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29154发布日期:2022-02-09 12:0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螺纹接线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作为电子元件、电器等的连接组件,能起到接线及通电的效果,实现接线通电的良好接驳功能,是一种电器连接及接线端子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重要接线部件。
3.常规的接线端子是采用导线穿入铜材的五金结构内,然后用螺丝等进行螺纹固定导线在五金件内形成接线功能,然后再装配好壳体,此接线方式麻烦,需要手动上螺丝拧紧后安装外壳,而且螺丝在反复拧动后容易松脱进而失去固定功能。
4.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无需螺丝等螺纹安装连接的接线端子结构出现,这些接线端子能实现导线直接插入后即可安装固定的一步安装效果,这种方式就需要非常考究固定导线裸线端头的五金件结构和整体外壳结构的紧凑性,在实现五金件结构一步接线的效果并同时要求其接线稳固不移位、接线后稳定、不脱线或不容易脱线,因此,现有的一些无螺纹接线端子或一步接线的接线端子由于五金件结构接线不够牢固、弹性片较为劣质、结构过于复杂、五金件与外壳配合安装不紧凑造成五金件安装位置移位等造成接线的导电性能低下的问题,影响接线效果和质量,急需对现有技术的产品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接线端子。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接线端子,包括设有腔体的壳体以及置于腔体内的五金件,所述壳体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导线插接孔,所述五金件包括五金本体和连接片,所述五金本体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上本体和下本体通过连接片连接,所述五金本体上设有夹片,所述夹片包括上夹片和下夹片,所述上夹片设于上本体,下夹片设于下本体,所述夹片一端与五金本体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与连接片形成用以夹持导线的夹持口,所述导线插接孔与夹持口位置对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五金件本体上设置夹片,通过夹片所形成的夹持口对导线施加夹持力,既方便导线的插入连接,不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即可实现,又可以稳固地固定导线,防止导线脱落,能够多次反复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将五金件结构设置成上下士结构,使得接线端子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并能够提供更多的接线端口。
8.为了增强五金件的导通率,提高接触效果,所述五金件还包括与连接片连接的抵压片,所述抵压片包括底片和压片。
9.所述上本体向右上方倾斜延伸,所述下本体向右下方倾斜延伸。该结构设置减小了五金件的高度,进而减小了壳体体积,同时使得五金件更具弹性,便于导线插入夹持口。
10.所述上本体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以及下本体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0
°
到45
°
。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五金本体倾斜角度改善夹片对导线的夹持力以便得到更好的夹
持效果。
11.所述上夹片上端设有向上弯折的上本体第一折弯部,下夹片下端设有向下弯折的下本体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能够增加夹片自身的弹力,在导线插入或拔出时方便夹片产生弹性形变,也进一步对被夹持的导线产生更有力的夹持力。
12.上本体上端与上本体第一折弯部对应位置设有一个向下弯折的上本体第二折弯部,下本体下端与下本体第一折弯部对应位置设有一个向上弯折的下本体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与第一折弯部的弯折方向相反,能够使夹片产生更强的弹力和夹持力。
13.所述上本体第二折弯部上端设有上本体限位部,下本体第二折弯部下端设有下本体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壳体部件配合以便将五金件固定在壳体内。
14.所述夹片的数量和位置与导线插接孔的数量和位置对应,同排相邻夹片之间设有分割线,避免相邻夹片产生干涉。
15.所述压片包括分别与底片连接的上压片和下压片,所述上压片和下压片一方面能够与上本体和下本体对应,形成供导线插入的导向口,另一方面能够将上压片和下压片与壳体其他部件配合,便于五金件的固定安装。
16.所述上压片和下压片一端与底片连接,另一端在底片一侧靠拢形成压片开口,所述底片、上压片和下压片共同围成一个具有压片开口的压片腔。底片、上压片和下压片围成半包围式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固定安装五金件。
17.所述上压片和下压片一体成型,整体呈“c”字型。“c”字型结构设计简单,既方便同排相邻导线和上下导线电流的导通,又可以最大限度的简化结构,减少所占体积。
18.压片与底片连接处设有数量与位置与夹持口对应的凸舌,所述凸舌伸入五金本体的夹持口内。凸舌为导线的夹持提供了夹持平台,为导线的拔出降低了难度。
19.所述导线插接孔分上下两排设置,分别为上排导线插接孔和下排导线插接孔,导线插接孔向腔体延伸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二部段向腔体方向延伸有导向臂。导向臂一方面为五金件的安装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对五金件本体的支撑,另一方面为导线的插入提供了导向。
20.所述壳体上下两排导线插接孔之间设有能够容置于五金件压片腔的壳体凸块。壳体凸块与半包围结构的抵压片配合,便捷地实现对五金件的固定,而且在360
°
范围内实现了对五金件的定位。
21.所述壳体凸块与导向臂之间限定出第一夹槽。本结构巧妙地利用了壳体凸块与导向臂的位置关系,限定出第一夹槽,对五金件抵压片在水平和纵向上进行了限位,并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结构。
22.为了方便与盖体安装,所述壳体凸块靠近侧壁开口处的一端设有凸柱。
23.所述腔体内设有与所述壳体凸块同向延伸的壳体凸台,所述壳体凸台与壳体凸块位置相对,壳体凸台与壳体凸块之间形成用以对五金件连接片的第二夹槽。第二夹槽用以夹持五金件连接片,对连接片进一步限位。
24.为进一步简化结构并便于壳体与盖体的安装定位,所述壳体凸台为中空结构,所述盖体凸块设有盖体插孔。盖体凸台能够插入壳体凸台的中空结构同时壳体凸柱能够插入盖体插孔,以此将盖体与壳体安装在一起。
25.导线插接孔的第二部段伸入壳体的腔体内,上排导线插接孔的第二部段与顶板之
间以及下排导线插接孔的第二部段与底板之间限定出第三夹槽。第三夹槽利用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设置,简化了产品结构,并实现了对五金件上本体限位部和下本体限位部的限位。
26.所述壳体包括底板、顶板、前挡板、后挡板和侧板,其中一个侧板设有侧壁凸筋,所述侧壁凸筋与导线插接孔第二部段以及导向臂之间限定出侧壁夹槽。侧壁凸筋和侧壁夹槽的设置对五金件端部结构进行了限位,侧壁凸筋还能够阻止五金件向前位移,进一步加强了五金件安装的稳定性,确保在导线插入时不会因强大的推力而偏移。
27.所述壳体包括底板、顶板、前挡板、后挡板和侧板,其中一个侧板设有侧壁开口,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用以封盖侧壁开口的盖体。侧壁开口和盖体结构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结构,而且还方便了五金件的安装,只需将五金件插入壳体腔体内即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8.所述盖体包括盖体本体、设于盖体本体上下端的盖体上侧面和盖体下侧面,盖体本体上设有用以限定五金件的盖体凸块和盖体凸台,盖体凸块和盖体凸台位置相对并形成盖体第一限位槽。与壳体凸台和壳体凸块结构对应,共同对对连接片进一步限位。
29.盖体上侧面和盖体下侧面的后端分别设有折边并与盖体上侧面和盖体下侧面形成盖体第二限位槽。通过盖体上侧面的折边形成限位槽,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对五金件限位部结构的限位。
30.所述壳体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其中一个侧板设有侧壁开口,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用以封盖侧壁开口的盖体,所述盖体包括盖体本体,盖体本体上设有用以限定五金件的盖体凸块和盖体凸台,盖体凸块和盖体凸台位置相对并形成盖体第一限位槽,所述盖体凸台能够伸入所述壳体凸台内。将盖体凸台伸入中空的壳体凸台内,既实现了对五金件的定位,又起到了盖体与壳体的安装作用。
31.为了便于盖体与壳体的连接,所述盖体与壳体还设有定位安装部件,所述定位安装部件包括设于盖体上的第一定位柱和设于壳体上的第一定位孔;或者,所述定位安装部件包括设于壳体上的第一定位柱和设于盖体上的第一定位孔。
32.为便于惯常导线的插入情况,所述壳体包括底板、顶板,所述底板和/顶板的外表面上对应所述夹片位置设置有具有放大功能的放大功能区。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4.第一,本实用新型包括五金件、壳体和盖体,通过壳体侧壁开口和盖体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方便了五金件的安装,简化了产品结构和安装工艺,提供了生产效率。
35.第二,本实用新型对五金件结构进行了多处改进,比如夹片结构的改进、对五金本体的改进以及对抵压片半包围式结构的改进,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五金件夹片对导线的夹持作用,还兼顾了导线拔出的便捷性,能够在保证五金件性能的基础上反复多次使用,而且还进一步简化了五金件的结构,减少了体积设置。
36.第三,本实用新型对壳体进行了大幅度改进,通过利用不同部件的位置关系设置出更多的功能,使壳体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简化了壳体结构设置,进而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
37.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盖体改进,尤其是设置了盖体第一限位槽和盖体第二限位槽,对五金件端部的固定安装具有重要作用。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实用新型接线端子顶板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39.图2是本实用新型接线端子底板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40.图3是本实用新型接线端子俯视图;
41.图4是本实用新型去除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是接线端子去除五金件后在图3中c-c位置处的剖视图;
43.图6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7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8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上本体结构示意图;
46.图9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的侧视图;
4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的俯视图;
48.图11是本实用新型五金本体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盖五金本体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13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抵压片结构示意图;
51.图14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抵压片侧视图;
52.图15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抵压片另一面结构示意;
53.图16是本实用新型五金本体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54.图17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抵压片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55.图18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抵压片另一实施例横向侧视图;
56.图19是本实用新型五金本体与抵压片组合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57.图20是本实用新型盖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58.图21是本实用新型盖体背面结构示意图;
59.图22是本实用新型盖体剖视图;
60.图23是壳体与五金件组合后在图3中a-a位置的剖视图;
61.图24是壳体与五金件组合后在图3中b-b位置的剖视图;
62.图25是本实用新型壳体、五金件和盖体组合后在盖体与壳体重叠部分处的剖视图;
63.图26是本实用新型壳体、五金件、盖体和导线组合后的剖视图;
64.图27是本实用新型五金件角度示意图。
65.附图标记:
66.壳体1、底板11、第一夹槽171、第二夹槽172、第三夹槽173、顶板12、防滑纹121、前挡板13、壳体凸台131、间隙132、测试口134、后挡板14、左侧板15、右侧板16、侧壁凸筋161、侧壁夹槽162、腔体17、侧壁开口151、沉台152、导线插接孔140、第一部段141、第二部段142、导向臂143、壳体凸块145、凸柱146、凹位147、第一定位孔18、凹陷区域19、放大功能区1012
67.盖体2、盖体本体21、盖体凸块211、盖体插孔2111、盖体凸台212、盖体第一限位槽213、盖体上侧面22、折边221、盖体第二限位槽222、盖体前侧面23、盖体下侧面24、第一定位柱25
68.五金件3、五金本体31、上本体311、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111、上本体第二折弯部3112、上本体第三折弯部3113、上本体限位部3114、凹口3115、下本体312、下本体第一折弯
部3121、下本体第二折弯部3122、下本体第三折弯部3123、下本体限位部3124、连接片32、连接孔321、缺口322、夹片33、上夹片331、下夹片332、上夹持口341、下夹持口342、分割线35、抵压片36、底片361、上压片362、下压片363、压片开口364、压片腔365、上导向口366、下导向口367、凸舌368、连接柱369、铆爪360、导线4
具体实施方式
69.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第三”并不是对部件数量的限定,而是为了区分不同的部件名称,因此“第三”部件并不需要以“第一”、“第二”部件为基础而存在;实施例中提到的“向上”、“向下”不仅包括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包括斜上方或斜下方;实施例中提到的前、后、左、右是基于说明书附图为了表述的需要,并不构成对技术特征的限定;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70.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壳体1、盖体2和五金件3。所述壳体1整体呈长方体状,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成正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所述壳体1由底板11、顶板12、前挡板13、后挡板14、左侧板15和右侧板16围成,壳体1内部设有用以容置五金件3的腔体17,所述壳体1优选为一体成型设置,当然所述壳体1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部分插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而成。
71.如图4、图5所示,所述壳体1左侧板15设有与腔体17贯通的侧壁开口15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侧板15应做广义理解,作为一种极端手段,所述侧壁开口151可以与左侧板15同样大小,当侧壁开口151与左侧板15同样大小时,侧壁开口151即左侧板15。壳体1后挡板14设有若干能够与腔体17贯通的导线插接孔140,导线插接孔140的数量优选为2至16个,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导线插接孔140分为上下两排,每排沿壳体1后挡板14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导线插接孔140优选为近似于竖立的椭圆形,导线插接孔140从后挡板14向腔体17方向延伸,依次包括第一部段141和第二部段142,第一部段141设于后挡板14上并贯穿后挡板14的壁,第二部段142伸入腔体17内。所述第一部段141和第二部段142一体成型,从第一部段141到第二部段142导线插接孔140的口径逐渐缩小以便导线与五金件3的配合。每个导线插接孔140第二部段142向腔体17方向延伸出第三部段143,所述第三部段由两个左右排布的导向臂143构成,第三部段与第一部段141和第二部段142一体成型设置,相邻导线插接孔140的导向臂143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导向臂143呈尖角状“<”,两导向臂143之间的前端和上下端为开口,其中前端开口朝向五金件夹片33,方便导向顶开夹片33。
72.如图6至图12所示,所述五金件3包括五金本体31和连接片32,所述五金本体31包括上本体311和下本体312,优选为一体化对称设置,上本体311和下本体312通过连接片32连接,所述上本体311向右上方倾斜延伸,所述下本体312向右下方倾斜延伸,上本体311、下本体312和连接片32一体成型,优选为上下对称结构,整体呈“〔”形,但本专利五金件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所述上本体31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以及下本体312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a和b的角度范围优选为20
°
到45
°

73.在此需要明确,本专利所述五金件3是由导电材料制作,但五金件3名称本身并非
是对五金件3材质的限定。
74.所述五金本体31上设有夹片33,所述夹片33包括上夹片331和下夹片332。所述夹片33呈条形或矩形,优选通过冲压工艺从五金本体31上冲压形成,夹片33一端五金本体3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设有凹口3115,且自由端与五金本体31连接片32形成夹持口。具体来说,上本体311上设有上夹片331,上夹片331上端与上本体311连接,下端为自由端,上夹片331下端与连接片32之间形成上夹持口341以便夹持裸露的导线4。同理,所述下本体312上设有下夹片332,下夹片332下端与下本体312连接,上端为自由端,下夹片332上端与连接片32之间形成下夹持口342以便夹持裸露的导线4。
75.如图9和图27所示,为了提高夹片对导线的加持力,防止导线脱离,所述上夹片331上端设有向上弯折的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311,所谓向上弯折是基于附图所示方位,既包括夹片的正上方,也包括夹片的斜上方,但附图方位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而是为了说明第一折弯部331的弯折方向。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111改变了夹片33的平面形状,使上夹片331能够产生更强的弹力。相应的,上本体311上端与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111对应位置设有一个向下弯折的上本体第二折弯部3112,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111和上本体第二折弯部3112的弯折方向相反,该结构既能够使上夹片331产生更强的夹持力,又能够防止五金本体发生形变。所述上本体第一折弯部3111的弯折角度c的范围优选为140
°
到160
°
,上本体第二折弯部3112的弯折角度d的范围优选为155
°
到175
°

76.同理,如图9和图27所示,所述下夹片332下端设有向下弯折的下本体第一弯折部3121,下本体312下端与下本体第一弯折部3121对应位置设有一个向上弯折的下本体第二弯折部3122,下本体第一弯折部3121和下本体第二弯折部3122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下本体第一弯折部3121的弯折角度e的范围优选为140
°
到160
°
,下本体第二弯折部3122的弯折角度f的范围优选为155
°
到175
°

77.所述上本体311上在上本体第二折弯部3112上端设有上本体第三折弯部3113,所述上本体第三折弯部3113斜向上延伸或水平延伸形成上本体限位部3114。所述下本体312上在下本体第二折弯部3121下端设有下本体第三折弯部3123,所述下本体第三折弯部3123斜向下延伸或水平延伸形成下本体限位部3124。
78.所述夹片33的数量与导线插接孔140的数量相同,并列排布于上本体311和下本体312上,每个夹片33的位置与导线插接孔140的位置对应。所述五金本体31上、相邻夹片33之间设有分割线35,所述分割线35从五金本体31端部延伸至靠近连接片32位置。
79.如图13到图15所示,为了增强接线端子的导通率,提高接触效果,所述五金件3还包括抵压片36,抵压片36与连接片32固定连接,通过铆接或焊接、卡接等方式与连接片32固定连接。就本实施例而言,所述连接片上设有若干连接孔321,所述抵压片36上与连接孔321对应位置设有连接柱369,所述连接柱369穿过连接孔321并将连接片32和抵压片36固定在一起。
80.如图16至图19所示,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所述抵压片36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可以设置翻边形成是铆爪360,对应的,所述连接片32与铆爪360对应位置设有缺口322以便铆爪360通过缺口322将抵压片36和连接片32固定在一起。
81.所述抵压片36包括底片361和压片,优选为一体化对称设置,所述压片包括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所述底片361为平直结构,上压片362与底片361上端连接,下压片363与底
片361下端连接,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均向导向插接孔140方向延伸,而且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的尾端相互靠近并形成压片开口364,底片361、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优选为一体成型,整体呈“c”字型,底片361、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共同围成一个具有压片开口364的压片腔365。
82.所述压片与底片361连接处设有数量与位置与夹持口对应的凸舌368,所述凸舌368优选为平面结构,优选从抵压片上通过冲压工艺制备。当抵压片36与五金本体的连接片32固定连接后,所述凸舌368恰好能够伸入五金本体31的夹持口内,所述夹片33自由端与凸舌368平面之间用以夹持导线4裸露部分(即导电部分)。
83.所述上本体311与上压片362之间以及下本体312与下压片363之间形成上导向口366和下导向口367,方便将导线分别通过上导向口366和下导向口367伸入上夹持口341、下夹持口342。
84.如图23所示,所述五金件3被安装于壳体1的腔体17内,所述导线插接孔140在纵向上被分配成上下两排,分别为上导线插接孔和下导线插接孔,上导线插接孔和下导线插接孔之间,具体为上导线插接孔和下导线插接孔的导向臂之间设有能够容置于五金件压片腔365的壳体凸块145,所述壳体凸块145优选为锥形或“c”形,以便与压片腔365形状对应。所述壳体凸块145与导向臂143之间限定出第一夹槽171,当所述五金件3插入腔体17后,所述壳体凸块145将被置于压片腔365内,上压片362和下压片363被限位于第一夹槽171内。所述壳体凸块145沿壳体1横向方向延伸,壳体凸块145靠近侧壁开口的一端设有凸柱146。
85.所述腔体17内还设有与所述壳体凸块同向延伸的壳体凸台131,优选的,所述壳体凸台131设于壳体前挡板13上,所述壳体凸台131优选为中空的方形或矩形结构,壳体凸台131位置设于前挡板13中部,与壳体凸块145位置对应,所述壳体凸台131与壳体凸块145之间形成第二夹槽172,所述五金件的连接片32和抵压片36的底片361被限定在第二夹槽172内。所述壳体凸台131限定了五金件3向前的位移,而第一夹槽171限定了五金件压片向后和/或纵向上的位移。
86.所述导线插接孔140的第二部段141伸入壳体1的腔体17内,上排导线插接孔140的第二部段141与顶板12之间以及下排导线插接孔140的第二部段141与底板11之间限定出第三夹槽173,所述五金件上本体限位部3114和下本体限位部3124分别被限定在位于顶板12位置和底板11位置的第三夹槽173内。所述第三限位曹173限定了上本体限位部3114和下本体限位部3124向后和/或纵向上的位移。
87.进一步的,所述右侧板16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侧壁凸筋161,所述侧壁凸筋161与导线插接孔140第二部段142以及导向臂143之间限定出侧壁夹槽162,当所述五金件插入壳体的腔体17内,五金件的右端将抵靠于壳体右侧板16,五金件五金本体31的一部分将被限定在侧壁夹槽162内。
88.如图20到图23所示,所述盖体2包括盖体本体21、盖体上侧面22、盖体前侧面23和盖体下侧面24,其中盖体上侧面22、盖体前侧面23和盖体下侧面24分别设于盖体本体21的上端、前端和下端,围成一个u形槽体结构。
89.所述盖体本体21中部设有能够容置于五金件压片腔365的盖体凸块211,盖体凸块211的位置和结构与壳体凸块145对应,优选为锥形或“c”形,所述盖体凸块211端部设有能够与壳体凸块145上的凸柱146插接的盖体插孔2111。所述盖体本体21还设有盖体凸台212,
盖体凸台212同样为方形或矩形,其位置与壳体凸台131位置对应,且盖体凸台212小于壳体凸台131并能够伸入中空的壳体凸台131内,起到限位和固定作用。所述盖体凸块211与盖体凸台212之间形成盖体第一限位槽213,用以对五金件连接片32和抵压片36进行限位。
90.所述盖体上侧面22和盖体下侧面24的前端分别与盖体前侧面23上下端连接,盖体上侧面22和盖体下侧面24的后端分别设有折边221并与盖体上侧面22和盖体下侧面24形成盖体第二限位槽222,用以容纳并限定五金件上本体限位部3114和下本体限位部3124。
91.如图4至图5所示,安装时,将所述盖体2的盖体上侧面22、盖体前侧面23和盖体下侧面24插入壳体1侧壁开口151。为了便于安装并加强安装的牢固性,所述盖体2与壳体1还设有定位安装部件,所述定位安装部件包括设于盖体1上的第一定位柱25和设于壳体1上的第一定位孔18。所述定位孔18设于壳体左侧板15上,优选的,所述左侧板15靠近侧壁开口151处设有一个向壳体腔体17方向凹陷的沉台152,所述第一定位孔18设于该沉台152上。所述沉台152自左侧板15向内的凹陷深度大致与盖体本体厚度相同。当然,可以容易想到,所述第一定位柱25和第一定位孔18的位置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一定位柱25也可以设置所述沉台152上,所述第一定位孔也可以设置在盖体2上。
92.为了进一步限定所述盖体2插入壳体1腔体17的深度,也为了给盖体上侧面22、盖体前侧面23和盖体下侧面24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的底板11、顶板12和前挡板13中的任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内壁上设有凹陷区域19,这些凹陷区域19为盖体1的插入提供了安装空间。所述壳体凸台131在靠近侧壁开口151端位置与前挡板13之间设有间隙132以便盖体前侧面23插入。
93.如图24至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五金件3通过侧壁开口151安装于壳体1腔体17内,然后通过盖体2封闭所述侧壁开口151。所述五金件3在第一夹槽171、第二夹槽172、第三夹槽173、侧壁夹槽162、盖体第一限位槽213和盖体第二限位槽222等部件的作用下被牢固地限位在壳体1和盖体2共同限定的空间内。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要连接的导线4的裸露部分(即导电部分)通过导线插接孔140的第一部段141、第二部段142和导向臂143部分顶开五金件的夹片33,所述导线裸露部分被夹持在上夹持口341或下夹持口342内,当导线4向外抽出时将受到夹片33所产生的夹持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导线被抽出,这种夹持力主要由夹片33的弹力产生,而夹片33的倾斜角度,尤其是夹片33与导线之间的角度将会影响夹持力的大小。
94.将不同的导线插入并排设置的不同的导线插接孔140内便通过五金件实现了不同导线的电路导通。
95.为了方便观察导线的连接情况,所述壳体1采用透明塑料材质制作,底板11和/顶板12的外表面上对应五金件3的每个夹片33位置设置有具有放大功能的放大功能区。所述放大功能区可以通过曲面设置实现,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底板11和/顶板12采用波浪形结构,在五金件的每个夹片33对应的壳体外表面,具体来说可以是底板11和/或顶板12的外表面设有与导线插接孔140延伸方向一致的凸条,凸条优选为圆弧设计,凸条的厚度将大于底板11和/或顶板12的其他区域。
96.所述壳体底板11和顶板12靠近导线插接孔140处为波浪形设计,上下排导线插接孔140之间设有凹位147,该结构设置能够在保持导线插接孔140孔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壳体厚度。
97.优选的,所述壳体1底板11和顶板12前端为斜面,后端为平面,所述平面部分设有防滑纹121,所述防滑纹121沿导线插接孔140排列方向延伸。
98.所述壳体1前挡板13的一端设有测试口134,所述测试口134与腔体17连通,通过测试口134可以与五金件2电连接。
9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