿着长边方向壁部21e的外表面21k延伸设置,其形成为前端比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21j突出一些。并且,第一侧壁部24b的前端成为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的固定部24d。
进而,在一对第一侧壁部24b中的一个第一侧壁部24b连续设置有连结部25。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连结部25来说,其一端(长边方向x的外侧)与一个第一侧壁部24b的上下方向z的中央部连续设置,另一端(长边方向x的内侧)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外侧部23e连续设置。
进而,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具备从下壁部24a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外侧)朝向板状壁部21a侧延伸设置的一对侧片(第二侧壁部)24c。侧片24c沿着短边方向壁部21f的外表面21m延伸设置,其形成为前端比板状壁部21a的外表面21j突出一些。并且,侧片24c的前端也成为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的固定部24d。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由四个固定部24d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并在三个方向(长边方向x的一端以及宽度方向y的两端)上形成有固定部位。另外,一体化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由四个固定部24d以及根部22a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
此外,在固定部(四个固定部24d以及根部23f)与插头件壳体21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具有作为对固定部进行焊接时的焊料的释放部的功能、作为抑制插头件壳体21的温度变得过高的散热部的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片24c从下壁部24a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两端延伸设置,在一对侧片24c之间(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状的间隙24e。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壁部24b与侧片24c之间(插头件壳体21的角部)也形成有缺口状的间隙24f。
并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通过嵌件成型,而以埋入到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部形成的卡合槽部21r的状态安装于插头件壳体21。
此时,使树脂也进入到缺口状的间隙24e、24f、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之间的间隙中。通过这样,提高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向插头件壳体21的固定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体化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通过嵌件成型而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但也可以通过压入来配设于插头件壳体21。
接着,使用图11~图22对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口件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插口件30具备插口件壳体3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壳体3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为在俯视下整体呈矩形(长方形)状(参照图11~图16)。
并且,在插口件壳体31,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金属制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是用于与信号线电连接而传递信号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是用于与电源线电连接而供给电源的端子。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为列状。
具体而言,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一条长边,以给定间距并排设置有多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多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构成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第一插口件端子组)g4。
进而,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一条长边,并排设置有一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使得与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分开。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一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了插口件侧端子组g2。
此外,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另一条长边,也以给定间距并排设置有多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多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构成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
进而,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另一条长边,并排设置有一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使得与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分开。并且,由并排设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一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构成了插口件侧端子组g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31,配置有两列(多列)插口件侧端子组g2,该插口件侧端子组g2包括沿着该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的插口件侧端子组g2中,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配置有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并且,在形成于插口件壳体3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的插口件侧端子组g2中,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配置有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仅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一侧、以及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这两处。
换言之,在插口件壳体31仅配置有两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两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分别配置于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口件壳体31的对角部分。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条长边侧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和另一条长边侧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以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上错开的状态形成。
具体而言,对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进行了配置,使得形成为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相对于另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上错开了一个间距的状态。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对于配置于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x方向一端配置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配置于另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x方向另一端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外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来说,能够配置为在y方向上对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另一个插口件侧端子组g2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为,在y方向上与配置于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x方向一端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重合。
此外,将构成一个插口件侧端子组g2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为在y方向与配置于另一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的x方向另一端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重合。
另外,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设于插口件壳体31,使得在使插头件20和插口件30嵌合时与对应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接触。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两端(插口件侧端子组g2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配设有金属制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用于提高插口件壳体31的强度,并且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有的固定部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第一电路基板60。
接着,参照图14~图16对插口件壳体31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件壳体31通过板状壁部31a和沿着其周缘部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31b形成为一侧(图14的上侧)开口的大致箱状。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壁部31a的中央部,从周壁部31b空开给定间隔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岛部31c。并且,在这些周壁部31b与岛部31c之间形成有用于嵌合插头件20的周壁部21b的大致框状的嵌合槽部31d。另外,岛部31c嵌合于凹部21c。
此外,由于短边方向壁部21f以及长边方向壁部21e被嵌合于嵌合槽部31d,因此嵌合槽部31d形成为短边方向y的两端部成为稍微宽幅。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31b的内周侧上端,形成有锥形部31e,该锥形部31e倾斜为越朝向内侧越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锥形部31e形成于周壁部31b的长边方向壁部31h的长边方向两端以及周壁部31b的短边方向壁部31i。
此外,在相邻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之间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锥形部31e。并且,在相邻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之间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锥形部31e。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遍及周壁部31b的大致全周形成有锥形部31e。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31b具备:在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长边方向壁部31h、和在长边方向x上对置的一对短边方向壁部31i。
并且,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形成为与对置的两个长边方向壁部31h的距离(从一个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到另一个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的距离)成为大致相同。进而,长边方向壁部31h的长边方向x的长度形成为与对置的两个短边方向壁部31i的距离(从一个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t到另一个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t的距离)成为大致相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壳体31形成为整体俯视呈大致矩形。因此,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以及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t成为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31u以及短边方向壁部31j的内表面31v成为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31,容纳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部31f形成为贯通板状壁部31a(参照图14~图16)。此外,在插口件壳体31,容纳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部31g形成为贯通板状壁部31a。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部31f通过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凹部31j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地形成于长边方向壁部31h、并且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凹部31m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地形成于岛部31c而形成。
此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部31g通过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凹部31k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地形成于长边方向壁部31h、并且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凹部31n与嵌合槽部31d连通地形成于岛部31c而形成。
并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从插口件壳体31的下侧面一侧分别压入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部31f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部31g。
接着,参照图17以及图18对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是导电体。并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从插口件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2a。根部32a是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部位。此外,根部32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并且位于与插口件壳体31的底表面(板状壁部31a的下侧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立起部32b,该立起部32b从根部32a立起,并进行延伸使得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立起部32b从根部32a弯曲并进入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凹部31j内,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31u延伸。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反转u字状部32c,该反转u字状部32c的一端与立起部32b的上端连续。反转u字状部32c具有将文字“u”上下颠倒地配置的形状。另外,反转u字状部32c具有前端面32n以及与该前端面32n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2p,形成为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突状。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反转u字状部32c的另一端连续的卡止部32d。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32d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中的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遍及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宽度方向整体,形成有台阶状的卡止部32d。
如上所述,在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拉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时,卡止部32d作为抑制被卡止部22e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即,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止部32d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止部22e抵接,能够卡止被卡止部22e。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止部32d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止部22e构成了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卡止的锁定机构。
卡止部32d可以通过使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的压延来制造,也可以通过使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型来制造。
此外,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下降部32e,该下降部32e与卡止部32d连续,并与立起部32b大致平行地延伸。
并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下降部32e的下端连续的倾斜部32f。另外,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也可以除了倾斜部32f之外还具备圆弧状部。
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备与倾斜部32f连续的对置部32z。对置部32z包括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具体而言,对置部32z是如下的部分。
对置部32z具备与倾斜部32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2g。如图23所示,平坦部32g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使得远离下降部32e。但是,平坦部32g无需与主表面m平行。平坦部32g被设置用于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
如图23所示,对置部32z具备第一倾斜部32h,该第一倾斜部32h与平坦部32g连续,并且在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倾斜部32h进行延伸,使得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远离下降部32e。第一倾斜部32h与圆弧状部32i连续。圆弧状部32i是进行突出使得远离下降部32e的弯曲部。圆弧状部32i与在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2j连续。第二倾斜部32j进行延伸,使得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接近下降部32e。因此,第二倾斜部32j定位于第一倾斜部32h的上方。
如图23所示,对置部32z具备圆弧状突起部32k,该圆弧状突起部32k的一端与第二倾斜部32j的上端连续。圆弧状突起部32k具有:前端面32r、和与该前端面32r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2s,形成为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突状。
如图23所示,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另一端与前端部32m连续。前端部32m与第二倾斜部32j大致平行地延伸。从图23以及图24可知,对置部32z(32g、32h、32i、32j、32k、32m)与倾斜部32f的下端连续,且作为整体与下降部32e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如图24所示,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插入到反转u字状部32c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此时,下降部32e、倾斜部32f、平坦部32g、第一倾斜部32h、圆弧状部32i、第二倾斜部32j、圆弧状突起部32k以及前端部32m成为一体,作为弹簧部而发挥功能。若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凸部插入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凹部,则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弹性变形。由此,下降部32e以及反转u字状部32c这两个部分与圆弧状突起部32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被卡止部22e插入到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卡止部32d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
在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嵌合的状态下,在弹性变形的弹簧部产生复原力。通过该复原力,圆弧状突起部32k将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分别相对于下降部32e以及反转u字状部32c进行推压。由此,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被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夹持。此时,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反转u字状部32c、下降部32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2k分别接触。
具体而言,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前端部22d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下降部32e接触。即,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1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第一插头件端子侧接点部)r1相互接触。
此外,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凹部22c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接触。即,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2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第一插头件端子侧接点部)r2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接点(接点部r1以及接点部r2这两个接点部)接触。因此,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2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r2中的任意一方的接点部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r2,形成有凹部22c。并且,作为另一方的接点部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2在凹部22c的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接触。
具体而言,在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圆弧状突起部32k嵌入到凹部22c时,圆弧状突起部32k的前端面32r和倾斜面32s的边界部分与倾斜面22h分别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2通过两点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r2接触。
另外,由于弹簧部的弹性变形,除了接点部r1、接点部r2以外,有时平坦部32g与第一倾斜部32h的边界部也通过接点部r5与第一电路基板60接触。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和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接点接触。但是,本公开的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和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例如也可以仅通过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的内侧面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的对置部这一个接点接触。
另外,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包括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和与该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续设置的自由端部(32k、32m)。并且,在自由端部(32k、32m)的圆弧状突起部32k,设置有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2。
这样,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与该u字状部(32e、32f、32g、32h、32i、32j)的一端(32j侧)连续设置有设置接点部r2的自由端部(32k、32m)。
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型而形成。
此外,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在组装插口件30时,通过从插口件壳体31的下侧面一侧(图14的下侧)插入(压入)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容纳部31f,从而安装于插口件壳体31。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嵌件成型于插口件壳体31等,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安装于插口件壳体31。
接着,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是导电体。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从插口件壳体31的侧面突出的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根部33a是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部位。此外,根部33a的下表面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并定位在与插口件壳体31的底表面(板状壁部31a的下侧面)相同的平面内。
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立起部33b,该立起部33b从根部33a立起,并进行延伸使得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立起部33b从根部33a弯曲并进入到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凹部31k内,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31u延伸。
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一端与立起部33b的上端连续的反转u字状部33c。反转u字状部33c具有将文字“u”上下颠倒地配置的形状。另外,反转u字状部33c具有:前端面33r、和与该前端面33r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3s,形成为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突状。
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反转u字状部33c的另一端连续的卡止部33d。如上所述,在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拉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时,卡止部33d作为抑制被卡止部23d的移动的部分而发挥功能。即,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抵接,能够卡止被卡止部23d。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构成了能够通过施加给定值以上的外力而解除卡止的锁定机构。
卡止部33d可以通过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母材的压延来制造,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成型来制造。
此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下降部33e,该下降部33e与卡止部33d连续,并与立起部33b大致平行地延伸。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下降部33e的下端连续的倾斜部33f。另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也可以除倾斜部33f之外还具备圆弧状部。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备与倾斜部33f连续的对置部33z。对置部33z包括接下来说明的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具体而言,对置部33z是如下的部分。
对置部33z具备与倾斜部33f的下端连续的平坦部33g。如图25所示,平坦部33g沿着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使得远离下降部33e。但是,平坦部33g无需与主表面m平行。平坦部33g被设置用于增大后述的弹簧部的弹簧长度。
如图25所示,对置部33z具备第一倾斜部33h,该第一倾斜部33h与平坦部33g连续,并在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倾斜部33h进行延伸使得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远离下降部33e。第一倾斜部33h与圆弧状部33i连续。圆弧状部33i是进行突出使得远离下降部33e的弯曲部。圆弧状部33i与在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3j连续。第二倾斜部33j进行延伸使得随着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而接近下降部33e。因此,第二倾斜部33j定位于第一倾斜部33h的上方。
如图25所示,对置部33z具备一端与第二倾斜部33j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圆弧状突起部33k具有:前端面33v、和与该前端面33v的长边方向x两侧连续设置的倾斜面33w,形成为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突状。
如图25所示,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b。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另一端与前端部33m连续。前端部33m与第二倾斜部33j大致平行地延伸。从图25以及图26可知,对置部33z(33g、33h、33i、33j、33k、33m)与倾斜部33f的下端连续,作为整体与下降部33e对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侧面形状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侧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参照图18的(a)以及图20的(a))。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如图26所示,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同样地,插入到反转u字状部33c与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此时,下降部33e、倾斜部33f、平坦部33g、第一倾斜部33h、圆弧状部33i、第二倾斜部33j、圆弧状突起部33k以及前端部33m成为一体,作为弹簧部而发挥功能。若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凸部插入到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凹部,则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倾斜部33f到前端部33m的部位的宽度(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立起部33b、反转u字状部33c、卡止部33d以及下降部33e的宽度(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窄。因此,对于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来说,从倾斜部33f到前端部33m的部分特别容易弹性变形。
并且,若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弹性变形,则下降部33e以及反转u字状部33c这两个部分与圆弧状突起部33k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插入到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b。
在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嵌合的状态下,在弹性变形的弹簧部产生复原力。通过该复原力,圆弧状突起部33k将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分别相对于下降部33e以及反转u字状部33c进行推压。由此,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被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夹持。此时,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反转u字状部33c、下降部33e以及圆弧状突起部33k分别接触。
具体而言,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前端部23c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下降部33e接触。即,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第二插头件端子侧接点部)r3相互接触。
此外,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凹部23b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接触。即,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4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第二插头件端子侧接点部)r4相互接触。
这样,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接点(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这两个接点部)接触。因此,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高。
并且,关于在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两处设置的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接点部r3位于比接点部r4靠近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的一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中位于更靠近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的一侧的接点部r3的截面积大于位于另一侧的接点部r4的截面积。该结构例如能够通过适当设定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的宽度(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厚度(板厚)而得到。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3的宽度(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接点部r4的宽度(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部33a形成为,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立起部33b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窄。并且,根部33a与立起部33b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部分(远离在x方向上相邻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一侧)连续设置。
进而,在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状态下,根部33a在相对于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远离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2a的方向上偏移。
即,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以比立起部33b向长边方向x的外侧突出的状态与立起部33b连续设置。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在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状态下,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2a与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之间的距离大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1、r2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r4之间的距离。
这样,能够加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的绝缘距离(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根部33a与根部32a的距离)。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不比立起部33b向长边方向x的外侧突出而减小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的宽度,从而加长绝缘距离。
此外,如上所述,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侧面形状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侧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
进而,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设为列状。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形成为,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沿着长边方向x的宽度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窄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宽度而言,所有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都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窄。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厚度(板厚)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厚度(板厚)薄。
此外,卡止部33d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中的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遍及宽幅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宽度方向整体,形成了台阶状的卡止部33d。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基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被卡止部23d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卡止部33d的锁定力。此外,即使在反复进行插头件20以及插口件30的插拔时,卡止部33d也不易磨损,因此能够实现产品的长寿命化。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包括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和与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续设置的自由端部(33k、33m)。并且,在自由端部(33k、33m)的圆弧状突起部33k,设置有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4。
这样,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具有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并与该u字状部(33e、33f、33g、33h、33i、33j)的一端(33j侧)连续设置有设置接点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4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r4中任意一方的接点部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r4,形成有凹部23b。并且,作为另一方的接点部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4在凹部23b的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接触。
具体而言,在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圆弧状突起部33k嵌入到凹部23b时,圆弧状突起部33k的前端面33v和倾斜面33w的边界部分与倾斜面23h分别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4通过两点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r4接触。
另外,由于弹簧部的弹性变形,除接点部r3、接点部r4以外,有时平坦部33g和第一倾斜部33h的边界部也通过接点部r5与第一电路基板60接触。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分离的多个接点接触。但是,本公开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例如也可以仅通过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的内侧面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的对置部这一个接点接触。
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能够通过将具有给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成型而形成。
此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在组装插口件30时,通过将插口件壳体31的下侧面一侧(图15的下侧)插入(压入)到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容纳部31g,从而安装于插口件壳体31。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嵌件成型于插口件壳体31等,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安装于插口件壳体31。
接着,参照图21以及图22对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通过金属成型来制造,是导电体。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例如能够通过将对给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保持配件板进行弯折形成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备在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个方向)y上延伸的第一反转u字状部(第一u字状部)35。
此外,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备第二反转u字状部(第二u字状部)36,该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在长边方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x上延伸,并配置在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宽度方向y的一侧。
进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备第三反转u字状部(第三u字状部)37,该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在长边方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x上延伸,并配置在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宽度方向y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反转u字状部36配置为在长边方向x上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相邻,将第三反转u字状部37配置为在长边方向x上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相邻。
此外,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进行配置。
第一反转u字状部35具备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内表面(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内表面31v)配置的立起部35a。立起部35a从插口件壳体31的板状壁部31a与短边方向壁部31i的接合部立起,并进行延伸使得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
此外,第一反转u字状部35具备与立起部35a的上端连续的倾斜部35b。倾斜部35b与插口件壳体31的锥形部31e同样地,倾斜为越朝向内侧越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
此外,第一反转u字状部35具备与倾斜部35b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部35c。圆弧状部35c是进行突出使得远离倾斜部35b的弯曲部。
此外,第一反转u字状部35具备下降部35d,该下降部35d与圆弧状部35c连续,并与立起部35a大致平行地延伸。下降部35d沿着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31t延伸。
进而,第一反转u字状部35具备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一固定部35e。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下降部35d的前端(下端)的一部分比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w稍微突出。并且,将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的下降部35d的前端(下端)设为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一固定部35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降部35d形成为宽度(宽度方向y的长度)比圆弧状部35c的宽度(宽度方向y的长度)宽(大)。并且,在下降部35d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以及中央部,形成了第一固定部35e。
进而,下降部35d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侧的前端形成弯曲为沿着xy平面(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延伸的形状。即,通过使下降部35d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侧的前端向x方向外侧突出,从而在下降部35d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侧形成了第一固定部35e。另一方面,下降部35d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侧的前端不形成弯曲的形状,形成在该部位的第一固定部35e以使前端抵靠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的状态,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
这样,通过在宽幅的下降部35d的两端以及中央设置第一固定部35e,从而能够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更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
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具备配置为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内表面(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31u)的立起部36a。立起部36a从插口件壳体31的板状壁部31a与长边方向壁部31h的接合部立起,并进行延伸使得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
此外,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具备与立起部36a的上端连续的倾斜部36b。倾斜部36b与插口件壳体31的锥形部31e同样地,倾斜为越朝向内侧越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
此外,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具备与倾斜部36b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部36c。圆弧状部36c是进行突出使得远离倾斜部36b的弯曲部。
此外,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具备下降部36d,该下降部36d与圆弧状部36c连续,并与立起部36a大致平行地延伸。下降部36d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延伸。
进而,第二反转u字状部36具备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二固定部36e。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下降部36d的前端(下端)的一部分(x方向中央部)比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w稍微突出。并且,将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的下降部36d的前端(下端)设为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二固定部36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部36e以使前端抵靠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的状态,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
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具备配置为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内表面(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31u)的立起部37a。立起部37a从插口件壳体31的板状壁部31a与长边方向壁部31h的接合部立起,并进行延伸使得远离第一电路基板60。
此外,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具备与立起部37a的上端连续的倾斜部37b。倾斜部37b与插口件壳体31的锥形部31e同样地,倾斜为越朝向内侧越位于下方(板状壁部31a侧)。
此外,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具备与倾斜部37b的上端连续的圆弧状部37c。圆弧状部37c是进行突出使得远离倾斜部37b的弯曲部。
此外,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具备下降部37d,该下降部37d与圆弧状部37c连续,并与立起部37a大致平行地延伸。下降部37d沿着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延伸。
进而,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具备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三固定部37e。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下降部37d的前端(下端)的一部分(x方向中央部)比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w稍微突出。并且,将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的下降部37d的前端(下端)设为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的第三固定部37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固定部37e以使前端抵靠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主表面m的状态,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备:第一固定部35e,其形成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附近;第二固定部36e,其形成于第二反转u字状部36的附近;和第三固定部37e,其形成于第三反转u字状部37的附近。
并且,第一固定部35e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连续设置,第二固定部36e与第二反转u字状部36连续设置,第三固定部37e与第三反转u字状部37连续设置。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中的未形成第二固定部36e的一侧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中的未连续设置第一固定部35e的一侧连续设置。
具体而言,第二反转u字状部36的立起部36a和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立起部35a通过连结部38而连续设置。
连结部38将立起部36a的下端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与立起部35a的下端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进行连结。
另一方面,第三反转u字状部37中的未形成第三固定部37e的一侧也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中的未连续设置第一固定部35e的一侧连续设置。
具体而言,第三反转u字状部37的立起部37a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立起部35a通过连结部39而连续设置。
连结部39将立起部37a的下端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与立起部35a的下端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进行连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的并未连续设置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5e、第二固定部36e以及第三固定部37e。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在三个方向(长边方向x的一端以及宽度方向y的两端)上形成固定部位,因此能够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更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
特别是,由于在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自由端设置了固定部,因此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难以变形,能够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更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通过嵌件成型而安装(配设)于插口件壳体31。此时,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件壳体31露出。
即,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外表面露出。
具体而言,使第一反转u字状部35从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内表面(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31v侧露出到短边方向壁部31i的外表面(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31t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大致整体(立起部35a、倾斜部35b、圆弧状部35c、下降部35d以及第一固定部35e)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外表面露出。
此时,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5d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与插口件壳体31进行一体成型,使得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5d以大致共面的状态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
此外,使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从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31u侧露出到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31s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反转u字状部36的大致整体(立起部36a、倾斜部36b、圆弧状部36c、下降部36d以及第二固定部36e)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外表面露出。
此时,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6d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与插口件壳体31进行一体成型,使得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6d以大致共面的状态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
此外,使第三反转u字状部37从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内表面(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31u侧露出到长边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31s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三反转u字状部37的大致整体(立起部37a、倾斜部37b、圆弧状部37c、下降部37d以及第三固定部37e)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外表面露出。
此时,周壁部31b以及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7d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与插口件壳体31进行一体成型,使得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7d以大致共面的状态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8以及连结部39以相对于插口件壳体31的底表面(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w)不共面的状态露出,但也可以使连结部38以及连结部39以相对于插口件壳体31的底表面(板状壁部31a的外表面31w)共面的状态露出。此外,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无需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此外,即使在露出的情况下,也无需以相对于周壁部31b的外表面31p共面的状态露出。
并且,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通过将插头件壳体21的周壁部21b插入并嵌合于插口件壳体31的嵌合槽部31d,从而将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
另外,在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时,例如,能够使在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端侧的长边部分形成的锥形部31e和锥形部21d重合,向y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进行移动的同时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这样一来,能够使锥形部31e以及锥形部21d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能够更容易地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
此时,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的下壁部24a以及侧壁部的接合部分(弯曲部分)与倾斜部35b、36b、37b的至少任意一者接触的同时被导入到嵌合槽部31d内。
并且,在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的状态下,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1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r1相互接触。
此外,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r2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的接点部r2相互接触。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3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r3相互接触。
此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r4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的接点部r4相互接触。
结果,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和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电连接,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和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电连接。
此外,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经由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而电连接。
这样,第一电路基板60的电路图案和第二电路基板40的电路图案相互电连接。
此时,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的第一侧壁部24b或侧片24c也可以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下降部35d、36d、37d的任意一者接触。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的状态下,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不接触。
另一方面,在使插头件20和插口件30脱离时,将这两者向剥离方向进行拔出。于是,台阶状的卡止部32d与台阶状的被卡止部22e相对滑动,同时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弹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弹性变形,卡止部33d与被卡止部32e的卡止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2k向凹部22c的嵌入也被解除。
此外,台阶状的卡止部33d与台阶状的被卡止部23d相对滑动,同时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弹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弹性变形,卡止部33d与被卡止部23d的卡止被解除。此时,圆弧状突起部33k向凹部23b的嵌入也解除。
这样,能够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分离。
另外,也可以在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以及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设置锁定机构,在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的状态下,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相互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以及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安装于插头件壳体21,使得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成为插口件30侧的前端部分的z方向的高度成为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安装于插口件壳体31,使得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成为插头件20侧的前端部分的z方向的高度成为大致相同。
因此,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大致同时进行。
此外,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分离时,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23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触解除以及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22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触解除大致同时进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在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两端部配设有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以及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用于提高插头件壳体21以及插口件壳体31的强度,并且用于分别安装固定于上述的电路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的固定部焊接于第二电路基板40,从而将插头件20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40牢固地进行结合。
此外,通过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固定部焊接于第一电路基板60,从而将插口件30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60牢固地进行结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牢固结合于各电路基板的插头件20和插口件30相互嵌合。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一个连接器连接体中使用的保持配件)34嵌件成型于插口件30的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
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具有:第一反转u字状部(第一u字状部)35,其在宽度方向(一个方向)y上延伸;第二反转u字状部(第二u字状部)36,其在长边方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x上延伸,并配置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宽度方向(一个方向)y的一侧;和第三反转u字状部(第三u字状部)37,其在长边方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x上延伸,并配置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宽度方向(一个方向)y的另一侧。
并且,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嵌件成型于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的周壁部31b。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的强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连接器连接体)30的插口件壳体(壳体)31的强度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34。此外,能够得到具备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34的插口件(连接器连接体)30以及连接器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侧。
例如,在将各反转u字状部埋设于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的情况下,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被分断。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只要使各反转u字状部露出于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侧,就能够抑制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被分断。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壳体(连接器连接体的壳体)31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从周壁部31b的内表面31r侧露出到外表面31p侧。
这样一来,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时等,能够抑制周壁部31b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60的固定部。
并且,该固定部具有:第一固定部35e,其形成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的附近;第二固定部36e,其形成于第二反转u字状部36的附近;和第三固定部37e,其形成于第三反转u字状部37的附近。
这样一来,能够更牢固地将插口件30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35e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连续设置,第二固定部36e与第二反转u字状部36连续设置,第三固定部37e与第三反转u字状部37连续设置。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连续设置。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中的未连结第二固定部36e的一侧与第一反转u字状部35中的未连续设置第一固定部35e的一侧连续设置。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更牢固地将插口件30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60。
另外,在固定部(第一固定部35e、第二固定部36e以及第三固定部37e)与插口件壳体31之间,形成有间隙d2。该间隙d2具有作为对固定部进行焊接时的焊料的释放部的功能、作为抑制插口件壳体31的温度变得过高的散热部的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u字状部35、第二反转u字状部36以及第三反转u字状部37与设置于插头件(连接器连接体的对方侧的构件)20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配件)24电连接。
这样一来,能够更高效地使由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插头件侧保持配件(配件)24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额定电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插口件30,该插口件30具有配设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和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宽幅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大致矩形的插口件壳体31。
此外,连接器10具备插头件20,该插头件20具有配设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和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宽幅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大致矩形的插头件壳体21。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33仅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一侧、以及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这两处。
即,在插口件壳体31配置有两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两个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分别配置于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口件壳体31的对角部分。
这样一来,能够使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配置于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口件壳体31的未配置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对角部分。
结果,能够实现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口件30具备配设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和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宽幅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大致矩形的插口件壳体31。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仅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一侧、以及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这两处。
这样一来,能够实现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头件20具备配设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和比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宽幅的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大致矩形的插头件壳体21。
并且,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仅配置于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一侧、以及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且短边方向y的另一侧这两处。
这样一来,能够实现插头件壳体21的长边方向x的小型化。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够实现更小型化的连接器10、插头件20以及插口件3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2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头件2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并且插口件3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口件3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因此,能够抑制逆嵌合所引起的插头件20、插口件30的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的侧面形状和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侧面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
并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置为列状。
这样一来,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嵌合平衡良好,因此容易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
此外,能够更容易地设计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的端子,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的嵌合保持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具有沿着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配置有多个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第一插口件端子组)g4。
并且,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在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更靠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
这样,通过将发热量大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在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组g4更靠插口件壳体31的长边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
此外,通过将多个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相对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仅配置于长边方向x的单侧,从而能够降低在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产生的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具备: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接触的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1、r2、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60的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2a。
另一方面,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具备: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接触的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r4、和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60的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
并且,在将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配置于插口件壳体31的状态下,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2a与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之间的距离大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32的接点部(第一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1、r2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33的接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r4之间的距离。
这样一来,能够加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与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的绝缘距离(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根部33a与根部32a的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设置于r3和r4这两处。
并且,接点部r3以及接点部r4中的位于靠近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的一侧的接点部r3的截面积大于位于另一侧的接点部r4的截面积。使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r4中的位于靠近根部(第二插口件端子侧固定部)33a的一侧的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3的截面积大于另一侧的第二插口件端子侧接点部r4的截面积。
这样一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导体电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厚度设为比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的厚度薄。
这样一来,能够使宽幅的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接触力接近于窄幅的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与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22的接触力。
结果,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32以及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嵌合平衡良好,能够容易使插头件20嵌合于插口件30。
此外,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形成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时的弯曲加工性,因此能够抑制裂缝等产生。结果,能够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导体电阻、与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接触力更加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形成有用于卡止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的卡止部33d。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的嵌合保持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形成有被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卡止部33d卡止的被卡止部23d。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的嵌合保持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31,配设有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设置为分体。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简化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的结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的结构。
此外,与使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准确地制造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以及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壳体21,配设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和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设置为一体。
这样一来,能够更高效地使由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34和插头件侧保持配件24电连接。
这样一来,能够更高效地使由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33、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23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额定电流。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先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连接器(无极性的连接器)即,插头件2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头件2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并且插口件30形成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该插口件30的中心成为点对称。
但是,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具有极性的连接器(在旋转了180度时不成为同一形状的连接器)。
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使插头件20与插口件30嵌合的状态下,插头件侧保持配件和插口件侧保持配件进行卡合。
此外,也可以将第二插口件端子以及第二插头件端子用作接地连接用的端子。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地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也可以将第二插口件端子以及插口件侧保持配件设置为分体,并且将第二插头件端子以及第二插口件端子用作电源用端子,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以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用作接地连接用的端子。
此外,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作为连接器连接体的插头件。
此外,插口件侧壳体、插头件侧壳体、其他细节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
20插头件
21插头件壳体
22插头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头件端子)
23插头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头件端子)
24插头件侧保持配件
30插口件
31插口件壳体
32插口件侧信号用端子(第一插口件端子)
33插口件侧电源用端子(第二插口件端子)
34插口件侧保持配件
35第一反转u字状部(第一u字状部)
36第二反转u字状部(第二u字状部)
37第三反转u字状部(第三u字状部)
40第二电路基板(电路基板)
60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
r1~r5接点部
x长边方向
y短边方向(宽度方向)
z上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