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4228发布日期:2021-11-06 03:5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电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电磁装置是利用通电磁线圈激励产生电磁力,使磁场内的固定铁芯和活动铁芯产生磁性后相互吸附,来实现活动铁芯的运动。由于固定铁芯和活动铁芯只有在线圈通电时才会磁化,导致磁化后的磁场强度较小,固定铁芯和活动铁芯相互吸附的力度相应较小,造成活动铁芯的活动速度较慢,电磁装置的运行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装置,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电磁装置运行效率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装置包括:
5.线圈;
6.静铁芯,固定设于所述线圈内;
7.动铁芯,在远离或靠近所述静铁芯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线圈内;以及
8.第一永磁体,固定于所述动铁芯或静铁芯。
9.可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动铁芯的朝向所述静铁芯的一端。
10.可选地,所述动铁芯的端部凸设有固定凸起,所述第一永磁体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凸起安装于所述固定孔。
11.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静铁芯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之间的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固定于所述静铁芯或所述第一永磁体。
12.可选地,所述静铁芯为环状体,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静铁芯内的导向芯棒,所述导向芯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永磁体固定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线圈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导向芯棒远离所述第一永磁体的一端穿出所述壳体,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导向芯棒的穿出端,以用于与所述壳体限位抵接。
14.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固定于所述限位件或所述壳体。
15.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线圈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动铁芯的远离所述静铁芯的一端穿出所述壳体;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动铁芯之间,以用于使所述动铁芯具有朝远离所述静铁芯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16.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其中之一固定于所述静铁芯,另一固定于所述动铁芯。
17.可选地,所述电磁装置为直线马达或电磁阀。
18.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在静铁芯或动铁芯上连接第一永磁体,从而在线圈通电时,
第一永磁体的磁场与所连接铁芯产生的磁场可相互叠加,以提高与另一铁芯的吸合力,从而提高动铁芯的朝向静铁芯活动的速度,以提高电磁装置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25.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壳体11容纳腔20静铁芯30动铁芯40线圈50第一永磁体31固定凸起60第一缓冲件70导向芯棒80限位件90第二缓冲件100弹性件110第二永磁体
ꢀꢀꢀꢀ
26.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装置,该电磁装置可以为直线马达或电磁阀中的一种。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电磁装置包括:
32.线圈40;
33.静铁芯20,固定设于所述线圈40内;
34.动铁芯30,在远离或靠近所述静铁芯20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线圈40内;以及
35.第一永磁体50,固定于所述动铁芯30或静铁芯20。
36.其中,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可采用软铁或硅钢等材料制成;动铁芯30和静铁芯2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可为实心件,也可为空心件。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可全部设于线圈40内,也可部分设于线圈40内,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线圈40通电时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可被磁化即可。第一永磁体50即能够长期保持其磁性的磁体,其既可以是天然磁石,也可以是人造磁体等。
37.在应用时,第一永磁体50可连接于静铁芯20,也可连接于动铁芯30,本实施例以第一永磁体50连接于动铁芯30为例进行说明。
38.当第一永磁体50连接于动铁芯30时,第一永磁体50可连接于动铁芯30的端部,也可连接于动铁芯30的周壁,在此不做限制;第一永磁体50与动铁芯30的连接方式可为粘接、固定配合、焊接或铆接等,在此不做限制。
39.线圈40通电时,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在线圈40的激励作用下产生磁性,此时第一永磁体50的磁场可与动铁芯30的磁场复合叠加,从而提高其与静铁芯20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合力,由此可提高动铁芯30朝向静铁芯20运动的运动速度,以提高电磁装置的运行效率。
40.若电磁装置为直线马达,则可通过向线圈40接通反向电流来使动铁芯30和静铁芯20产生相斥的磁力,从而使动铁芯30朝远离静铁芯20的方向活动,由此可实现动铁芯30的往复运动;或者,还可使电磁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件,以在线圈40断电时使动铁芯30朝远离静铁芯20的方向复位,由此通过线圈40的通断电及弹性复位件的作用可实现动铁芯30的往复运动。
41.若电磁装置为电磁阀,则电磁装置还可包括复位件,以在线圈40断电时将动铁芯30朝远离静铁芯20的方向复位。
42.具体的,电磁装置还可包括骨架和壳体10,线圈40设在骨架上,并一同设于壳体10内,壳体10可对线圈40、静铁芯20、动铁芯30和第一永磁体50起到保护作用;或者壳体10也可形成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的流体通道,以起到控制流体流动的作用。
43.本实用新型电磁装置在静铁芯20或动铁芯30上连接第一永磁体50,从而在线圈40通电时,第一永磁体50的磁场与与其所连接铁芯产生的磁场可相互叠加,以增大其与另一铁芯之间产生的吸合力,从而提高动铁芯30的朝向静铁芯20活动的速度,以提高电磁装置的运行效率。
4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永磁体50固定连接于所述动铁芯30的朝向所述静铁芯20的一端,以使动铁芯30磁场强度更高的一端靠近静铁芯20,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动铁芯30与静铁芯20之间的磁力,以进一步提高动铁芯30的运动速度。
45.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动铁芯30的端部凸设有固定凸起31,所述第一永磁体50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凸起31配合。固定凸起31可与动铁芯30一体注塑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并降低加工难度。固定孔可贯通第一永磁体50,也可设置为盲孔,在此不做限制。通过固定孔与固定凸起31的配合来实现第一永磁体50与动铁芯30的固定连接,
既可增加第一永磁体50与动铁芯30的配合面积,以提高配合强度,也可使第一永磁体50与动铁芯30的周壁平齐,以提高对所在空间的空间利用率。
4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静铁芯20与所述第一永磁体50之间的第一缓冲件60,所述第一缓冲件60固定于所述静铁芯20或所述第一永磁体50。
47.第一缓冲件60可连接于静铁芯20,也可连接于第一永磁体50,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第一永磁体50靠近静铁芯20时可通过第一缓冲件60间接抵接于静铁芯20即可。第一缓冲件60可防止第一永磁体50直接撞击静铁芯20,以减少噪音的产生。
48.具体地,第一缓冲件60可设置为柔性件、吸音材料件或弹性件,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可减少撞击噪音且耐撞击性能较高即可。
4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静铁芯20为环状体,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静铁芯20内的导向芯棒70,所述导向芯棒7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永磁体50固定连接。导向芯棒70可使第一永磁体50和动铁芯30沿轴向稳定地朝向静铁芯20活动,防止第一永磁体50和动铁芯30偏离预设轨迹,以提高电磁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导向芯棒70与第一永磁体50的连接方式可为粘接、固定配合、焊接或铆接等,在此不做限制。
50.结合上述第一永磁体50开设固定孔的实施例,固定孔可贯通第一永磁体50,导向芯棒70与固定孔的另一端固定配合,以简化导向芯棒70与第一永磁体50的连接方式。
51.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导向芯棒70远离所述第一永磁体50的一端穿出所述壳体10,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限位件80,所述限位件80连接于所述导向芯棒70的穿出端,以用于与所述壳体10限位抵接。
52.由于导向芯棒70与第一永磁体50固定连接,因此在第一永磁体50和动铁芯30复位或反向运动的过程中,导向芯棒70会与第一永磁体50一起反向活动。导向芯棒70运动一定距离后,限位件80会抵接于壳体10的外壁面,以限制导向芯棒70的运动距离,从而可避免导线芯棒脱离静铁芯20,以提高导向芯棒70与静铁芯20的配合稳定性。
53.其中,限位件80可与导向芯棒70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与导向芯棒70呈分体连接,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限位件80凸出于导向芯棒70的周壁即可。
54.在实际应用中,限位件80可呈环状套设于导向芯棒70,导向芯棒70的周壁开设有限位槽,以供限位件80固定安装,由此既可提高限位件80与导向芯棒70的配合强度,也可增加限位件80与壳体10的抵接面积,以提高限位稳定性。
5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限位件80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第二缓冲件90,所述第二缓冲件90固定于所述限位件80或所述壳体10。
56.第二缓冲件90可连接于限位件80,也可连接于壳体10,还可连接于导向芯棒70,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限位件80靠近壳体10时可通过第二缓冲件90间接抵接于壳体10即可。第二缓冲件90可防止限位件80直接撞击壳体10,以减少噪音的产生。
57.具体地,第二缓冲件90可设置为柔性件、吸音材料件或弹性件,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可减少撞击噪音且耐撞击性能较高即可。
58.结合上述限位件80呈环状的实施例,第二缓冲件90的形状可与限位件80对应,以增加对限位件80的缓冲面积。
5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动铁芯30的远离所述静铁芯20的一端穿出
所述壳体10,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弹性件100,所述弹性件100设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动铁芯30之间,以用于使所述动铁芯30具有朝远离所述静铁芯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60.弹性件100可设置为弹簧并套设于动铁芯30,以简化结构并提高安装稳定性。线圈40通电后,动铁芯30会朝静铁芯20活动并压缩弹性件100;线圈40断电后,弹性件100会发生弹性恢复变形,以将动铁芯30朝远离静铁芯20的方向驱动复位。
61.动铁芯30远离第一永磁体50的一端可穿出壳体10,弹性件100套设于动铁芯30的穿出端,动铁芯30的穿出端周壁凸设有定位凸台,弹性件100一端抵接于壳体10的外壁面、另一端抵接于定位凸台,以实现对动铁芯30的稳定复位。
62.可以理解,动铁芯30在朝向静铁芯20活动时会压缩弹性件100,而弹性件100也会向动铁芯30施加反作用力,第一永磁体50越靠近静铁芯20,弹性件100的被压缩量越大,对动铁芯30的反作用力也越大,从而可减少第一永磁体50接触静铁芯20时的运动速度,以减轻第一永磁体50对静铁芯20的冲击力,从而减少冲击产生的噪音。
6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电磁装置还包括第二永磁体110,所述第一永磁体50和所述第二永磁体110其中之一固定于所述静铁芯20,另一固定于所述动铁芯30。第二永磁体110的作用与第一永磁体50相同,在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上分别设置第二永磁体110和第一永磁体50,可使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的磁场都能被有效叠加,从而可进一步增大磁吸力,以进一步提高动铁芯30的运动速度。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