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08780发布日期:2021-10-19 23:1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导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用电产品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的导线连接装置,特别是一种被导线插入时能避免损坏的导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而言,导线连接装置主要用以将用电产品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使得用电产品通过电性连接装置能暂时性电性连接或永久性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
3.目前常见的导线连接装置基本构造有一壳体以及一导接单元,所述壳体呈现中空样态,并且,所述壳体具有一连通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插线孔,而所述导接单元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所述导接单元位于所述插线孔的一侧,借此,将一导线通过所述插线孔而穿入所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导线会挤压于所述导接单元,使所述导接单元能进行形变以夹固于所述导线,但是,当所述导接单元被所述导线挤压而产生形变时,所述导接单元会形成一作用于所述导线的弹性作用力,进而当所述导线通过所述插线孔而穿入所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导线容易因为所述弹性作用力而错位于所述导接单元,使所述导线无法被所述导接单元夹固,进而所述导线就必须重复插入至所述壳体的内部,让导接单元的结构样态会因为多次插拔而产生所述弹性作用力,致使所述导接单元会弹性疲乏而无法夹固于所述导线,导致所述导接单元无法再使用,相对缩短所述导线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4.其中,为了拉长所述导线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使得所述导线连接装置额外增设有一拨杆,而所述拨杆活动组装于所述壳体,让所述拨杆能相对所述壳体进行摆动以挤压于所述导接单元,借此,所述导线通过所述插线孔而穿入所述壳体的内部之前,所述拨杆先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摆动,让所述导接单元通过进行摆动的拨杆能产生形变,进而所述导线穿入于壳体时能确保被所述导接单元夹固,但是,当所述导接单元产生形变时,所述弹性作用力同时作用于所述拨杆,使得所述拨杆通过所述弹性作用力而会移回至一未挤压于所述导接单元的初始位置,为了避免所述拨杆在所述导线插入于所述壳体内部之前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用户必须持续推抵于所述拨杆来让所述拨杆停止移动,进而所述拨杆能持续挤压于所述导接单元,否则一旦用户松手,所述导接单元通过所述弹性作用力而会带动所述拨杆移回至所述初始位置,导致导线插入于壳体内部时仍有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拨杆连接于壳体的连接方式,使得拨杆相对于壳体进行摆动的过程中,拨杆还能同时相对于壳体进行直线移动。
6.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改良导接单元与拨杆两者的结构样态,使得导接单元被拨杆挤压而产生形变时,拨杆能无法相对于壳体进行移动,进而导接单元能保持在产生形变的状态,致使导线穿入至导线连接装置的过程中不会挤压于导接单元,让导线能确实被导接单元夹固,相对能降低导线连接装置损坏的机率。
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导线连接装置,包含:一壳体、一导接单元以及多个
拨杆,于此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多个插线孔,并于内部形成有一连通于所述插线孔的容置空间,使得多个导线能通过所述插线孔而穿入至容置空间的内部,然而,所述导接单元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部,并具有一能进行形变的弹簧钢片以及一能将所述多个导线相互导通的导电件,所述弹簧钢片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导电件的乘载板以及一从所述乘载板延伸形成的夹线部,所述导电件与乘载板两者其中之一延伸形成一卡抵块,而所述夹线部能将所述导线抵压接触于所述导电件,另外,多个拨杆活动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拨杆在所述容置空间内部设有一匹配所述卡抵块的卡抵凹陷以及一能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的作动凸轮,所述拨杆从一初始位置摆动至一启动位置的,所述作用轮廓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的表面会改变,使得所述拨杆同时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移动。
8.其中,当所述拨杆位于所述启动位置时,所述夹线部被所述拨杆挤压而产生形变,而所述卡抵块能插入至所述卡抵凹陷的内部。
9.于此实施例中,所述作动凸轮在不同的局部区域设为一靠近于所述卡抵凹陷的启动定位面以及一远离所述启动定位面的固定面,所述启动定位面与固定面两者分别位于所述作动凸轮的相对两侧,而当所述启动定位面与固定面两者都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时,所述拨杆停留在所述启动位置,其中,所述拨杆从所述启动位置摆动至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拨杆未挤压于所述弹簧钢片,使所述启动定位面面向于所述卡抵块,让所述卡抵块位于所述卡抵凹陷的外部,同时所述固定面没有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
10.另外,所述作动凸轮进一步具有一位于所述启动定位面与固定面两者之间的初始定位面以及一相邻于所述初始定位面一侧的第一推抵面,所述初始定位面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以让所述拨杆停留在所述初始位置,而所述第一推抵面靠近于所述卡抵凹陷,而在所述拨杆移动至所述启动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推抵面会推抵于所述卡抵块,使所述卡抵块进行形变,其中,所述初始定位面于远离所述第一推抵面的一侧设有一相邻于所述启动定位面的第二推抵面,当所述第一推抵面会推抵于所述卡抵块时,所述第二推抵面同时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而所述启动定位面与初始定位面两者没有接触于所述导接单元。
11.此外,当所述卡抵块能插入至所述卡抵凹陷的内部时,所述卡抵凹陷的至少两表面同时接触于所述卡抵块,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抵凹陷具有一靠近于所述作动凸轮的第一卡抵面以及一远离于所述作动凸轮的第二卡抵面,所述第一卡抵面与第二卡抵面两者之间设有一卡抵端面,而当所述卡抵块位于所述卡抵凹陷的内部时,所述第一卡抵面与卡抵端面两者同时接触于所述卡抵块的不同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卡抵面与第二卡抵面之间形成一间隔距离,所述间隔距离的距离长度大于所述卡抵块的厚度,进而当所述第一卡抵面与卡抵端面两者同时接触于所述卡抵块的不同侧面时,所述第二卡抵面没有接触于所述卡抵块。
12.再者,所述卡抵凹陷于远离所述卡抵端面设有一卡抵开口,而所述第二卡抵面将从所述卡抵开口朝向所述卡抵端面会逐渐靠近于所述第一卡抵面,使得所述第二卡抵面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抵面,进而所述卡抵凹陷呈现一从所述卡抵开口朝向所述卡抵端面渐缩的渐缩样态。
13.所述拨杆具有一设有所述卡抵凹陷与作用凸轮的连接臂以及一成形于所述连接臂的拨板,所述连接臂设有一止挡凸块,而所述止挡凸块于远离所述连接臂的一侧设有一停止面,而所述停止面能在所述拨杆移动至所述启动位置时能接触于所述壳体。
14.另外,所述停止面位于所述卡抵凹陷于远离所述作动凸轮的一侧,使得所述卡抵凹陷位于所述停止面与作动凸轮之间,其中,所述壳体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内部设有一远离于所述插线孔的导引面以及一相邻于所述导引面的抵靠面,而所述止挡凸块进一步设有一相邻于所述停止面的抵压面,所述抵压面接触于所述导引面,而所述停止面接触于所述抵靠面。
15.最后,所述夹线部的一侧设有多个让所述导线穿过的窗口,而所述夹线部的另一侧设有多个一对对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窗口的弹性区段,而所述弹性区段、窗口与插线口三者对齐排列以形成一第一直线样态,而所述卡抵块位于多个所述弹性区段之间,使得所述卡抵块与多个所述弹性区段两者对齐排列以形成一垂直于所述第一直线样态的第二垂直样态。
1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拨杆设有作动凸轮,使得拨杆相对于壳体进行摆动至启动位置的过程中,而作动凸轮还能改变接触于导接单元的区域位置,使拨杆能同时相对于壳体进行直线移动,此外,导接单元设有卡抵块,而拨杆则设有卡抵凹陷进而当拨杆位于启动位置,拨杆不但能挤压于夹线部,而卡抵块能穿入至卡抵凹陷的内部,让拨杆能持续位于启动位置,借此,当导接单元的夹线部被拨杆挤压而产生形变时,拨杆能持续位于启动位置以让弹簧钢片能保持在产生形变的状态,致使导线穿入至导线连接装置的过程中不会挤压于弹簧钢片,让弹簧钢片与导电件两者能确实夹固于导线,相对能降低导线连接装置损坏的机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线连接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线连接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19.图3为壳体的示意图;
20.图4为导接单元的分解图;
21.图5为插线孔、窗口与弹性区段排列而呈现第一直线样态的示意图;
22.图6为拨杆的剖视图;
23.图7为拨杆位于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24.图8a为拨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启动位置的示意图;
25.图8b为拨杆没有碰触到导引面的示意图;
26.图8c为拨杆碰触到导引面的示意图;
27.图9a为拨杆位于启动位置的示意图;
28.图9b为停止面接触到封盖的示意图;
29.图10为导线穿入至导线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30.图11为弹簧钢片与导电件共同夹固于导线的示意图;以及
31.图12本实用新型导线连接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

导线连接装置;10

壳体;11

容置壳;111

安装孔;112
‑ꢀ
插线孔;113

容置空间;12

封盖;121

检测通道;122

导引面;123

抵靠面;20
‑ꢀ
导接单元;21

弹簧钢片;211

乘载板;212

夹线部;212a

连接区段;212b

支撑区段;212c

弹性区段;212d

窗口;22

导电件;221

接触块;222

卡抵块;223
‑ꢀ
导引块;30

拨杆;31

拨板;32

连接臂;33

作动凸轮;331

作用轮廓;331a

第一推抵面;331b

启动定位面;331c

第二推抵面;331d

初始定位面;331e

固定面;331f

顶撑面;34

止挡凸块;341

停止面;342

抵压面;35

卡抵凹陷;351
‑ꢀ
卡抵端面;352

卡抵开口;353

第一卡抵面;354

第二卡抵面;354a

顶端;354b
‑ꢀ
底端;40

导线;a1

初始状态;a2

形变状态;h

间隔距离;s1

第一直线样态; s2

第二直线样态;s3

渐缩样态;p1

初始位置;p2

启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34.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导线连接装置1 主要由一壳体10、一导接单元20以及两拨杆30所构成,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壳体10具有一呈现中空样态的容置壳11以及一连接于容置壳11的封盖12,如图所示,容置壳11于靠近封盖12的一侧设有一安装孔111,而容置壳11于远离安装孔111的一侧设有两形状不同于安装孔111的插线孔112,并且,容置壳11的内部形成有一位于安装孔111与插线孔112之间的容置空间113,使得安装孔111通过容置空间113而连通于每一个插线孔112,然而,封盖12贯穿形成一检测通道121,其中,封盖12于靠近容置壳11的一侧设有一呈现弧形样态的导引面122与一呈现平整样态的抵靠面123,于此实施例中,封盖12组装于安装孔111,而当封盖12组装于安装孔111时,封盖12遮挡于安装孔111的局部区域,而安装孔111的剩余区域对位于检测信道121,使得检测通道121能连通于容置空间113,而导引面122与抵靠面123两者位于壳体10的内部,其中,导引面122远离于插线孔112。
35.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导接单元20能进行导电,并且,导接单元20具有一弹簧钢片21以及一导电件22两部分,其中,弹簧钢片21设有一组装于导电件22的乘载板211以及两垂直于乘载板211的夹线部212,每一个夹线部212 具有一平行于乘载板211的连接区段212a以及一成形于乘载板211的支撑区段 212b,连接区段212a的一端成形于支撑区段212b,而支撑区段212b垂直于连接区段212a,使得连接区段212a间隔排列于乘载板211,并且,连接区段212a 于远离支撑区段212b的一端延伸形成一能形变的弹性区段212c,其中,每一个夹线部212的支撑区段212b贯穿形成一窗口212d,而每一个夹线部212的弹性区段212c位于乘载板211与连接区段212a之间,于此实施例中,弹性区段212c 对位于窗口212d,并且,弹性区段212c于远离连接区段212a的一端接触于导电件22,如图所示,导电件22的一部分组装于乘载板211以设为一接触于弹簧钢片21的接触块221,而接触块221向外延伸形成三个呈现倾斜样态的卡抵块 222以及两个呈现水平样态的导引块223,三个卡抵块222与两个导引块223相互交错排列,使得每一个导引块223位于每两个卡抵块222之间,其中,每一个导引块223分别一对一穿设于其中一个窗口212d,于此实施例中,导接单元 20位于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内部,而当导接单元20位于容置空间113的内部时,其中一个夹线部212会对位于检测通道121,借此,用户能通过检测通道 121来检测导接单元20的导电功能是否正常,同时每一个夹线部212会同时一对一对位于壳体10的插线孔112与窗口212d,使得插线孔112、窗口212d与弹性区段212c依序进行直线排列而呈现一平行于x轴的第一直线样态s1(如图 5所示),另外,于此实施例中,每一个弹性区段212c一对一位于其中一个导引块223的上方,使得每一个弹性区段212c位于每两个卡抵块222之间,进而多个卡抵块与多个弹性区段对
齐排列以形成一垂直于第一直线样态s1的第二垂直样态s2(平行于y轴)。
36.请参阅图2与图6所示,每一个拨杆30具有具有一拨板31,而拨板31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连接臂32,每一个连接臂32朝向另一个连接臂32延伸形成一位于两连接臂32之间的作动凸轮33,其中,每一个连接臂32朝向从拨板31 朝向作动凸轮33的方向依序设有一靠近于拨板31的止挡凸块34以及一靠近于作动凸轮33的卡抵凹陷35,其中,止挡凸块34间隔排列于卡抵凹陷35,于此实施例中,止挡凸块34是从连接臂32向外延伸形成,而止挡凸块34于远离连接臂32的一侧设有一呈现平整样态的停止面341以及一相邻于停止面341的抵压面342,然而,卡抵凹陷3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抵端面351以及一间隔排列于卡抵端面351的卡抵开口352,而卡抵端面351的一侧设有一靠近于作动凸轮33的第一卡抵面353,而卡抵端面351于远离第一卡抵面353的一侧设有一远离于作动凸轮33的第二卡抵面354,其中,第一卡抵面353间隔排列于第二卡抵面354,使第一、二卡抵面353、354之间形成一间隔距离h,而间隔距离h的距离长度大于卡抵块222的厚度,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卡抵面354于靠近卡抵开口352的一端设为一顶端354a,而卡抵开口352于靠近卡抵端面351 的一端设为一底端354b,其中,顶端354a相对于底端354b较远离于第一卡抵面353,使得顶端354a与底端354b两者分别与第二卡抵面354之间的距离都不一样,进而第二卡抵面354从卡抵开口352朝向卡抵端面351延伸会逐渐靠近于第一卡抵面353,致使第二卡抵面354倾斜设置于第一卡抵面353,让卡抵凹陷35呈现一从卡抵开口352朝向卡抵端面351渐缩的渐缩样态s3。
37.如图6所示,拨杆30的作动凸轮33的外周缘设有一作用轮廓331,于此实施例中,作用轮廓331沿著作动凸轮33的轮廓依序设有一第一推抵面331a、一启动定位面331b、一第二推抵面331c、一初始定位面331d、一固定面331e以及一顶撑面331f,启动定位面331b设于作动凸轮33的一侧以靠近于拨杆30的卡抵凹陷35,而启动定位面331b的相反两侧分别相邻于第一、二推抵面331a、 331c,其中,启动定位面331b呈现平整样态,并且,启动定位面331b位于卡抵凹陷35与初始定位面331d之间,而初始定位面331d如同启动定位面331b 呈现平整样态,并且,初始定位面331d的相对两侧分别相邻于第二推抵面331c 与固定面331e,使得第二推抵面331c位于启动定位面331b与初始定位面331d 之间,其中,初始定位面331d相交于启动定位面331b,使得初始定位面331d 没有平行于启动定位面331b,此外,固定面331e设于作动凸轮33于远离卡抵凹陷35的一侧,使得启动定位面331b与固定面331e两者分别位于作动凸轮33 的相对两侧,进而初始定位面331d位于启动定位面331b与固定面331e之间,再者,顶撑面331f设于作动凸轮33于远离初始定位面331d的一侧,使得顶撑面331f与初始定位面331d两者分别位于作动凸轮33的相对两侧,并且,顶撑面331f位于第一推抵面331a与固定面331e之间,于此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每一个拨杆30活动组装于壳体10,使得拨杆30与壳体10之间能相对摆动与移动,当拨杆30活动组装于壳体10时,拨杆30的拨板31位于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外部,同时每一个作动凸轮33则位于容置空间113的内部,其中,每一个作动凸轮33位于导电件22与弹簧钢片21的弹性区段212c之间。
38.请参阅图7所示,拨杆30的初始定位面331d接触于导电件22的接触块221,同时,拨杆30的启动定位面331b面向于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使得拨杆30 位于一初始位置p1,而当拨杆30位于初始位置p1时,拨杆30的作动凸轮33 没有碰触于弹簧钢片21的弹性区段212c,使得弹性区段212c呈现一没有形变的初始状态a1,于此实施例中,当拨杆30位于初始位置p1时,拨杆30能相对于壳体10进行横向直线移动,使得拨杆30能朝向卡抵块222进行移
动或是朝向壳体10的插线孔112进行移动,其中,当启动定位面331b能接触于卡抵块222时,拨杆30的固定面331e没有接触于壳体10与导接单元20,反之,当固定面331e没有接触于壳体10的容置壳11时,启动定位面331b则能分离于卡抵块222。
39.请参阅图8a所示,拨杆30沿着图式中的箭头方向来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使得拨杆30远离于初始位置p1,进而作动凸轮33相对于壳体10的容置壳 11进行摆动,让作动凸轮33的第一推抵面331a接触于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使卡抵块222受到作动凸轮33挤压而形变,同时,作动凸轮33的第二推抵面 331c则接触于导电件22的接触块221,致使因为作动凸轮33接触于接触块221 的表面从初始定位面331d转变为第二推抵面331c,使得作用轮廓331改变接触于导接单元20的区域位置,进而拨杆30相对于壳体10的容置壳11进行摆动时,拨杆30还同时相对于壳体10沿着纵向方向进行直线移动,如图所示,其中,当作动凸轮33的第一、二推抵面331a、331c分别接触于卡抵块222与接触块221时,作用轮廓331的初始定位面331d与固定面331e两者都没有接触于导接单元20,此外,作用轮廓331的顶撑面331f接触于夹线部212的弹性区段 212c,使得弹性区段212c受到作动凸轮33的挤压而朝向夹线部212的连接区段 212a进行形变,让弹性区段212c从初始状态a1转变为一产生形变的形变状态 a2。
40.于此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b所示,在拨杆30远离于初始位置p1的过程中,拨杆30的抵压面342会与壳体10的导引面122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抵压面342不会接触于导引面122,然而,抵压面342不会接触于导引面122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如图8c所示,在拨杆30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的过程中,抵压面342会接触于导引面122,使得拨杆30的停止面341能确实逐渐靠近于壳体10的抵靠面123。
41.请参阅图9a与图9b所示,拨杆30继续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使得作动凸轮33的第一推抵面331a持续靠近导电件22的接触块221,同时,作动凸轮33持续推抵于弹簧钢片21的弹性区段212c,让弹性区段212c更靠近于弹簧钢片21的连接区段212a,使得弹性区段212c远离于导电件22,其中,拨杆30 继续进行摆动而直到连接臂32的停止面341接触于壳体10的抵靠面123时,因为卡抵凹陷35呈现渐缩样态s3,使得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容易穿入至拨杆30的卡抵凹陷35内部,于此实施例中,当卡抵块222位于卡抵凹陷35的内部时,卡抵凹陷35的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凹陷35的卡抵端面351两者接触于卡抵块222的不同侧面,进而让拨杆30停止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此外,因为成形于第一、二卡抵面353、354之间的间隔距离h大于卡抵块222的厚度,进而当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端面351两者同时接触于卡抵块222的不同侧面时,第二卡抵面354间隔排列于卡抵块222而没有接触于卡抵块222的表面。
42.如图所示,当拨杆30碰触到壳体10的封盖12而停止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时,拨杆30停止相对于壳体10进行纵向直线移动,而拨杆30的作动凸轮 33接触于接触块221的表面从初始定位面331d转变于启动定位面331b,使得作动凸轮33的固定面331e同时接触于弹性区段212c,让拨杆30停留在一让弹簧钢片21产生形变的启动位置p2,进而弹性区段212c保持在形变状态a2,同时,弹性区段212c会靠近连接区段212a,使弹性区段212c会持续远离于导电件22,于此实施例中,当拨杆30位于启动位置p2时,作用轮廓331的第一推抵面331a持续接触于导接单元20的卡抵块222,而作用轮廓331的第二推抵面 331c(如图6所示)、初始定位面331d与顶撑面331f三者都没有接触于导接单元 20。
43.请参阅图10与图11所示,在拨杆30位于启动位置p2之后,将两导线40 分别从壳体10的插线孔112穿入至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内部,而导线40经过弹簧钢片21的弹性区段212c以及导电件22的导引块223,使得导线40能穿过于弹簧钢片21的窗口212d,进而导线40的端部能靠近于壳体10的封盖12,接下来,拨杆30从启动位置p2移回至初始位置p1,使得拨杆30的作动凸轮 33没有接触于弹簧钢片21的弹性区段212c,随后,弹性区段212c从形变状态 a2转变为初始状态a1,让弹性区段212c能带动导线40靠近于导电件22的接触部,进而弹簧钢片21能将导线40抵压接触于导电件22,致使弹簧钢片21与导电件22两者能共同夹于导线40,借此,两导线40能通过导电件22而彼此电性导通。
44.请参阅图12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是从弹簧钢片21的乘载板211朝向弹簧钢片21的连接区段212a延伸而形成,而壳体10与拨杆30两者的结构样态都相同于呈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线连接装置1,再者,于此实施例中,导线连接装置1的使用方式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进而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
45.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