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8829发布日期:2021-09-15 08:3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可移动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目前,可移动平台(例如无人飞行器、车辆等)通常采用电池为其供电。其中,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连接在电池本体上的电池连接器,电池连接器与可移动平台的电连接接口插接。在现有技术中,电池连接器是刚性固定在电池本体上的,但是这种固定方式至少会存在如下问题:
3.(1)、可移动平台在移动时自身会产生较大的振动,由于电池连接器与电池本体刚性固定,而电池本体一般又是固定安装于可移动平台上的,因此,电池连接器会随着可移动平台的振动发生晃动,这样会导致电池连接器与可移动平台的电连接接口的接触导通部位之间出现缝隙,造成接触不良,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接触导通部位烧毁的情况,从而使可移动平台无法正常使用(例如会导致无人飞行器空中炸机);
4.(2)、一些可移动平台在移动时会进行较大的机动动作,瞬时的甩出力很大,为了保证电池连接器不会被瞬时的甩出力甩出造成断电,电池连接器与可移动平台的电连接接口之间需要较大的插拔力。由于电池连接器与电池本体刚性固定,用户只能通过插拔电池时顺便把电池连接器带出,若电池连接器的插拔力较大容易导致用户的电池插拔体验较差;
5.(3)、由于电池连接器与电池本体刚性固定,为了保证电池整体插入可移动平台后电池连接器也能够准确地与电连接接口配合,对电池与可移动平台之间的配合精度、电池连接器与电池本体之间的安装精度的要求较高。因此,量产的生产不良率也会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及可移动平台。
7.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本体,用于安装在被供电设备上,其中,被供电设备设有电池仓,电池仓内具有电连接配合部,电池本体能够插入至电池仓内;柔性连接结构,包括基体、电连接部以及柔性传输线,其中,电连接部用于与电连接配合部插接配合以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电连接部通过柔性传输线与电池本体电性连接,基体分别与电连接部和电池本体机械连接,基体包括用于支撑柔性传输线的柔性部,柔性部至少位于电连接部与电池本体之间,并且使电连接部与电池本体能够相对运动。
8.进一步地,电连接部包括电源正极连接部、电源负极连接部以及通信信号连接部,电源正极连接部和电源负极连接部分别用于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源连接器插接,通信信号连接部用于传输电池的状态信息;和/或,电连接部还包括用于检测电池是否在位的信号检测连接部。
9.进一步地,基体均呈柔性,以使基体的整体形成柔性部;或者,基体还包括刚性部,刚性部连接在柔性部的一侧,电连接部或电池本体与刚性部机械连接;或者,基体还包括两
个刚性部,两个刚性部连接在柔性部相对的两侧,电连接部和电池本体分别与两个刚性部机械连接。
10.进一步地,柔性传输线位于电池本体的外部的部分完全被包裹在基体内;和/或,柔性传输线的至少部分被包裹在基体内,电连接部、柔性传输线以及基体为一体结构;和/或,基体内具有走线腔和与走线腔连通的开口,电连接部用于与柔性传输线电性连接的一侧位于走线腔内,柔性传输线的一端由开口进入走线腔并与电连接部电性连接,另一端位于基体的外部并用于与电池本体电性连接。
11.进一步地,柔性连接结构设置在电池本体靠近电池仓的进口的一侧;和/或,柔性连接结构能够具有与电池本体相贴合的贴合状态。
12.进一步地,还包括:锁定结构,与柔性连接结构和电池本体相配合,以将柔性连接结构锁定在与电池本体相贴合的贴合状态。
13.进一步地,锁定结构包括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卡接部设置在柔性连接结构上,卡接配合部设置在电池本体上,当柔性连接结构处于贴合状态时,卡接部与卡接配合部卡接配合。
14.进一步地,电池本体安装至被供电设备上且电连接部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后,柔性连接结构处于与电池本体相贴合的贴合状态。
15.进一步地,电连接部在柔性连接结构处于贴合状态时的朝向为其插接方向,该插接方向与电池本体插入被供电设备的电池仓的插入方向相同;和/或,当柔性连接结构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本体靠近电池仓的进口的一侧,并且电连接部沿电池本体的径向凸出于电池本体。
16.进一步地,电池本体具有收容部,当柔性连接结构处于与电池本体相贴合的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收容部内,以使该部分柔性连接结构与电池本体位于收容部周围的外表面平齐或低于电池本体位于收容部周围的外表面。
17.进一步地,电池本体包括壳体和电芯组件,壳体具有容置腔,电芯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壳体上具有用于连通容置腔和壳体外部的连通部,基体与壳体和/或电芯组件机械连接,柔性传输线由连通部伸入至容置腔内并与电芯组件电性连接。
18.进一步地,还包括: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插接部设置在基体上,插接配合部设置在壳体和/或电芯组件上,插接部与插接配合部插接配合。
19.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其内部共同形成容置腔,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容置槽,容置槽连通第一壳体的内部与外部,并且容置槽的槽口朝向第二壳体设置,基体设有压接部,压接部由容置槽伸入至第一壳体的内部,第二壳体设有压接配合部,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压接配合部对应于容置槽并能够压紧压接部。
20.进一步地,压接配合部沿朝向第一壳体的方向凸出设置,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压接配合部的至少部分由槽口插入至容置槽内,该部分压接配合部与容置槽的槽壁共同围成连通部,压接配合部在容置槽内和/或第一壳体的内部压紧压接部。
21.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其内部共同形成容置腔,连通部位于第一壳体上,基体设有压接部,压接部由连通部伸入至第一壳体的内部,第二壳体包括压接配合部,压接配合部沿朝向第一壳体的方向凸出设置,当第一壳
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压接配合部在第一壳体的内部或外部压紧压接部。
22.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用于在压接配合部与压接部压接时对两者进行定位;和/或,防脱结构,防脱结构用于防止压接部由第一壳体的内部向外脱出;和/或,导向组件,包括导向部和导向配合部,导向部设置在压接配合部上,导向配合部设置在第一壳体上,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时,导向部与导向配合部滑动配合;和/或,第二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用于对压接部与电芯组件和/或壳体之间进行安装定位。
23.进一步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与电芯电性连接的电路板,电池本体还包括:操作结构,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电路板相配合,以至少用于控制电池的开关或控制用于将柔性连接结构锁定在贴合状态的锁定结构的开关;和/或,指示灯,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电路板相配合,以至少用于指示电池的电量或是否处于充电状态;和/或,电池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用于给电池提供支撑力。
24.进一步地,电池本体包括壳体和电芯组件,壳体具有容置腔,电芯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壳体上具有第一散热部,第一散热部至少用于对容置腔内的电芯组件进行散热;和/或,柔性传输线的至少部分被包裹在基体内,基体上具有第二散热部,第二散热部用于对被包裹在基体内的柔性传输线进行散热。第二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机身和上述的电池,机身设有电池仓,电池仓内具有电连接配合部,电池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电池本体能够插入至电池仓内,电连接部与电连接配合部插接配合。
25.进一步地,可移动平台为无人飞行器、车辆或者机器人。
26.与电连接部和电池本体机械连接的基体包括柔性部,并且通过该柔性部的变形能够允许电连接部与电池本体发生相对运动。由于柔性部的变形可以是沿各个方向的变形,因此,电连接部也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发生相对运动。
27.当电池本体发生晃动时,由于电连接部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发生相对运动,无论电池本体沿何种方向发生晃动,均不会影响到电连接部与被供电设备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电连接部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的位置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更不会因电池本体的晃动引起上述电性连接部位的烧毁,从而保证被供电设备的正常使用。
28.此外,由于电连接部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发生相对运动,这样对于电池与被供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精度、电连接部与电池本体之间的安装精度的要求不高,能适配尺寸公差更广的被供电设备,有利于提高量产的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29.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1的电池的容置槽的放大示意图;
33.图5是图1的电池的压接配合部的放大示意图;
34.图6是图1的电池的第二壳体与电芯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35.图7是图1的电池的第二壳体、电芯组件及柔性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36.图8是图1的电池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图1的电池的侧视示意图;
38.图10是图1的电池的后视示意图;
39.图11是图1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相对于电池本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是图11的电池的主视示意图;
41.图13是图11的电池的侧视示意图;
42.图14是图11的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43.图15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6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45.图17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插接凸件与壳体装配过程示意图;
46.图18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7.图19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压接部与压接配合部的装配示意图;
48.图20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与电池仓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10、电池本体;11、收容部;12、壳体;121、连通部;122、第一壳体;1221、容置槽;123、第二壳体;124、压接配合部;125、第一散热部;126、导向槽;13、电芯组件;131、电芯;132、电路板;14、指示灯;141、显示部;142、光源;15、支撑结构;16、操作结构;
51.20、柔性连接结构;21、基体;211、柔性部;212、刚性部;213、走线腔;214、开口;215、第二散热部;22、电连接部;23、柔性传输线;
52.30、卡接凸起;41、插接凸件;42、插接槽;50、压接部;60、定位凹槽;70、防脱挡部;81、滑槽;82、滑块;
53.100、电池仓;101、电连接配合部;102、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5.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5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能够应用于各种被供电设备上,该被供电设备自身存在会产生振动的情况。例如,被供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车辆、机器人等可移动平台。
57.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与电池本体10相贴合的贴合状态。图2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
图1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2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设于第一壳体122上的容置槽1221的放大示意图,其中,还示出了滑槽81。图5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设于第二壳体123上的压接配合部124的放大示意图,其中,还示出了卡接凸起30、滑块82及第一散热部125。图6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第二壳体123与电芯组件13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在图6的基础上装配柔性连接结构20后的结构示意图。8示出了图1的电池装配完整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侧视和后视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20相对于电池本体10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至图14分别示出了图11的电池的主视、侧视以及俯视示意图。
58.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0和柔性连接结构20。电池本体10用于安装在被供电设备上。当被供电设备自身产生振动时,电池本体10可能会随着被供电设备的振动发生晃动。柔性连接结构20包括基体21、电连接部22以及柔性传输线23。其中,电连接部22用于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电连接部22通过柔性传输线23与电池本体10电性连接。基体21分别与电连接部22和电池本体10机械连接。基体21包括柔性部。柔性部至少位于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之间,并且使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能够相对运动。
59.与电连接部22和电池本体10机械连接的基体21包括柔性部,并且通过该柔性部的变形能够允许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柔性部的设置位置需要满足一定要求才可实现使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能够相对运动。具体地,设基体21与电连接部22机械连接的部位的中心位置为第一连接点,设基体21与电池本体10机械连接的部位的中心位置为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一参考线,设第二参考线与第一参考线不平行。柔性部至少部分与第二参考线重合,基体21与第二参考线重合的位置由该部分柔性部构成,不存在刚性结构,从而使得柔性部变形时能够允许柔性部两侧的结构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由于柔性部的变形可以是沿各个方向的变形,因此,电连接部22也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例如,柔性连接结构20可在柔性部处进行弯折;或者,电连接部22相对于电池本体10扭转、摇摆等,从而方便与被供电设备连接。
60.当电池本体10发生晃动时,由于电连接部22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无论电池本体10沿何种方向发生晃动,均不会影响到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的位置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更不会因电池本体10的晃动引起上述电性连接部位的烧毁,从而保证被供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当被供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上述电池可有效地减少炸机的几率。
61.此外,由于电连接部22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这样对于电池与被供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精度、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之间的安装精度的要求不高,能适配尺寸公差更广的被供电设备,有利于提高量产的生产良率。
62.如图10、图11以及图1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部22包括电源正极连接部、电源负极连接部以及通信信号连接部。电源正极连接部和电源负极连接部分别用于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源连接器插接,通信信号连接部用于传输电池的状态信息。此外,电连接部22还包括用于检测电池是否在位的信号检测连接部。
63.为了保证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源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特别是在一
些会进行较大的机动动作的被供电设备上,为了防止电连接部22被瞬时的甩出力甩出造成断电,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源连接器之间需要具有较大的插拔力。由于电连接部22可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也就是说,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的相对位置可变,这样可以使对电连接部22的插拔动作和对电池本体10的拆装动作分开进行,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其中,电池本体10与被供电设备的安装方式可以为插拔式,也可以为其他如卡接等方式。以电池本体10与被供电设备为插拔式为例,若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源连接器之间插拔力较大,用户可以先插拔电连接部22再插拔电池本体10,或者,先插拔电池本体10再插拔电连接部22。
64.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部用于支撑柔性传输线23,这样可以使基体21与柔性传输线23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部也可以与柔性传输线23相互独立设置。优选地,在图1至图1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基体21均呈柔性,以使基体21的整体形成柔性部,这样可以使基体21整体形成“软线”,能够进行较大程度的弯折、扭转、摇摆等变形,从而使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能够相对运动的范围尽量地大,即使电池本体10随着被供电设备发生较大幅度的晃动,也可以使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保持紧密的电性连接。
65.可以理解地,柔性部的结构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任何能够实现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相对运动的形式。图15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基体21还包括两个刚性部212,两个刚性部212连接在柔性部211相对的两侧,电连接部22和电池本体10分别与两个刚性部212机械连接。基体21位于两个刚性部212之间的部分全部形成柔性部211。当柔性部211发生变形时,两个刚性部212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从而使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能够相对运动。此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刚性部212连接在柔性部211的一侧,电连接部22或电池本体10与刚性部212机械连接。具体地,可以是电连接部22和电池本体10中的一个与刚性部212机械连接,另一个与柔性部211机械连接,这样也能够允许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
66.如图1至图3、图11、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传输线23的至少部分被包裹在基体21内,从而使柔性传输线23与基体21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可以通过基体21对柔性传输线23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柔性传输线23位于电池本体10的外部的部分完全被包裹在基体21内。如图2和图3所示,柔性传输线23的一端外露于基体21,其余部分均被包裹在基体21内,柔性传输线23的另一端与位于基体21远离柔性传输线23外露端的一侧的电连接部22连接。如图1、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当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池本体10连接后,柔性传输线23外露于基体21的部分被完全置于电池本体10内。采用上述方式,无论柔性连接结构20相对于电池本体10怎样动作,柔性传输线23均不会露出来,从而增强对柔性传输线23的保护作用。
67.需要说明的是,柔性传输线23与基体2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传输线23可以采用其他不影响柔性连接结构20动作的方式与基体21进行配合。例如,柔性传输线23位于电池本体10的外部的部分中的一段被包裹在基体21内,柔性传输线23处于被包裹在基体21内的柔性传输线23与电池本体10之间的部分仍然存在外露于基体21和电池本体10的情况;或者,柔性传输线23与电连接部22连接的端部被包裹在基体21内,其余部分均位于基体21的外部。
68.特别地,电连接部22、柔性传输线23以及基体21为一体结构,从而使这些结构结合更加紧密。柔性传输线23被包裹在基体21内的部分与基体21之间相对固定,柔性传输线23能够随着基体21由于柔性部的变形而发生的动作(例如弯折、扭转、摇摆等)一同动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注塑将柔性材料与电连接部22和至少部分柔性传输线23相结合,以在柔性材料形成基体21的同时,使电连接部22、柔性传输线23以及基体21形成一体结构。其中,柔性材料包括橡胶、硅胶和柔性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当然,电连接部22、柔性传输线23以及基体21形成一体结构的制造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如粘接等其它方式将电连接部22、柔性传输线23以及基体21连接成为一体结构。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正,柔性传输线23与基体21也可以设置为分体结构,柔性传输线23与基体21之间也可以能够存在相对运动。
69.图16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柔性连接结构2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如图16所示,基体21内具有走线腔213和与走线腔213连通的开口214。电连接部22用于与柔性传输线23电性连接的一侧位于走线腔213内。柔性传输线23的一端由开口214进入走线腔213并与电连接部22电性连接,另一端位于基体21的外部并用于与电池本体10电性连接。其中,柔性传输线23与开口214和/或走线腔213的内壁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甚至可以不连接。当柔性传输线23与开口214、走线腔213的内壁中的至少一处固定连接时,基体21能够对柔性传输线23起到支撑作用;当柔性传输线23与开口214、走线腔213的内壁均不连接时,柔性传输线23可以相对于基体21发生例如窜动等运动,虽然这样会使柔性传输线23与基体21结合不够紧密,但是也不影响柔性连接结构20发生弯折、扭转、摇摆等动作。
70.图20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与被供电设备的电池仓100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如图20所示,被供电设备设有电池仓100,电池仓100内具有电连接配合部101。当需要将电池装配于被供电设备上为其供电时,将电池本体10插入至电池仓100内,电连接部22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配合。当然,被供电设备上与电池相配合的部位不限于设置电池仓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池安装于被供电设备的外表面等合理的部位,可以设置凹入部用于容纳部分电池本体10,也可以不设置凹入部,此时电池装配至被供电设备上后是处于凸出于被供电设备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电池本体10与电池仓100和/或被供电设备的其他部位之间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粘接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电池本体10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导向槽126,电池仓100的内壁上同样设有与导向槽126相配合的导向滑块,从而便于电池本体10插入电池仓100内。
71.在图1、图2、图8至图14以及图20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结构20设置在电池本体10与电池仓100装配完成后靠近电池仓100的进口102的一侧。当电池本体10插入至电池仓100内后(图20中箭头示出插入方向),电池本体10的一侧能够透过进口102外露出来,柔性连接结构20设置在电池本体10的这一侧上。在上述柔性连接结构20的设置方式的前提下,电池仓100的主要用于容纳电池本体10的部分可以被设计为径向尺寸与电池本体10的径向尺寸相适配,从而使电池本体10与电池仓100的配合更加紧密。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结构20也可以设置在电池本体10的其他位置。例如,柔性连接结构20位于电池本体10的侧方,此时需要对电池仓100的电连接配合部101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如电连接配合部101设置在电池仓100的侧壁上且朝向电池仓100
的内部,或者,电连接配合部101设置在电池仓100的侧壁的台阶上且朝向电池仓100的进口102),从而使电池的电连接部22能够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配合。再例如,柔性连接结构20的基体21与电池本体10机械连接的位置设于电池本体10侧方,而电连接部22则位于电池本体10正面(即靠近电池仓100的进口102的一侧)。
72.如图1、图8至图10以及图20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结构20能够具有与电池本体10相贴合的贴合状态。一方面,当电池处于自由放置状态或脱离于被供电设备的携带、运输等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池本体10相贴合,从而使电池整体更加紧凑,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收纳、携带和运输;另一方面,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安装至被供电设备上且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后,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上述贴合状态,此时可以使电池外露于被供电设备的部分的外观更加美观,并且电池也占用较小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池本体10安装至被供电设备上且电连接部22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后,柔性连接结构20的部分也可以与电池本体1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73.优选地,如图20所示,电连接部22在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的朝向为其插接方向,该插接方向与电池本体10插入被供电设备的电池仓100的插入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相同,从而使电池本体10安装至电池仓100且电连接部22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后柔性连接结构20不会处于扭转状态,从而有利于外观的美观性和占用空间的减小。此时,柔性连接结构20的柔性部可以处于自然未发生变形的状态,也可以处于弯折变形的状态。
74.进一步地,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本体10靠近电池仓100的进口102的一侧,并且电连接部22沿电池本体10的径向凸出于电池本体10,这样可以防止电池本体10和电池仓100的插接与电连接部22和电连接配合部101的插接相互影响,更加便于电池的装配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电连接部22相对于电池本体10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电连接部22或柔性连接结构20整体设计为处于贴合状态时内嵌于电池本体10外表面上的凹槽中,此时电连接部22并不凸出于电池本体10,当电连接部22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时,电连接部22仍可保持在上述不凸出于电池本体10的状态,或者,将电连接部22拉出至凸出于电池本体10的状态后再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
7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锁定结构,锁定结构与柔性连接结构20和电池本体10相配合,以将柔性连接结构20锁定在贴合状态。锁定结构可以为任何能够将柔性连接结构20锁定在贴合状态的结构。例如,锁定结构包括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卡接部设置在柔性连接结构20上,卡接配合部设置在电池本体10上,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卡接部与卡接配合部卡接配合;或者,锁定结构包括紧固件和设置于柔性连接结构20和电池本体10上的连接孔,通过紧固件穿设在连接孔并与其固定连接来实现对于柔性连接结构20的锁定。
76.在图3、图5至图8、图11以及图1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锁定结构包括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均为卡接凸起30。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两个卡接凸起30在柔性连接结构20能够背离电池本体10运动的方向上进行卡接配合,以防止柔性连接结构20相对于电池本体10打开。其中,“背离电池本体10运动的方向”指的是柔性连接结构20由图1所示的贴合状态运动至图11所示的打开状态的方向,因此,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上的卡接凸起30应卡接于电池本体10上的卡接凸起30
的内侧。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也可以一个为卡接凸起,另一个为卡接槽,卡接凸起能够卡入卡接槽内,从而实现卡接。需要说明的是,图11至图14示出了柔性连接结构20相对于电池本体10打开时的状态,其主要目的在于表明柔性连接结构20是至少部分柔软且能够弯折,并不代表电池在实际应用时柔性连接结构20会位于图中示出的具体打开的具体位置,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结构20确实也能够弯折至图11至图14示出的具体位置。
77.如图1、图8、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具有收容部11,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的至少部分位于收容部11内,以使该部分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池本体10位于收容部11周围的外表面平齐或低于电池本体10位于收容部11周围的外表面,从而使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电池的外观更加美观,并且尽量较小此时电池整体的占用空间。优选地,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池本体10贴合接触的部分均位于收容部11内。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的电连接部22及基体21与其连接的部位位于收容部11的外部,其余部分均位于收容部11内。需要注意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收容部11,当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柔性连接结构20可以部分或全部贴合于电池本体10的外表面即可。
78.图17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插接凸件41与壳体12装配过程示意图。
79.如图1、图2、图7以及图1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包括壳体12和电芯组件13。壳体12具有容置腔,电芯组件13设置在容置腔内。壳体12上具有用于连通容置腔和壳体12外部的连通部121。基体21与壳体12和/或电芯组件13机械连接。柔性传输线23由连通部121伸入至容置腔内并与电芯组件13电性连接。其中,基体21与壳体12和/或电芯组件13可以为多种机械连接方式,例如,电池还包括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插接部设置在基体21上,插接配合部设置在壳体12和/或电芯组件13上,插接部与插接配合部插接配合。当然,基体21与壳体12和/或电芯组件13也可以采用卡接、粘接、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等方式。
80.如图2、图3、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配合部设置在电芯组件13上,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中的一个为插接凸件41,另一个为插接槽42,插接凸件41穿过连通部121并插入插接槽42内。具体到上述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插接凸件41连接在基体21上,插接槽42设置在电芯组件13的电路板132上,通过插接凸件41与插接槽42的插接配合使基体21与电芯组件13机械连接。
81.可以理解地,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的设置位置及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接配合部可以设置在壳体12上,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例如,插接配合部设置在壳体12上,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中的一个为插接凸件41,另一个为插接槽42。其中,插接配合部位于壳体12的外侧,插接凸件插入插接槽内;或者,插接配合部设置在壳体12上且位于容置腔内,插接凸件穿过连通部121并插入插接槽内。此外,在图1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插接部为插接凸件41,壳体12上的连通部121的至少部分形成插接槽42,插接凸件41插入插接槽42(即至少部分连通部121)内。优选地,插接凸件41的形状与连通部121的形状相适配,插接凸件41呈中空状以便于避让柔性传输线23,插接凸件41与连通部121直接插接配合。
82.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包括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
123,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后其内部共同形成容置腔。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组成电池本体10的主体框架,电芯组件13是电池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电芯131和与电芯131电性连接的电路板132,柔性连接结构20靠近电路板132设置,柔性传输线23与电路板132电性连接,这样可以使柔性连接结构20尽量靠近电路板132,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当然,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路板132也可以分别对应于电芯组件13的不同侧面,此时将柔性传输线23伸入容置腔的部分设计得较长一些也可以实现与电路板132的电性连接。
83.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传输线23与电路板132也可以机械连接,例如两者之间除了电性连接外还进行焊接、卡接、粘接等机械固定连接,从而加强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芯组件13的连接牢固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基体21与电芯组件13机械连接,和/或,柔性传输线23与电芯组件13的其他部位进行连接配合而实现与电芯组件13的机械连接。
84.优选地,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23中的至少一个与电芯组件13机械连接,这样可以防止电芯组件13在壳体12内发生窜动。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结构20的柔性传输线23与电芯组件13的电路板13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芯组件13此时可看作是一个整体。电芯组件13的顶面和/或底面粘接有缓冲隔垫(如泡棉),通过缓冲隔垫再与相对应的第一壳体122和/或第二壳体123粘合。此后,将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23对接扣合,通过卡接、粘接、插接、焊接(如超声波焊接)等连接方式将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23固定连接,从而将柔性连接结构20与电芯组件13形成的整体固定。除此之外,还可以再通过螺钉与螺纹孔的配合加强固定,螺钉与螺纹孔的位置可以为多种。例如,螺钉与螺纹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23上;或者,螺钉与螺纹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22和电芯组件13上;或者,螺钉与螺纹孔分别位于第二壳体123和电芯组件13上。
85.如图2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2的侧壁上具有容置槽1221,容置槽1221连通第一壳体122的内部与外部,并且容置槽1221的槽口朝向第二壳体123设置。基体21设有压接部50,压接部50由容置槽1221伸入至第一壳体122的内部。第二壳体123设有压接配合部124。当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后,压接配合部124对应于容置槽1221并能够压紧压接部50,从而将基体21压紧,进而对柔性连接结构20起到固定作用。具体地,压接配合部124沿朝向第一壳体122的方向凸出设置。当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后,压接配合部124的至少部分由槽口插入至容置槽1221内,该部分压接配合部124与容置槽1221的槽壁共同围成连通部121。压接配合部124在容置槽1221内和/或第一壳体122的内部压紧压接部50。
86.当进行装配时,先将基体21及压接部50放置于容置槽1221处,再将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朝向第一壳体122凸出的压接配合部124插入至容置槽1221内,并最终压紧压接部50,压紧效果好,也易于装配,并且上述第一壳体122和第二壳体123的结构便于加工制造。当然,压接配合部124与压接部50的结构及配合方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容置槽1221,利用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时直接将压接部50夹紧,此时第二壳体123与压接部50配合的部位即为压接配合部124。
87.进一步地,如图2以及图5至图7所示,压接配合部124的外侧面呈内凹状,以在插入至容置槽1221内后形成用于收容柔性连接结构20位于壳体12外部的部分的收容部11。该收容部11用于在柔性连接结构20处于贴合状态时对其进行容置。
88.图19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压接部50与压接配合部124的装配示意图。如图19所述,在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部121位于第一壳体122上(即直接被加工在第一壳体122上)。基体21设有压接部50,压接部50由连通部121伸入至第一壳体122的内部。第二壳体123包括压接配合部124,压接配合部124沿朝向第一壳体122的方向凸出设置。当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后,压接配合部124在第一壳体122的内部压紧压接部50。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压接配合部124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22的外部压紧压接部50。
8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至图7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结构20既通过插接凸件41和插接槽42的插接与电芯组件13机械连接,也通过压接部50与第二壳体123的压接配合部124压接固定。其中,插接凸件41可以设置在压接部50上,也可以与压接部50相互独立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结构20也可以通过上述插接或压接方式中的一种与电池本体10之间实现机械连接。
9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用于在压接配合部124与压接部50压接时对两者进行定位,从而便于装配操作。第一定位结构的具体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凹槽60,定位凹槽60设置在压接配合部124和压接部50中的一个上。当压接配合部124与压接部50压接时,压接配合部124和压接部50中的另一个被定位至定位凹槽60内;或者,第一定位结构包括两个定位挡片,分别设于压接配合部124和压接部50上,两个定位挡片接触后实现定位。
9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防脱结构,防脱结构用于防止压接部50由第一壳体122的内部向外脱出。比如在用户打开柔性连接结构20时,防止用力过度将柔性连接结构20由电池本体10拉出。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挡部70为多个,多个防脱挡部70中的至少两个分别对应于压接部50的相对的两侧,从而增强防脱效果。
92.上述防脱结构的具体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在图2至图4以及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防脱结构包括防脱挡部70,防脱挡部70设置在基体21上并位于容置腔内,防脱挡部70朝向连通部121的边沿的外侧凸出以与壳体12的内壁抵接配合。优选地,防脱挡部70与压接部50相连接,压接配合部124也可以压紧部分防脱挡部70,从而对防脱挡部70起到加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防脱效果。
93.再例如,图18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壳体1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防脱结构包括防脱挡部70,防脱挡部70设置在壳体12上并位于壳体12的外部。防脱挡部70朝向连通部121的边沿的内侧凸出并抵挡在基体21的外表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图18中并未示出基体21,但是可以理解地,基体21的设置位置在收容部11和连通部121的位置处。
94.针对基体21与电池本体10机械连接的方式,除了上述各个结构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用于对压接部50与电芯组件13和/或壳体12之间进行安装定位。第二定位结构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件和定位孔,定位凸件和定位孔中的一个设置在压接部50上,另一个设置在电芯组件13或壳体12上,定位凸件伸入至定位孔中进行安装定位;或者,第二定位结构包括两个定位凸件,一个定位凸件设置在压接部50上,另一个定位凸件设置在电芯组件13或壳体12上,两个定位凸件相接触以进行安装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图3、图6以及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电
芯组件13上设有插接槽42,压接部50上设有插接凸件41,在此实施例中,插接凸件41与插接槽42插接连接。可以理解地,定位凸件和定位孔也可以为与上述插接凸件41和插接槽42相同的结构,不过定位凸件和定位孔之间可以插接也可以间隙配合。
95.如图2以及图4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导向部和导向配合部,导向部设置在压接配合部124上,导向配合部设置在第一壳体122上。当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对接时,导向部与导向配合部滑动配合,从而对压接配合部124起到导向作用,最终使压接配合部124能够顺利地与压接部50压接配合。导向部和导向配合部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何能够起到滑动导向作用的结构。例如,导向部和导向配合部中的一个为滑槽81,另一个为可在滑槽81内滑动的滑块82或滑轮。其中,滑块82可以呈沿第一壳体122与第二壳体123连线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点块状。
96.如图1、图2以及图8至图1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还包括操作结构16和/或指示灯14。其中,操作结构16设置在壳体12上并与电路板132相配合,以至少用于控制电池的开关或控制用于将柔性连接结构20锁定在贴合状态的锁定结构的开关。壳体12上的相应位置设有通孔以及用于遮盖该通孔的盖板,盖板通过卡接、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壳体12上。操作结构16可以为按键、旋钮等操作结构,通过卡接、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盖板上。指示灯14设置在壳体12上并与电路板132相配合,以至少用于指示电池的电量或是否处于充电状态。指示灯14包括显示部141和光源142,显示部141位于壳体12或盖板上,光源142通过热熔、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2或盖板上。
97.此外,电池本体10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15,支撑结构15用于给电池提供支撑力。当被供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电池为无人飞行器供电,支撑结构15可以为无人飞行器的着陆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15也可以由缓冲材料制成,此时除了支撑作用,还可以用于缓冲电池跌落时的冲击力。
98.如图1、图2、图5、图6以及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上具有第一散热部125,第一散热部125至少用于对容置腔内的电芯组件13进行散热。第一散热部125的具体结构和具体位置可以为多种。例如,第一散热部125为散热孔,该散热孔与壳体12内部的容置腔之间连通,从而至少使电芯组件13产生的热量能够顺利地散出;或者,第一散热部125为接触式传热部件,该接触式传热部件至少与电芯组件13接触以进行散热;此外,第一散热部125可以设置在壳体12的各个侧面上;或者,第一散热部125可以设置在收容部11上;或者,第一散热部125可以设置在用于装配操作结构16和/或指示灯14的盖板上。
99.如图11和图1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21上具有第二散热部215,第二散热部215用于对被包裹在基体21内的柔性传输线23进行散热。第二散热部215的具体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第二散热部215为散热孔,该散热孔与基体21的内部连通且对应于柔性传输线23的至少部分,从而使柔性传输线23产生的热量能够顺利地散出;或者,第二散热部215为接触式传热部件,该接触式传热部件与柔性传输线23接触以进行散热。
10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可移动平台可以为各种类型,例如,可移动平台可以为无人飞行器、车辆或者机器人。根据本技术的可移动平台的实施例包括机身和如上述的电池,电池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当可移动平台发生振动时,即使电池的电池本体10也随之发生晃动,由于电池的电连接部22可沿各个方向与电池本体10发生相对运动,电连接
部22与被供电设备电性连接的位置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更不会因电池本体10的晃动引起上述电性连接部位的烧毁,从而保证被供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当被供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上述电池可有效地减少炸机的几率。此外,这种电池对于电池与被供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精度、电连接部22与电池本体10之间的安装精度的要求不高,能适配尺寸公差更广的被供电设备,有利于提高量产的生产良率。
101.具体地,机身设有电池仓100,电池仓100内具有电连接配合部101,电池的电池本体10能够插入至电池仓100内,电连接部22与电连接配合部101插接配合。当然,机身上与电池相配合的部位不限于设置电池仓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池安装于机身的外表面等合理的部位,可以设置凹入部用于容纳部分电池本体10,也可以不设置凹入部,此时电池装配至机身上后是处于凸出于机身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电池本体10与电池仓100和/或机身的其他部位之间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粘接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此不再赘述。
102.对于本技术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10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