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680065发布日期:2021-09-18 00:4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p型硅衬底形成p型外延层,在p型外延层形成第一介质层(1);步骤2,在第一介质层(1)上进行光刻形成保护环区(2);对保护环区(2)进行p型注入,形成p型掺杂区(3);步骤3,在p型外延层的第一介质层(1)上进行光刻形成漂移区(4),在漂移区(4)上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5);步骤4,在漂移区(4)上通过光刻形成源漏区(7),再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8);步骤5,在漂移区(4)上进行光刻形成栅区(10);所述栅区(10)贯穿漂移区(4),并延伸至p型外延层,在栅区(10)中进行多次p型注入并退火,形成p型掺杂区(11);步骤6,在漂移区(4)内形成源极电极(12)和漏极电极(13);步骤7,在表面形成钝化层(14);步骤8,在p型硅衬底的背面形成栅极电极(15)后,完成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范围为0.0001ω
˙
cm~0.1ω
˙
cm,所述p型外延层的电阻率范围为1ω
˙
cm~100ω
˙
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p型注入为p+离子注入,p+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n型注入为n

离子注入,n

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1个至1e14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n型注入为n

离子注入,n

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p型注入为p+离子注入,p+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单次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单次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2个至1e15个。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p型注入的次数为2~5次。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源极电极(12)和漏极电极(13)的金属为铝。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钝化层(14)的材质为聚酰亚胺、sio2或sin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钝化层(14)的厚度为100nm~5000n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所述栅极电极(15)的金属为al、ti、ni、ag和au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过程,在P型硅衬底形成P型外延层,在P型外延层形成第一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进行光刻形成保护环区;对保护环区进行P型注入,形成P型掺杂区;在P型外延层的第一介质层上进行光刻形成漂移区,在漂移区上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在漂移区上通过光刻形成源漏区,再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在漂移区上进行光刻形成栅区;所述栅区贯穿漂移区,并延伸至P型外延层,在栅区中进行多次P型注入并退火,形成P型掺杂区;在漂移区内形成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在表面形成钝化层;在P型硅衬底的背面形成栅极电极后,完成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文 王健 王忠芳 侯斌 李照 胡长青 王英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6.15
技术公布日:2021/9/1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