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67267发布日期:2022-03-01 19:4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oled显示面板由于具有自发光、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使用温度范围广、构造及制程简单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平面显示器新兴应用技术。
3.目前oled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手机中;但由于手机内存储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保密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大视角出光,实现隐私保护。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且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块;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所述低折射率膜层设置有多个微结构,所述高折射率膜层覆盖所述微结构的至少部分表面;其中,所述微结构在所述发光层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发光单元;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微结构和高折射率膜层之间形成多个全反射界面。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微结构包括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内的第一凸部、以及正投影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块内的第二凸部,且所述第二凸部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围。
7.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由直线和/或曲线形成;
8.优选地,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或一个封闭的弧形;和/或,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包括封闭的多边形、封闭的弧形以及条形结构中至少一种。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或多个条形结构,且多个所述条形结构相互平行设置;优选地,多个所述条形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在垂直于所述条形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条形结构间隔设置;或者,
10.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条形结构,且至少部分条形结构相互交叉设置;优选地,多个所述条形结构交叉形成一个交叉点;或者,多个所述条形结构交叉形成多个交叉点,且所述交叉点的数量大于所述条形结构的数量;或者,
11.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封闭的多边形或封闭的弧形,且多个封闭的多边形或封闭的弧形形成蛾眼结构。
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的竖截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
于0.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微米;和/或,
13.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二凸部靠近所述衬底一侧边缘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像素定义块靠近所述衬底一侧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微米。
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凸部和位于相邻所述凸部之间的凹陷;在层叠方向上,所述凹陷贯穿所述低折射率膜层,所述凹陷周围的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形成所述微结构中的凸部;
15.其中,所述高折射率膜层填充所述凹陷,且所述高折射率膜层和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在所述凹陷的侧壁处形成所述全反射界面。
16.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凸部和位于相邻所述凸部之间的凹陷;在层叠方向上,所述凹陷非贯通所述低折射率膜层,且所述凹陷的底面为向所述衬底一侧凸出的弧面,所述凹陷周围的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形成所述微结构中的凸部;
17.其中,所述高折射率膜层填充所述凹陷,且所述高折射率膜层和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在所述凹陷的侧壁处形成所述全反射界面。
18.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
19.所述高折射率膜层覆盖所述低折射率膜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且填充所述凹陷;或者,所述高折射率膜层和所述低折射率膜层齐平,且仅填充所述凹陷。
20.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陷的侧壁为平面,且所述凹陷的侧壁与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且小于90
°

21.或者,所述凹陷的侧壁为弧面,且所述凹陷的侧壁包括与其相切的第一切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切线与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且小于90
°

2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
23.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发光层背离衬底一侧设置有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且低折射率膜层对应至少部分发光单元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微结构,高折射率膜层覆盖微结构的至少部分表面。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微结构和高折射率膜层之间形成多个全反射界面,发光单元发出的大视角光线会入射至高折射率膜层内,并在到达高折射率膜层与低折射率膜层之间的全反射界面后发生全反射,以使得大视角光线转变为小视角光线,从而可以在增强显示面板正向出光的强度的同时,降低大视角出光,实现隐私保护。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5.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0.图6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1.图7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2.图8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3.图9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4.图10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5.图11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6.图12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7.图13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8.图14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39.图15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40.图16为本技术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等,其具体包括:衬底10、发光层12、低折射率膜层14和高折射率膜层16。
43.具体地,衬底10可以为柔性衬底(例如,聚酰亚胺等),或者刚性衬底(例如,玻璃等)。发光层12位于衬底10一侧,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120,且相邻发光单元120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块122;其中,发光单元120可以为红色发光单元或绿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等,相邻发光单元120的颜色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低折射率膜层14和高折射率膜层16设置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具体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在后续详细说明;且低折射率膜层14设置有多个微结构140,高折射率膜层16覆盖微结构140的至少部分表面;其中,微结构140的尺寸可以为微米级别或纳米级别;每个微结构140在发光层12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发光单元120;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微结构140和高折射率膜层16之间形成多个全反射界面a。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低折射率膜层14的折射率可以为1.38-1.7之间,高折射率膜层16的折射率可以为2-4之间。例如,低折射率膜层14的材质可以为氟化镁等,高折射率膜层16的材质可以为二氧化钛等。
44.由于微结构140和高折射率膜层16之间可以形成多个全反射界面a。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发光单元1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会入射至高折射率膜层16内,并在到达高折射率膜层16与低折射率膜层14之间的全反射界面a后发生全反射,以使得大视角光线转变为小视角光线,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正向出光的强度,并降低大视角出光,实现隐私保护。
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封装层18,位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且低折射率膜层14和高折射率膜层16位于封装层
18背离衬底10一侧。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低折射率膜层14和高折射率膜层16可以直接替换掉整个封装层18,或替换掉封装层18中的某几层,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此外,如图1中所示,在衬底10和发光层12之间还可设置有阵列层11,用于驱动发光单元120发光。
4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微结构140包括多个凸部1404和位于相邻凸部1404之间的凹陷1400。在层叠方向上(即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凹陷1400贯通低折射率膜层14,凹陷1400周围的低折射率膜层14形成微结构140中的凸部1404;此时,高折射率膜层16填充凹陷1400,且高折射率膜层16和低折射率膜层14在凹陷1400的侧壁(未标示)处形成全反射界面a。在该设计方式中,由于凹陷1400是贯通设置,因此在发光单元120的光线传播路径上界面个数较少,光线损失较少,出光强度较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凹陷1400在远离发光层12方向上宽度增大,该设计方式有利于形成全反射界面a。
47.进一步,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低折射率膜层14层叠设置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高折射率膜层16覆盖低折射率膜层14背离衬底10一侧,且填充凹陷1400。在该设计方式中,高折射率膜层16的形成过程较为简单,可以直接通过涂覆或沉积等方式直接形成。
48.或者,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低折射率膜层14层叠设置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高折射率膜层16仅填充凹陷1400,且高折射率膜层16与低折射率膜层14齐平设置;或者,高折射率膜层16略低于低折射率膜层14。在该设计方式中,可以降低高折射率膜层16所使用的量,降低物料成本且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4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低折射率膜层14中微结构140的设计方式也可为其他。例如,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层叠方向上,低折射率膜层14设置有非贯通的多个凹陷1400,且凹陷1400的底面(未标示)为向衬底10一侧凸出的弧面;其中,凹陷1400周围的低折射率膜层14形成微结构140中的凸部1404。高折射率膜层16填充凹陷1400,且高折射率膜层16和低折射率膜层14在凹陷1400的侧壁处形成全反射界面a。在该设计方式中,除了可以实现防偷窥的目的外,上述非贯通设置的凹陷1400的底面相当于形成一个球面结构,该球面结构可以对发光单元120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作用,以增强出光强度。
50.进一步,请再次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低折射率膜层14层叠设置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高折射率膜层16覆盖低折射率膜层14背离衬底10一侧,且填充凹陷1400。在该设计方式中,高折射率膜层16的形成过程较为简单,可以通过涂覆或沉积等方式直接形成。
51.或者,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低折射率膜层14层叠设置于发光层12背离衬底10一侧,高折射率膜层16仅填充凹陷1400,且高折射率膜层16背离衬底10一侧表面与低折射率膜层14齐平设置;或者,高折射率膜层16背离衬底10一侧表面与低折射率膜层14略低。在该设计方式中,可以降低高折射率膜层16所使用的量,降低物料成本且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52.此外,请再次参阅图1,凹陷1400的侧壁为平面,且凹陷1400的侧壁与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θ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且小于90
°
。其中,全反射临界角为arcsin(n2/n1),其中,n2为高折射率膜层16的折射率,n1为低折射率膜层14的折射率。上述
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大视角光线的全反射效果较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凹陷1400的侧壁也可为弧面,且凹陷1400的侧壁包括与其相切的第一切线l1,且至少部分第一切线l1与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γ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且小于90
°

53.请一并参阅图1、图5和图6,图5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低折射率膜层14中的微结构140包括正投影位于发光单元120内的第一凸部1406、以及正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块122内的第二凸部1408,且第二凸部1408环绕设置在第一凸部1406的外围。该设计方式可以在微结构140中引入较多的全反射界面a,以增强防偷窥性能。例如,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位于发光单元120内的第一凸部1406的外壁可以作为全反射界面a、以及第二凸部1408面向第一凸部1406的外壁可以作为全反射界面a。此外,对于同一微结构140而言,位于外围的第二凸部1408的形状可以与位于第二凸部1408内部的第一凸部1406的形状不同,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环,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条状结构。或者,对于同一微结构140而言,位于外围的第二凸部1408的形状可以与位于第二凸部1408内部的第一凸部1406的形状相同,例如,如图7所示,图7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第一凸部1406和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半径不同的圆形环。
54.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直线形成。或者,如图7所示,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曲线形成。又或者,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曲线和直线形成。与之类似的,如图6所示,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直线形成;或者,如图7所示,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曲线形成;或者,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由直线和曲线形成。上述第一凸部1406和第二凸部1408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工艺易于制备形成。
55.可选地,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封闭的多边形(如图6所示)或一个封闭的弧形(如图7所示)。该封闭的多边形可以为图6中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或五边形、或八边形等等;该封闭的弧形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由直线和弧线共同形成的封闭图形,例如,跑道型等。该设计方式可以在微结构140中引入较多的全反射界面a,以增强防偷窥性能。
56.另一可选地,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封闭的多边形、封闭的弧形(如图7所示)以及条形结构(如图6所示)中至少一种。该封闭的多边形可以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或五边形、或八边形等等;该封闭的弧形可以为圆形(如图7所示)或椭圆形等。该设计方式可以在发光单元120上方引入较多的全反射界面a,以增强防偷窥性能。
57.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8所示,图8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条形结构,且该条形结构的个数可以为一个。可选地,当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时,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即一个条形结构)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其中一个边平行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也可为圆形、椭圆形等。
58.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6中所示,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条形结构,该多个条形结构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四个等。而当条形结构的个数为多个
时,至少部分条形结构(即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可以交叉设置。可选地,所有条形结构交叉形成一个交叉点。
59.例如,图6中两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呈90
°
交叉设置;且当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时,两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发光层12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的正投影的边垂直设置。
60.又例如,如图9所示,图9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当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时,两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对角线分别重合。
61.又例如,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当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时,四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叉为一点,且其中两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的正投影的边垂直设置,另外两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对角线分别重合。
62.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条形结构,且该条形结构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而当条形结构的个数为多个时,至少部分条形结构可以交叉设置。可选地,多个条形结构交叉形成多个交叉点。
63.例如,多个条形结构所形成的交叉点的数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条形结构的数量。如图11所示,图11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多个条形结构中包括部分较大且交叉设置的第一条形结构a1(图11中仅示意画出2个)以及部分较小的第二条形结构a2(图11中仅示意画出8个)。其中,部分较大的多个第一条形结构a1可以交叉于一点,其余较小的第二条形结构a2可以交叉于至少一个交叉点,且该交叉点位于第一条形结构a1上;此时第一条形结构a1上相当于连接有多个第二条形结构a2,第一条形结构a1和与其连接的第二条形结构a2形成鱼骨形。
64.又例如,多个条形结构所形成的交叉点的数量可以大于条形结构的数量。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此时多个条形结构相互交叉形成网状。
65.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条形结构,且该条形结构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而当条形结构的个数为多个时,多个条形结构可以相互平行设置。
66.例如,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在垂直于条形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即图13中标示为x1的方向),多个条形结构间隔且相互平行设置。例如,当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时,多个条状的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凸部140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边相互平行。
67.又例如,如图14所示,图14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多个条形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y1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多个条形结构可以相互间隔设置。
68.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图1中虚线框处的微结构和发光层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第一凸部1406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封闭的多边形(例如,图15中的六边形、或五边形、或四边形等)或封闭的弧形(例如,圆形、椭圆形等),且多个封
闭的多边形或封闭的弧形形成图15中类似的蛾眼结构。与之对应的,此时第一凸部1406可以为棱柱、棱锥、圆台或圆柱等。
69.在上述几个应用场景中仅仅举例说明了几种第一凸部1406和第二凸部1408的结构设计形式,在上述几个应用场景中均可以在微结构140中引入较多的全反射界面a,以增强防偷窥性能。
70.此外,请再次参阅图1,在层叠方向上,第一凸部1406的竖截面的最大宽度d1大于或等于0.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微米(例如,d1为1微米、2微米、3微米、4微米等)。和/或,在层叠方向上,第二凸部1408靠近衬底10一侧边缘与对应位置处的像素定义块122靠近衬底10一侧边缘之间的间距d2大于或等于0.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微米(例如,d2为1微米、2微米、3微米、4微米等)。上述最大宽度d1以及间距d2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出光效率较高。
71.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技术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等,其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7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