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00641发布日期:2022-04-23 20:0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及自动打端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电子器材的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排线。排线的处理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3.打端子机指的是电线加工要用到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把五金头打压至电线端,然后再做导通。端子机打出来的端子通常是为了连接更方便,不用去焊接便能够稳定的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而在拆的时候只需拔掉就可以了。
4.自动打端子机中,待打端子的排线需要先由排线输送装置水平的送排线到打端子机上,再由打端子机对排线进行打端子,其中排线贴合在排线输送装置上表面,不便于打端子机的分爪对排线中单根导线进行分隔,不便于打端子机打端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包括:抬线组件,所述抬线组件包括平移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在平移机构的移动端,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端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连接有抬线板。
7.优选的,所述抬线板上设有凹槽,排线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排线上表面与滚动柱接触配合,所述滚动柱与连接块连接。
8.优选的,所述平移机构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内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一根水平设置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安装壳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上端固定连接升降机构。
9.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推动腔,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套筒上端,所述推动腔内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连接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向上延伸出推动腔,且所述移动杆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端固定连接连接块。
10.优选的,排线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排线至打端子机,所述排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为左右方向。
11.优选的,所述抬线机构还包括: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可拆卸固定设置在抬线组件左侧,所述辅助装置包括有: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与抬线组件可拆卸连接;
12.所述装置主体内设有:
13.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前侧内壁上,所述驱动电机的后端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齿轮;
14.第一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右端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不完
全齿轮左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活塞杆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转动连接在安装块上。
15.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端连接在安装块上,所述限位杆下端右侧通过连接弹簧与第一不完全齿轮固定连接;
16.折叠板,所述折叠板前侧铰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安装块上;
17.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入活塞套筒中,且所述活塞套筒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推动板上。
18.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内还设有:
19.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前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五锥齿轮上端啮合连接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六锥齿轮固定设置在第二螺纹杆上;
20.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固定设置在第二螺纹杆上,所述第二螺纹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螺纹杆下端与装置主体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上端螺纹连接推动板,所述推动板上端固定连接抬升板;
21.所述折叠板上还设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在折叠板前侧,且所述滑动杆上还设有推动凸起,所述滑动杆左端铰接有转动板,且所述转动板与折叠板转动连接,且在所述转动板上还设有扫尘条;
22.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右侧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且所述第二锥齿轮左侧固定连接第三螺纹杆,且所述第三螺纹杆向左延伸出装置主体,且在第三螺纹杆上延伸出装置主体的部分螺纹连接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位于折叠板前侧。
23.优选的,划线装置,所述划线装置可拆卸连接在抬线组件右侧;
24.所述划线装置包括有:装置外框,所述装置外框设置为凸型结构,所述安装壳位于所述装置外框内,所述装置外框内还安装有:
25.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装置外框后端,且所述第二电机前侧固定设有第一转动杆,且所述第一转动杆前端贯穿第二安装壳,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套接有若干凸型分线爪,且所述凸型分线爪与排线接触配合。
26.优选的,且所述装置外框内还安装有:第四螺纹杆,所述第四螺纹杆下端与装置外框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螺纹杆上端延伸进吸盘中,且所述第四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上端固定连接活塞板,且所述螺纹块和活塞板均设置在吸盘内,且所述吸盘与安装壳接触配合;
27.第二螺纹块,所述第二螺纹块螺纹连接在第四螺纹杆周侧,所述第二螺纹块前后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通过第二连杆铰接有第二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且两个所述齿条上端靠内的一侧固定有夹紧板。
28.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壳内安装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杆上;
29.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上端与第二安装壳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杆向下延伸出第二安装壳内,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活动套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前端固定设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上端通过复位弹簧固定连接电磁体,且所述电磁体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壳的上侧内壁上;
30.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套接在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四锥齿轮下端固定设有键套,所述键套下端转动连接有连接块,且所述键套内设有连接键,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有键槽,所述连接键在所述键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连接键与所述键槽键配合;
31.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固定设置在第二转动杆上,且所述第一带轮后侧通过皮带连接第二带轮,且所述第二带轮固定设置在第四螺纹杆上。
附图说明
3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图。
34.图2为本发明的抬线组件结构正视图。
35.图3为本发明的抬线组件结构俯视图。
36.图4为本发明的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发明的划线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安装壳的放大图。
39.图7为本发明的图5部分外观示意图。
40.图8为本发明的凸型分线爪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抬线组件;2、排线;3、平移机构;4、升降机构;5、第五锥齿轮;6、安装壳;7、第一电机;8、螺纹杆;9、螺纹套筒;10、;11、气缸;12、推动腔;13、移动杆;14、支撑板;15、连接块;16、滚动柱;17、抬线板;18、辅助装置;19、装置主体;20、抬升板;21、推动板;22、第一锥齿轮;23、第二螺纹杆;24、第六锥齿轮;25、第一齿轮;26、驱动电机;27、第一不完全齿轮;28、连接弹簧;29、限位杆;30、安装块;31、第三连接杆;32、活塞杆;33、第三螺纹杆;34、活塞套筒;35、推动杆;36、扫尘条;37、转动板;38、滑动杆;39、推动凸起;40、折叠板;41、第二连接杆;42、第一连接杆;43、划线装置;44、装置外框;45、夹紧板;46、齿条;47、第二不完全齿轮;48、第一带轮;49、第二连杆;50、第一连杆;51、皮带;52、第二螺纹块;53、第四螺纹杆;54、第二带轮;55、螺纹块;56、活塞板;57、吸盘;58、第二电机;59、第一转动杆;60、凸型分线爪;61、第二安装壳;62、电磁体;63、复位弹簧;64、永磁体;65、连接块;66、键套;67、第四锥齿轮;68、第三锥齿轮;69、第二转动杆;70、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3.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4.实施例1
45.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如图1-4所示,包括:抬线组件1,所述抬线组件1包括平移机构3和升降机构4,所述升降机构4连接在平移机构3的移动端,所述升降机构4的升降端连接有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上连接有抬线板17。
46.其中抬线机构可设置在排线输送装置的输出侧和打端子机之间位置。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排线2通过抬线组件1中平移机构3控制升降机构4的水平位置,升降机构4通过连接块15抬升抬线板17将排线抬起。
4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平移机构和升降机构,可以使排线在抬升时,控制抬升的位置和高度,通过将排线抬起,使得排线不再贴合在排线输送装置上表面,从而便于打端子机的分爪对排线中单根导线进行分隔,便于打端子机打端子。
49.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线贴合在排线输送装置上表面,不便于打端子机的分爪对排线中单根导线进行分隔,不便于打端子机打端子(由于未分隔,容易影响端子在导线的位置,影响打端子效果,以及容易损坏排线)。
50.实施例2
51.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3所示,所述抬线板17上设有凹槽,排线2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排线2上表面与滚动柱16接触配合,所述滚动柱16与连接块15连接。
5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排线进入抬线机构1中,通过抬线板17上的凹槽,当需要抬线时,连接块15上升带动抬线板17上升。
53.排线2上表面与滚动柱16接触配合,通过滚动柱对排线上表面进行限位,便于排线与抬线板的定位。
54.其中,可选的,滚动柱16在连接块15上的位置可调(如上下位置可调)。
5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抬线板上的凹槽和滚动柱,可以使得排线通过抬线机构更加顺畅;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更方便。
56.实施例3
57.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2-3所示,所述平移机构3包括:安装壳6,所述安装壳6内设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一根水平设置的螺纹杆8;所述螺纹杆8与安装壳6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螺纹杆8上螺纹连接螺纹套筒9,所述螺纹套筒9上端固定连接升降机构4。
58.该实施例中,排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也可为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
5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启动安装壳6内的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带动螺纹杆8旋转,带动螺纹套筒9左右移动,带动升降机构4左右移动。
6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螺纹杆带动螺纹套筒的左右移动,使得安装壳的左右移动更加平缓,同时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平移机构,使得排线的抬升位置时可变的,更加提高了装置功能性。
61.实施例4
62.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2-3所示,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推动腔12,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套筒9上端,所述推动腔12内设有气缸11,所述气缸11的伸缩端连接移动杆13,所述移动杆13向上延伸出推动腔12,且所述移动杆13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上端固定连接连接块15。
6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启动气缸11带动移动杆13的上下移动,带动支撑板14上下移动,支撑板14带动连接块15上下移动。
6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气缸通过移动杆带动连接块的上下移动,可以有效的使得抬升板上升,且通过气缸的抬升有效的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有效性和功能性。
65.实施例5
66.在上述实施例1-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排线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排线2至打端子机,所述排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为左右方向。
67.其中,优选的,所述抬线机构还包括:辅助装置18,所述辅助装置18可拆卸固定设置在抬线组件1左侧,所述辅助装置18包括有:装置主体19,所述装置主体19与抬线组件1可拆卸连接;
68.所述装置主体19内设有:
69.驱动电机26,所述驱动电机26固定设置在装置主体19的前侧内壁上,所述驱动电机26的后端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齿轮25;
70.第一不完全齿轮27,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27右端与第一齿轮25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27左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42和活塞杆32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27转动连接在安装块30上。
71.限位杆29,所述限位杆29上端连接在安装块30上,所述限位杆29下端右侧通过连接弹簧28与第一不完全齿轮27固定连接;
72.折叠板40,所述折叠板40前侧铰接有第一连接杆42和第三连接杆31,所述第三连接杆31的另一端铰接在安装块30上;
73.所述活塞杆32的另一端伸入活塞套筒34中,且所述活塞套筒34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41,所述第二连接杆41的另一端铰接在推动板21上。
74.其中,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19内还设有:
75.第五锥齿轮5,所述第五锥齿轮5前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6的输出轴,所述第五锥齿轮5上端啮合连接第六锥齿轮24,所述第六锥齿轮24固定设置在第二螺纹杆23上;
76.第一锥齿轮22,所述第一锥齿轮22固定设置在第二螺纹杆23上,所述第二螺纹杆23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螺纹杆23下端与装置主体19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23上端螺纹连接推动板21,所述推动板21上端固定连接抬升板20;
77.所述折叠板40上还设有滑动杆38,所述滑动杆38滑动连接在折叠板40前侧,且所述滑动杆38上还设有推动凸起39,所述滑动杆38左端铰接有转动板37,且所述转动板37与折叠板40转动连接,且在所述转动板37上还设有扫尘条36;
78.第二锥齿轮70,所述第二锥齿轮70右侧与第一锥齿轮22啮合连接,且所述第二锥齿轮70左侧固定连接第三螺纹杆33,且所述第三螺纹杆33向左延伸出装置主体19,且在第三螺纹杆33上延伸出装置主体19的部分螺纹连接推动杆35,所述推动杆35位于折叠板40前侧。
7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启动驱动电机26,第一齿轮25开始旋转,第一齿轮25带动第一不完全齿轮27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接杆42、活塞杆32顺时针转动,带动折叠板40离开装置主体19,向左侧展开,活塞杆32带动活塞套筒34通过第二连接杆41带动推动板
21上升,带动抬升板20上升;其中,通过限位杆19和连接弹簧28可对第一不完全齿轮27进行限位;
80.驱动电机26带动第五锥齿轮25旋转带动第六锥齿轮24旋转,第六锥齿轮24带动第二螺纹杆23旋转,第二螺纹杆23旋转带动推动板21上升,带动抬升板20继续上升至合适位置,活塞杆32与活塞套筒34长度不断变长,第二螺纹杆23旋转,导致第一锥齿轮22旋转,带动第二锥齿轮70旋转,带动第三螺纹杆33旋转,带动推动杆35向右侧移动,推动杆35推动推动凸起39向左侧移动,带动滑动杆38向右侧移动,使转动板37形成合适角度,扫尘条36不断与排线接触。
8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不完全齿轮27和第一连接杆42、第二连接杆41,有效的将装置折叠起来,节省了空间;通过设置螺纹杆和抬升板以及活塞杆和活塞套筒的配合,可以有效的控制抬升的高度和抬升的角度;通过双体系的抬升,可以有效的控制抬升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清扫块,可以有效的扫除排线上的多余灰尘和杂物等;仅通过一个电机驱动,有效的节约了电能,更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82.实施例6
83.在上述实施例1-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如图5-8所示,划线装置43,所述划线装置43可拆卸连接在抬线组件1右侧;
84.所述划线装置43包括有:装置外框44,所述装置外框44设置为凸型结构,所述安装壳6位于所述装置外框44内,所述装置外框44内还安装有:
85.第二电机58,所述第二电机58固定设置在装置外框44后端,且所述第二电机58前侧固定设有第一转动杆59,且所述第一转动杆59前端贯穿第二安装壳61,所述第一转动杆59上固定套接有若干凸型分线爪60,且所述凸型分线爪60与排线2接触配合。
86.其中,优选的,且所述装置外框44内还安装有:第四螺纹杆53,所述第四螺纹杆53下端与装置外框44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螺纹杆53上端延伸进吸盘57中,且所述第四螺纹杆53上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5,所述螺纹块55上端固定连接活塞板56,且所述螺纹块55和活塞板56均设置在吸盘57内,且所述吸盘57与安装壳6接触配合;
87.第二螺纹块52,所述第二螺纹块52螺纹连接在第四螺纹杆53周侧,所述第二螺纹块52前后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50,所述第一连杆50上端通过第二连杆49铰接有第二不完全齿轮47,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47与齿条46啮合连接,且两个所述齿条46上端靠内的一侧固定有夹紧板45.
88.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壳61内安装有:第三锥齿轮68,所述第三锥齿轮68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杆59上;
89.第二转动杆69,所述第二转动杆69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69上端与第二安装壳61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动杆69向下延伸出第二安装壳内,所述第二转动杆69上活动套接有连接块65,所述连接块65前端固定设有永磁体64,所述永磁体64上端通过复位弹簧63固定连接电磁体62,且所述电磁体62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壳61的上侧内壁上;
90.第四锥齿轮67,所述第四锥齿轮67套接在第二转动杆69上,所述第四锥齿轮67下端固定设有键套66,所述键套66下端转动连接有连接块65,且所述键套66内设有连接键,所述第二转动杆69上设有键槽,所述连接键在所述键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连接键与所述键槽键配合;
91.第一带轮48,所述第一带轮48固定设置在第二转动杆69上,且所述第一带轮48后侧通过皮带51连接第二带轮54,且所述第二带轮54固定设置在第四螺纹杆53上。
9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启动第二电机58和电磁体62,第二电机58带动第一转动杆59转动,第一转动杆59带动凸型分线爪60转动,以间断的方式在排线上划线(对排线进行分隔);电磁体62带动复位弹簧63压缩,永磁体64和连接块65向上移动,带动键套66和第四锥齿轮67向上移动,直到第四锥齿轮67到达与第三锥齿轮68啮合位置,第一转动杆59带动第三锥齿轮68转动,第三锥齿轮68带动第四锥齿轮67转动,第四锥齿轮67带动第二转动杆69转动,第二转动杆69上的第一带轮48通过皮带51带动第二带轮54上的第四螺纹杆53开始转动,第四螺纹杆53转动带动螺纹块55和第二螺纹块52向下移动,螺纹块55向下移动带动活塞板56向下移动,将吸盘57内空气排出,吸紧在安装壳6的底部;
93.第二螺纹块52下移带动,第一连杆50由竖直方向变为水平方向,之后通过第二连杆49带动第二不完全齿轮47旋转,第二不完全齿轮47带动齿条46向内移动,使齿条46上的夹紧板45夹紧抬线机构1;当夹紧后,紧需要将电磁体62断电即可。
9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吸盘和夹紧板两套体系,可以有效的将划线装置与抬线机构夹紧,避免了因为单体系夹紧导致的安全性过低的情况;通过单电机驱动,可以使得装置的实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节约了电能;仅通过螺纹杆驱动两个螺纹块即可完成夹紧动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凸型分线爪,可以在排线上短暂的分隔,更方便打端子机在打端子时,方便分线,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95.实施例7
96.在上述实施例1-6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的智能化排线打端子机的抬线机构还包括:
97.力传感器:安装在抬线板17与排线2接触处,用于检测抬线板17对排线2的上推力;
98.角度检测装置:安装在抬线板17上,用于排线2与排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夹角;
99.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抬线板17上,用于检测抬线板17的抬升高度;
100.计时器:安装在抬线板17上,用于检测升降机构4的工作时间;
101.控制器、报警器分别安装在安装壳6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力传感器、角度检测装置、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和报警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力传感器、角度检测装置、位移传感器和计时器控制所述报警器工作,包括:
102.步骤1: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力传感器、角度检测装置、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及公式(1)得到抬线组件1的抬升状态指数(其中,可每次抬升过程计算一次,或者每个一定周期的抬升过程计算一次):
[0103][0104]
其中,k为抬线组件1的抬升状态指数;h为位移传感器的最大检测值;n为排线材料的泊松比;f1为力传感器检测最大值;α为角度检测装置的最大检测值;f2为力传感器检测最小值;a为排线的横截面积;g为排线材料的弹性模量;h1为排线的厚度;m为排线材料的抗弯强度;t为计时器检测值(具体的为每次抬升的时间);t为单位时间;e为自然常数,取值为
2.72;sin为正弦;cos为余弦;
[0105]
步骤2:基于公式(2)和抬升机构1的抬升状态指数计算抬升机构1的抬升效果系数:
[0106][0107]
其中,q为抬升机构的抬升效果系数;ln为以自然常数e为底的对数函数;
[0108]
步骤3:比较公式(2)计算的所述抬升机构1的抬升效果系数与对应的预设抬升效果系数范围;当公式(2)计算的所述抬升机构1的抬升效果系数不在对应的预设预设抬升效果系数范围内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
[0109]
式中用于表示基于抬升高度、排线的泊松比、抬线板17对排线2的上推力、排线的横截面积、排线的弹性模量、排线的厚度、排线的抗弯强度这些参数对抬升机构1的抬升状态指数的影响获取的影响系数,为时间对抬升状态指数的影响系数;
[0110]
而公式(2)中的为基于抬升机构的抬升状态指数、抬线板17对排线2的上推力、排线厚度、抬升高度、排线的弹性模量、抬升角度对抬升效果系数的影响参数;为抬升效果系数的修正系数。
[0111]
假设抬线板17抬升高度的最大值h=1cm;排线材料的泊松比n=0.46;抬升角度a=5
°
;抬线板17的最大上推力f1=30n;抬线板17的最小上推力f2=15n;排线的横截面积a=2.5cm2;排线材料的弹性模量g=0.9mpa;排线的厚度h1=0.3cm;排线材料的抗弯强度m=30mpa;排线的输送时间t=5h;单位时间t=1h;自然常数e=2.72;则通过上述可计算得到抬升机构的抬升状态指数k=5.87;抬升机构的抬升效果系数q=0.91。如对应的预设抬升效果系数范围为0.8-1,此时,控制器不报警。
[011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先利用公式(1)计算抬升机构的抬升状态指数k(基于抬升力、抬升时间以及排线的自身参数获取抬升状态,使得计算可靠,避免抬升力过大或过小影响抬升效果),然后利用公式(2)计算抬升机构的抬升效果系数q,控制器将公式(2)计算的抬升机构的抬升效果系数q与对应的预设抬升效果系数范围进行对比,当公式(2)计算的所述抬升机构的抬升效果系数不在对应的预设预设抬升效果系数范围内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提示人员此装置异常,及时检测装置某处可能出现的问题。当再次通电时,控制器接通力传感器、角度检测装置、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和报警器并重新开始工作,进行实时检测。且通过设置报警器来实现异常报警并提醒人员检查问题,能有
效的保护人员和财产不受损失,达到了安全保护的目的。
[011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