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28192发布日期:2021-09-29 05:0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3.现有的回收汽车废热的装置虽然能够部分吸收新能源的蓄电池在工作时产生的废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体量大,在新能源汽车行驶时,蓄电池会发生低频率的机械振动,此机械振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虽然较低,但会造成蓄电池放电的不稳定,时间长了,蓄电池内部的元器件很可能会发生松脱导致故障,尤其是当新能源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时,在颠簸过程中蓄电池会与箱盖出现撞击,带来潜在危险,因此申请人对现有的新能源蓄电池的放置装置进行了技术改进,在更有效地利用蓄电池的废热,变废为宝的同时,有效地减小蓄电池的机械振动,以有效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包括:
5.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用于容纳电池模组;
6.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一外壁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一导热箱,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外壁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二导热箱;
7.所述第一导热箱背离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三外壁和所述电池仓的第四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限位机构;
8.所述第二导热箱背离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五外壁和所述电池仓的第六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限位机构;
9.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用于缓冲所述电池模组的振动;
10.所述第一导热箱和所述第二导热箱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三通阀连接;
11.所述第一导热箱和所述第二导热箱的入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二三通阀连接;
12.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管道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箱体内,所述换热箱体内容纳有蓄热相变材料;
13.车厢内设置有废热排放散热器,所述废热排放散热器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连接的管道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箱体内。
14.优选的,所述蓄热相变材料为石蜡、石墨和活性炭制成的混合物。
15.优选的,所述第五外壁的中间位置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六内壁的中
间位置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二磁铁;
16.所述第一磁铁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正极相对设置,
17.或,
18.所述第一磁铁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负极相对设置;
19.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均为强力磁铁。
20.优选的,
21.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均为双滑块机构;
22.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到所述第三外壁的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到所述第四内壁的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连杆;
23.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第三滑块滑动连接到所述第五外壁的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第四滑块滑动连接到所述第六内壁的第四滑槽内;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均包括强力弹簧。
24.优选的,靠近所述废热排放散热器设置有风机,所述废热排放散热器用于对所述风机驱动过来的空气进行加热。
25.优选的,所述废热排放散热器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
26.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数量均为4

10个,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数量。
27.优选的,所述换热箱体内设置有金属加热棒,所述金属加热棒一端设置有电源正极插头和电源负极插头;所述金属加热棒用于对所述蓄热相变材料进行加热。
28.优选的,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设置有磁感应线圈,所述磁感应线圈的法线方向与大地的角度为0到10度;所述磁感应线圈连接有电源指示灯,所述电源指示灯的亮度用于标识所述电池模组的振动快慢。
29.优选的,所述换热箱体通过管道连接有桶体,所述桶体设置有封头,所述桶体用于向所述换热箱体补充所述蓄热相变材料。
30.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实现了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通过双滑块机构能够支撑电池模组,在新能源汽车颠簸进行引起电池模组发生振动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双滑块机构能够对此振动进行缓冲,从而削弱汽车颠簸对电池模组正常工作的影响,从而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双滑块机构对电池模组起到“软”支撑的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将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输送到换热箱体内的蓄热相变材料中,进而水泵带动换热介质流动,通过换热箱体内设置的管道将此热量输送到废热排放散热器处,再借助风机对废热排放散热器附近的空气进行加热,以达到在冬季对车厢内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对车厢供暖的目的。同时,在冬季,新能源汽车冷启动时,可以借助蓄热相变材料中储存的热量对电池模组进行预热,以避免冷启动对电池模组性能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33.其中,1表示电池模组,2表示第一导热箱,3表示第二导热箱,4表示电池仓,5表示第一强力磁铁,6表示第二强力磁铁,7表示第一限位机构,8表示第二滑块,9表示连杆,10表示强力弹簧,11表示第一三通阀,12表示流量调节阀,13表示第二三通阀,14表示第一水泵,15表示导热金属棒,16表示正极,17表示负极,18表示相变材料,19表示第二水泵,20表示废热排放散热器,21表示风机,22表示换热箱体,23表示第二限位机构,24表示第一外壁,25表示第二外壁,26表示第三外壁,27表示第四外壁,28表示第五外壁,29表示第六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1容纳在电池仓4内,并且电池模组1的第一外壁24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一导热箱2,电池模组1的第二外壁25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二导热箱3,其中,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 3用于对处于工作状态的电池模组1进行降温,并且在对电池模组1降温的过程中输运走的热量输送走。
36.为了对电池模组1的位置进行限位,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导热箱2背离电池模组1的第三外壁26和电池仓4的第四内壁27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限位机构7,并且在第二导热箱3背离电池模组1的第五外壁28和电池仓4的第六内壁29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限位机构23,第一限位机构7和第二限位机构 23用于缓冲电池模组1的振动,第一限位机构7和第二限位机构23的数量均为4

10个,并且由于电池模组1向下振动的惯性力要大于向上振动的惯性力,所以第一限位机构7的数量的设置要小于第二限位机构23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池模组1的重量对第一限位机构7和第二限位机构23各自的具体数量进行灵活设定。
37.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三通阀11连接,并且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3的入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二三通阀 13连接,连通第一三通阀11和第二三通阀13的管道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箱体22内,换热箱体22内容纳有蓄热相变材料18,并且第二三通阀13联通到换热箱体22的管道中设置有第一水泵14,这样在第一水泵14的驱动下,通过管道,冷却液流出第二三通阀13后分流,分别流入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3,然后在第一三通阀11处汇流,然后进一步流入换热箱体22的管道中,再流入到第一水泵14处加压,进而流动到第二三通阀13处汇流,如此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中,通过与电池模组1紧密贴合的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3将电池模组1工作过程中其表面积聚的热量有效地输运到换热箱体22内容纳的蓄热相变材料18中进行储存。并且为了调节进入第一水泵14处加压的冷却液的流量,在第一三通阀11连接到换热箱体22的管道中设置有流量调节
阀12。
38.在车厢内设置有废热排放散热器20,废热排放散热器20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连接的管道(在图1中可以很清楚无误地识别出此管道,故未对此管道在图1中进行标号,)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箱体22内,在靠近废热排放散热器 20处设置有风机21,废热排放散热器20可以对风机21驱动过来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在寒冷的冬季可以达到对车厢内冷却气加热的目的。为了强化此管道中流体的流动,在废热排放散热器20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19,以对此管道中流动的流体进行加压。
39.进一步优化方案,蓄热相变材料18为石蜡、石墨和活性炭制成的混合物。
40.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五外壁28的中间位置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一磁铁5,第六内壁29的中间位置固定贴合设置有第二磁铁6;第一磁铁5的正极和第二磁铁6的正极相对设置,或,第一磁铁5的负极和第二磁铁6的负极相对设置。其中,第一磁铁5和第二磁铁6均为强力磁铁。这样通过强力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可以进一步缓冲电池模组1的振动强度。
41.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限位机构7和第二限位机构23均为双滑块机构;第一限位机构7的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到第三外壁26的第一滑槽内;第一限位机构7的第二滑块8滑动连接到第四内壁27的第二滑槽内;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8之间连接有连杆9;第二限位机构23的第三滑块滑动连接到第五外壁 28的第三滑槽内;第二限位机构23的第四滑块滑动连接到第六内壁29的第四滑槽内。并且,第一限位机构7和第二限位机构23均包括强力弹簧10,弹簧10中均设置有导杆,导杆连接到限位机构相应的滑块附近的电池仓4的内壁面上。抛开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单就双滑块机构而言,在机械工程领域,双滑块机构是一种常用的机构,故本实用新型对此机构本身不做具体描述。
42.进一步优化方案,换热箱体22内设置有金属加热棒15,金属加热棒15 一端设置有电源正极插头16和电源负极插头17;金属加热棒15用于对蓄热相变材料18进行加热。这样在冬季车主停车后,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的同时,也可以对换热箱体22内的蓄热相变材料18进行“充热”,蓄热相变材料18储存的热量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冷启动时对电池模组1进行预热的热源,从而可以不用进一步消化电池模组1自身的热量对电池模组进行预热,从而可以有效延长新能源汽车的行车里程,提升用户体验。
43.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磁铁5和第二磁铁6之间设置有磁感应线圈,磁感应线圈的法线方向与大地的角度为0到10度;磁感应线圈连接有电源指示灯,电源指示灯的亮度用于标识电池模组1的振动快慢。电磁感应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此处不再对此技术进行赘述。
44.进一步优化方案,换热箱体22通过管道连接有桶体,桶体设置有封头,桶体用于向换热箱体22补充蓄热相变材料18。
4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电池模组1工作过程中其表面积聚的热量通过与电池模组1紧密贴合的第一导热箱2和第二导热箱3有效地输运到换热箱体22内容纳的蓄热相变材料18中进行储存,通过换热箱体22对废热排放散热器20中流动的换热流体进行加热,进而在冬季,对车厢内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同时,通过双滑块机构能够支撑电池模组,在新能源汽车颠簸进行引起电池模组发生振动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双滑块机构能够对此振动进行缓冲,从而削弱汽车颠簸对电池模组正常工作的影响,从而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双滑块机构对电池模组起到“软”支撑的作用。
4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避震装置,通过双滑块机构能够支撑电池模组,在新能源汽车颠簸进行引起电池模组发生振动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双滑块机构能够对此振动进行缓冲,从而削弱汽车颠簸对电池模组正常工作的影响,从而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双滑块机构对电池模组起到“软”支撑的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将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输送到换热箱体内的蓄热相变材料中,进而水泵带动换热介质流动,通过换热箱体内设置的管道将此热量输送到废热排放散热器处,再借助风机对废热排放散热器附近的空气进行加热,以达到在冬季对车厢内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对车厢供暖的目的。同时,在冬季,新能源汽车冷启动时,可以借助蓄热相变材料中储存的热量对电池模组进行预热,以避免冷启动对电池模组性能造成的影响。
47.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而且,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4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