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装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5844发布日期:2021-09-22 22:1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装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装配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继电器作为电路中的“自动开关”,已经是诸多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件之一;继电器大都包括磁性组件、衔铁组件、动端子、静端子等,当磁性组件得电后,磁性组件产生磁性进而吸附设于衔铁组价上的动端子选择性的与静端子接触,令电路导通或断开。
3.现有的继电器由于零件较多,内部装配工序繁杂,装配不易,装配效率较低,影响继电器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装配继电器,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继电器内部零件不易装配,装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装配继电器,包括基座、设于基座上的电磁组件、静端组件、动端组件、衔铁组件;
6.所述电磁组件包括铁芯以及缠绕于所述铁芯外周的线圈;
7.所述衔铁组件设于所述电磁组件一侧;
8.所述静端组件包括常开端子与常闭端子,于所述常开端子与常闭端子的端部设有静触点;
9.所述动端组件包括用于导通所述常开端子或常闭端子的弹性端子;所述弹性端子的端部设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位于两个所述静触点之间并选择性的接触或远离两个所述静触点;
10.所述弹性端子的两侧边形成有卡扣部,所述衔铁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扣部适配的卡槽,所述弹性端子通过所述卡扣部固定于所述衔铁组件上;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当电磁组件获电后,其会产生磁性,吸引设于衔铁组件上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上的动触点与常开端子上的静触点接触,在受到衔铁的作用后,弹性端子上的动触点向常闭端子上的静触点移动,并最终与静触点连接,完成电路导通;在本技术中,弹性端子的两侧边形成有卡扣部,而衔铁组件上形成有与卡扣部匹配的卡槽,故工作人员在组装该继电器时,仅需将弹性端子的卡扣部对准卡槽插入,即可实现衔铁组件与弹性端子的连接,安装过程简便快捷,极大的提升了继电器的生产效率。
12.优选的,所述卡扣部为卡舌,所述卡舌伸入所述卡槽后,其端部抵接于所述卡槽侧边;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卡舌伸入卡槽后,其端部抵接于卡槽侧边,即已卡槽侧边也为衔铁组件的表面作为支撑点,限制了弹性端子离开卡槽,实现稳定连接。
14.优选的,于所述卡槽侧边与所述卡舌的接触处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卡舌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带卡舌卡入卡槽后,其还嵌入卡槽侧边的第一凹槽中,第一凹槽对卡舌起到进一步的限位作用,卡槽防止卡舌向外拉出,而第一凹槽则限制其沿弹性端子的长度方向位移,进一步限制卡舌的移动,实现稳定的连接,也提升了使用过程的稳定性;另外,第一凹槽也进一步为装配过程提供便利,当工作人员将卡扣部卡入卡槽时,当卡舌套入第一凹槽即代表着装入到位,对安装过程有个提示作用,以及导向卡入作用,提升装配效率。
16.优选的,所述衔铁组件包括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呈l形,所述第二衔铁呈设于第一衔铁一端且与所述第一衔铁共同形成u形结构;所述电磁组件设于所述u形结构内且其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衔铁;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电磁组件设于第一衔铁上,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衔铁上,另一端朝向第二衔铁,即第二衔铁的板面面向电磁组件的端部,而弹性端子则固定于第二衔铁的另一板面上,当电磁组件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第二衔铁,从而带动弹性端子位移;当其不同电时,弹性端子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再一次与常开端子接触。
18.优选的,所述弹性端子呈l形,且其设有所述动触点的折边铆接于所述第二衔铁上。
19.优选的,所述弹性端子远离所述动触点的折边贯穿其板面形成有通孔,在所述第二衔铁上形成有与所述通孔卡扣配合的突起;
2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卡扣部与卡槽配合实现弹性端子与第一衔铁的快速装配;而通孔于突起的配合则是进一步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突起与通槽的装配一样简单方便,连接稳固,进一步提升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也不影响其装配效率。
21.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衔铁上远离所述卡槽的折边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电磁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上;
2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磁性组件通过第二凹槽安装于第一衔铁上,第二凹槽对磁性组件起到限位作用,提升磁性组件与第一衔铁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除此之外,也进一步为安装提供便利,工作人员可通过第二凹槽快速定位磁性组件的安装点,提升其安装效率。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装配的继电器,通过弹性端子上的卡扣部与衔铁组件上的卡槽配合,实现快速精准的装配,极大的提升了继电器零件的安装效率;不仅如此,对一些细节作出改进,在保证快速安装的同时,也提升了安装的稳定性,如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设置。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2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10、基座;20、电磁组件;30、动端组件/弹性端子;31、动触点; 32、卡扣部;33、通孔;40、静端组件;41、常开端子;42、常闭端子;43、静触点;50、衔铁组件;51、第二衔铁;52、第一衔铁;521、第二凹槽;53、突起;60、卡槽;61、第一凹槽;7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2.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35.实施例
36.现有的继电器由于零件较多,内部装配工序繁杂,装配不易,装配效率较低,影响继电器的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7.具体的,请参见图1

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易装配继电器,包括基座10、设于基座10上的电磁组件20、静端组件40、动端组件30、衔铁组件50;
38.具体的,电磁组件20包括铁芯以及缠绕于所述铁芯外周的线圈;
39.具体的,衔铁组件50设于电磁组件20一侧;
40.具体的,静端组件40包括常开端子41与常闭端子42,于常开端子41与常闭端子42的端部设有静触点43;
41.具体的,动端组件包括用于导通所述常开端子41或常闭端子42的弹性端子30;弹性端子30的端部设有动触点31,动触点31位于两个静触点43之间并选择性的接触或远离两个静触点43;
42.具体的,弹性端子30的两侧边形成有卡扣部32,衔铁组件50上形成有与卡扣部32适配的卡槽60,弹性端子30通过卡扣部32固定于衔铁组件50上;
43.在上述方案中,电磁组件20获电后,其会产生磁性,吸引设于衔铁组件50 上的弹性端子30,弹性端子30上的动触点31与常开端子41上的静触点43接触,在受到衔铁的作用后,弹性端子30上的动触点31向常闭端子42上的静触点43移动,并最终与静触点43连接,完
成电路导通;在本技术中,弹性端子 30的两侧边形成有卡扣部32,而衔铁组件50上形成有与卡扣部32匹配的卡槽 60,故工作人员在组装该继电器时,仅需将弹性端子30的卡扣部32对准卡槽 60插入,即可实现衔铁组件50与弹性端子30的连接,安装过程简便快捷,极大的提升了继电器的生产效率。
44.具体的,卡扣部32为卡舌,卡舌伸入卡槽60后,其端部抵接于卡槽60侧边;
45.在上述方案中,卡舌伸入卡槽60后,其端部抵接于卡槽60侧边,即已卡槽60侧边也为衔铁组件50的表面作为支撑点,限制了弹性端子30离开卡槽60,实现稳定连接。
46.具体的,于卡槽60侧边与卡舌的接触处形成有第一凹槽61,卡舌嵌于第一凹槽61内;
47.在上述方案中,带卡舌卡入卡槽60后,其还嵌入卡槽60侧边的第一凹槽 61中,第一凹槽61对卡舌起到进一步的限位作用,卡槽60防止卡舌向外拉出,而第一凹槽61则限制其沿弹性端子30的长度方向位移,进一步限制卡舌的移动,实现稳定的连接,也提升了使用过程的稳定性;另外,第一凹槽61也进一步为装配过程提供便利,当工作人员将卡扣部32卡入卡槽60时,当卡舌套入第一凹槽61即代表着装入到位,对安装过程有个提示作用,以及导向卡入作用,提升装配效率。
48.具体的,衔铁组件50包括第一衔铁52和第二衔铁51,所述第一衔铁52呈 l形,所述第二衔铁51呈设于第一衔铁52一端且与所述第一衔铁52共同形成 u形结构;所述电磁组件20设于所述u形结构内且其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衔铁 51;
49.在上述方案中,电磁组件20设于第一衔铁52上,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衔铁52上,另一端朝向第二衔铁51,即第二衔铁51的板面面向电磁组件20的端部,而弹性端子30则固定于第二衔铁51的另一板面上,当电磁组件20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第二衔铁51,从而带动弹性端子30位移;当其不同电时,弹性端子 30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再一次与常开端子41接触。
50.具体的,弹性端子30呈l形,且其设有动触点31的折边铆接于所述第二衔铁51上;
51.具体的,弹性端子30远离动触点31的折边贯穿其板面形成有通孔33,在第二衔铁51上形成有与通孔33卡扣配合的突起53;
52.在上述方案中,在卡扣部32与卡槽60配合实现弹性端子30与第一衔铁52 的快速装配;而通孔33于突起53的配合则是进一步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突起53与通槽的装配一样简单方便,连接稳固,进一步提升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也不影响其装配效率。
53.具体的,在第一衔铁52上远离卡槽60的折边上形成有第二凹槽521,电磁组件20设于第二凹槽521上;磁性组件通过第二凹槽521安装于第一衔铁52 上,第二凹槽521对磁性组件起到限位作用,提升磁性组件与第一衔铁5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除此之外,也进一步为安装提供便利,工作人员可通过第二凹槽521快速定位磁性组件的安装点,提升其安装效率。
54.还包括一外壳70,外壳70内部形成有异空间,上述所述的各零配件装设于外壳70内部,外壳70对内部零件起到保护作用。
5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6.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