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69075发布日期:2021-11-29 23:3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立式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电感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立式电感器包括磁芯、支撑磁芯的两个导针和卷绕于磁芯上的线圈,线圈由导线卷绕于磁芯上形成,导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针焊接,两个导针并列设置,磁芯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盲孔,各导针的一端插入盲孔内,并通过树脂胶粘贴固定。这种立式电感器的导针与磁芯之间的粘接强度差,导针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电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立式电感器的导针与磁芯之间的粘接强度差,导针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电感器,包括:
5.磁芯,所述磁芯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盲孔;
6.两个导针,分别与两个所述盲孔对应,各所述导针的一端固定于对应所述盲孔内,且所述导针的一端设有用于限位于所述盲孔内的限位结构;以及,
7.线圈,绕制于所述磁芯上,且所述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导针电连接。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9.第一凸环,围绕所述导针设置;以及,
10.第二凸环,位于所述第一凸环靠近所述盲孔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凸环围绕所述导针设置。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盲孔内填充固化有用于粘贴固定所述导针的第一胶黏剂;所述导针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二凸环之间形成第一环槽,所述第一胶黏剂填充于所述第一环槽内。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盲孔由所述磁芯远离所述导针的一端至所述磁芯靠近所述导针的一端呈渐扩状;所述第一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凸环的外径。
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的端部与所述导针焊接相连,所述导针与所述线圈的焊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凸环远离所述第二凸环的一侧。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环到所述第二凸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盲孔的深度。
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芯靠近所述导针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磁芯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形成第二环槽,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第二环槽内。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式电感器还包括包裹于所述线圈外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二环槽内。
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环上开设用于分别供所述线圈两端引出
所述第二环槽的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所述第二环槽相连通。
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芯的一端设有用于配合所述导针支撑所述磁芯的两个凸台,两个所述凸台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针所在平面的相对两侧。
19.本技术提供的立式电感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立式电感器采用限位结构,能够将导针的一端限位于磁芯上的盲孔内,从而限制导针从盲孔内抽出,提高导针与磁芯的稳定性,防止导针抽出或脱落;相较与现有技术中的导针,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增大了导针与磁芯的接触面积,既有利于防止导针沿导针轴线方向移动,也能够防止导针在盲孔内转动,从而既能提高在导针与磁芯固定时的稳定,有利于线圈两端与导针连接的稳定。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电感器的主视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电感器的仰视图;
23.图3为图2中沿a

a的剖视图;
24.图4为图1中导针的立体主视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6]1‑
磁芯;11

第一限位环;110

引线槽;12

第二限位环;13

第二环槽;14

盲孔;15

凸台;16

第一胶黏剂;
[0027]2‑
导针;20

限位结构;21

第一凸环;22

第二凸环;23

第一环槽;
[0028]3‑
线圈;30

导线;
[0029]4‑
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2]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4]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电感器进行说明。立式电感器包括磁芯1、两个导针2和线圈3,磁芯1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盲孔14,两个导针2分别与两个盲孔14对应,各导针2的一端固定于对应的盲孔14内,导针2伸入盲孔14内的一端设有限位结构20,限位结构20限位于盲孔14内;线圈3绕制于磁芯1上,线圈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针2电连接。
[0035]
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限位结构20,能够将导针2的一端限位于磁芯1的盲孔14内,从而限制导针2从盲孔14内抽出,提高导针2与磁芯1的稳定性,防止导针2抽出或脱落。进一步地,相较与现有技术中的导针,采用限位结构20增大了导针2与磁芯1的接触面积,既有利于防止导针2沿导针2轴线方向移动,也能够防止导针2在盲孔14内转动,从而既能提高在导针2与磁芯1粘接时的稳定,有利于线圈3两端与导针2连接的稳定。
[003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限位结构20包括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设于导针2的一端,第一凸环21位于第二凸环22靠近盲孔14的一侧,第一凸环21围绕导针2设置,第二凸环22围绕导针2设置。请一并参阅图4,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间隔设置,通过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能够使得导针2沿导针2轴向面的截面呈“干”字型,这样一方面起到了限位作用,能够防止导针2沿磁芯1轴线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能够增加导针2与磁芯1的接触面积,以便于提高磁芯1与导针2的稳定型。而且,采用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加工较为方便。当然,限位结构也可以是采用外螺纹,通过外螺纹增大接触面积;或者,限位结构可以是呈环形阵列于导针一端的多组凸齿,各组凸齿沿导针长度方向布局,利用凸齿增大接触面积。
[003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盲孔14内填充固化有第一胶黏剂16,第一胶黏剂16用于固定导针2,导针2于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之间形成第一环槽23,第一胶黏剂16填充于第一环槽23内。这样盲孔14的内径能够大于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的外径,便于盲孔14的加工,在导针2与磁芯1固定时,第一胶黏剂16填充在盲孔14内,随着第一胶黏剂16的固化,第一胶黏剂16将导针2与磁芯1粘贴牢固。当然,磁芯也可以是一体成型时与导针的端部固定。
[0038]
可选地,第一胶黏剂16为环氧树脂胶。环氧树脂胶的强度和耐热性能较好,有利于固化后导针2与磁芯1之间的稳定性,且能够适应较大温度范围工作要求。
[003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盲孔14由磁芯1远离导针2的一端至磁芯1靠近导针2的一端呈渐扩状,第一凸环21的外径大于第二凸环22的外径。盲孔14的开口大,便于在第一胶黏剂16点胶时充满盲孔14,避免由于盲孔14的孔径过小,导致第一胶黏剂16与盲孔14底部存在气泡而影响导针2与磁芯1之间粘贴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第一胶黏剂16的粘度,降低第一胶黏剂16固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不需要调整导针2装配时导针2围绕导针2轴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便于引导着导针2插入盲孔14的底部,有利于控制导针2的位置精度。在导针2装配时,第二凸环22能够进一步地推动第一胶黏剂16与盲孔14的底部充分接触,以保障第一胶黏剂16能够与盲孔14底部和第二凸环22充分接触,增强导针2的稳定性。第二凸环22的外径较小,在盲孔14中插入导针2时,第一胶黏剂16能够顺利流入到第一凸环21与第二凸环22之间,有利于第一胶黏剂16填充满第一环槽23。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
环22与盲孔14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这样在有利于避免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与盲孔14内壁之间第一胶黏剂16过多导致固化时产生气泡,有利于提高第一凸环21和第二凸环22与盲孔14内壁之间粘贴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凸环21的外径较大,能够减少第一胶黏剂16溢出盲孔14,避免导针2插入盲孔14后第一胶黏剂16挤压溢出部分包裹导针2上第一凸环21远离第二凸环22的部分,防止第一胶黏剂16影响线圈3两端与导针2连接位置的稳定。
[0040]
可选地,第一凸环21的侧面呈圆柱状,第二凸环22的侧面呈圆柱状,沿第二凸环22至第一凸环21的方向:盲孔14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凸环22的横截面积的差值逐渐减小,盲孔14的横截面积与第一凸环21的横截面积的差值逐渐减小。即,第一凸环21的侧壁与盲孔14侧壁之间的间隙由第二凸环22至第一凸环21的方向逐渐扩大,第二凸环22的侧壁与盲孔14侧壁之间的间隙由第二凸环22至第一凸环21的方向逐渐扩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凸环21侧壁与盲孔14内壁之间填充的第一胶黏剂16的厚度分布由盲孔14底部至盲孔14外侧逐渐增大,能够避免由于局部间隙过小影响第一胶黏剂16流动导致粘贴不牢,且在立式电感器的导针2和磁芯1发热过程中,能够为第一胶黏剂16预留一定的膨胀余隙,防止由于温度变化差异导致第一胶黏剂16松脱。
[004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线圈3的端部焊于导针2上。通过线圈3的端部与导针2焊接,能够利用导针2与线圈3导通。可选地,线圈3的端部与导针2的焊接位置位于导针2上第一凸环21远离第二凸环22的一侧。由于导针2装配时,在盲孔14中点胶,通过第一胶黏剂16将导针2固定,导针2会将第一胶黏剂16部分挤出盲孔14,而被挤出的第一胶黏剂16会覆盖在第一凸环21的外侧。将焊接位置设置在导针2上第一凸环21远离第二凸环22的一侧,能够避开第一胶黏剂16与导针2接触位置,避免第一胶黏剂16影响线圈3的端部与导针2焊接的稳定性。
[0042]
可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3,线圈3由导线30卷绕而成,导线30的端部卷绕于对应导针2上,导线30的端部可以是在对应导针2上卷绕0.5

5匝,这样能够在焊接时将线圈3的端部与导针2固定,使得焊接位置固定,便于焊接。而且,卷绕在导针2上的导线30能够预留一定的伸缩余地,避免导线30断裂。导线30的端部可以是在对应导针2上卷绕1匝、2匝、3匝或4匝等。导线30的端部可以是与导针2通过热浸焊的方式焊接,这样一方面能够防止导线30损伤,保持导线30与导针2之间牢固,另一方面能够保障线圈3与导针2电连接的稳定性。
[0043]
可选地,导线30可以是漆包铜线,漆包铜线的截面可以是呈圆形。线圈3的匝数可以是多匝,这样可以提高立式电感器磁芯1窗口填充系数,有效平衡电感器抗饱和特性和直流电阻,达到高抗饱和特性和低直流电阻的要求。而且,有利于降低立式电感器的体积。漆包铜线可以是180级改性聚氨酯漆包铜圆线,这样能够使得线圈3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以满足不同温度下的使用要求。
[0044]
可选地,导针2可以是采用镀锡铜针,这样有便于导针2的焊接,有利于保障导针2与导线30和外部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性能,且有利于提高导针2及线圈3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0045]
可选地,两个导针2并列设置。这样便于控制立式电感器的安装位置,且能够保障立式电感器焊接时的稳定。
[004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第一凸环21到第二凸环22之间的距离小于盲孔14的深度。这样能够将限位结构20全部埋入在盲孔14内,有利于第一胶黏剂16
充满第一环槽23,有利于提高限位结构20与磁芯1粘接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凸环21与盲孔14的开口位置齐平,这样既能减小第一胶黏剂16溢出的量,便于控制溢出的第一胶黏剂16能够覆盖第一凸环21与盲孔14之间的间隙,保障第一胶黏剂16与第一凸环21的表面充分接触,防止导针2摆动,保障导针2与磁芯1粘接的稳定。
[004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磁芯1靠近导针2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环11,磁芯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环12,磁芯1于第一限位环11和第二限位环12之间形成第二环槽13,线圈3卷绕于第二环槽13内。通过第二环槽13便于控制线圈3的卷绕位置,方便线圈3的绕线。
[0048]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磁芯1为镍锌铁氧体磁芯,采用镍锌铁氧体磁芯具有高磁导率、低温度系数和高抗饱和特性,有利于提高立式电感器的稳定性和品质因数。
[004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立式电感器还包括封装层4,封装层4包裹于线圈3外,封装层4位于第二环槽13内。通过封装层4能够将线圈3固定,能够保护线圈3,防止线圈3被剐蹭损伤。封装层4可以是由第二胶黏剂包裹于线圈3外,然后经固化后形成的环形结构。这样在线圈3卷绕完成后,可以直接通过在线圈3外涂第二胶黏剂实现线圈3的封装。
[0050]
可选地,第二胶黏剂可以是环氧树脂胶。由于环氧树脂胶的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较为优异,能够增强各匝线圈3之间的绝缘性能,提高电感量和品质因数一致性,增大立式电感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有利于提高线圈3位置和结构的稳定性,提升线圈3的电性能稳定性。第二胶黏剂可以是宽温型环氧树脂胶,这样有利于封装层4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以满足不同温度下的使用要求。当然,第二胶黏剂也可以是采用其它封装胶等,如硅胶、硅树脂等。
[005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限位环11上开设有两个引线槽110,各引线槽110用于供线圈3的端部引出第二环槽13,引线槽110与第二环槽13相连通。线圈3的端部从引线槽110引出后,穿过第一限位环11,与导针2焊接。这样能够方便控制线圈3端部导线30的引出位置,便于线圈3端部导线30与导针2的焊接,且有利于防止线圈3两端的导线30外露,保护线圈3两端导线30的安全,避免线圈3两端的导线30划伤或断裂。可选地,两个引线槽110分别位于两个导针2所在平面的两侧,这样能够保障导针2到第一限位环11边缘的距离,使得两个导针2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线圈3与导针2的焊接,且有利于保障立式电感器的稳定。
[0052]
可选地,引线槽110的底面弯曲呈弧形,采用弧形结构有利于改变线圈3端部导线30的折弯方向,便于为线圈3两端导线30预留折弯长度,避免由于线圈3两端导线30长度过短影响焊接。
[005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磁芯1的一端设有两个凸台15,两个凸台15用于配合导针2支撑磁芯1,两个凸台15分别位于两个导针2所在平面的相对两侧。在立式电感器焊接于外部电路板上时,可以先将导针2插入到外部电路板上对应的焊接孔位,凸台15支撑在外部电路板的表面,从而限制了导针2插入焊接孔位的位置。通过两个凸台15能够提高立式电感器固定时的稳定性,便于控制导针2在外部电路板上的焊接位置,方便立式电感器的焊接固定。
[0054]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