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5047发布日期:2022-01-22 10:10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绕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散绕组绕线方法基本分为两种:(1)利用专用整体式绕线模进行绕制,绕线模为整板设计,只能专用于同一尺寸产品的绕制。(2)利用分体式绕线模进行绕制,绕线模两端部为单独模块,与专用绕线支架配合使用,可调节绕组绕制直线边长度尺寸。该两种绕线方法均需要根据产品需求进行绕线模具的新制或改造方可满足散绕组的绕制需求,其缺点主要就是模具数量多、成本高,且模具通用性比较差,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单一绕线模使用范围及使用频率较小,频繁查找模具,换模造成时间成本浪费。
3.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不方便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该散绕组绕制模具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不方便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包括端部绕线模组以及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距离可调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所述端部绕线模组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端部绕线模块,所述端部绕线模组的两个所述端部绕线模块均分别相对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可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直线边绕模组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背设置且之间在第二方向上距离可调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所述第二直线边绕模组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背设置且之间在第二方向上距离可调的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
7.在该散绕组绕制模具中,在使用时,根据需要的绕线圈长度,对端部绕线模组上的两个端部绕线模块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根据端部的弯曲程度以及直线边长度要求,调整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相对两端的端部绕线模块之间的间距,然后根据跨度要求,调整两个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之间间距以及两个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之间间距,进而实现六个绕线模块之间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间距调整,以可以充分满足各个尺寸绕线圈的需要。在该散绕组绕制模具中,设置了端部绕线模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可以实现直线边长度、整体长度、端部长度以及跨度的调整,可以适用于大量不同尺寸的绕线工作。综上所述,该散绕组绕制模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不方便的问题。
8.优选地,至少一处距离可调通过长条形滑孔和相配合的锁紧螺杆实现。
9.优选地,所述长条形滑孔对应边沿设置刻度尺。
10.优选地,所述端部绕线模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绕线臂,所述第一直
线边绕线模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跨距绕线臂,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跨距绕线臂,所述长度绕线臂、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以及所述第二跨距绕线臂均设置有所述长条形滑孔。
11.优选地,所述端部绕线模块端部的所述锁紧螺杆穿设至所述长度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并通过螺母锁紧;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端部的所述锁紧螺杆穿设至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并通过螺母锁紧;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端部的所述锁紧螺杆穿设至所述第二跨距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并通过螺母锁紧。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与所述长度绕线臂之间通过穿设至所述长度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的所述锁紧螺杆连接,或通过穿设至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的所述锁紧螺杆连接;所述第二跨距绕线臂与所述长度绕线臂之间通过穿设至所述长度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的所述锁紧螺杆连接,或通过穿设至所述第二跨距绕线臂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中的所述锁紧螺杆连接。
13.优选地,还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以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一端的背部挡板,所述背部挡板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长条形滑孔;所述背部挡板的所述长条形滑孔两端分别由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端部的所述锁紧螺杆穿入,并均通过螺母锁紧,所述背部挡板用于固定在所述绕线机的安装法兰盘上。
14.优选地,所述端部绕线模块两端均设置有所述长度绕线臂;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跨距绕线臂。
15.优选地,所述端部绕线模块、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的外侧均设置有多个绕线槽,且至少一组相邻绕线槽之间的壁部开设两端贯通至所述绕线槽的开口槽。
16.优选地,所述端部绕线模块、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均呈半圆柱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绕组绕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标记如下:
22.端部绕线模块1、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长度绕线臂4、第一跨距绕线臂5、第二跨距绕线臂6、长条形滑孔7、锁紧螺杆8、背部挡板9、绕线槽10、开口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不方便的问题。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绕组绕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绕组绕制模具,以用于绕线机上,进行绕线。具体的,该散绕组绕制模具包括端部绕线模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为了方便描述其结构,设定两个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设置,而在实际应用中,其中第一方向即为绕线圈的直线边延伸方向,也是后文所指的长度方向;而第二方向为绕线圈的宽度方向,即为后文所指的跨距方向。
27.其中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之间距离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可调,以使得改变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与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之间在第一方向上间距,进而可以改变绕线圈直线边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其中距离可调是指,两者距离可以改变,并在改变后,能够停止调节,比如通过锁止、固定等方式阻止继续改变,以使得稳定保持在当前改变位置,而第一方向上距离可调或在第二方向上距离可调,即在一方向上距离可调,是指两者之间距离改变是在该一方向的变化。
28.其中,端部绕线模组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端部绕线模块1,且端部绕线模组的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均分别相对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可调,因为分别相对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可调,所以使得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也可调,而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之间在第一方向上调节距离,可以改变绕线圈的长度。而分别相对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可调,可以改变绕线圈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绕线圈直线边端部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相背设置,是指彼此的承载面相远离设置,如在绕线时,绕线圈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彼此相远离的一侧相抵。
29.其中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分别对应于绕线圈直线边的两端,其中第一直线边绕模组包括两个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且该两个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沿第二方向相背设置且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可调,所述第二直线边绕模组包括两个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且该两个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背设置且之间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可调的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其中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分别对应于绕线圈的同一直线边的两端。
30.在进行绕线时,一种绕线方式如下:绕线依次经过一端的端部绕线模块1、一侧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一侧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另一端端部绕线模块1、另一侧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另一侧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如此依次循环,使得形成绕线圈。
31.在该散绕组绕制模具中,在使用时,根据需要的绕线圈长度,对端部绕线模组上的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根据端部的弯曲程度以及直线边长度要求,调整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相对两端的端部绕线模块1之间的间距,然后根据跨度要求,调整两个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之间间距以及两个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之间间距,进而实现六个绕线模块之间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间距调整,以可以充分满足各个尺寸绕线圈的需要。在该散绕组绕制模具中,设置了端部绕线模组、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和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可以实现直线边长度、整体长度、端部长度以及跨度的调整,可以适用于大量不同尺寸的绕线工作。综上所述,该散绕组绕制模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不方便的问题。
32.如上所述,模组之间以及模块之间均是可调,具体如何实现两个结构之间可调,可以是两者之间的连接枢纽的某一处采用夹紧、多安装位可拆螺栓等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可调,以及调节方便,此处优选至少一处距离可调通过长条形滑孔7和相配合的锁紧螺杆8实现,如两个部件分别与距离可调的两个部件进行连接,这两个部件中一个设置有锁紧螺杆8、另一个设置有长条形滑孔7,锁紧螺杆8拧紧时,帽部或螺母与长条形滑孔7一侧相抵,以推动该两个部件相靠近。其中为了方便控制调节之间距离,此处优选长条形滑孔7对应边沿设置刻度尺,以可以通过刻度尺,可以尽快确定调节距离。
33.具体的,为了方式设置长条形滑孔7,以方便进行可调连接,此处优选端部绕线模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绕线臂4,第一直线边绕线模组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跨距绕线臂5,第二直线边绕线模组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跨距绕线臂6,长度绕线臂4、第一跨距绕线臂5以及第二跨距绕线臂6均设置有长条形滑孔7。
34.对应的,可以使端部绕线模块1端部固定的锁紧螺杆8穿设至长度绕线臂4的长条形滑孔7中并通过螺母锁紧,如端部绕线模块1设置有螺杆,可以为固定设置于绕线模块的螺杆,也可以为穿设绕线模块的长螺栓,以作为锁紧螺杆8,锁紧螺杆8穿过长度绕线臂4的长条形滑孔,然后拧上螺母,直到螺母与端部绕线模块1实现对长度绕线臂4的夹紧。对应的,可以使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端部固定的锁紧螺杆8穿设至所述第一跨距绕线臂5的长条形滑孔7中并通过螺母锁紧。对应的,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端部固定的锁紧螺杆8穿设至第二跨距绕线臂6的长条形滑孔7中并通过螺母锁紧。
35.对应的,优选第一跨距绕线臂5与所述长度绕线臂4之间通过穿设至长度绕线臂4的所述长条形滑孔7中的所述锁紧螺杆8连接,或通过穿设至第一跨距绕线臂5的所述长条形滑孔7中的所述锁紧螺杆8连接;第二跨距绕线臂6与长度绕线臂4之间通过穿设至所述长度绕线臂4的长条形滑孔7中的锁紧螺杆8连接,或通过穿设至第二跨距绕线臂6的长条形滑孔7中的锁紧螺杆8连接。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长度绕线臂4上固定有锁紧螺杆8,或长度绕线臂4上圆形穿孔中穿设有锁紧螺杆8,锁紧螺杆8穿过第一跨距绕线臂5的长条形滑孔7,并通过螺母锁紧,以实现第一跨距绕线臂5与长度绕线臂4之间在第二方向的调节。当然也可以是使第一跨距绕线臂与长度绕线臂4之间进行固定连接,而使两者之间无需进行调节。如可以使第二跨距绕线臂6上固定有锁紧螺杆8,穿过长度绕线臂4,并通过螺母锁紧。
36.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将整个散绕组绕制模具固定在绕线机上,此处优选还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以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一端的背部挡板9,背部挡板9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滑孔7;背部挡板9的所述长条形滑孔7两端分别由位于第
二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端部的锁紧螺杆8穿入,并均通过螺母锁紧,背部挡板9用于固定在绕线机的安装法兰盘上。其中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一端端部的锁紧螺杆8,可以同时穿过第一跨距绕线臂5以及对应的背部挡板9,然后再用螺母进行锁紧;对应的,其中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一端端部的锁紧螺杆8,可以同时穿过第二跨距绕线臂6以及对应的背部挡板9,然后再用螺母进行锁紧。
37.为了更好的对绕线模块进行固定,此处优选端部绕线模块1两端均设置有长度绕线臂4;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跨距绕线臂5;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跨距绕线臂6。而仅在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一端处设置有上述背部挡板9即可,进而无需进行重复设置。各个绕线模块穿设有一根长螺杆,以使长螺杆两端分别为锁紧螺杆8,以分别在绕线模块的两端露出,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绕线臂后,分别采用螺母锁紧。
38.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进行绕线,端部绕线模块1、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的外侧均对应设置有多个绕线槽10。多个绕线槽10之间的并列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垂直。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绕线需求,如方便变向,此处优选至少一组相邻绕线槽10之间壁部开设两端贯通至壁部两侧所述绕线槽10的开口槽11,具体的可以是各个绕线模块均设置有开口槽11,如其中端部绕线模块1、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以及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均设置有开口槽11,具体的,可以仅在端部绕线模块1上开设有开口槽11,可以使两个端部绕线模块1均开设有开口槽11,以满足线圈绕制过程中线匝换槽过渡。对于单个绕线模块来说,优选开口槽11从绕线模块的一端延伸至绕线模块的另一端。
39.为了适应绕线槽10的形状,此处优选端部绕线模块1、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均呈半圆柱型,具体的可以使端部绕线模块1、所述第一直线边绕线模块2以及所述第二直线边绕线模块3均为相同结构。其中绕线模块的r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不同型号模块,以满足不同散嵌绕组直线边过渡r角的需求。端部绕线模块1在组装时位于模具的顶端及低端对称位置,可作为散绕组鼻部部分绕制的支撑。
40.利用该绕线模进行散绕组线圈的绕制时,可以通过各部件的配合调节使用,来满足不同直线边长度,不同跨距,不同端部长度的散绕组的绕制,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且该散绕组绕制方法中的绕线模可通过不同型号端部绕线模块1及直线边绕线模块的配置,满足不同r角需求散绕组的制作。可有效解决原有散绕方法造成的模具数量多、成本高,模具通用性差,单一绕线模使用范围及使用频率较小,频繁查找模具,换模造成时间成本浪费等问题,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满足所有梭型散绕组的绕制。
4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4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