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片输送装置、电极片输送方法、卷绕机及卷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12522发布日期:2023-03-22 01:2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电极片输送装置、电极片输送方法、卷绕机及卷绕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极片输送装置、电极片输送方法、卷绕机及卷绕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电池制造中,需要将经过模切而带有极耳的电极片输送到卷绕机,与隔膜层叠地卷绕成电芯等电池组件。
3.在将电极片送往卷绕机的输送过程中,需经过加速和降速过程,途经诸多过辊导致输送路径长而曲折;由于极耳相对于电极片伸出,因此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发生极耳翻折、撕裂、起褶皱等不良情况。极耳不良有可能导致制出的电池良率下降、或是导致卷绕电芯的过程变慢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4.因此,希望避免电极片在输送过程中出现上述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片输送装置、电极片输送方法、卷绕机及卷绕方法,使得即使在高速输送电极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极耳在输送过程中发生翻折、撕裂、状态恶化等情况。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片输送装置,其包括:沿着电极片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第一引带机构,包括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的第一闭合环状带;和第二引带机构,包括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的第二闭合环状带,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和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带以面对面地将所述电池片夹在中间的状态输送所述电池片。
7.根据本技术,由于第一闭合环状带和第二闭合环状带以面对面地将电池片夹在中间的状态输送电池片,由此能够在输送过程中始终将由薄片材构成的电极片保持为平坦、无翻折、无褶皱的状态。即使输送的电极片原本存在轻微不平坦的情况,也能够避免这些不平坦的情况在输送过程中变得恶化。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极耳状态,避免卷绕机等因物料状态变差而降速,进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8.而且,由于两闭合环状带夹着电池片依次经过两对夹紧辊,因此能够隔断电极片原本带有的不均应力,因此有助于进一步确保电极片的良好的输送状态。
9.可选的,所述电极片带有极耳。
10.通过本技术,能够有效地在输送过程中保护极耳,可靠地避免了输送过程中极耳翻折、撕裂、起褶皱的情况,而且也避免了传统方式采用的“扶极耳”动作引起的扶极耳失败、极耳断裂等不良情况。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夹紧辊对具有第一主动辊和第一从动辊,所述第二夹紧辊对具有第二主动辊和第二从动辊。
12.由于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都具有主动辊和从动辊,因此,能够通过两夹
紧辊对输送极片(带有极耳的极片)。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带机构的第一闭合环状带将所述第一主动辊和所述第二主动辊围绕在第一闭合环内;所述第二引带机构的第二闭合环状带将所述第一从动辊和所述第二从动辊围绕在第二闭合环内。
14.由此,能够将两闭合环状带中的一者设计成主动带,将另一者设计成从动带,通过两闭合环状带来输送极片。而且,能够确保闭合环状带的驱动力。
15.可选的,沿着电极片的输送方向依次具有所述第一夹紧辊对、至少一个张紧辊、以及所述第二夹紧辊对,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和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夹持着所述电极片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夹紧辊对、至少一个张紧辊、以及所述第二夹紧辊对。
16.由于两闭合环状带夹持着电极片依次经过第一夹紧辊对、至少一个张紧辊、以及第二夹紧辊对,因此能够充分地将输送装置中输送的电极片的应力与进入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之前的电极片的应力隔离开,并且能够将原本存在的不均匀的拉扯应力充分地疏解开,使经过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的电极片(包括极耳)处于应力均匀状态。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带机构还包括夹持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的第三夹紧辊对;所述第二引导机构还包括夹持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带的第四夹紧辊对。
18.通过针对各闭合环状带增设夹紧辊对,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闭合环状带的张紧力、驱动力等。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带机构和所述第二引带机构分别还包括过辊。
20.通过设置过辊,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闭合环状带的张紧力。
21.可选的,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和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带为具有覆盖整个电极片的宽度的非金属软质带。
22.通过采用具有覆盖整个电极片的宽度的非金属软质带制成两闭合环状带,能够确保电极片平整且不易对电极片造成损伤。特别是对于电极片的极耳,由于被覆盖,因此不会露出于两闭合环状带的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极耳翻折、撕裂等不良情况。
23.可选的,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带和所输送的所述电极片的线速度相同。
24.通过将第一闭合环状带、第二闭合环状带和所输送的电极片保持为相同的输送线速度,能够确保两闭合环状带与所输送的电极片之间没有相对移动,也不会产生额外的应力。
25.可选的,所述线速度在1.5m/s~5m/s的范围内。
26.本技术实施例的效果在输送线速度为1.5m/s~5m/s的范围时能够发挥作用。
2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片输送方法,其利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极片输送装置将所述电极片以夹持在所述第一闭合环状带和所述第二闭合环状带之间的状态进行输送。
28.由此能够在输送过程中始终将由薄片材构成的电极片保持为平坦、无翻折、无褶皱的状态。即使输送的电极片原本存在轻微不平坦的情况,也能够避免这些不平坦的情况在输送过程中变得恶化。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极耳状态,避免卷绕机等因物料状态变差而降速,进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29.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卷绕机,卷绕机包括: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极片输送装置;和将由所述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与隔膜层叠地卷绕的卷绕装置。
30.在对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与隔膜进行卷绕而制造电芯时,由于电极片平整、状态好,因此能够提高电池制造良率,而且能够减少卷绕机降速运行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生产节律,提高生产效率。
31.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卷绕方法,其包括:输送步骤,将一层电极片以夹持在彼此相对的两闭合环状带之间的状态连续输送;分离步骤,使所述电极片与所述两闭合环状带分离;和卷绕步骤,将与所述两闭合环状带分离了的所述电极片与隔膜层叠地卷绕。
32.在对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与隔膜进行卷绕而制造电芯时,由于电极片平整、状态好,因此能够提高电池制造良率,而且能够减少卷绕机降速运行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生产节律,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在卷绕步骤前,电极片与两闭合环状带分离开,因此,能够利用原有卷绕装置实施卷绕,与电极片分离开的闭合环状带可以继续循环运转输送后续电极片,能够确保持续输送。
33.可选的,在卷绕方法中,所述电极片是带有极耳的电极片。
34.由此,能够有效地在输送过程中保护极耳,可靠地避免了输送过程中极耳翻折、撕裂、起褶皱的情况,而且也避免了传统方式采用的“扶极耳”动作引起的扶极耳失败、极耳断裂等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片输送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3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片卷绕方法的流程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电极片卷装;11-第一主动辊;12-第一从动辊;21-第一主动辊;22-第二从动辊;31-第三主动辊;32-第三从动辊;41-第四主动辊;42-第四从动辊;6-第一张紧辊;7,7a,7b,7c,7d-第二张紧辊;8-支承辊;51,52,53,54-第一过辊;61,62,63,64-第二过辊;t1-第一闭合环状带;t2-第二闭合环状带;s-电极片;s1-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因此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不能被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多于两个,除非另有
明确说明。
4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4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约”、“大约”、“大致”、“大体”是指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或变动,而且即使存在这样的误差或变动也不会对所实现的功能、要达成的技术效果造成实质影响。
48.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9.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50.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池制造中的工艺和设备。在电池制造过程中通常利用卷绕机通过卷绕工序来形成电芯。例如,将阳极极片、隔膜、阴极极片、隔膜彼此层叠着卷绕成卷来制作电芯。因此,阳极极片、阴极极片(以下,有时统称为“电极片”)等需要分别输送到卷绕装置附近。
51.电极片一般由片材构成,例如形成为金属制的薄片状。电极片作为电池的电化学材料的载体,其上通常承载由阳极材料或阴极材料。
52.另外,输送来的电极片通常是经过模切而带有极耳的。极耳作为电池的集流体而发挥汇集电流并对外输出的作用。如图1所示,极耳s1例如位于电极片主体的边缘且突出于外侧。极耳s1通常形成为细窄的形状,柔软易变形。而且,极耳s1沿着电极片的输送方向间隔着设于电极片的边缘侧。
53.在输送这样的带有极耳的电极片以供卷绕时,极耳在电极片的高速输送过程中受气流扰动的影响、惯性的作用等容易发生翻折、撕裂、起皱褶等情况。
54.针对这样情况,已有相关技术采用额外设置锥形辊和扶极耳挡板的手段,以达到
防止在卷绕机上输送电极片的过程中产生极耳翻折等不良情况的效果。然而,本技术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对于相关技术中的手段,当卷绕速度提高后,电极片、特别是极耳部分依然会在空气阻力以及惯性的作用下发生翻折、变形等,极易发生极耳在辊与辊之间变形而产生无法平直地进入辊的包角。这种情况下,反而会引发极耳撕裂等更加严重的问题。
55.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相关技术中的锥形辊和扶极耳挡板对于极耳翘脚或者轻微翻折的物料容忍度差,因此,这样的平整度存在轻微缺陷的物料在卷绕过程中更容易引起极耳状态的恶化,进而引起卷绕机降速生产等情况,导致卷绕机的生产效率降低。
56.本技术的发明人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摒弃了传统的做法,设计出了全新的电极片输送方式,彻底避免了极耳发生翻折、变形、起褶皱等不平整的情况,提供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难题的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方法、卷绕机以及卷绕方法。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5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输送装置包括:沿着电极片s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第一引带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的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引带机构,包括依次穿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的第二闭合环状带t2;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闭合环状带t2以面对面地将电池片s夹在中间的状态输送该电池片s。
58.所谓电极片的输送,如图2所示,例如是指将从电极片卷装10上解绕的电极片输送到卷绕工序中的规定位置;输送方向是指电极片的输送路径的方向,并非特指两个位置之间的直线方向。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电极片卷装10的解绕方向是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电极片的输送方向以图中右侧为上游侧、左侧为下游侧。
59.此处,电极片卷装10是指,对例如经过了模切而形成有极耳的电极片进行卷绕而形成的卷装,例如是具有规定的规格的卷装。
60.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分别配置在电极片s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位置和下游侧位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夹紧辊对11,12设置靠近电极片卷装10的上游侧,第二夹紧辊对21,22设置在靠近进行卷绕工序的规定位置的下游侧。
61.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分别以合适的夹紧力夹持着第一闭合环状带t1、第二闭合环状带t2以及位于两闭合环状带t1、t2之间的作为输送对象的电极片s。所谓合适的夹紧力,在此没有限定,可以根据作为输送对象的电极片s的材料、厚度、宽度等具体地设定,只要能够起到夹持作用,使第一闭合环状带t1、第二闭合环状带t2以及位于两闭合环状带t1、t2之间的作为输送对象的电极片s之间没有相对移动,且不会因张紧力过大而产生张力不均的情况即可。另外,为了确保作为输送对象的电极片s具有均匀的应力,优选第一夹紧辊对11,12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具有大体相同的夹紧力。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引带机构包括一条闭合环状带及对其进行夹紧、驱动、张紧的辊,但是不包括第一、第二夹紧辊对(11,12,21,22)。如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包括第一引带机构和第二两引带机构。
63.关于闭合环状带,此处的“闭合环状”是指无端头的连续循环的形状,并不限定具体是什么形状的环状。关于闭合环状带的宽度没有具体形状,宽度的设定以能够确实地保持整个电极片(有极耳时,包括极耳)为宜,例如可以考虑与整个电极片(有极耳时,包括极耳)的宽度基本相同或略宽。
64.另外,关于第一夹紧辊对、第二夹紧辊对中的各辊、以及在后说明的各辊,作为其基本结构,均包括固定地设置的辊轴以及环绕在辊轴外周且能够以辊轴为轴心旋转的辊面。关于辊面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橡胶辊等软质辊,也可以是涂敷了特氟龙涂层的软质辊,可以根据情况具体地选择各种材质的软质辊,但是辊面材质不能采用黄铜、磁性材料。
65.根据上述的本技术实施例,由于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闭合环状带t2以面对面地将电池片s夹在中间的状态输送电池片s,由此能够在输送过程中始终将由薄片材构成的电极片s保持为平坦、无翻折、无褶皱的状态。即使输送的电极片s原本存在轻微不平坦的情况,也能够避免这些不平坦的情况在输送过程中变得恶化。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极耳状态,避免卷绕机等因物料状态变差而降速,进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66.而且,由于两闭合环状带夹着电池片依次经过两对夹紧辊,因此能够隔断电极片原本带有的不均应力,因此有助于进一步确保电极片的良好的输送状态。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极片带有极耳s1。
6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闭合环状带的宽度需要确保将包括极耳s1在内的整个电极片覆盖。
69.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有效地在输送过程中保护极耳s1,可靠地避免了输送过程中极耳s1的翻折、撕裂、起褶皱的情况,而且也避免了传统方式采用的“扶极耳”动作引起的扶极耳失败、极耳断裂等不良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极耳变形的不良情况。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紧辊对11,12具有第一主动辊11和第一从动辊12,第二夹紧辊对21,22具有第二主动辊21和第二从动辊22。
71.所谓主动辊,是指与驱动装置相连接而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的辊。所述从动辊,是指主要在带、其他辊等的带动下旋转的辊。
72.由于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都具有主动辊和从动辊,因此,能够通过两夹紧辊对有效地输送电极片(例如带有极耳的电极片)。
73.在一些实施例,第一引带机构的第一闭合环状带t1将第一主动辊11和第二主动辊21围绕在第一闭合环内;第二引带机构的第二闭合环状带t2将第一从动辊12和第二从动辊22围绕在第二闭合环内。
74.所谓闭合环,是指闭合环状带所围成的闭合空间。第一闭合环状带t1将第一主动辊11和第二主动辊21围绕在第一闭合环内,是指第一主动辊11和第二主动辊12的辊面与第一闭合环状带t1的位于第一闭合环内侧的带面相接触而对第一闭合环状带t1赋予驱动力、张紧力等。第二闭合环状带t2将第一从动辊12和第二从动辊22围绕在第二闭合环内,是指第一从动辊12和第二从动辊22的辊面与第二闭合环状带t2的位于第二闭合环内侧的带面相接触而对第二闭合环状带t2赋予保持力、张紧力等。另外,从闭合环状带将第一、第二夹紧辊对中的主动辊还是从动辊包围在闭合环状内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将第一闭合环状带t1称为主动带,将第二闭合环状带t2称为从动带。
75.由此,能够将两闭合环状带中的一者设计成主动带,将另一者设计成从动带,通过两闭合环状带来有效地输送极片。而且,能够确保闭合环状带的驱动力。另外,与将两闭合环状带都设计成主动带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少对电极片s带来应力不均的可能。
76.在一些实施例,沿着电极片s的输送方向依次具有第一夹紧辊对11,12、至少一个张紧辊6,7、以及第二夹紧辊对21,22,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闭合环状带t2夹持着电极
片s依次通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至少一个张紧辊6,7、以及第二夹紧辊对21,22。
77.如图2所示,在第一夹紧辊对11,12的下游且第二夹紧辊对21,22的上游设有多个张紧辊。在图2中,作为一个示例,示出了具有一个张紧辊6和分别设于张紧辊6的上游侧的张紧辊7a,7b以及设于张紧辊6的下游侧的张紧辊7c、7d。这些张紧辊6、7(7a,7b,7c,7d)都具有固定设置的辊轴,且辊面可以以辊轴为中心旋转。
78.通过这些张紧辊,能够将电极片的张紧力(应力)调整到合适水平且能够使张紧力在电极片上变得均匀。而且,通过将这些张紧辊6、7(7a,7b,7c,7d)设置在第一夹紧辊对11,12与第二夹紧辊对21,22之间,能够形成相对于电极片卷装10侧的电极片而言的张力隔断机构,利于保持电极片的张紧力均匀。
79.关于这些张紧辊6、7(7a,7b,7c,7d),作为一例,可以都是不自带动力的从动辊。
80.关于这些张紧辊6、7(7a,7b,7c,7d)的具体配置位置,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交替地设于靠上位置和靠下位置,且将图2中左右方向上的彼此的间距设计成使得在这些张紧辊6、7a,7b,7c,7d彼此之间通过的电极片s保持竖直的状态。另外,从第一夹紧辊对11、12引出并到达张紧辊7a的电极片s的长度、从张紧辊7d引出并到达第二夹紧辊对21,22的电极片s的长度均小于在相邻的张紧辊6、7a,7b,7c,7d彼此之间保持竖直的状态的电极片s的长度。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使电极片的应力不均充分疏解和平衡。
81.根据上述本技术实施例,由于两闭合环状带t1,t2夹持着电极片s依次经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至少一个张紧辊6,7、以及第二夹紧辊对21,22,因此能够充分地将输送装置中输送的电极片s以及其中的极耳s1部分的应力与进入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之前的电极片的应力隔离开,并且能够将原本存在的不均匀的拉扯应力充分地疏解开,使经过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的电极片(包括极耳)处于应力均匀状态。
8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带机构还包括夹持第一闭合环状带t1的第三夹紧辊对31,32;第二引导机构还包括夹持第二闭合环状带t2的第四夹紧辊对41,42。
83.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第三夹紧辊对31,32包括夹紧辊31和夹紧辊32,其中的一个夹紧辊也可以设置成主动辊,例如将夹紧辊31设置成主动辊。相对应的,第四夹紧辊对41,42包括夹紧辊41和夹紧辊42,其中的一个夹紧辊也可以设置成主动辊,例如将夹紧辊41设置成主动辊。
84.通过针对各闭合环状带增设夹紧辊对,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对闭合环状带的支承力、张紧力、驱动力等。
8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带机构和第二引带机构分别还包括过辊51~54,61~64。参见图2,以位于图中上侧的第一引带机构为例,过辊51~54分散地设置于第一闭合环状带t1的多处,且过辊51~54彼此交替地布置在第一闭合环状带t1的闭合环内和环外。在第二引带机构中,过辊61~64以类似的方式配置。
86.另外,如从图2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第一引带机构和第二引带机构中的各辊的位置以轴心对称的方式设置。当然也可以轴对称地设置,或者非对称地设置。
87.如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辊,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闭合环状带的张紧力。
8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闭合环状带t2为具有覆盖整个电极片的宽度的非金属软质带。
89.通过采用非金属软质带(可选已知材料)制成两闭合环状带,能够确保电极片平整且不易对电极片造成损伤。特别是对于电极片的极耳,由于被覆盖,因此不会露出于两闭合环状带的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极耳翻折、撕裂等不良情况。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闭合环状带t1、第二闭合环状带t2和所输送的电极片s的线速度相同。
91.通过将第一闭合环状带t1、第二闭合环状带t2和所输送的电极片s保持为相同的输送线速度,能够确保两闭合环状带t1,t2与所输送的电极片s之间没有相对移动,也不会产生额外的应力、或是因窜动而引起的电极片s、特别是极耳s1的起褶皱、翻折等不良情况。
92.在一些实施例中,线速度在1.5m/s~5m/s的范围内。即使电极片的传输线速度提高到5m/s,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也能够确保电极片、特别是极耳不会因高速传输而发生翻折、起褶皱等不良情况。作为一个例子,例如可将线速度设为2.5m/s。
93.可见,本技术实施例的效果在输送线速度为1.5m/s~5m/s的范围时能够尤其良好地发挥作用。当然,对于输送线速度低于1.5m/s的情况和超过5m/s的情况,从原理上讲,本技术实施例同样适用。
94.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极片输送方法,其利用上述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将电极片s以夹持在第一闭合环状带t1和第二闭合环状带t2之间的状态进行输送。
95.由此能够在输送过程中始终将由薄片材构成的电极片s保持为平坦、无翻折、无褶皱的状态。即使输送的电极片s原本存在轻微不平坦的情况,也能够避免这些不平坦的情况在输送过程中变得恶化。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极耳状态,避免卷绕机等因物料状态变差而降速,进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9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卷绕机,其包括:上述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和将由该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s与隔膜层叠地卷绕的卷绕装置(未图示)。
97.所谓卷绕机,是指基本功能是将阳极极片、隔膜、阴极极片、隔膜彼此层叠着卷绕成卷的装置,是在电池制造领域中常用于制造电芯。此处的卷绕机不限于物体上成为一体的机器,而是至少包括卷绕功能实现机构和电极片输送功能实现机构的装置或系统。
98.在对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与隔膜进行卷绕而制造电芯时,由于电极片平整、状态好,因此能够提高电池制造良率,而且能够减少卷绕机降速运行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生产节律,提高生产效率。
9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卷绕方法,其包括:输送步骤,将一层电极片s以夹持在彼此相对的两闭合环状带t1、t2之间的状态连续输送;分离步骤,使电极片s与两闭合环状带t1、t2分离;和卷绕步骤,将与两闭合环状带t1、t2分离了的电极片s与隔膜层叠地卷绕。
100.如图3所示,在输送步骤中,能够将将一层电极片s以夹持在彼此相对的两闭合环状带t1、t2之间的状态连续输送。在分离步骤中,能够使输送来的电极片s与两闭合环状带t1、t2分离,结合图2来看,从第二夹紧辊对21,22送出的电极片s继续向图2中左侧输送,例如由支承辊8承托着送至与其他片材重叠以备卷绕的位置;两闭合环状带t1、t2各自循环输送回第一夹紧辊对11,12的位置。作为一例,在图2中,第一闭合环状带t1沿着顺时针方向经过过辊51~54、第三夹紧辊31,32而被送回到第一夹紧辊对11,12的位置;第二闭合环状带t2沿着逆时针方向经过过辊61~64、第四夹紧辊41,42而被送回到第一夹紧辊对11,12的位
置。以上过程循环进行,由此实现对电极片s的连续输送。
101.根据上述的本技术实施例,在对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输送来的电极片与隔膜进行卷绕而制造电芯时,由于电极片平整、状态好,因此能够提高电池制造良率,而且能够减少卷绕机降速运行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生产节律,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在卷绕步骤前,电极片与两闭合环状带分离开,因此,能够利用原有卷绕装置实施卷绕,与电极片分离开的闭合环状带可以继续循环运转输送后续电极片,能够确保持续输送。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片s是带有极耳的电极片。
103.能够有效地在输送过程中保护极耳s1,可靠地避免了输送过程中极耳s1的翻折、撕裂、起褶皱的情况,而且也避免了传统方式采用的“扶极耳”动作引起的扶极耳失败、极耳断裂等不良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极耳变形的不良情况。
104.下面,参照图2来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105.如图2所示,电极片输送装置将从电极片卷装10上解绕下来的电极片s输送到卷绕装置侧的支承辊8,该电极片输送装置包括位于上游侧的第一主动辊11、第一从动辊12、位于下游侧的第二主动辊21、第二从动辊22。第一主动辊11和第一从动辊12彼此夹紧地对置而形成第一夹紧辊对,第二主动辊21和第二从动辊22彼此夹紧地对置而形成第二夹紧辊对。在第一夹紧辊对和第二夹紧辊对之间,设有多个张紧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为张紧辊7a、张紧辊7b、张紧辊6、张紧辊7c、张紧辊7d。在第一夹紧辊对、第二夹紧辊对以及张紧辊6、7的图中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夹紧辊对31,32、第四夹紧辊对41,42和多个过辊51~54,61~64。
106.第一闭合环状带t1经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张紧辊6、7、第二夹紧辊对21,22、过辊51~54以及第三夹紧辊对31,32;第二闭合环状带经过第一夹紧辊对、张紧辊6、7、第二夹紧辊对、过辊61~64以及第四夹紧辊对41,42。第一闭合环状带t1与第二闭合环状带t2以面对面的方式在中间夹持着带有极耳s1的电极片s依次通过第一夹紧辊对11,12、张紧辊7a、张紧辊7b、张紧辊6、张紧辊7c、张紧辊7d和第二夹紧辊对21,22。
107.此处的第一闭合环状带t1与第二闭合环状带t2由软质带形成。
108.由此,能够将带有极耳s1的电极片s保持平整状态高效地输送到卷绕装置侧,以供后续层叠、卷绕等工作。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闭合环状带t1与第二闭合环状带t2在经过第二夹紧辊对21,22后彼此分开地向着第一夹紧辊对11,12循环卷绕。剩下的电极片s在支承辊8的承载之下继续前进到下一规定位置。由此,能够实现电极片s的连续输送,因此,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输送装置和输送方法不会影响输送效率,进而不会影响整个卷绕工序的胜场效率。
109.以上,以带有极耳的电极片为例说明了本技术。但是本技术并非只适用于电极片的传输,当然也可以应用其他片材、特别是具有片材薄、易局部翻折等特点的片材。
110.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技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技术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技术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