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4471发布日期:2021-09-15 09:0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传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线路传输过程中使用到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当今社会,电与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电力传输通过导线传送到各个所需用电场所,传输过程中导线的延伸与用电终端设备的连接都离不开接线端子,导线连接这一环对电力传输质量极其重要。
3.在现有的导线连接技术中,线缆连接器的公插和母插中设置有导电的铜质端子,目前对于电连接器中的铜质端子的设计主要是从符合电气安全性的要求出发,即需要满足一定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另外,需要保证电缆线与铜质端子连接后不能由于外部的拉力使铜质端子在连接器壳体中发生松动移位甚至被从连接器壳体中拉出,否则将会影响整个电器的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线连接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端子、卡圈等脱离本体部,带来的二次组装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端子,所述端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卡持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内的卡圈,所述卡圈固定于所述端子的外围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以限制所述端子在所述卡圈内位移;所述卡圈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侧壁固定,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
6.优选地,所述卡圈为塑胶卡圈,所述本体部为塑胶本体部。
7.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持部为自所述端子外周向所述端子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端子包括插接端以及位于远离所述插接端一端的接线端,所述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端子插接端与所述凸缘的第一斜面,以及连接所述接线端与所述凸缘的第二斜面。
8.优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包括与锁紧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收容腔贯穿至所述连接部,所述卡圈远离所述端子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端子的一侧面之间存在间距。
9.优选地,所述卡圈包括基座,以及位于所述基座一侧的多个弹片,所述弹片自所述基座的一端沿着所述基座的轴向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基座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抵接所述第一卡持部,所述弹片的自由端的虚拟延长线相交。
10.优选地,多个所述弹片的数量为2

4个;所述弹片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10
°
~30
°

11.所述第一卡持部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的最小外径。
12.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间隔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并沿着所述基座的周向分布,所述限位凸起自所述基座的外侧
面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间隔位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并沿着所述基座的周向分布,所述限位槽自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
13.优选地,所述卡圈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基座的轴向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在所述周向方向上断开;多个所述弹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个。
14.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持部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并自所述外侧面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并自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
15.优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包括与锁紧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外部设有与锁紧件配合的螺纹,所述收容腔贯穿至所述连接部,所述卡圈位于所述连接部内部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凸起,所述连接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通孔,以防止所述卡圈位移。
16.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端子,所述端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卡持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内的卡圈,所述卡圈固定于所述端子的外侧面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以限制所述端子在所述卡圈内位移;所述卡圈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侧壁固定,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本技术通过利用塑胶卡圈与塑胶本体直接进行卡固设计,有效防止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卡圈、端子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引起的产品脱落,造成客户二次组装的困扰问题。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8.图1是本技术锁线连接器的结构拆解图;
19.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卡圈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与本技术组装的锁线连接器的剖视图;
21.图4是与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组装的锁线连接器的剖视图。
22.附图标记:
23.10锁线连接器本体部,100对接部,101收容腔,102限位槽、限位通孔, 110连接部,20端子,200贯穿孔,201插接端,202锁线端,21卡簧,203第一卡持部(凸缘),204第一斜面,205第二斜面,30卡圈,300基座,301第二卡持部,310弹片,311弹片自由端,302开口,40堵
头,50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好的理解。
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6.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27.以母端线缆连接器为例,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铜质端子被与其固定连接的电缆线拉松或拉出,是在铜质端子上设计有倒刺结构,并在所述铜质端子的外部套设一个金属卡圈,金属卡圈设有与所述倒刺结构配合的卡持部,铜质端子穿过金属卡圈后,倒刺结构被卡持部抵住,而金属卡圈被限制在线缆连接器的内部,如此,可以使铜质端子不易被拉出。这个设计在连接器的电气性能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连接器的使用要求,但是,随着大功率电气的广泛使用,对连接器的电气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这种金属卡圈的设计,并不能使连接器的电气性能有所改善,特别是爬电距离远达不到标准要求。
28.现有技术中的另一锁线连接器,为了解决金属卡圈爬电距离远的问题,将金属卡圈改成塑胶卡圈,但现有技术中将塑胶卡圈固定于连接器内部是通过其它部件抵挡,容易造成卡圈脱离。具体的,连接器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固定有端子,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外部的卡圈,位于卡圈一端的堵头以及与所述本体部分离设置的锁线部,并通过所述锁线部实现对卡圈的固定。所述卡圈需要通过其它零部件才能使得所述卡圈被固定在所述锁线连接器的本体部的收容腔内,当出货运输过程中,所述卡圈会在锁线连接器的运输振动而脱落。虽然现有技术中还会在锁线部的外部固定一个锁线螺母,但是由于本体部上有防松结构,会导致锁紧螺母锁紧后无法拆卸,因此正常在出货运输过程中不会将锁紧螺母锁死。所述锁线连接器中的卡圈、锁线部、堵头、以及端子会由于震动引起脱离,会造成客户的二次组装困扰。另外由于现有卡圈结构较长,使得所述卡圈占据了锁线连接器本体部的大部分空间,导致所述锁线连接器内只能容纳卡圈内径大小的线
缆,导致产品受限制。
29.本技术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端子,所述端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卡持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内的卡圈,所述卡圈固定于所述端子的外侧面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以限制所述端子在所述卡圈内位移;所述卡圈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侧壁固定,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本技术通过利用塑胶卡圈与塑胶本体直接进行卡固设计,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金属卡圈减少产品爬电距离的问题,还有效防止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卡圈、端子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引起的产品脱落,造成客户二次组装的困扰问题。
3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31.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锁线连接器进行详尽的描述。为了清楚的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结构,图中对一些公知的结构进行了隐藏或透明绘制。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与对接锁线连接器实现插接后,可实现电气传输。
33.本技术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可以是公端连接器,也可以用于母端连接器,在此不再一一进行描述,本技术仅以公端连接器为例进行详尽表述。
34.本技术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10,所述本体部10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部100,还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10的收容腔101,所述收容腔 101沿着所述本体部10的轴向贯穿所述本体部。所述本体部10还包括与锁紧件 50连接的连接部110,所述连接部110外侧面设有与所述锁紧件配合的螺纹。所述收容腔101贯穿至所述连接部110。
35.端子20,所述端子20位于所述收容腔101中,所述端子20包括第一卡持部203;所述第一卡持部203为自所述端子20外侧面向所述端子20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端子20包括插接端201以及位于远离所述插接端201一端的接线端202,所述端子20还包括连接所述端子插接端201与所述凸缘203的第一斜面204,以及连接所述接线端202与所述凸缘203的第二斜面205。
36.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部10内的卡圈30,在组装的过程中先将卡圈安装于所述本体部10的收容腔101内,再将端子从所述本体部的连接部的一端插入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所述端子通过所述卡圈固定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
37.所述卡圈30固定于所述端子20的外侧面并抵接于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 203,以限制所述端子20在所述卡圈30内位移;所述卡圈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持部301,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与所述本体部10的收容腔101内侧壁固定,以限制所述卡圈30位移。本技术的上述设计方式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本体部紧固连接,防止端子退出本体部,也防止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导致端子脱离问题。
38.优选地,所述卡圈为塑胶卡圈,所述本体部为塑胶本体部。
39.本技术通过塑胶卡圈与塑胶本体固定,塑胶卡圈爬电距离加大,更加安全;还使得卡圈与本体部之间保持稳固的紧固力,有效防止端子退出。
40.如图1

图2分别介绍了两种结构不同的卡圈结构,下面详细介绍。
41.如图1所述的卡圈30为空心的锥台结构,包括外侧面周向闭合的基座300,以及位
于所述基座300一侧的多个弹片310,多个所述弹片310自所述基座300 的一端沿着所述基座30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基座300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弹片310的自由端311抵接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230,所述第一卡持部230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弹片310的自由端311的最小外径,以限制所述端子在所述卡圈内位移。
42.所述端子从所述卡圈30的基座300插入时,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210抵接所述弹片的内侧面,使得所述弹片分别往外扩张,当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穿过所述弹片的自由端311,所述弹片310由于弹性回弹后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并与所述第二斜面205接触,可以有效防止端子向远离所述端子插入方向位移。另外,所述端子的锁线端202大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311的外径,故可防止所述端子向端子插入方向位移。
43.另外,现有技术中本技术的端子的第一卡持部多为撕裂本体向外形成片状卡持部,或者为凸包的卡持部,而本技术的端子卡持部通过拉伸和冲压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所述第一卡持部由所述端子的外侧面整体向所述端子的径向方向延伸形成,使得端子的第一卡持部凸起面积增大,端子与卡圈的保持力更加稳定可靠,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片状、凸包结构的卡持部容易退pin的问题。
44.本技术卡圈的多个所述弹片的数量为2

4个,上述弹片的数量越多则弹性越好,端子插入力越小。但数量也不能台多,越多弹片强度越低,端子插入后容易断裂。所述弹片310的自由端311的虚拟延长线相交,所述弹片310与所述基座300的外侧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10
°
~30
°
,使得所述弹片具有弹性力,且不容易损坏。
45.所述卡圈30的第二卡持部30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间隔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所述限位凸起自所述外侧面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凸起围着所述基座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限位凸起的数量优选为2个或4个,如此设计使得所述卡圈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卡固稳定。
46.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310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间隔位于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并沿着所述外侧面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限位槽自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即在所述基座的外侧面的表面设有间隔分布的限位槽。
47.参考图3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本体部10还包括与锁紧件50 连接的连接部110,所述收容腔贯穿至所述连接部110,所述卡圈30远离所述端子20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部110靠近所述端子的一侧面之间存在间距。即卡圈设置与本体部10的内部并靠近所述本体部的对接部的一侧设置,如此设计对产品的防水要求极高。
48.当所述卡圈与所述端子,所述卡圈与本体部进行卡固时,具体如下:
49.所述卡圈30的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间隔设于所述基座300的外侧面,并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101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的限位槽102,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30位移。
50.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持部301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间隔位于所述基座300的外侧面,并向所述基座300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101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槽301对应的限位凸起102,所述限位凸起102与所述限位槽301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30位移。
51.如图2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卡圈结构。所述卡圈结构的截面为“c”结构。具体
的,所述卡圈30包括开口302,所述开口302自所述基座的外侧面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基座的轴向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基座300 的外侧面在所述周向方向上断开。所述开口的横向尺寸小于所述端子的半径,使得在与端子组装的时候,卡圈不容易脱离端子。
52.所述的卡圈30的截面为“c”结构,包括外侧面周向方向上断开的基座300,以及位于所述基座300一侧的多个弹片310,多个所述弹片310自所述基座300 的一端沿着所述基座30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基座300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弹片310的自由端311的虚拟延长线相交。所述弹片310的自由端311 抵接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230,所述第一卡持部230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弹片 310的自由端311的最小外径。
53.所述端子从所述卡圈30的基座300插入时,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210抵接所述弹片的内侧面,使得所述弹片分别往外扩张,当所述端子的第一卡持部穿过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所述弹片由于弹性回弹后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并与所述第二斜面205连接,可以有效防止端子向远离所述端子插入方向位移。另外,所述端子的锁线端202大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311的外径,故可防止所述端子向端子插入方向位移。
54.本技术的卡圈的多个所述弹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个。上述弹片的数量越多则弹性越好,端子插入力越小。但数量也不能台多,越多弹片强度越低,端子插入后容易断裂。
55.上述具有所述开口的卡圈更具有弹性力,使得所述卡圈更容易与端子进行组装。
56.参考图3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本体部10还包括与锁紧件50 连接的连接部110,所述收容腔贯穿至所述连接部110,所述卡圈30远离所述端子20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部110靠近所述端子的一侧面之间存在间距。即卡圈设置与本体部10的内部并靠近所述本体部的对接部的一侧设置,如此设计对产品的防水要求极高。
57.当所述卡圈与所述端子,所述卡圈与本体部进行卡固时,具体如下:
58.所述第二卡持部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开口30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基座的外周,并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设于所述基座的外周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并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
59.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为多个时,所述第二卡持部302沿着所述开口的基座的外周间隔设置设置;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基座的外周,并向远离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或者,所述第二卡持部为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间隔设于所述基座的外周,并向所述基座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干涉,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
60.上述两个不同卡圈应用到锁线连接器中,即实现端子与本体部的稳固连接,还兼顾了防水要求,使用范围广泛。另外,由于卡圈与连接部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卡圈对本体部的空间占用小,这样的连接器可以用于容纳更粗的线缆,而不受卡圈的内径所限制。
61.如图4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实施例,所述本体部10还包括与锁紧件连接的连接部110,所述连接部110外部设有与锁紧件50配合的螺纹。所述收容腔101贯穿至所述连
接部110,所述卡圈30位于所述连接部110的内部并与所述连接部110固定。
62.此时的锁线连接器的连接部与外部机箱固定,即所述连接部位于机箱的内部,这部分的连接部会由机箱进行外部保护,因此对锁线连接器位于机箱内的连接部的防水要求不高。若卡圈的第二卡持部与锁线连接器的连接部固定的部分位于所述机箱内,所述连接部上可以设有限位通孔来实现与所述基座的卡固,以增强稳固效果。
63.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端子,所述端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卡持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内的卡圈,所述卡圈固定于所述端子的外侧面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以限制所述端子在所述卡圈内位移;所述卡圈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收容腔内侧壁固定,以限制所述卡圈位移。本技术通过利用塑胶卡圈与塑胶本体直接进行卡固设计,有效防止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卡圈、端子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引起的产品脱落,造成客户二次组装的困扰问题。
64.依照本实用新型如上文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以及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