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1608发布日期:2022-04-30 08:0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集成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进步,机械设备的内部结构愈发复杂。而高度复杂的装置内缺乏对接或分离连接器的操作空间。这导致看似简单的连接器插拔工作变得异常复杂,操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甚至需要拆解其他临近机构才能完成连接器的对接或分离工作。
3.为了实现有限空间内连接器对接和分离,需要一种能够侧向操作实现连接器上下对接的便捷式、高强度对接机构,现有机构无法满足上述操作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包括安装板、转动板、驱动块、驱动轴、连接器安装板、弹簧限位轴、连动轴、预紧弹簧、限位滑块、l型安装板、微动开关,两个转动板分别卡接于驱动轴的两端,驱动轴的两端均开设有插槽,两个安装板分别设置于两个转动板的外侧,两个驱动块的轴端分别贯穿两个安装板后插接于驱动轴左右两端的插槽内,转动板与驱动块为转动关系,驱动块与驱动轴端面处的插槽通过平键限位,且两者通过铆钉相固定,连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的前端转动连接,连动轴侧壁的两端径向开设有通孔,弹簧限位轴的一端铰接于转动板的前端,弹簧限位轴的另一端插接于通孔内,预紧弹簧套接于弹簧限位轴外部,且预紧弹簧位于弹簧限位轴和连动轴之间,两个转动板分别转动安装于连接器安装板的左右两侧,两个限位滑块通过螺钉分别装配于连接器安装板底面的左右两侧,l型安装板固定安装于连接器安装板的内侧,微动开关通过l型安装板装配于连接器安装板的内侧。
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安装板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有连接架,连接架的外侧装配有第一导向轴。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由两个竖板和一个底板构成,两个竖板固定于底板的两侧组成u型结构,底板与所述连接器安装板位于同一平面。
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滑块的侧壁装配有第二导向轴,限位滑块下部的外侧端面一体成型有扁滑块。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后端设置有驱动块转动装配孔,安装板的中部竖向设置有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安装板的前端设置有连动轴装配孔,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驱动块转动安装于驱动块转动装配孔处,安装板通过装配于定位孔处的螺钉与外部壁板固定连接,第一导向轴滑动装配于第一条形孔处,所述扁滑块滑动装配于第二条形孔处,连动轴转动安装于连动轴装配孔处。
10.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板的后侧设置有驱动轴装配孔,转动板的中部从上至下竖向设置有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连接架回转孔、弧形槽,转动板的前端设置有弹簧限位轴
铰接孔,所述驱动轴和驱动轴装配孔的表面均设置有相匹配的平键,驱动轴通过平键卡接于转动板的驱动轴装配孔处,所述连接架的两个竖板分别位于转动板的两侧,且竖板的顶部装配有贯穿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的轴套,连接架的底板位于连接架回转孔内,所述第二导向轴滑动于弧形槽内,所述弹簧限位轴通过铆套铰接于弹簧限位轴铰接孔处。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安装板表面的四角设置有连接器定位孔。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轴和第二导向轴的外端装配有轴承,第一导向轴和第二导向轴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条形孔和弧形槽滑动连接。
13.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机构采用对称设计,可应用于左右对称安装要求,工作人员在任意一侧均可实施操作,实现连接器对接和分离;
15.2、该机构设计有弹簧锁紧功能,连接器对接和分离到位后通过弹簧压缩弹力给机构提供到位锁紧保持力;
16.3、机构设计有限位滑槽结构能够保证连接器精准对接,微动开关能够提供到位反馈,始终监控连接器是否对接到位;
17.4、机构易装配,操作便捷、省力,预紧弹簧既有锁紧保持功能又在连接器对接和分离时起到助力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20.图3为本发明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转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连接器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限位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包括:1-安装板;101-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2-第一条形孔;103-第二条形孔;104-连动轴装配孔;105-定位孔;2-转动板;201-驱动轴装配孔;202-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203-连接架回转孔;204-弧形槽;205-弹簧限位轴铰接孔;3-驱动块;4-驱动轴;5-连接器安装板;501-连接架;502-第一导向轴;6-弹簧限位轴;7-连动轴;8-预紧弹簧;9-限位滑块;901-第二导向轴;902-扁滑块;10-l型安装板;11-微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26.参照图1-图6,一种自锁电气对接机构,包括安装板1、转动板2、驱动块3、驱动轴4、连接器安装板5、弹簧限位轴6、连动轴7、预紧弹簧8、限位滑块9、l型安装板10、微动开关11,两个转动板2分别卡接于驱动轴4的两端,驱动轴4的两端均开设有插槽,两个安装板1分别设置于两个转动板2的外侧,两个驱动块3的轴端分别贯穿两个安装板1后插接于驱动轴4左右两端的插槽内,转动板2与驱动块3为转动关系,驱动块3与驱动轴4端面处的插槽通过平键限位,且两者通过铆钉相固定,连动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1的前端转动连接,连动轴7侧壁的两端径向开设有通孔,弹簧限位轴6的一端铰接于转动板2的前端,弹簧限位轴6
的另一端插接于通孔内,预紧弹簧8套接于弹簧限位轴6外部,且预紧弹簧8位于弹簧限位轴6和连动轴7之间,两个转动板2分别转动安装于连接器安装板5的左右两侧,两个限位滑块9通过螺钉分别装配于连接器安装板5底面的左右两侧,l型安装板10固定安装于连接器安装板5的内侧,微动开关11通过l型安装板10装配于连接器安装板5的内侧。
27.优选地,驱动块3为l形,且驱动块3的外侧端面处开设有内六角槽,能够与内六角扳手配合。
28.所述连接器安装板5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有连接架501,连接架501的外侧装配有第一导向轴502。
29.所述连接架501由两个竖板和一个底板构成,两个竖板固定于底板的两侧组成u型结构,底板与所述连接器安装板5位于同一平面。
30.所述限位滑块9的侧壁装配有第二导向轴901,限位滑块9下部的外侧端面一体成型有扁滑块902。
31.所述安装板1的后端设置有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1,安装板1的中部竖向设置有第一条形孔102和第二条形孔103,安装板1的前端设置有连动轴装配孔104,安装板1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105,驱动块3转动安装于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1处,安装板1通过装配于定位孔105处的螺钉与外部壁板固定连接,第一导向轴502滑动装配于第一条形孔102处,所述扁滑块902滑动装配于第二条形孔103处,连动轴7转动安装于连动轴装配孔104处。
32.所述转动板2的后侧设置有驱动轴装配孔201,转动板2的中部从上至下竖向设置有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202、连接架回转孔203、弧形槽204,转动板2的前端设置有弹簧限位轴铰接孔205,所述驱动轴4和驱动轴装配孔201的表面均设置有相匹配的平键,驱动轴4通过平键卡接于转动板2的驱动轴装配孔201处,所述连接架501的两个竖板分别位于转动板2的两侧,且竖板的顶部装配有贯穿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202的轴套,连接架501的底板位于连接架回转孔203内,所述第二导向轴901滑动于弧形槽204内,所述弹簧限位轴6通过铆套铰接于弹簧限位轴铰接孔205处。
33.优选地,连接器安装板转动装配孔202为短条形孔。
34.所述连接器安装板5表面的四角设置有连接器定位孔。
35.所述第一导向轴502和第二导向轴901的外端装配有轴承,第一导向轴502和第二导向轴901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条形孔102和弧形槽204滑动连接。
36.连接器安装板5和限位滑块9固定连接后构成一个整体的连接器装配机构,工作人员使用内六角扳手或其他工具扳动驱动块3,驱动块3带动驱动轴4转动,驱动轴4带动与其卡接的转动板2绕驱动轴4转动,转动板2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器装配机构,赋予连接器装配机构随转动板2做圆周运动的运动趋势,通过第一导向轴502和第一条形孔102、扁滑块902和第二条形孔103两组滑动机构,限制连接器装配机构发生前后向运动,使连接器装配机构仅发生上下向位移。位移过程中,第二导向轴901沿弧形槽204滑动,以达到避免转动板2与连接器装配机构锁死的效果。
37.当连接器安装板5位于最低点时,弹簧限位轴6位于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1与连动轴装配孔104连线的下侧,此时预紧弹簧8对转动板2施加斜向下的推力,该推力为分离保持力,使连接器及设备整体处于分离稳定状态;当连接器安装板5位于最高点时,弹簧限位轴6随转动板2转动至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1与连动轴装配孔104连线的上侧,此时预紧弹簧8对
转动板2施加斜向上的推力,该推力为锁紧保持力,连接器安装板5在其作用下对连接状态的连接器起到固定作用,以达到锁紧连接器的目的。
38.且预紧弹簧8向外施加的推力在弹簧限位轴6跨越驱动块转动装配孔101与连动轴装配孔104连线后,能够成为对接或分离连接器的助力,提高设备操作的流畅性。
39.微动开关11在连接器完全对接后,被锁紧连接器推力的反作用力触发,反馈连接器插头已完全插入连接器插座内的信息,并持续反馈两者连接状态是否稳定,若连接器的插头插座分离,微动开关11与连接器间的作用力减小,两者间出现细微间隙,微动开关11断开,发出连接器连接状态不稳定的信息。
40.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