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9051发布日期:2023-01-14 05:4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按键结构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在2021年6月28日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718782.2、发明名称为“按键结构”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静音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4.按键的按压手感一般可分为有段落感或无段落感,而除了按压手感之外,按键的声音也是影响使用者操作体验的重要因素。目前市场上对于按键的静音需求常无法被满足,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静音轴的静音效果不佳,且为了达到静音,常常会牺牲按键的段落感。因为,按键要产生段落感就容易有声音。
5.再者,目前按键的静音设计大多藉由缓冲材料(例如软性材质)以接触方式作为停止点来达到静音效果。然而,即使藉由缓冲材料,仍会因为接触或碰撞而产生声音。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7.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座体;以及连杆机构,包含多个连杆,该多个连杆可相对于彼此而活动地耦接,该多个连杆包含至少两个连杆,该至少两个连杆分别可转动地定位于该座体,其中,当施加按压力于该连杆机构时,该多个连杆相互连动以限制该多个连杆相对于该座体转动的范围。
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个连杆包含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包含第一枢接部,该第一连杆藉由该第一枢接部与该座体耦接以形成第一转轴,该第二连杆包含第二枢接部,该第二连杆藉由该第二枢接部与该座体耦接以形成第二转轴,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二连杆耦接形成耦接轴,当施加该按压力于该第一连杆时,该第一连杆以该第一转轴为中心沿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该耦接轴相对于该座体移动,使得该第二连杆以该第二转轴为中心沿第二方向转动,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同或相反。
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杆包含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第一枢接部并位于该第一连杆的一端,该第二连杆包含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第二枢接部并位于该第二连杆的一端,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相互套接以形成该耦接轴。
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包含两个第一连接段,该两个第一连接段沿该第一转动轴设置于该第一枢接部的相对两端,该第二连接部包含两个第二连接段,该两个第二连接段沿该第二转动轴设置于该第二枢接部的相对两端,该两个第二连接段分别各自耦接对应的该两个第一连接段,且当该第一连杆带动该第二连杆运动时,该两个第一连
接段及该两个第二连接段的至少其中之一发生弹性变形。
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连杆还包含手感作动部,该手感作动部连接该第二枢接部并可活动地耦接于该第一枢接部,当该第一连杆带动该第二连杆运动时,该手感作动部相对于该第一枢接部移动。
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手感作动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对应该第一枢接部设置,当该手感作动部相对于该第一枢接部移动时,该突出部与该第一枢接部发生干涉。
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复位件,该复位件设置于该座体,其中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复位件提供回复力,使得该多个连杆相互连动以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复位件包含弹性件,该弹性件具有定位部及作用部,该定位部定位于该座体,且该作用部对应该多个连杆的其中之一延伸,当施加该按压力于该连杆机构时,该连杆机构压抵该作用部,以带动该作用部相对于该定位部移动。
1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磁性单元,其中该磁性单元包含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连杆机构,且该第二磁性件对应该第一磁性件设置以产生磁吸力,当施加该按压力于该连杆机构时,该连杆机构带动该第一磁性件移动远离该第二磁性件,且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得该连杆机构带动该第一磁性件移动接近该第二磁性件而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1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对应该连杆机构设置,当施加该按压力于该连杆机构时,该连杆机构相对于该座体移动而触发该开关单元。
1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座体;活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座体;以及磁性单元,包含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活动件,且该第二磁性件对应该第一磁性件设置以产生磁吸力,其中当施加按压力于该活动件时,该活动件带动该第一磁性件移动以远离该第二磁性件,且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得该活动件带动该第一磁性件移动以接近该第二磁性件而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1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单元还包含第三磁性件,该第三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沿该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当施加该按压力于该活动件时,该活动件带动该第一磁性件移动,使得该第一磁性件远离该第二磁性件并且该第一磁性件接近该第三磁性件。
1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复位件,该复位件设置于该座体,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复位件提供回复力,使得该活动件带动该第一磁性件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包含座体及连杆机构,其中连杆机构包含多个连杆可相对于彼此活动地耦接,且多个连杆至少包含两个连杆分别可转动地定位于座体;当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时,多个连杆相互连动以限制多个连杆相对于座体转动的范围。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降低按压操作产生的异音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按压操作的段落感。
2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22.图1a至图1c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局部爆炸图及组合图。
23.图2a至图2c为图1c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2a至图2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压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24.图3显示图1c的按键结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的连杆机构的变形示意图。
25.图4a至图4c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局部爆炸图及组合图。
26.图5a至图5c为图4c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5a至图5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27.图6a及图6b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合图。
28.图7a及图7b为图6b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7a及7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29.图8a及图8b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合图。
30.图9a至图9c为图8b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9a至图9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31.图10a至图10d分别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组合图、仰视图及剖面图。
32.图11a及图11b分别为图8a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变化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1a及图11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33.图12a及图12b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合图。
34.图13a及图13b为图12b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13a及图13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35.图14为图12b的按键结构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36.图15a及图15b为图14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15a及图15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37.图16a及图16b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合图。
38.图17a及图17b为图16b的按键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17a及图17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
39.图18a及图18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壳体于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40.图19a及图19b分别为图18a及图18b的按键结构的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42.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应用于任何按压式输入装置(例如鼠标、键盘等)或整合于任何合宜的电子装置(例如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按键等),以降低按压操作产生的异音,并进一步提供按压操作的段落感。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各元件的结构及操作。
43.图1a至1c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的爆炸图、局部爆炸图及组合图。如图1a至1c所示,于此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包含座体10及连杆机构20。连杆机构20包含多个连杆,其中多个连杆可相对于彼此活动地耦接,且多个连杆包含至少两个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座体10。当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例如第
一连杆210)时,多个连杆相互连动以限制多个连杆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
44.具体而言,座体10为定位连杆机构20的部件,且座体10具有与多个连杆耦接的结构,以使多个连杆中的至少两个连杆分别可转动地定位于座体10。如图所示,座体10可具有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且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分别用以与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可转动地耦接。举例而言,座体10与各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可藉由轴部及轴孔的耦接结构形成可转动地耦接。换言之,座体10与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其中一者可具有轴部结构,而座体10与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其中另一者可具有轴孔结构,使得座体10与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可转动地耦接。于此实施例,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以具有轴孔(例如112、122)的耦接结构为例,且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可具有对应的轴部的耦接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实际应用,轴孔及轴部的位置可互换,使得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可具有轴部的耦接结构,且连杆(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具有对应的轴孔的耦接结构。于此实施例,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耦接部110包含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的轴孔112,使得第一耦接部110在两个轴孔1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42。第二耦接部120包含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的轴孔122,使得第二耦接部120在两个轴孔122之间形成定位空间124。第一耦接部110自座体1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高度(即其轴孔112与座体10底部的距离)较佳大于第二耦接部120自座体1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高度(即其轴孔122与座体10底部的距离),即第一耦接部110在z轴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二耦接部120。再者,座体10的底部可具有开口130,用以容许部分的连杆机构20(例如第一连杆210)伸入。此外,对应于复位件30(于后详述)的设置,座体10可更具有与复位件30对应的定位机制,例如容置空间142、定位孔144(示于图2a),以供容置/定位复位件30。
45.于此实施例,连杆机构20的多个连杆可包含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且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分别可转动地定位于座体10,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连杆机构20可包含两个以上的连杆,且多个连杆中至少有两个连杆是可转动地定位于座体10,使得多个连杆可因应于按压力而相互连动,进而限制多个连杆相对于座体活动或转动的范围。举例而言,对应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第一连杆210可包含第一枢接部212,且第二连杆220可包含第二枢接部222。第一连杆210藉由第一枢接部212与座体10(例如第一耦接部110)耦接以形成第一转轴101,且第二连杆220藉由第二枢接部212与座体10(例如第二耦接部120)耦接以形成第二转轴102。藉此,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分别可转动地定位或卡合于座体10,并分别以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102为转动轴转动。如上所述,第一耦接部110在z轴方向的高度较佳大于第二耦接部120,使得第一转轴101在z轴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二转轴102。再者,于此实施例,第一连杆210与第二连杆220的相邻端彼此耦接形成耦接轴201,使得第一连杆210可带动第二连杆220活动。在第一连杆210与第二连杆220的连接方向上(例如y轴方向),耦接轴201位于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201之间,使得第一连杆210相对于座体10活动(或转动)时,第一连杆210可带动第二连杆220相对于座体10反向活动(或反向转动),且耦接轴201可因应于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的转动而相对于座体10运动(例如上/下移动),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可改变两连杆的耦接位置,使得两连杆可相对于座体10同向运动(例如图12a的实施例所示)。再者,连杆的耦接位置不限于在两转轴(例如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201)之间(例如图12a的实施例所示),
且依据按压位置,按压后耦接轴201可朝接近或远离座体10的方向移动。
46.具体而言,第一连杆210包含第一连接部214,且第二连杆220包含第二连接部224。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藉由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24可活动地耦接而构成连杆机构20。举例而言,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24为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的相邻端部,且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可藉由轴部及孔部的耦接结构形成可活动地耦接。换言之,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其中一者可具有轴部结构,而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其中另一者可具有孔部结构,使得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可活动地耦接。于此实施例,第一连接部214以轴部为例,且第二连接部224可包含对应的孔部,且第一连接部214与第二连接部224相互套接以形成耦接轴201,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实际应用,轴部及孔部的位置可互换,使得第一连接部214具有孔部,且第二连接部224可具有对应的轴部。
47.如图1a至图1c所示,第一连杆210的第一连接部214连接第一枢接部212并位于第一连杆210的一端(例如右端),且第二连杆220的第二连接部224连接第二枢接部222并位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例如左端),使得第二连接部224与第一连杆210的第一连接部214相对。亦即,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藉由位于第一连杆210与第二连杆220相邻端的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24彼此可活动地耦接。具体而言,第一连杆210的第一枢接部212为沿x轴方向设置的枢接轴,且第一连接部214包含第一连接段214a及轴部214b。举例而言,两个第一连接段214a设置于第一枢接部212在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即两个第一连接段214a沿第一转动轴101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连接段214a自第一枢接部212沿y轴方向延伸预定距离。轴部214b设置于各个第一连接段214a的端部并远离第一枢接部212。于此实施例,两个轴部214b沿x轴方向朝第一连接段214a的外侧延伸,使得两个轴部214b的延伸方向彼此相背,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两个轴部214b可沿x轴方向朝第一连接段214a的内侧延伸,使得两个轴部214b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向;或者两个轴部214b可沿x轴方向分别朝第一连接段214a的内侧及外侧延伸,使得两个轴部214b朝相同的方向延伸。于一实施例,第一连接部214较佳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倾斜延伸。举例而言,第一连接部214的第一连接段214a自第一枢接部212向下倾斜延伸,使得第一连接部214的延伸方向及第一枢接部212的延伸方向非共平面。
48.再者,第一连杆210可作为接受按压力而触发开关单元(例如40)的作动杆。具体而言,第一连杆210可包含作动部216,且第一连杆210相对于座体10运动时,可带动作动部216运动以触发开关单元。举例而言,作动部216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4设置于第一枢接部212的另一侧,且作动部216较佳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向下延伸。换言之,作动部216及第一连接部214分别位于第一枢接部212在y轴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或者作动部216、第一枢接部212及第一连接部214沿y轴方向依序设置。当第一连杆210以第一枢接部212所构成的第一转轴101为转动轴转动时,作动部216及第一连接部214可相对于座体10彼此反向移动。举例而言,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4,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设置有作动部216的一侧时,作动部216向下移动接近座体10,而第一连接部214向上移动远离座体10。此外,第一连杆210可选择性更包含定位部218,用以界定施加按压力的位置。于此实施例,定位部218可为突出于第一连杆210表面的凸肋或凸点,且定位部218与第一枢接部2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定义施力的操作件50(示于图2a)的位置,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定位部218可为
形成于第一连杆210的卡槽,使得操作件50可定位于卡槽中。
49.对应于第一连杆210的第一连接部214的形状,第二连杆220可包含第二连接段224a及孔部224b。举例而言,两个第二连接段224a设置于第二枢接部222在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即两个第二连接段224a沿第二转动轴102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二连接段224a自第二枢接部222沿y轴方向延伸预定距离。孔部224b设置于各个第二连接段224a的端部并远离第二枢接部222,且两个孔部224较佳沿x轴方向互相对准。藉由孔部224b套接轴部214b,两个第二连接段224a分别耦接对应的第一连接段214a,使得第一连接部214可活动地耦接第二连接部224。于此实施例,第二连接段224a较佳为曲形段,使得第一连杆210带动第二连杆220运动时,第二连接段224a可弹性变形。再者,第二连杆220可选择性具有限位部226,且限位部226可为自第二枢接部222突出的柱体或块体。举例而言,限位部226可位于两个第二连接段224a之间且自第二枢接部222突出以对应于座体10的定位空间124。
50.再者,按键结构1可更包含复位件30及开关单元40,其中复位件30用以提供回复力,以使连杆机构20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而开关单元40经触发可产生触发信号。具体而言,复位件30设置于座体10,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使得多个连杆(例如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相互连动以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即未按压位置)。于一实施例,复位件30可实施为弹性件,弹性件具有定位部312及作用部314。定位部312定位于座体10,且作用部314对应多个连杆其中之一(例如第一连杆210)延伸。举例而言,复位件30可实施为扭簧,且扭簧的一端作为定位部312,扭簧的另一端作为作用部314。换言之,定位部312及作用部314为自扭簧本体316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的杆体。作用部314较佳朝远离第一连接部214的方向延伸,使得作用部314可抵接于第一连杆210设有作动部216的一侧,例如抵接于第一连杆210的底面213,且作动部216自底面213向下延伸。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时,第一连杆210(例如底面213)压抵作用部314,以带动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移动。
51.于一实施例,开关单元40可实施为光开关,且开关单元40对应连杆机构20(例如第一连杆210)设置。当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例如第一连杆210)时,第一连杆210相对于座体10移动而触发开关单元40。具体而言,开关单元40包含光发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且光发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电连接电路板(未绘示),以藉由第一连杆210相对于座体10活动时,改变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量,来产生触发信号。对应于光开关式的开关单元40,座体10较佳具有光通道150,使得光发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可设置于光通道150的相对两侧。光通道150的延伸方向(例如x轴方向)较佳与第一枢接部212及第一连接部214的连接方向(例如y轴方向)相交,使得作动部216因应第一连杆210的作动时可选择性遮蔽光通道150,以改变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量,进而触发开关单元40。在此需注意,按键结构1虽以光开关式的开关单元40作为开关部件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可藉由其他形式的开关部件以因应第一连杆210(例如作动部216)的移动而选择性产生触发信号。举例而言,依据实际需求,开关单元可包含电极模块或薄膜开关层或微动开关或磁性开关(霍尔效应开关)等,以因应第一连杆210(例如作动部216)的移动而触发。此外,于此实施例,虽以第一连杆210的作动部216触发开关单元40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实际应用,开关单元40可藉由按键结构1的其他部件触发,例如可受第一连杆210的移动影响而改变开关单元40的状态的任何合宜的部件(例如图14的实施例所示)。
52.如图1a至1c及图2a所示,当组合按键结构1时,复位件30的定位部312插入座体10的定位孔144中,扭簧本体316设置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两轴孔112之间的容置空间142中以位于第一连杆210的第一枢接部212下方,且作用部314朝远离第一连接部214的方向延伸以抵接于第一连杆210的底面213。第一连杆210的第一连接部214与第二连杆220的第二连接部224相互套接(轴部214b与孔部224b套接),且第一连杆210的第一枢接部212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轴孔112可转动地卡合以形成第一转轴101,使得第一连杆210的作动部216对应座体10的开口130设置。第二连杆220的第二枢接部222与座体10的第二耦接部120的轴孔122可转动地卡合以形成第二转轴102,且第二连杆220的限位部226位于第二耦接部120的两个轴孔122之间的定位空间124中,以限制第二连杆220的侧向(例如x轴方向)位移。
53.于后参考图2a至图2c说明按键结构1的操作,其中图2a至图2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2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例如第一连杆210)时,连杆机构20藉由复位件30提供的预力使得按键结构1处于未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处于未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藉由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24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按压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于第一连杆210的定位部218,且第一连杆210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54.如图2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的第一连杆210时,第一连杆210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带动耦接轴201相对于座体10移动,使得第二连杆220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沿第二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具体而言,当第一连杆210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杆210藉由底面213压抵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移动而使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产生变形。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此时,第一连杆210的第一连接部214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过渡位置l2),并带动第二连杆220的第二连接部224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换言之,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时,第一连杆210带动第二连杆220运动,使得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相对于座体10反向转动,例如第一连杆210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连杆220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第二连接部224朝远离座体10的方向移动。
55.如图2c所示,当第一连杆210带动第二连杆220相对于座体10反向转动至耦接轴201无法再相对于座体10继续向上移动时,耦接轴201即达到按压止点位置l3。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藉由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的连动机制,可相互牵制而限制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可相对于座体10的转动范围,进而达到非碰撞的按压止点。亦即,按键结构1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在此须注意,耦接轴201的按压止点位置l3可依据第一连接部214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的倾斜角度、第一连接段214a的长度、第二连接段224a的长度等变化。亦即,耦接轴201的按压止点位置l3可取决于第一转轴101、耦接轴201及第二转轴102之间的相对位置。
56.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连杆210的底面213以带动第一连杆210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藉由第一连接部214带动第二连杆220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按键结构1从图2c的按压止点位置经历图2b的过渡状态回复到图2a的按压前的位置(即未按压位置)。
57.再者,请参考图3,图3显示图1c的按键结构1的耦接轴201于未被按压位置l1、过渡位置l2及按压止点位置l3的连杆机构20的变形示意图。如图3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时,由于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在y轴方向实质并未相对位移(即第一枢接部212及第二枢接部222的位置实质固定,或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102的位置实质固定),而是利用第一连杆210及第二连杆220相互挤压,藉由第二连接段224a可弹性变形的特性,使得使用者感受到连杆机构20从未被按压位置l1转变至按压止点位置l3的挤压变形而产生的段落感,进一步提升按键结构1的按压手感。换言之,按键结构1不仅可利用连杆机构20产生限位的机制,以降低按键部件活动碰撞产生的异音,更可藉由连杆机构20的挤压变形作用产生段落感,使得使用者具有既静音且段落感又鲜明的操作体验。在此须注意,于此实施例,虽以第二连杆220的第二连接段224a可弹性变形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依据实际应用改变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设计,使得当第一连杆210带动第二连杆220运动时,第一连接段214a及第二连接段224a至少其中之一可弹性变形,以提供挤压变形作用产生段落感。
58.图4a至4c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a的爆炸图、局部爆炸图及组合图。按键结构1a包含座体10及连杆机构20a,且连杆机构20a包含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于此实施例,座体10具有与图1a类似的结构,且连杆机构20a可具有与图1a的连杆机构20类似的连动限位机制。举例而言,连杆机构20a的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分别与座体10可转动地耦接的机制、复位件30及开关单元40的结构及作用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再者,连杆机构20a的第一连杆210a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第一枢接部212、作动部216、定位部218及底面213等,而第二连杆220a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第二枢接部222。于后仅着重说明连杆机构20a及连杆机构20的差异。
59.如图4a至4c所示,第一连杆210a的第一连接部214a及第二连杆220a的第二连接部224a藉由一个轴部及一个孔部相互套接而形成耦接轴201。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214a自第一枢接部212的中段向下倾斜延伸,以于端部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轴部,而第二连接部224a自第二枢接部222的中段朝第一连杆210a的方向延伸,以于端部形成对应的孔部。
60.于此实施例中,第二连杆220a更包含手感作动部225。手感作动部225连接第二枢接部222并可活动地耦接于第一枢接部212。当第一连杆210a带动第二连杆220a运动时,手感作动部225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移动,以使手感作动部225与第一枢接部212发生干涉。具体而言,手感作动部225具有突出部228,且突出部228对应第一枢接部212设置。当手感作动部225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移动时,突出部228与第一枢接部212发生干涉。举例而言,手感作动部225连接第二枢接部222的端部,且朝第一枢接部212的方向延伸。于此实施例,手感作动部225可实施为扇形或角形的手感作动部225,且扇形或角形的顶角连接第二枢接部222,使得扇形的弧边或角形的底边对应第一枢接部212并形成有滑槽227。突出部228对应第一枢接部212设置于滑槽227的一侧,且较佳位于滑槽227的中段位置并朝滑槽227突出。当手感作动部225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移动时,第一枢接部212较佳自滑槽227的一端朝滑
槽227的另一端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与突出部228发生干涉。
61.如图4a至4c及图5a所示,当组合按键结构1a时,复位件30的定位部312插入座体10的定位孔144中,扭簧本体316设置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两轴孔112之间的容置空间142中以使扭簧本体316位于第一枢接部212下方,且作用部314朝远离第一连接部214a的方向延伸以抵接于第一连杆210a的底面213。第一连杆210a的第一连接部214a与第二连杆220a的第二连接部224a相互套接(轴部与孔部套接),且第一连杆210a的第一枢接部212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轴孔112可转动地卡合以形成第一转轴101,使得第一连杆210a的作动部216对应座体10的开口130设置。第二连杆220a的第二枢接部222与座体10的第二耦接部120的轴孔122可转动地卡合以形成第二转轴102,且第二连杆220a的第二连接部224a位于第二耦接部120的两个轴孔122之间(例如前述实施例的定位空间124中),以限制第二连杆220a的侧向(例如x轴方向)位移。手感作动部225耦接第一枢接部212,例如第一枢接部212的一端插置于滑槽227中,使得第一枢接部212的一端位于滑槽227的上端,且手感作动部225位于第一耦接部110的轴孔112的外侧。
62.于后参考图5a至图5c说明按键结构1a的操作,其中图5a至图5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a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5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a时,连杆机构20a藉由复位件30提供的预力使得按键结构1a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a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藉由第一连接部214a及第二连接部224a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按压位置l1,且第一枢接部212的一端位于手感作动部225的滑槽227的上端。操作件50可靠抵于第一连杆210a的定位部218,且第一连杆210a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63.如图5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a(例如第一连杆210a)时,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102相对于座体10的位置实质保持不变,且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相互连动以限制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例如,第一连杆210a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即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耦接轴201朝远离座体1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二连杆220a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且手感作动部225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向上移动。具体而言,当第一连杆210a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杆210a藉由底面213压抵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向下移动而使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产生变形。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a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此时,第一连杆210a的第一连接部214a随着顺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过渡位置l2),并带动第二连杆220a的第二连接部224a及手感作动部225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a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换言之,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a时,第一连杆210a带动第二连杆220a运动,使得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相对于座体10转动,例如第一连杆210a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方向转动,而带动第二连杆220a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第二连接部224a及手感作动部225朝远离座体10的方向转动。当手感作动部225向上移动使得突出部228经过第一枢接部212时,突出部228与第一枢接部212发生干涉,且突
出部228受到第一枢接部212的推抵可弹性变形而通过第一枢接部212。换言之,第一枢接部212相对于手感作动部225自滑槽227的上端朝滑槽227的下端移动经过突出部228时,第一枢接部212压抵突出部228使突出部228朝远离滑槽227的方向变形而通过突出部228继续向滑槽227的下端移动。
64.如图5c所示,当第一连杆210a带动第二连杆220a相对于座体10转动至耦接轴201无法再相对于座体10向上移动时,即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相互连动以限制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耦接轴201即达到按压止点位置l3。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a藉由第一连杆210a及第二连杆220a的连动机制,可相互牵制而达到按压止点,亦即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在此须注意,耦接轴201的按压止点位置l3可依据第一连接部214a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的倾斜角度、第一连接部214a的长度、第二连接部224a的长度及滑槽227的长度等变化。亦即,耦接轴201的按压止点位置l3可取决于第一转轴101、耦接轴201及第二转轴102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扇形或角形手感作动部225的顶角角度(或滑槽227的长度)。
65.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连杆210a的底面213以带动第一连杆210a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藉由第一连接部214a带动第二连杆220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使按键结构1a从图5c的按压止点位置经历图5b的过渡状态回复到图5a的未按压位置。
66.于第二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a利用连杆机构20a在运动过程中,第一连杆210a的第一枢接部212在滑槽227中与手感作动部225相对移动而挤压突出部228,并藉由突出部228的弹性变形产生段落感,使得按键结构1a提供既静音又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在此须注意,于此实施例中手感作动部225虽以扇形或角形耦接杆套接第一枢接轴212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手感作动部225的形状可依据实际应用改变。
67.图6a及6b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b的爆炸图及组合图。按键结构1b包含座体10及连杆机构20b,且连杆机构20b包含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于此实施例,座体1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且连杆机构20b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连杆机构20或20a类似的连动限位机制。举例而言,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与座体10可转动地耦接的机制、复位件30及开关单元40的结构及作用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再者,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作动部216、定位部218及底面213等,且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第一连接部214b。第二连杆220a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第二枢接部222及第二连接部224b。于后仅着重说明连杆机构20b及前述实施例的连杆机构20或20a的差异。
68.如图6a及6b所示,第一连杆210b的第一枢接部212b可实施为两个沿x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轴部。于此实施例,第一枢接部212b的两个轴部较佳同向延伸,使得其中一个轴部与第一耦接部110的其中一个孔部112由外侧朝内侧耦接,而另一个轴部与第一耦接部110的另一个孔部112由内侧朝外侧耦接,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部214b自第一枢接部212的其中一个轴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且第一连接部214b较佳位于两个轴部之间,以耦接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换言之,第一连接部214b及第二连接部224b藉由一个轴部及一个孔部相互套接而形成耦接轴201。
69.于后参考图7a及图7b说明按键结构1b的操作,其中图7a及图7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
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7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例如第一连杆210b)时,连杆机构20b藉由复位件30提供的预力使得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位置。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第一连接部214b及第二连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被按压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于第一连杆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连杆210b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70.如图7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带动耦接轴201相对于座体10移动,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沿第二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且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彼此的连动机制限制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而使耦接轴201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l3。具体而言,当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杆210b藉由底面213压抵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向下移动而使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产生变形。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b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此时,第一连杆210b的第一连接部214b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l3),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换言之,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二连杆220b运动,使得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相对于座体10反向转动,例如第一连杆210b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连杆220b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第二连接部224b朝远离座体10的方向移动。
71.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连杆210b的底面213以带动第一连杆210b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藉由第一连接部214b带动第二连杆220b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按键结构1b从图7b的按压止点位置回复到图7a的未被按压位置。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b藉由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的连动机制,可相互牵制而达到按压止点,亦即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
72.图8a及8b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b’的爆炸图及组合图。图8a的按键结构1b’为图6a的按键结构1b的变化实施例,因此按键结构1b’的各元件细节及作用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如图8a及图8b所示,按键结构1b’可包含磁性单元60作为复位件,而无需使用图6a的扭簧式复位件30。磁性单元60包含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可实施为两者皆磁铁或磁铁与铁磁性物质的组合。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于连杆机构20b,且第二磁性件620对应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以产生磁吸力。具体而言,第一磁性件610可设置于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或可称活动件)的任何合宜的位置,且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2b,第一磁性件610较佳与作动部216位于同一侧。对应于第一磁性件610的设置,第一连杆210b具有容置部215,用以容置第一磁性件610。于此实施例,容置部215可为形成于第一连杆210b的凹槽,使得第一磁性件610至少部分容纳在凹槽中,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容置部215可为第一连杆210b的表面空间,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可藉由卡合或黏合等方式连接第一连杆210b。藉此,当第一连杆210b相
对于座体10运动时,第一磁性件610可随着第一连杆210b一起移动。第二磁性件620较佳对应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以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可产生磁吸力,从而支撑按键结构1b’于未被按压位置。举例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可设置于例如座体10或按键结构1b’的其他部件(例如图18a的盖体70,但不限于此)。
73.于后参考图9a至图9c说明按键结构1b’的操作,其中图9a至图9c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过渡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9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例如第一连杆210b)时,连杆机构20b藉由复位件提供的预力(例如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亦即,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第一连接部214b及第二连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被按压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于第一连杆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连杆210b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10自光发射器42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74.如图9b及图9c所示,当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具体而言,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逆时针方向(即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随着第一连杆210b向下移动而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同时,第一连杆210b的第一连接部214b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经过渡位置l2进而至按压止点位置l3),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再者,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b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
75.当按压力释放时,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接近第二磁性件620(亦可以认为是第一磁性件610带动第一连杆210b移动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即未被按压位置)。具体而言,当按压力释放时,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610朝第二磁性件620的方向移动(即向上移动),并带动第一连杆210b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藉由第一连接部214b带动第二连杆220b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按键结构1b’从图9c的按压止点位置经历图9b的过渡位置回复到图9a的未按压位置。
76.按键结构1b’藉由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的连动机制,可相互牵制而限制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进而达到按压止点,亦即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再者,按键结构1b’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可产生段落感。换言之,按键结构1b’不仅可使用磁性单元60取代图6a的扭簧作为复位件,以藉由磁吸力(即回复力)使得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二连杆220b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亦可藉由磁性单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键结构1b’具有段落感,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图10a的实施例),按键结构可包含扭簧作为复位件30,并包含磁性单元60作为提供段落感的部件,以使得按键结构可提供非碰撞式的静音效果及非接触式(例如磁吸式)的段落感。
77.图10a至10d分别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b”的爆炸图、组合图、仰视图及
剖面视图。图10a的按键结构1b”为图6a及图8a的按键结构1b、1b’的变化例,且按键结构1b”的各元件细节及作用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b”不仅包含与图6a类似的扭簧式的复位件30,进一步包含与图8a类似的磁性单元60。再者,如图10c及图10d所示,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较佳具有定位槽217,用以定位对应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于此实施例,定位槽217可设置于第一连杆210b的底部邻近作动部216的位置,使得定位槽217的底部可作为前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10b与作用部314抵接的底面213。当复位件30设置于座体10时,扭簧本体316位于容置空间,且定位部312插入座体10的定位孔144,使得作用部314至少部分插置于定位槽217中并抵接底面213,进而加强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及第一连杆210b的连动定位,但不以此为限。此外,于此实施例,座体10可进一步包含定位机构115,以利于按键结构1b”与其他部件(例如电路板或支撑部件)的定位。举例而言,定位机构115可实施为自座体10底部突出的凸柱,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定位机构115可实施为形成于座体10底部的孔洞或凹槽。
78.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b”的操作类似图7a及7b或图9a至9c。如图10d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例如第一连杆210b)时,连杆机构20b藉由复位件30提供的预力及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b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当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b的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620,且第一连杆210b藉由底面213压抵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产生弹性变形。同时,第一连杆210b的第一连接部214b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彼此的连动机制限制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相对于座体10转动的范围,即耦接轴201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而不会再继续移动。再者,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b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
79.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及第一磁性件610与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连杆210b的底面213以带动第一连杆210b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藉由第一连接部214b带动第二连杆220b逆时针方向转动,且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使按键结构1b”回复到未被按压位置。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b”不仅藉由第一连杆210b及第二连杆220b的连动机制,可相互牵制而达到按压止点,还可藉由磁性单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键结构1b”具有段落感,而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
80.于前述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1a、1b、1b’、1b”的操作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210a、210b,且操作件50施加的按压力相对于第一转轴101来说,与第一连接部214、214a、214b位于不同侧,使得按压后耦接轴201朝远离座体10的方向移动,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1a-11b所示,图11a及11b分别为图8a的按键结构1b’的操作变化例的示意图,其中按压力施加于第一连杆210b的位置相对于第一转轴101与第一连接部210b位于同一
侧,使得按压后耦接轴201朝接近座体10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当未北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时,连杆机构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b’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亦即,耦接轴201位于未被按压位置l1,且第一连杆210b的作动部216至少部分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10自光发射器42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接收较少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如图11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的右侧(即相对于第一转轴101与第一连接部214b同一侧)时,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远离座体10的顺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随着第一连杆210b向上移动而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同时,第一连杆210b的第一连接部214b随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接近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下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l3),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下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逆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再者,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b转动并移动至可开放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较多的光量),以触发开关单元产生触发信号。
81.图12a及12b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合图。于此实施例中,藉由改变连杆机构的设计,可使得耦接轴的位置不在两转轴之间。如图12a及图12b所示,按键结构1c包含连杆机构20c及座体10,其中按键结构1c与按键结构1b’的差异在于连杆机构20c的第一连杆210c具有第一连接部214c,使得第一连杆210c与第二连杆220b的耦接位置改变,且按键结构1c的其余部件的结构及作用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具体而言,第一连杆210c的第一连接部214c包含自第一枢接部212延伸的第一连接段214a’,其中第一连接段214a’的延伸长度较佳超过座体10的第二耦接部120,并于端部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轴部214b。藉此,当连杆机构20c设置于座体10时,第一连杆210c藉由第一枢接部212与座体10的第一耦接部110耦接以形成第一转轴101,第二连杆220b藉由第二枢接部222与座体10的第二耦接部120耦接以形成第二转轴102,且第一连杆210c的第一连接部214c延伸跨过第二转轴102以与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相互套接以形成耦接轴201,使得耦接轴201位于第一转轴101及第二转轴102的外侧,即第一转轴101、第二转轴102与耦接轴201沿y轴方向依序设置。对应于第一连杆210c的设计变化,座体10进一步具有活动空间190,以容许连杆机构20c(例如第二连杆220b)在其中活动。举例而言,活动空间190可为对应耦接轴201形成于座体10的开口,使得第二耦接部120的两轴孔122之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开放空间,但不以此为限。
82.于后参考图13a及图13b说明按键结构1c的操作,其中图13a及13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13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c(例如第一连杆210c)时,连杆机构20c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c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第一连接部214c及第二连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被按压位置l1,且第一连杆210c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83.如图13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c时,第一连杆210c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逆时针方向(即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随着第一连杆210c向下移动而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同时,第一连杆210c的第一连
接部214c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l3),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逆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在活动空间190中转动。亦即,藉由改变多个连杆的耦接设计,第一连杆210c可带动第二连杆220b同向转动(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再者,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c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
84.再者,图14为图12b的按键结构的变化例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c’与按键结构1c的差异在于开关单元40的位置不同,使得开关单元40可藉由第二连杆220b触发。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开关单元40的光发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对应第二连杆220b设置于座体10的一侧,例如对应耦接轴201的位置,以藉由第二连杆220b触发开关单元40。于后参考图15a及图15b说明按键结构1c’的操作,其中图15a及15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15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连杆机构20c(例如第一连杆210c)时,连杆机构20c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c’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第一连杆210c及第二连杆220b藉由第一连接部214c及第二连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轴201位于未被按压位置l1且第二连杆220b(例如第二连接部224b)位于并未遮蔽或较少遮蔽光信号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85.如图15b所示,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c时,第一连杆210c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使作动部216朝接近座体1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随着第一连杆210c向下移动而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同时,第一连杆210c的第一连接部214c随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远离座体10(即耦接轴201向上移动至按压止点位置l3),并带动第二连杆220b的第二连接部224b向上移动,而使得第二连杆220b以第二转轴102为中心逆时针方向在活动空间190中转动而处于可遮蔽较多光信号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
86.图16a及16b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d的爆炸图及组合图。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d包含座体10、活动件(例如第一连杆210b)及磁性单元60。活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座体10。磁性单元60包含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于活动件,且第二磁性件620对应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以产生磁吸力。当施加按压力于活动件时,活动件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620,且当按压力释放时,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活动件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87.具体而言,图16a的按键结构1d为图6a、图8a及图10a的按键结构1b、1b’、1b”的变化例,其中按键结构1d包含与图6a及图10a类似的扭簧式的复位件30,并包含与图8a及图10a类似的磁性单元60。于此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d可仅包含第一连杆210b作为活动件,而无需图6a、8a或10a的第二连杆220b。再者,磁性单元60可进一步包含第三磁性件630。于此实施例中,磁性单元60的第一磁性件610、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实施为皆为磁铁或磁铁与铁磁性物质的组合,以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可与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
630之间产生磁吸力。第三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20沿活动件(即第一连杆210b)的移动路径设置。当施加按压力于活动件时,活动件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并接近第三磁性件630。具体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沿z轴方向设置,且第三磁性件630与第一磁性件610之间可产生磁吸力。
88.于后参考图17a及图17b说明按键结构1d的操作,其中图17a及图17b分别显示按键结构1d处于未被按压状态及按压止点状态。如图17a所示,当未施加按压力于活动件(例如第一连杆210b)时,连杆机构20b藉由复位件30提供的预力以及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按键结构1d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按键结构1d处于未被按压状态时,操作件50可靠抵于第一连杆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连杆210b的作动部216并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强(例如接收较多的光量)。
89.如图17b所示,当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带动第一磁性件61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并接近第三磁性件630。具体而言,当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压力于第一连杆210b时,第一连杆210b以第一转轴101为中心沿第一方向转动(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且第一连杆210藉由底面213压抵复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移动而使作用部314相对于定位部312产生变形。第一磁性件610随着第一连杆210b向下移动而远离第二磁性件620并接近第三磁性件630,以藉由第三磁性件630与第一磁性件610之间的磁吸力界定按键结构1d的按压止点。再者,作动部216随着第一连杆210b转动并移动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发射器410接收到的光信号较弱(例如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信号,以触发开关单元40产生触发信号。
90.当按压力释放时,复位件30提供回复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连杆210的底面213以带动第一连杆210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使第一磁性件610向上移动远离第三磁性件630并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使按键结构1d从图17b的按压止点位置回复到图17a的按压前的位置(即未按压位置)。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d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连杆210b定位于未被按压位置。
91.按键结构1d藉由磁性单元60中第一磁性件610选择性与第二磁性件620或第三磁性件630产生的磁吸力定位于未被按压位置或按压止点位置,以提供无需藉由元件间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达到限位的效果,有效减少异音的产生。再者,按键结构1d藉由第一磁性件610选择性与第二磁性件620或第三磁性件630产生的磁吸力可产生段落感。换言之,按键结构1d不仅可藉由磁性单元60提供限位机制,亦可藉由磁性单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键结构1d具有段落感,以使得按键结构1d可提供非碰撞式的静音效果及非接触式(磁吸式)的段落感。
92.如图18a至图19b所示,于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1a、1b、1b’、1b”、1c或1d可进一步包含盖体70,以与座体10结合形成壳体。具体而言,盖体70具有对应座体10的形状,例如矩形帽盖,且盖体70及座体10之间可藉由卡合机构(例如卡勾及卡合孔)相互结合。举例而言,座体10在y轴方向的相对侧可具有卡勾160,且盖体70具有对应的卡合孔710。藉由卡勾160与卡合孔710的相互卡合,盖体70及座体10可结合成壳体,以保护设置于其中的部件。再者,盖体70及座体10之间可具有对位机构,使得盖体70可轻易地与座体10正确地卡合。举例而言,盖体70可具有凸部740,且座体10具有对应的凹部170,使得盖体70及座体10可藉由凸部740对准凹部170而轻易地对位。在此须注意,盖体70及座体10之间的卡合机构
(例如卡勾及卡合孔)及对位机构(例如凸部及凹部)的位置可互换,不限于实施例所示。
93.盖体70进一步具有操作孔730,以容许操作件50于操作孔730中相对于盖体70移动。操作件50较佳具有限位部52,以防止操作件50于操作孔730中移动时自盖体70脱离。举例而言,限位部52可为设置于操作件50下端两侧的翼部,且两翼部之间的距离较佳大于操作孔730的对应宽度,使得操作件50自盖体70的下方插置于操作孔730中向上移动时,限位部52可与盖体70发生干涉,而避免操作件50从盖体70上方脱离。再者,对应于磁性单元60的设置,盖体70可具有开口720,以供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通过开口720与第一磁性件610对应。举例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对应第一磁性件610设置于盖体70的开口720或开口720附近。
94.由上述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利用连杆机构或磁性单元产生非碰撞式的限位机制,以降低按键部件活动碰撞产生的异音。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藉由连杆机构或磁性单元的配置,可产生段落感,以提供既静音、按压手感又鲜明的操作体验。
95.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非用于限制。熟此技艺者当知在不悖离本发明精神下,于此特别说明的实施例可有例示实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发明范畴亦涵盖此类修改且仅由所附申请专利范围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