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82430发布日期:2021-10-16 12:1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弹簧针(pogo pin)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领域,用于连接各种电信号,通过将头部设置成弹性接触的方式进行对接以使接触稳定,如手机电池等。现有的弹簧针在电气性能上存在欠缺,常规的连接器在通过较大电流时容易烧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连接器,旨在解决常规的连接器在通过较大电流时容易烧坏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于传输电流,所述连接器包括:
5.针管,所述针管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两端贯通;
6.弹簧,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
7.针头,所述针头抵压所述弹簧,所述针头包括连接部和传输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伸入所述弹簧内,所述传输部位于所述容置腔外,以用于对外界部件传输电流。
8.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的内径。
9.可选地,所述传输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径。
10.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一挡边,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针管的内壁面贴合。
11.可选地,所述针管与所述针头均为铜质。
12.可选地,所述弹簧为不锈钢弹簧。
13.可选地,所述针管与所述连接部为铆压连接。
14.可选地,所述针管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的管口壁厚小于所述针管的管身壁厚。
15.可选地,所述针管的形状为圆柱形。
16.可选地,所述针管具有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沿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二挡边。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针管内有容置腔,将弹簧和针头依次安装于所述针管内,其中针头对弹簧具有抵压作用,所述针头具包括连接部和传输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针管内,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针管固定,且对弹簧进行抵压,所述传输部位于所述针管外,用于与外界部件进行电流传输;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针管的底部与线路板连接安装,所述连接部与其他外界部件连接,电流由线路板通过设于容置腔内的针头传输至外界部件处;常规的连接器在传输电流时,由于电流需要依次通过针管、弹簧和针头三个部件进行传输,当电流比较大的时候容易把弹簧烧断,从而影响连接器的性能,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接器,由于电流进入设于所述容置腔一端的所述连接部,并由所述传输
部传输至外界部件处,整个电流传输过程由针头完成传输,因此不会发生弹簧在通过较大电流时烧断的情况,从而解决了常规的连接器在通过较大电流时容易烧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20.图2为图1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传感器的爆炸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23.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连接器15第二挡边10针管20弹簧11容置腔30针头12第一端31连接部13第二端311第一挡边14弯折部32传输部
24.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7.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100,所述连接器100用于传输电流,所述连接器100包括:
29.针管10,所述针管10内形成有容置腔11,所述容置腔11两端贯通;
30.弹簧20,所述弹簧20安装于所述容置腔11内;
31.针头30,所述针头30抵压所述弹簧20,所述针头30包括连接部31和传输部32,所述连接部31位于所述容置腔11内,且伸入所述弹簧20内,所述传输部32位于所述容置腔11外,以用于对外界部件传输电流。
3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接器100,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器100的针管10内有容置腔11,将弹簧20和针头30依次安装于所述针管10内,其中针头30对弹簧20具有抵压作用,所述针头30具包括连接部31和传输部32,所述连接部31位于所述针管10内,所述连接部31用于与所述针管10固定,且对弹簧20进行抵压,所述传输部32位于所述针管10外,用于与外界部件进行电流传输。
33.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所述针管10的底部与线路板连接安装,所述连接部31与其他外界部件连接,电流由线路板通过设于容置腔11内的针头30传输至外界部件处;常规的连接器100在传输电流时,由于电流需要依次通过针管10、弹簧20和针头30三个部件进行传输,当电流比较大的时候容易把弹簧20烧断,从而影响连接器100的性能,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接器100,由于电流进入设于所述容置腔11一端的所述连接部31,并由所述传输部32传输至外界部件处,整个电流传输过程由针头30完成传输,因此不会发生弹簧20在通过较大电流时烧断的情况,从而解决了常规的连接器100在通过较大电流时容易烧坏的技术问题。
3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部31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20的内径。由于连接器100在传输较大电流时,弹簧20容易被烧坏,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电流在弹簧20中通过。可以理解,当所述连接部31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20的内径时,由于电流大多从电阻较小的针头30中通过,此时针头30与所述弹簧20的接触面积较少,可以进一步减少从弹簧20中通过的电流,从而进一步降低所述连接器100在通过较大电流时,弹簧20被烧断的可能性。
3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传输部32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部31的内径。可以理解,所述传输部32用于连接外界部件,从而将电流传输至外界部件,以及在连接外界部件时,通常会与外界部件发生抵压作用,因此较大的外径可提高所述传输部32的可靠性,降低所述针头30在与外界部件连接、所述连接部31在与外界部件发生抵压作用时,所述针头30发生断裂的情况发生。
36.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31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一挡边311,所述第一挡边311与所述针管10的内壁面贴合。具体地,由于所述第一挡边311与所述针管10的内部接触,增加了针头30与针管1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针头30与针管10的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所述第一挡边311用于与弹簧20进行抵压,以使所述连接器100在与外界部件连接时,所述传输部32与外界部件发生抵压作用,所述针头30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且所述弹簧20的弹力可使所述传输部32与外界部件的连接紧贴,保证电流传输过程的流畅。
37.进一步地,所述针管10与所述针头30均为铜质。可以理解,铜质材料的导电性能好,用于导电相当合适,且成本不高,利于控制生产成本。当然,针头30与针管10也可采用银、金等其它易于导电的材质。
38.进一步地,所述弹簧20为不锈钢弹簧,具体可以为304不锈钢或310s不锈钢,以保证良好的弹性,延长所述弹簧20的使用寿命和所述连接器100的使用周期。
39.进一步地,所述针管10与所述连接部31为铆压连接。具体地,通过铆压使所述针管
10靠近所述传输部32一端的管口形成向内的弯折部14,所述弯折部14用于止档针头30,以使针头30不会脱离所述容置腔11,从而实现针管10与针头30的固定,并且铆压连接不会影响电流传输,且连接稳定。
40.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针管10具有第一端12,所述第一端12的管口壁厚小于所述针管10的管身壁厚。由于所述针管10与所述针头30通过铆压实现固定,在实际生产中对所述针管10的第一端12的管口进行铆压,以使所述第一端12形成向内的弯折,从而对针头30实现止挡作用;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端12的管口壁厚比所述针管10的管身壁厚略小时,所述第一端12容易发生形变,从而方便生产过程中的铆压操作,具体地,所述第一端12的管口壁厚比所述针管10的管身壁厚小0.15毫米至0.16毫米。
4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针管10的形状为圆柱形。如此,由于针管10的形状为圆柱形,在所述连接器100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可减少针管10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剐蹭,从而影响所述连接器100本身的性能,同时,也减少了所述连接器100所占的空间,方便安装。
42.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针管10具有第二端13,所述第二端13的外壁面沿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二挡边15。由于所述第二端13与线路板安装连接,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挡边15增加了所述壳体与线路板的接触面积,以使所述连接器100与线路板的连接安装更为稳定可靠。
43.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一种连接器100,所述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所述电池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