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流道、双极板、燃料电池及气体流向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21245发布日期:2023-03-10 23:4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料电池流道,包括进气段和出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流道还包括收缩段和循环段,气体从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收缩段,再经过所述循环段,以形成气体在所述燃料电池流道内的循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段连通于所述循环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流道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连通于所述收缩段和所述循环段。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与所述收缩段通过斜面一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一与所述收缩段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一为110
°‑
130
°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与所述进气段通过斜面二连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二与所述收缩段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二为110
°‑
130
°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段包括流通段和连接段,所述流通段与所述过渡段连通,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流通段。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段为u型或w型或v型。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段位于所述流通段的底部。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具有远离所述进气段的边缘,所述收缩段具有远离所述进气段的端口,所述边缘与所述端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7mm。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的直径为0.4-0.6mm。13.一种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多条沿着同一方向放置的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流道。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燃料电池流道的侧部之间贴合。15.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双极板、控制单元和气道,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单元一、控制单元二、控制单元三、控制单元四,所述气道包括气道一、气道二、气道三和气道四;所述气道一连通于所述进气段,所述气道一上设置有控制单元一;所述气道二连通于所述出气段,所述气道二上设置有控制单元二;所述气道三连通于所述气道一和所述气道二,所述气道三上设置有控制单元三;所述气道四连通于所述气道一,所述气道四上设置有控制单元四;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气道的打开和关闭。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上具有连接点一、连接点二和连接点三,所述连接点一位于所述进气段与所述控制单元四之间,所述连接点二位于所述出气段与所述控制单元二之间,所述连接点三位于所述控制单元一与进气口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电磁阀。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三和所述控制单元四为脉冲电磁阀。19.一种气体流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双极板的气体流向,包括以下步骤:s1、使气体从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收缩段,经由所述循环段一段时间;s2、使气体从所述出气段进入所述循环段,经由所述收缩段一段时间;s3、循环以上步骤。20.一种气体流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电池,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使气体从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收缩段,经由所述循环段一段时间;s2、使气体从所述出气段进入所述循环段,经由所述收缩段一段时间;s3、循环以上步骤。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体流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包括电磁阀一、电磁阀二、电磁阀三和电磁阀四,所述s1、打开电磁阀一和电磁阀四,关闭电磁阀二和电磁阀三,使气体从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收缩段,经由所述循环段一段时间;所述s2、打开电磁阀二和电磁阀三,关闭电磁阀一和电磁阀四,使气体从所述出气段进入所述循环段,经由所述收缩段一段时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流道、双极板、燃料电池及气体流向控制方法,所述燃料电池流道包括进气段和出气段,所述燃料电池流道还包括收缩段和循环段,气体从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收缩段,再经过所述循环段,以形成气体在所述燃料电池流道内的循环。本发明的一种燃料电池流道,通过在燃料电池流道上设置收缩段,并在收缩段之后设置循环段,以实现气体在燃料电池流道内的加速循环,使得在燃料电池内部就可以实现加速氢气的循环,提高了氢气利用率,从而避免了在燃料电池外部额外增加氢气循环系统,减少了整个系统对空间的占用,减轻了整体质量;并且能减少燃料电池流道湿度增加的时间,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孙艳永 陈杰 刘海斌 任正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清能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8
技术公布日:2023/3/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