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连接器、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6603发布日期:2021-10-09 14:0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公连接器、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公连接器、母连接器、设置有上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以及设置有上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模组。


背景技术:

2.连接器是电气工程中常用的一种连接件,其作用是连接不同设备上的电路或连接电路中的不同模块,以使电流能够稳定、正常的流通和/或信号能够稳定、正常的传输,从而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其中,连接器的结构及安装方式通常是根据其所需具备的功能及所处安装环境决定的,如图1所示,图1示出现有一种连接器模组9,该连接器模组9包括第一连接框架91、第二连接框架92和连接器组件93,其中,第一连接框架91上具有第一卡位911,第二连接框架92上具有第二卡位921921,连接器组件93包括公连接器931和母连接器932,公连接器931的公端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块9311,公连接器931可通过第一连接块9311与第一卡位911的卡合连接安装至第一连接框架91上,母连接器932的母端座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块9321,母连接器932可通过第二连接块9321与第二卡位921的卡合连接安装至第二连接框架92上,此外,当公连接器931与母连接器932对接后,第一连接框架91可与第二连接框架92进行对接,以保证公连接器931和母连接器932之间对接的可靠性和紧固性。
3.然而,上述连接器模组9存在以下缺点:
4.公端座的用于与母端座配合的端面呈平面设置,导致为了使公连接器931上公插针间具有符合要求的爬电距离,公连接器931上公插针的数量不能过多,而若需要在公端座上设置较多数量的公插针来满足公连接器931的使用需求时,则需要通过增大公端座的体积来实现;同样地,母端座的用于与公端座配合的端面呈平面设置,导致为了使母连接器932上母插针件具有符合要求的爬电距离,母连接器932上母插针的数量不能过多,而若需要在母端座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母插针来满足母连接器932的使用需求时,需要通过增大母端座的体积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且可进行高密度电流和/或信号传输的公连接器。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且可可进行高密度电流和/或信号传输的母连接器。
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8.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模组。
9.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连接器,包括公端座,公端座大致呈方块状,公端座上设置有容纳腔,其中,容纳腔的底部设置有多组第一孔组和多组第二孔组,多组第一孔组与多组第二孔组一一对应,多组第一孔组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一
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沿容纳腔的纵深方向贯穿公端座,相邻两组第一孔组的第一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筒部,第一筒部位于容纳腔内并沿纵深方向延伸,在纵深方向上,第一筒部的投影位于第一通孔的投影的周向上,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纵深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多组第二孔组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二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沿纵深方向贯穿公端座,相邻两组第二孔组的第二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一组第二孔组的多个第二通孔与相对应的一组第一孔组的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间设置,相邻两个第一筒部之间设置有凸块,凸块的高度小于第一筒部的高度,第一通孔内插装有第一公插针,第二通孔内插装有第二公插针,公端座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
10.由上可见,第一筒部和凸块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公插针与第二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第一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和增加第二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从而使得该公端座上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公插针和第二公插针,以提高公端座上第一公插针和第二公插针的设置密度,并能够更好的减小公连接器的体积。
11.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公插针的外周壁与第一筒部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第二公插针的外周壁与凸块之间形成间隙,且第二公插针与第一筒部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间隙。
12.由上可见,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与第二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和进一步增加第二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
13.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每个临近容纳腔的内腔壁的第一筒部与该内腔壁邻接。
14.由上可见,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临近容纳腔的内腔壁的第二公插针间的爬电距离。
15.进一步的方案是,容纳腔的内腔壁上设置有第一防呆结构;和/或第一侧壁上的第一连接块的数量均为两块,两块第一连接块沿第四方向分布,第四方向平行于第一侧壁并垂直于纵深方向。
16.由上可见,第一防呆结构能够在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时起防呆作用,进而避免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之间出现错接、误接等问题;第一连接块的数量可根据公连接器的尺寸大小、与公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框架的结构及尺寸大小等因素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17.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母连接器,包括母端座,母端座大致呈方块状,母端座上设置有凸台,其中,凸台上设置有多组第三孔组和多组第四孔组,多组第三孔组和多组第四孔组一一对应,多组第三孔组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三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沿凸台的高度方向贯穿母端座,相邻两组第三孔组的第三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凸台在第三通孔的一端处成型有凹位,在高度方向上,第三通孔的投影位于凹位的投影内,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高度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多组第四孔组沿第一方向分布,第四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四通孔,第四通孔沿高度方向贯穿母端座,相邻两组第四孔组的第四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一组第四孔组的多个第四通孔与相对应的一组第三孔组的多个第三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相间设置,凸台在第四通孔的一端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筒部,在高度方向上,第二筒部的投影位于第四通孔的投影的周向上,第三通孔内插装有第一母插针,第四通孔内插装有第二母插针,母端座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块。
18.由上可见,凹位和第二筒部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母插针和第二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第一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和增加第二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从而使得该母端座上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母插针和第二母插针,以提高母端座上第一母插针和第二母插针的设置密度,并能够更好的减小母连接器的体积。
19.一个优选地方案是,第一母插针的配合部的外周壁与第三通孔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第二母插针的配合部的外周壁与第四通孔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
20.由上可见,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和第二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和进一步增加第二母插针间的爬电距离。
21.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凸台的周壁上设置有第二防呆结构。
22.由上可见,第一防呆结构能够在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对接时起防呆作用,进而避免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之间出现错接、误接等问题。
23.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侧壁上的第二连接块的数量均为两块,两块第二连接块沿第五方向分布,第五方向平行于第二侧壁并垂直于高度方向。
24.由上可见,第二连接块的数量可根据母连接器的尺寸大小、与母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框架的结构及尺寸大小等因素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2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中,包括上述的公连接器和上述的母连接器,公连接器可与母连接器对接,在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对接位置,第一筒部位于凹位内,第二筒部位于第二通孔的端部处,且第一公插针插装在第一母插针上,第二公插针插装在第二母插针上。
26.由上可见,设置有上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既能够进行更高密度的电流和/或信号传输,又能够避免连接器的插针间出现短接,还能够更好的减小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27.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模组,其中,包括上述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第一连接框架上设置有第一卡位,第一连接块卡合在第一卡位内,第二连接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卡位,第二连接块卡合在第二卡位内,且第一连接框架可与第二连接框架对接。
28.由上可见,设置有上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模组既可以进行更高密度的电流和/或信号传输,又能够避免连接器的插针间出现短接,还能够更好的减小连接器模组的体积。
附图说明
29.图1是现有的一种连接器模组的分解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结构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分解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公连接器的结构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公连接器的剖视图。
34.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公端座的结构图。
35.图7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母连接器的结构图。
36.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母连接器的剖视图。
37.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公端座的结构图。
38.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剖视图。
39.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0.连接器组件实施例
41.参照图2和图3,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公连接器1和母连接器2。公连接器1可与母连接器2进行对接,以实现电流和/或信号的传输。
42.结合图4和图5,公连接器1包括公端座11、多根第一公插针12和多根第二公插针13。结合图6,公端座11大致呈方块状设置,且公端座11上设置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的敞口成型于公端座11的一个端面上。容纳腔111的底部设置有多组第一孔组112和多组第二孔组113,且多组第一孔组112与多组第二孔组113一一对应。
43.具体地,多组第一孔组112沿第一方向x分布,每组第一孔组11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一通孔1121,每个第二通孔1131均沿容纳腔111的纵深方向z延伸并贯穿公端座11。其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与纵深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此外,相邻的两组第一孔组112的第一通孔1121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错开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每组第一孔组112的第一通孔1121呈间隔分布。
44.每个第一通孔1121的第一端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筒部114,第一筒部114位于容纳腔111内,且第一筒部114沿纵深方向z延伸。此外,在纵深方向z上,第一筒部114的投影环绕在第一通孔1121的投影的周向上。第一筒部114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公插针12和第二公插针13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第一公插针1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增加第二公插针13间的爬电距离。
45.第一公插针12的数量优选与第一通孔1121的总数量相等,且一根第一公插针12插装在一个第一通孔1121内。优选地,第一公插针12的外周壁与第一筒部114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更进一步地,每个临近容纳腔111的内腔壁的第一筒部114与该内腔壁邻接;上述设计均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12和第二公插针13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1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进一步增加第二公插针13间的爬电距离。
46.多组第二孔组113沿第一方向x分布,每组第二孔组113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二通孔1131,每个第二通孔1131均沿纵深方向z延伸并贯穿公端座11。此外,相邻的两组第二孔组113的第二通孔1131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错开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每组第二孔组113的第二通孔1131呈间隔分布;且在第一方向x上,一组第一孔组112的一个第一通孔1121与一组第二孔组113的一个第二通孔1131呈相邻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多个第一通孔1121与多个第二通孔1131呈相间设置。再者,一组第二孔组113的多个第二通孔1131与相对应的一组第一孔组112的第一通孔1121在第二方向y上呈相间设置。
47.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筒部114之间设置有第一凸块115,使得第二通孔1131的端部处形成第二凹位116,优选地,第一凸块115的高度小于第一筒部114的高度。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筒部114指的是任意两组相邻的第一孔组112的第一通孔1121所对应的第一筒部114;而非指与同一组第一孔组112的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121所对应的两个第一筒部114,因为此时该两个第一筒部114之间间隔有一个第二通孔1131。
48.第二公插针13的数量优选与第二通孔1131的总数量相等,且一根第二公插针13插
装在一个第二通孔1131内。优选地,第二公插针13的外周壁与凸块115之间形成间隙,且第二公插针13的外周壁与第一筒部114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间隙,而该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12和第二公插针13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公插针1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进一步增加第二公插针13间的爬电距离。
49.此外,容纳腔111的内腔壁上设置有第一防呆结构1111,第一防呆结构1111能够在公连接器1与母连接器2对接时起防呆作用,进而避免公连接器1与母连接器2之间出现错接、误接等问题。再者,公端座1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17,第一连接块117用于公端座11与连接器模组的第一连接框架进行连接;优选地,前述的每个第一侧壁上的第一连接块117的数量均为两块,且两块第一连接块117沿第四方向分布,其中,第四方向平行于第一侧壁并垂直于纵深方向z,如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
50.通过对公连接器1的结构设计,使得公连接器1上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公插针12和第二公插针13,进而提高公端座11上第一公插针12和第二公插针13的设置密度,并能够更好的减小公连接器1的体积。
51.结合图7和图8,母连接器2包括母端座21、多根第一母插针22和多根第二母插针23。结合图9,母端座21大致呈方块状设置,且母端座21上设置有凸台211,凸台211成型于母端座21的一个端面上。凸台211上设置有多组第三孔组212和多组第四孔组213,且多组第三孔组212和多组第四孔组213一一对应。
52.具体地,多组第三孔组212沿第一方向x分布,每组第三孔组21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三通孔2121,每个第三通孔2121均沿凸台211的高度方向贯穿母端座21。其中,高度方向平行于纵深方向z。此外,相邻两组第三孔组212的第三通孔2121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错开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每组第三孔组212的第三通孔2121呈间隔分布。
53.凸台211在每个第三通孔2121的一端成型有凹位214,凹位214沿高度方向延伸。此外,在高度方向上,第三通孔2121的投影位于凹位214的投影内。凹位214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母插针22与第二母插针23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第一母插针2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增加第二母插针23间的爬电距离。
54.第一母插针22的数量优选与第三通孔2121的数量相等,且一根第一母插针22插装在一个第三通孔2121内。优选地,第一母插针22的配合部的外周壁与第三通孔212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与第二母插针23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增加进一步第二母插针23间的爬电距离。
55.多组第四孔组213沿第一方向x分布,每组第四孔组213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四通孔2131,每个第四通孔2131均沿高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母端座21。此外,相邻的两组第四孔组213的第四通孔2131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错开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每组第四孔组213的第四通孔2131呈间隔分布;且在第一方向x上,一组第三孔组212的一个第三通孔2121与一组第四孔组213的一个第二通孔1131呈相邻设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多个第三通孔2121与多个第四通孔2131呈相间设置。再者,一组第四孔组213的多个第四通孔2131与对应的一组第三孔组212的第三通孔2121在第二方向y上呈相间设置。
56.进一步地,凸台211在每个第四通孔213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筒部215,第二筒部215沿高度方向延伸,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二筒部215的投影环绕在第四通孔2131的投影的
周向上,使得相邻两个凹位214之间成型出第二凸块216,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与第二母插针23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增加进一步第二母插针23间的爬电距离。
57.第二母插针23的数量优选与第四通孔2131的总数量相等,且一根第二母插针23插装在一个第四通孔2131内。优选地,第二母插针23的配合部的外周壁与第四通孔213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与第二母插针23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加第一母插针22间的爬电距离以及增加进一步第二母插针23间的爬电距离。
58.此外,凸台211的周壁上设置有第二防呆结构2111,当母连接器2与公连接器1对接时,第二防呆结构2111与第一防呆结构1111配合连接,以起到防呆作用,从而避免母连接器2与公连接器1之间出现错接、误接等问题。再者,母端座2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块217,第二连接块217用于母端座21与连接器模组的第二连接框架进行连接;优选地,前述的每个第二侧壁上的第二连接块217的数量均为两块,且两块第二连接块217沿第五方向分布,其中,第五方向平行于第二侧壁并垂直于高度方向,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
59.通过对母连接器2的结构设计,使得母连接器2上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母插针22和第二母插针23,进而提高母端座21上第一母插针22和第二母插针23的设置密度,并能够更好的减小母连接器2的体积。
60.结合图10,在公连接器1和母连接器2的对接位置,第一筒部114位于凹位241内,第二筒部215位于第二通孔1131的端部处,即位于第二通孔1131端部处的第二凹位116内,且第一公插针12插装在第一母插针22上,第二公插针13插装在第二母插针13上。
61.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连接器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连接器组件既能够进行更高密度的电流和/或信号传输,又能够避免连接器的插针间出现短接,还能够更好的减小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62.连接器模组实施例
63.连接器模组包括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其中,连接器组件为上述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框架上设置有第一卡位,连接器组件的公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块卡合在第一卡位内。第二连接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卡位,连接器组件的母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块卡合在第二卡位内。当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时,第一连接框架可与第二连接框架进行对接,进而在保证的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对接时的稳定性和紧固性。
64.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既可以进行更好密度的电流和/或信号传输,又能够避免连接器的插针间出现短接,还能够更好的减小连接器模组的体积。
65.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