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48222发布日期:2022-05-07 17:0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另外,涉及一种具备通过该方法制造的非水电解液以及再利用的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可适用于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的便携式电源、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的车辆驱动用电源等。
3.锂离子二次电池是能够反复充放电的电池,一般而言,随着长期使用,产生电极的劣化、电解质的劣化等,无法良好地保持电池性能。然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中由于使用了稀有金属元素等,因此,从成本削减、降低环境负荷的观点考虑,提出了制造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通过将在使用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的表面存在的以sei(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为代表的沉积物用极性溶剂进行处理(清洗),能够将电极再利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9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但是,本发明人注意到在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使用新品的非水电解液的情况下,存在产生电阻增加的不良情况。
8.因此,本公开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另外,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组合该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而简便地制造减少了电阻增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9.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随着充电,在上述电极的表面形成的来自非水电解液成分的高电阻的被膜(sei)的厚度增加。而且,本发明人推测该原因是新品的非水电解液中稍微存在的水分和酸分并反复进行了研究,结果完成了这里公开的技术。
10.即,这里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包括:将规定的有机溶剂与支持电解质混合的工序,以及使预先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了充电处理的正极活性物质浸渍于通过该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液的工序。
11.由此,可制造能够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
12.另外,这里公开的优选的一个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使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浸渍的工序中,浸渍如下正极片:该正极片是从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取出的正
极片,并且由具备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材层的集电体构成。
13.由此,可更简便地制造能够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
14.另外,在这里公开的优选的一个方案中,上述正极片为从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v以上的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取出的正极片。
15.由此,可制造能够进一步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
16.另外,在这里公开的优选的一个方案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层状岩盐型结构或尖晶石型结构。
17.由此,可制造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
18.另外,从另一方面出发,可提供一种组合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而得的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即,这里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是具备包含从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出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构建具备上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电极体的工序,以及对上述构建的电极体注入非水电解液的工序;上述非水电解液为通过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制造的非水电解液。
19.由此,能够以简便的方法制造减少了电阻增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2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成的截面图。
21.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卷绕电极体的构成的示意分解图。
22.图3是用于对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大致的流程图。
23.图4是用于对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大致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对于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以及组合该非水电解液的制造方法的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参照表示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也称为“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事项且实施所需要的事项可基于该领域中的现有技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把握。本公开可以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起到相同作用的构件
·
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并非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25.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规定的数值范围记为a~b(a、b为任意的数值)时,意味着a以上且b以下,包含超过a且小于b的范围。
26.在本说明书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利用锂离子作为电荷载体,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通过伴随锂离子的电荷的移动而进行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进行了至少一次以上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具备从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出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中的至少一者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27.图1所示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为通过在电池壳体30的内部收纳扁平形状的电极体20和非水电解液(未图示)而构建的方型的密闭型电池。在电池壳体30具备外部连接用的正极端子42和负极端子44。另外,设置有薄壁的安全阀36,该安全阀36被设定成在电池壳体30的内压上升到规定水平以上时释放该内压。进而,在电池壳体30设置有用于注入非水电解液的注液口(未图示)。电池壳体30的材质优选高强度、轻量且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制材料,作为这样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举出铝、钢等。
28.电极体20具备从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出的片状的正极(正极片)50和片状的负极(负极片)60中的至少任一者。如图1和图2所示,电极体20为将长条片状的正极50和长条片状的负极60介由2张长条片状的隔离件70层叠并以卷绕轴为中心进行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正极50具备正极集电体52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52的单面或两面的长边侧方向的正极合材层54。在正极集电体52的卷绕轴方向(即,与上述长边侧方向正交的片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缘部设置有沿着该缘部呈带状的未形成正极合材层54而正极集电体52露出的部分(即,正极集电体露出部52a)。另外,负极60具备负极集电体62和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62的单面或两面的长边侧方向的负极合材层64。在负极集电体62的上述卷绕轴方向的单侧的相反侧的缘部设置有沿着该缘部呈带状的未形成负极合材层64而负极集电体62露出的部分(即,负极集电体露出部62a)。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52a和负极集电体露出部62a分别接合有正极集电板42a和负极集电板44a。正极集电板42a与外部连接用的正极端子42电连接,实现电池壳体30的内部与外部的导通。同样地,负极集电板44a与外部连接用的负极端子44电连接,实现电池壳体30的内部与外部的导通。
29.作为构成正极50的正极集电体52,例如可举出铝箔等。正极合材层54具备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以往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材料,并且包含锂元素与一种或二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化合物(例如,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可举出具有层状岩盐型、尖晶石型或橄榄石型的晶体结构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该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为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coo2)、锂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mn2o4)、锂镍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
0.5
mn
1.5
o4)或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
1/3
co
1/3
mn
1/3
o2)这样的三元系含锂复合氧化物。另外,可以使用通式由limpo4或limvo4或li2msio4(式中的m为co、ni、mn、fe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元素)等表示这样的聚阴离子型化合物(例如,lifepo4、limnpo4、lifevo4、limnvo4、li2fesio4、li2mnsio4、li2cosio4)作为上述正极活性物质。
30.另外,正极合材层54可以包含导电材料、粘结剂等。导电材料和粘结剂可使用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物质。
31.作为导电材料,例如可举出碳粉末、碳纤维等碳材料。作为碳粉末,可以使用各种炭黑(例如,乙炔黑(ab)、炉黑、科琴黑)、石墨粉末等碳粉末。作为粘结剂,例如可使用聚偏
二氟乙烯(pvdf)等。
32.正极合材层54可以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和根据需要使用的材料(导电材料、粘结剂等)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nmp),制备糊状(或浆状)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的适当量涂敷于正极集电体52的表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33.作为构成负极60的负极集电体62,例如可举出铜箔等。负极合材层64具备负极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使用石墨、硬碳、软碳等碳材料。另外,负极合材层64可以进一步包含粘结剂、增稠剂等。作为粘结剂,例如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作为增稠剂,例如可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等。
34.负极合材层64可以通过使负极活性物质和根据需要使用的材料(粘结剂等)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例如离子交换水),制备糊状(或浆状)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的适当量涂敷于负极集电体62的表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35.作为隔离件70,可以使用与一直以来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微多孔片同样的各种微多孔片,例如可举出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树脂片。该微多孔树脂片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二层以上的多层结构(例如,在pe层的两面层叠有pp层的三层结构)。另外,在隔离件70的表面可以具备耐热层(hrl)。
36.作为非水电解液,可以使用通过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制造的非水电解液。如图3所示,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包括:将规定的有机溶剂(非水溶剂)与支持电解质混合的工序(以下,也称为“混合工序”)s11,以及使预先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了充电处理的正极活性物质浸渍于通过该混合工序s11得到的混合液的工序(以下,也称为“浸渍工序”)s12。以下,对各工序详细地进行说明。
37.首先,对混合工序s11进行说明。作为非水电解液的构成成分,可使用与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同样的构成成分,可以通过将有机溶剂与支持电解质(支持盐)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混合而制备混合液(以下,也称为“新品非水电解液”)。
38.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使用碳酸酯类、酯类、醚类等非质子性溶剂。其中,可优选采用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或者,可优选使用单氟碳酸亚乙酯(mfec)、二氟碳酸亚乙酯(dfec)、单氟甲基二氟甲基碳酸酯(f-dmc)、三氟碳酸二甲酯(tfdmc)这样的氟代碳酸酯等氟系溶剂。这样的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适当地组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支持盐,例如可以优选使用lipf6、libf4、liclo4等锂盐。支持盐的浓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以0.7mol/l以上且1.3mol/l以下的程度使用。
39.应予说明,上述混合液也可以包含除上述的有机溶剂、支持盐以外的成分,例如可包含气体产生剂、被膜形成剂、分散剂、增稠剂等各种添加剂。
40.接着,对浸渍工序s12进行说明。首先,准备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即,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在正极集电体表面形成有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材层。应予说明,该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只要是一般的构成即可,例如只要使用上述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使用的材料、材质构成即可。
41.接着,从上述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取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连同由具备具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材层的集电体构成的正极片一起取出。进行该取出操作时的该正负极间的电位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过放电状态),优选是上述正
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v以上的状态(或者soc大于0%的状态),例如也可以为3.5v以上。如果为该状态,则可成为从正极活性物质放出锂离子的状态,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吸附上述混合液(新品非水电解液)中可能含有的水分和酸分。由此,能够抑制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表面的被膜的增加,因此,能够适当地减少电阻的增加。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从操作的安全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使上述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5v以下而取出电极。
42.从上述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取出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上述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可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因此,例如可使用具有层状岩盐型、尖晶石型、橄榄石型等晶体结构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优选为具有层状岩盐型结构或尖晶石型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如果为具有该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则可制造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
43.接着,使上述取出的正极片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下(例如,ar气氛下)在上述有机溶剂(例如emc等)中浸渍10分钟以上。应予说明,该有机溶剂可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浸渍后,从溶剂取出该正极片,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下进行自然干燥。将该浸渍和自然干燥的操作反复进行2次以上,由此能够对该正极片进行清洗。
44.接着,使上述清洗后的正极片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浸渍于上述混合工序s11中制备的新品非水电解液,以密闭的状态在室温下静置。由此,可制造能够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的非水电解液。
45.浸渍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只要相对于新品非水电解液100ml大致为70mg以上即可(典型而言为90mg以上)。另外,可以浸渍具备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材,进而,也可以浸渍具备该正极合材的正极片。由此,能够更简便地实施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另外,通过将正极片片段化为任意的大小,能够浸渍任意的量的正极活性物质。
46.浸渍時间可根据浸渍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量而适当地调整。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在使具备包含大致90mg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材的正极片浸渍于新品非水电解液100ml的情况下,优选在室温环境下静置1天以上(例如,大致24小时)。通过该时间的浸渍,正极活性物质能够充分地吸附除去新品电解液中所含的水分和酸分。由此,能够充分地发挥减少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的效果。
47.另外,可提供组合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的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如图4所示,这里公开的将电极再利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构建具备从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出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电极体的工序(以下,也称为“再生电极体组装工序”)s21,组装具备该电极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工序(以下,也称为“电池组装体构建工序”)s22,以及对该电极体注入通过这里公开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非水电解液的工序(以下,也称为“注液工序”)s23。这里,以图1所示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48.首先,对再生电极体组装工序s21进行说明。将从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取出的正极片和/或负极片通过与浸渍工序s12中说明的正极片的清洗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清洗。电极体20的组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基于公知的方法来组装具备清洗后的正极片和/或负极片的电极体20。应予说明,对于这里使用的正极片,在为了将一部分用于浸渍工序s12而进行片段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其剩余的部分。另外,上述预先实施
了充电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未完全放电(soc为0%)。在该情况下,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可能劣化,因此,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可能变得不充分。
49.接着,对电池组装体构建工序s22进行说明。该构建只要基于公知方法实施即可,例如只要在再生电极体组装工序s21中制作的电极体20接合正极集电板42a和负极集电板44a,进一步分别接合正极端子42或负极端子44后,以密闭状态收纳于电池壳体30即可。应予说明,正极集电板42a可以预先与正极端子42接合,负极集电板44a可以预先与负极端子44接合。
50.最后,对注液工序s23进行说明。注液方法只要基于公知方法实施即可,典型而言,从设置于电池壳体30的注液口注入通过这里公开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方法制造的非水电解液。其后通过将注液口密封而密闭,能够制造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51.通过该方法制造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例如,能够适用作搭载于车辆的电机用的高输出动力源(驱动用电源)。车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典型而言,可举出汽车、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混合动力汽车(hv)、电动汽车(ev)等。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也可以以将多个电连接而成的电池组的形态使用。
52.以上,作为一个例子对具备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的方型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然而,其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介由隔离件交替层叠多个而成的层叠电极体来代替卷绕电极体。另外,也可以为使用层压膜代替方型电池壳体的层压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53.以下,对与本公开相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并非旨在将本公开限定于该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54.(例1~5)
55.<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建>
56.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具有层状岩盐型结构的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lini
1/3
co
1/3
mn
1/3
o2,以下也称为“ncm”)、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ab)和作为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成为ncm:ab:pvdf=90:8:2的质量比的方式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混合,制备正极合材层形成用糊料。将该糊料涂布于铝箔集电体,干燥后进行压制,由此制作正极片。
57.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天然石墨(c)、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和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以成为c:sbr:cmc=98:1:1的质量比的方式在离子交换水中混合,制备负极合材层形成用糊料。将该糊料涂布于铜箔集电体,干燥后进行压制,由此制作负极片。
58.另外,作为隔离件,准备具有pp/pe/pp的三层结构的多孔性聚烯烃片。
59.使上述制作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介由隔离件对置并层叠,制作层叠电极体。在该层叠电极体安装集电端子,收纳于铝层压型袋。然后,使非水电解液含浸于该层叠电极体,将该铝层压型袋的开口部密封而密闭,由此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非水电解液,使用在以3:4:3的体积比包含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作为支持盐的lipf6而得的非水电解液。如上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
60.<活化处理>
61.将上述制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25℃环境下以0.1c~1/3c的电流速率进行恒定
电流充电至4.1v后,进行恒定电压充电直至电流速率成为1/50c为止,形成满充电状态。然后,将该锂离子二次电池以0.1c~1/3c的电流速率进行恒定电流放电至3.0v。应予说明,这里,“1c”是指在1小时内使soc从0%到100%的电流的大小。
62.<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建>
63.将进行了上述活化处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解体,取出电极(正极片和负极片)。将该电极在大量的emc溶剂中浸渍10分钟进行清洗,然后,将该电极从emc溶剂取出并进行自然干燥。将该清洗和干燥的操作进行2次。应予说明,上述清洗和干燥的操作在ar非活化气氛下进行。使用以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电极,与上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建方法同样地重新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分别使用以下例1~5示出的非水电解液。
64.[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0065]
(例1)
[0066]
使用在以3:4:3的体积比包含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作为支持盐的lipf6而成的“新品电解液”。
[0067]
(例2)
[0068]
从上述制作的具备ncm的新品的正极片中以正极合材层成为0.1g左右的方式切出片段。接着,在密闭容器中使该片段浸渍于上述新品电解液100ml中。然后,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后,制作去除上述片段的“新品ncm正极浸渍液”,并使用该新品ncm正极浸渍液。
[0069]
(例3)
[0070]
通过上述的方法另行制作活化处理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1.5v的状态(过放电状态且soc为0%以下的状态)解体,取出正极片。将该正极片与上述的电极的清洗操作同样地进行清洗后,进行与例2同样的操作,由此制造“1.5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并使用该1.5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
[0071]
(例4)
[0072]
使锂离子二次电池解体时的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v,除此以外,进行与例3同样的操作,由此制造“3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并使用该3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
[0073]
(例5)
[0074]
使锂离子二次电池解体时的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5v,除此以外,进行与例3同样的操作,由此制作“3.5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并使用该3.5v解体ncm正极浸渍液。
[0075]
<iv电阻值的测定>
[0076]
对于上述制作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分别在25℃环境下,以1c的电流速率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soc100%后,进行恒定电流放电直至成为soc0%,然后,进行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soc50%。接着,将上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在0℃环境下放置3小时后,按照0.2c、0.5c、1c、2c的顺序分别进行10秒的恒定电流充放电。应予说明,上述10秒的恒定电流充放电在变更电流速率时设置10分钟的放置时间。根据由此得到的电流(i)和电压(v)的图的斜率算出iv电阻值(v/i)。将把例1的iv电阻值设为1.00时的iv电阻比示于表1。
[0077]
[表1]
[0078]
表1
[0079][0080]
(例6)
[0081]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锂镍锰复合氧化物(lini
0.5
mn
1.5
o4,以下也称为“nm”),以及在活化处理中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4.2v,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
[0082]
(例7)
[0083]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上述nm,以及在活化处理中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4.2v,除此以外,与例2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即,例7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新品nm正极浸渍液”。
[0084]
(例8)
[0085]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上述nm,以及在活化处理中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4.2v,除此以外,与例5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即,例8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3.5v解体nm正极浸渍液”。
[0086]
通过与例1~5同样的方法测定例6~8的iv电阻值。将把例6的iv电阻值设为1.00时的iv电阻比示于表2。
[0087]
[表2]
[0088]
表2
[0089][0090]
(例9)
[0091]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以下也称为“lfp”),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
[0092]
(例10)
[0093]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上述lfp,除此以外,与例2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即,例10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新品lfp正极浸渍液”。
[0094]
(例11)
[0095]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上述ncm变更为上述lfp,除此以外,与例5同样地实施,得到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即,例11的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3.5v解体lfp正极浸渍液”。
[0096]
通过与例1~5同样的方法测定例9~11的iv电阻值。将把例9的iv电阻值设为1.00时的iv电阻比示于表3。
[0097]
[表3]
[0098]
表3
[0099][0100]
如表1~3所示,例3~5、例8、例11分别与使用新品电解液的例1、例6、例9相比,iv电阻比低。由此可知,通过在再生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将具备预先实施了充电处理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片浸渍后的电解液,不论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种类,均能够抑制电池电阻的增加。
[0101]
另外,与例3相比,例4和例5的iv电阻比低。由此可知,在取出用于浸渍于新品非水电解液的正极片时,通过使具备该正极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间的电位差为3v以上,能够更适当地抑制电池电阻的增加。
[0102]
另外,例5和例7的iv电阻比特别低,因此认为通过使具有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或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浸渍于新品非水电解液,能够更适当地抑制电池电阻的增加。
[0103]
以上,对本公开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它们仅为例示,并非限定请求保护的范围。请求保护的范围中记载的技术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的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