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生产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的连接器插头的端子在插入插座时,通常是一根根的插入到插座,插头有多少根端子,就要设置多少个工位来插端子,效率较低。
3.另外,不同的端子分开来插,受不同工位的影响,同一插头的各端子插入的深度会存在差异,导致不良,降低了良率,也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效率低、良率低缺陷,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包括进料装置、第一送料装置,插接装置、折断装置;
6.所述进料装置将至少两条带有端子的料带对齐后向所述插接装置所在工位供料;
7.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将插座传送到所述插接装置;
8.所述插接装置将传送来的插座插接到传送来的端子上并传送到所述折断装置所在工位;
9.所述折断装置将插座固定并带动插接到插座上端子所在的料带横向移动,让所述料带与端子折断。
10.优选地,还包括供所述料带的卷料盘安装的第二送料装置,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在所述底座上并排设置的若干转动座,相邻两所述转动座分别与一卷料盘的转动轴两端转动配合。
11.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将与端子折断后的料带切断的切断装置;
12.所述切断装置包括摆动设置的切刀、以及带动所述切刀摆动的第三驱动件。
13.优选地,所述切刀呈杆状,一端为刀头,所述刀头所在端转动设置,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切刀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带动所述切刀转动时,让所述刀头切断料带。
14.优选地,所述进料装置包括定位座、定位针、以及进料驱动装置;所述定位座上设有至少两排卡槽、以及沿所述卡槽的排布方向贯穿各所述卡槽的定位孔;
15.所述卡槽供至少两排带有端子的料带卡合设置,所述料带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料孔;
16.所述进料驱动装置带动所述定位针轴向移动,以插设到所述定位孔和料孔,并带动所述定位座和料带沿所述料带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同步送料。
17.优选地,所述进料装置还包括对所述定位座导向的第一导向座,所述第一导向座上设有供所述定位座滑动安装的导向槽;
18.所述定位座包括叠放的十三块定位片,以形成十二个卡槽,分别卡合一所述料带;
19.所述定位座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定位孔,所述料带上的料孔的排布方式与所述定位孔位置对应。
20.优选地,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包括供插座传送的送料槽,所述插接装置包括沿所述料带的送料方向排布的第一推料座、第二推料座;所述送料槽将插座传送到所述第一推料座,所述第一推料座将传送来的所述插座推动预插到所述端子上,预插到所述端子的所述插座随料带传送到所述第二推料座后,所述第二推料座将预插到所述端子上的所述插座推动插接到所述端子上。
21.优选地,所述折断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第二摆动座、以及用于固定插座的固定机构;所述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第二摆动座上分别设有至少两排卡槽,以供至少两排插接有插座的端子的料带卡合;
22.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二摆动座转分别动设置,所述驱动座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二摆动座转动配合;
23.在所述驱动座横向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二摆动座摆动,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对所述插座定位固定的固定座,以将所述料带相对插座和端子产生横向移动,让所述料带与端子折断。
24.优选地,所述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第二摆动座两相邻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以能带动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二摆动座产生摆动;
25.所述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第二摆动座两相邻的侧面分别设有向外凸起的锥形斜面或弧面,以在相邻的侧面形成所述避让间隙;
26.所述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所述驱动座、第二摆动座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
27.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摆动座背离所述驱动座一侧的第三摆动座,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三摆动座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摆动座、第三摆动座之间形成避让间隙,所述第三摆动座转动设置;
28.第一摆动座与所述第三摆动座相邻的侧面为凸起的锥形斜面或弧面,以和所述第三摆动座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并能相对所述第三摆动座摆动;
29.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摆动座背离所述驱动座一侧的第四摆动座,所述第二摆动座、第四摆动座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摆动座、第四摆动座之间形成避让间隙,所述第四摆动座转动设置,所述第一摆动座与所述第三摆动座相邻的侧面为凸起的锥形斜面或弧面,以和所述第三摆动座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并能相对所述第三摆动座摆动。
30.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可以实现两条及多条料带同步插接到插座上,还能将插接了插座的端子从料带上折断断开,实现了自动化组装生产,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保证端子插接的一致性,提升生产良率,节省了成本和资源,也让插接组装设备更加的集成化、小型化,让厂房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中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图1中进料装置定位座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图1中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的正视方向示意图;
36.图5是图1中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的第二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是折断装置的第一摆动座、驱动座、第二摆动座的排布示意图;
38.图7是折断装置的正面结构分布图;
39.图8是图6中加上第三摆动座、第四摆动座时的排布示意图;
40.图9是图8中的驱动座向下移动带动其他摆动座摆动时的示意图;
41.图10是切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是切断装置的切刀摆动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包括进料装置1、第一送料装置2、插接装置3、折断装置4。
45.进料装置1将至少两条带有端子的料带a对齐后向插接装置3所在工位供料;第一送料装置2将插座b传送到插接装置3。
46.插接装置3将传送来的插座b插接到传送来的端子上并传送到折断装置4所在工位;折断装置4将插座b固定并带动插接到插座b上端子所在的料带a横向移动,让料带a与端子折断。
47.连接器的插接组装设备可以实现两条及多条料带a同步插接到插座b上,还能将插接了插座b的端子从料带a上折断断开,实现了自动化组装生产,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保证端子插接的一致性,提升生产良率,节省了成本和资源,也让插接组装设备更加的集成化、小型化,让厂房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48.进料装置1包括定位座11、定位针12、以及进料驱动装置13,定位座11上设有两排或两排以上卡槽111、以及沿卡槽111的排布方向贯穿各卡槽111的定位孔112。
49.卡槽111供两排或两排以上带有端子的料带a卡合设置,料带a上设有与定位孔112对应的料孔,可以让定位针12能同时插入定位孔112和料孔。
50.进料驱动装置13带动定位针12轴向移动,以插设到定位孔112和料孔,并带动定位座11和料带a沿料带a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同步送料。
51.结合图2、3所示,定位座11包括并排贴合设置的若干定位片113,相邻的两定位片113之间形成一卡槽111。
52.本实施例中,定位座11包括叠放的十三块定位片113,以形成十二个卡槽111,分别卡合一料带a,插接到type
‑
c插头的插座b内,也可根据具体的生产,选择相应的定位座卡合带有对应端子的料带,用来插接到其他插头的插座。
53.定位片113的数量可根据一次要传送的料带a的数量而定,一次要传送的料带a的数量可以根据连接器上要插接的端子的数量而定,也可根据产能,一次传送多个连接器需要的端子,分成多组,分别插接到各连接器的插座b上。
54.定位座11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孔112,料带a上的料孔的排布方式与定位孔112位置对应,让定位针12能插入定位孔112和料孔,让多排料带a的相对位置固定,移动能同步。
55.如图2所示,为了让定位座11的移动方向准确,进料装置1还包括对定位座11导向的第一导向座14,第一导向座14上设有供定位座11滑动安装的导向槽,保证了料带a传送稳定不偏位。
56.如图1所示,第一送料装置2包括存储插座b的送料盘21以及供送料盘21内的插座b传送的送料槽22,插接装置3将传送来的插座b插接到端子,实现插座b的送料和插接自动化。
57.优选地,第一送料装置2包括并排设置并分别与送料盘21连通的若干送料槽22,以同时将若干排插座b传送到插接装置3,各插座b沿料带a的长度方向排布,可以实现多个插座b同步插接到端子上。
58.结合图1、2、4所示,进一步地,插接装置3包括沿料带a的送料方向排布的第一推料座31、第二推料座32,送料槽22连通送料盘21至第一推料座31。
59.送料盘21通常采用振动盘,送出的插座b会按要求摆正,插座b在送料槽22摆正后,经送料槽22将插座b传送到第一推料座31,第一推料座31将传送来的插座b推动预插到端子上,先将插座b和端子预定位。
60.预插到端子的插座b随料带a传送到第二推料座32后,第二推料座32将预插到端子上的插座b推动插接到端子上,插接的位置按实际的要求。
61.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b也可分两步以上插接到端子上,也可只用一步插接到端子上。
62.进料装置1、插接装置3可以实现多排端子插接组装,让多排端子同步插接成为可能,端子插接的高度一致性高,提升了插接良率,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63.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设备还包括供料带a的卷料盘53安装的第二送料装置5,第二送料装置5包括底座51、以及在底座51上并排设置的若干转动座52,相邻两转动座52分别与一卷料盘53的转动轴两端转动配合,让多个卷料盘53上的料带a能向进料装置1供料。
64.在插座b插接到端子后,折断装置4可以将插设到插座b上的端子和料带a折断,让插座b和端子与料带a分离,实现流水化作业,提升了组装生产效率。
65.具体地,结合图6、7所示,折断装置4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以及用于固定插座b的固定机构44。
66.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上分别设有两排或两排以上的卡槽111,以供至少两排插接有插座b的端子的料带a卡合。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转分别动设置,驱动座42分别与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转动配合,在驱动座42横向移动时,带动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摆动。
67.固定机构44包括对插座b定位固定的固定座441,以在驱动座42带动料带a相对插座b和端子产生横向移动时,在移动的作用力下,让料带a与端子折断。
68.驱动座42横向移动时,与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带动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摆动,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随驱动座42的移动而摆动,且能保证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的连续性,让料带a能移动顺畅。
69.在插座b插入端子后,先随料带a到第一摆动座41,在第一摆动座41摆动时,让料带a和端子之间产生小的拉伸扭曲,再随料带a到驱动座42,在驱动座42移动时,让料带a和端子之间产生大的拉伸扭曲,利于将料带a和端子的连接位置折断。
70.进一步地,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两相邻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以能带动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产生摆动。
71.优选地,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两相邻的侧面分别设有向外凸起的锥形斜面45,也可为弧面,以在相邻的侧面形成避让间隙。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动座41、驱动座42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驱动座42、第二摆动座43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驱动座42的两侧分别设有转动轴46,让第一摆动座41、第二摆动座43实现摆动。凸起位置和转动轴46位于所在的驱动座42边的中段,让驱动座42能向料带a的两侧摆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让驱动座42向料带a的一侧来回移动。
73.如图8、9所示,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摆动座41背离驱动座42一侧的第三摆动座47,第一摆动座41、第三摆动座47转动配合,第一摆动座41、第三摆动座47之间形成避让间隙,第三摆动座47转动设置,且第一摆动座41、第三摆动座47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优选地,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设有转动轴46。
74.进一步地,第一摆动座41与第三摆动座47相邻的侧面为凸起的锥形斜面45或弧面,以和第三摆动座47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并能相对第三摆动座47向料带a的两侧摆动。
75.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摆动座43背离驱动座42一侧的第四摆动座48,第二摆动座43、第四摆动座48转动配合,第二摆动座43、第四摆动座48之间形成避让间隙,第四摆动座48转动设置,且第二摆动座43、第四摆动座48的转动位置位于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优选地,相邻的凸起的头部位置设有转动轴46。
76.进一步地,第二摆动座43与第四摆动座48相邻的侧面为凸起的锥形斜面45或弧面,以和第四摆动座48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并能相对第四摆动座48向料带a的两侧摆动。
7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为驱动座42进行导向的第二导向座421、以及带动驱动座42沿第二导向座421横向移动的第一驱动件49,让驱动座42的移动方向准确,不会产生偏离。
78.进一步地,折断装置4的固定机构44还包括用于将插座b压合到固定座441的压头443、以及用于带动压头443移动以压紧或松脱插座b的第二驱动件442。
79.如图10、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用于将与端子折断后的料带a切断的切断装置6;切断装置6包括摆动设置的切刀61、以及带动切刀61摆动的第三驱动件62,可以让与端子分离的料带a切断,利于收集废料。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49、第二驱动件442、第三驱动件62可为气缸等。
80.优选地,切刀61呈杆状,一端为刀头611,刀头611所在端转动设置,第三驱动件62与切刀6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带动切刀61转动时,让刀头611切断料带a。刀头611所在端转动设置,可以提升切刀61摆动时刀头611施加的力,便于切断多个料带a。
81.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