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6798发布日期:2022-01-22 12:0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能为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习知的一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相接触,当让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存在相互抵接力,以相互抵压对方实现稳定接触。目前的所述电连接器一般只考虑到所述接触部的材料和形状结构本身具有的弹性应力,让所述端子自行产生对所述对接部的抵接力,容易造成所述接触部弹性疲乏,且当所述对接部对所述接触部的抵接力较大时,容易导致所述接触部被所述对接部压接而过度形变无法恢复,导致所述端子的损坏。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通过所述支撑部能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接触部向上的接触力,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且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接触部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且连料部的裁断面突出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有利于裁切所述连料部,且通过所述连料部加宽了所述接触部宽度,有利于调节所述接触部的阻抗。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前后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
6.至少两个端子,两个所述端子沿左右方向的排布,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每一所述接触部设有自所述接触部的侧缘沿所述左右方向突设形成的连料部;
7.至少一绝缘块,具有一主体部和至少一支撑部,所述主体部包覆于所述连接部外侧,所述连料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且沿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主体部相邻近,所述支撑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连料部;
8.其中,每一所述接触部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所述支撑部向上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以支撑所述接触部向上接触于所述对接端子,所述连料部的裁断面沿所述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基本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之间基本无空隙。
10.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一近端接触位置,所述近端接触位置用以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供所述对接端子向下抵接,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的前方,且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沿所述前后方向
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的一半。
11.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包括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延伸的一衔接段、自所述衔接段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弯折段以及自所述弯折段向前延伸的一接触段,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接触段,所述连料部自所述衔接段的侧缘向外突设形成,所述支撑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弯折段。
12.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具有两个所述连料部,两个所述连料部分别自所述衔接段沿所述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缘向外突设形成,所述支撑部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表面,两个所述连料部的两个所述裁断面分别向外突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表面。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弯折段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
14.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块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至少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上方,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叠。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贯穿通孔,所述连料部位于所述贯穿通孔的前方,所述主体部设有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的一牵制部,所述牵制部的内部具有至少一延伸柱,所述延伸柱填充于对应的所述贯穿通孔内。
1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
17.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裁边和一第二裁边,所述第一裁边相对于所述第二裁边靠近所述绝缘块的所述主体部,所述限位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裁边且未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裁边,所述裁断面沿所述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所述限位部的第二侧表面。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所述支撑部能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接触部对所述对接端子向上的接触力,使得两者接触更稳固,且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同时由于裁切料带时裁切刀向下冲压裁切料带,可能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弯折,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支撑部能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降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报废率;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表面,避免所述第一侧表面阻碍了对料带的裁切,降低裁切料带的难度;同时,所述连料部由所述接触部的侧缘向外突设,能增加所述接触部局部宽度,降低所述接触部的阻抗。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立体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剖视图;
24.图5为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立体图;
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俯视图;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侧视图;
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仰视图。
33.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4][0035]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7]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前后方向,z轴定义为左右方向,y轴定义为上下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0038]
请参阅图1至图4,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电连接器100和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的一对接连接器200,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互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沿着所述上下方向z与一第一基板9电性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所述前后方向x与一第二基板10电性连接。
[0039]
请参阅图1、图2和图7,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的一第一绝缘对接壳1和多个电性模组2。所述第一绝缘对接壳1具有一收容腔(未图示),多个所述电性模组2沿所述左右方向y依次排布并沿所述前后方向x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每一所述电性模组2包括一绝缘本体3、沿所述上下方向z排布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多个第一端子组件4,以及邻近于所述绝缘本体3一侧的一屏蔽件5,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z排布的多个收容槽31,每一所述收容槽31对应收容一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每一所述屏蔽件5与所述绝缘本体3和位于同一个所述电性模组2的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相固定。
[0040]
请参阅图1和图9,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的一第二绝缘对接壳6、多个第二端子组件7和多个接地条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沿所述上下方向z排布成多行,每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列,每一所述接地条8沿所述左右方向y延伸,每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同时与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条8接触,自每一所述接地条8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向外突设有两个干涉部81,每一所述接地条8通过两个所述干涉部81与所述第二绝缘对接壳6干涉固定。
[0041]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和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均具有一绝缘块、两个信号端子和一屏蔽壳,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和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所述信号端子均具有一接触部、一连接部和一导接部。为了更好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以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的所述绝缘块作为第一绝缘块42、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的所述信号端子作为第一信号端子41、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的所述屏蔽壳作为第一屏蔽壳43、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所述绝缘块作为第二绝缘块72、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所述信号端子作为第二信号端子71、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所述屏蔽壳作为第二屏蔽壳73,且以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所述接触部为第一接触部41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所述连接部为第一连接部41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所述导接部为第一导接部413、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所述接触部为第二接触部71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所述连接部为第二连接部712、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所述导接部为第二导接部713来阐述本实施例的相关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均只具有信号端子,并通过所述第一屏蔽壳4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73的对接来形成接地路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端子排布可以是其它方式,例如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
均具有多个端子,多个端子包括若干个信号端子和若干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布,在此并不限定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端子的功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相对接,则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对接端子。
[0042]
请参阅图6至图8,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包括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包覆在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外侧的所述第一绝缘块42、以及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和所述第一绝缘块42外的一第一屏蔽壳43,所述第一屏蔽壳4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块42电性隔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411、一第一导接部413和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一导接部413的一第一连接部41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布,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一端沿所述前后方向x向前延伸,所述第一导接部413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另一端沿所述上下方向z向下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用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相接触,所述第一导接部413用于以所述第一基板9相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部413通过锡球11与所述第一基板9相焊接,以提高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共面度。所述屏蔽件5与所述绝缘本体3相固定,且所述屏蔽件5与位于同一所述电性模组2的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43相接触固定,由此,将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43导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接地结构,改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0043]
请参阅图5和图8以及图10至图13,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包括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衔接段4112、自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一弯折段4113以及自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段4114,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设有一近端接触位置41141,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用以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完成后供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向下抵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还包括自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进一步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二弯折段4115和自所述第二弯折段4115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段4116,所述第二接触段4116具有一远端接触位置41161,所述远端接触位置41161用以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相接触,由此通过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和远端接触位置41161,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实现双点接触,减少木桩效应,减少信号的插入损耗,且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和第二弯折段4115,能够为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让位,减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对接时相抵撞的几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两个连料部4117,两个所述连料部4117分别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缘4111向外突设形成,由此通过所述连料部4117不仅能在成型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时连接料带,便于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之间的位置,而且能增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局部宽度,能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阻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料部4117自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侧缘向外突设形成,由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接触后会用叠加有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厚度而导致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的阻抗明显降低,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之间的阻抗差距较为明显,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和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之间,通过所述连料部4117设于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能降低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阻抗,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和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之间的阻抗逐渐过渡,避免阻抗突变而导致信号失真。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连
料部4117也可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其它位置,并不限定在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两侧向外突出形成。本实施例的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两个所述连料部4117,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也可以是仅设有一个所述连料部4117,例如仅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其中一个所述侧缘4111突设形成一个所述连料部4117。本实用新型分别自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缘向外突设形成两个所述连料部4117,相应的,所述支撑部421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表面4211,两个所述连料部4117的两个裁断面41171分别向外突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表面4211,由此,相比于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仅设有一个所述连料部4117,能更好的增加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宽度以及显露于空气的面积,且拉近了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之间间距,能更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阻抗。
[0044]
请参阅图10至图13,所述第一绝缘块42包括一主体部425和两个支撑部421,所述主体部425包覆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外侧,所述连料部4117位于所述主体部425的外部且沿所述前后方向x与所述主体部425相邻近,所述支撑部421自所述主体部425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部412,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第二信号端子71向下抵压,所述支撑部421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以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上接触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所述连料部4117的裁断面41171沿所述左右方向y向外突出于所述支撑部421的第一侧表面4211。由此,所述支撑部421能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对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向上的接触力,使得两者接触更稳固,且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产生弹性疲乏,同时由于裁切料带时裁切刀向下冲压裁切料带,可能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下弯折,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支撑部421能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降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报废率;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41171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表面4211,避免所述第一侧表面4211阻碍了对料带的裁切,降低裁切料带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42设有两个所述支撑部421以分别支撑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42仅设置一个所述支撑部421以对应支撑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也可以是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42仅设置一个较大的所述支撑部421以对应支撑两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此不作限定。
[0045]
请参阅图5、图10至图13,所述支撑部421的上表面基本贴合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421和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之间基本无空隙。由此,所述支撑部421有更大的面积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能充分利于所述支撑部421的下表面,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提供更大的支撑力。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部421的上表面基本贴合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即所述支撑部421的上表面的形态变化基本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的形态变化一致,本实施例限定的“基本贴合”、“基本无空隙”允许加工误差则存在,并不要求严格的完全贴合、完全无空隙,只要所述支撑部421的上表面的大部分面积是贴合到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下表面,能够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提供较大的支撑力即可。
[0046]
请参阅图5和图12,所述支撑部421向前延伸形成一延伸末端4212,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位于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末端4212的前方,定义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与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末端4212沿所述前后方向x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定义所述支撑部
421沿所述前后方向x的延伸长度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不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的一半,即l1≤0.5l2。由此,相当于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位于所述支撑部421的正上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位于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末端4212的前方,能允许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被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抵压后存在一定的弹性形变,避免刚性地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而导致完全由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来产生形变,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过度形变而损坏;同时,所述第一距离l1不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的一半,能够让所述支撑部421有效地为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第一距离l1过大、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过于远离所述支撑部421而弱化了所述支撑部421的支撑作用。
[0047]
请参阅图3、图4和图8,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42包括第一次注塑件423和第二次注塑件424,注塑模制第一绝缘块42时,先在所述第一连接部412上模制多个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之后,再在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上模制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具有多个固定部,当模制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时,模具通过所述固定部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和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进行定位固定。具体的,多个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4231和第二固定部4232,当成型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4231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固定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4232在所述左右方向y上固定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需要说明的是,若仅通过一次注塑过程来成型出所述第一绝缘块42,模具夹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来定位,成型后,模具移除,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被所述模具夹持的位置便会显露于出所述第一绝缘块42,导致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周围的介质不相同,会影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阻抗一致性。而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次注塑件424成型时不需要模具夹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而是模具夹持在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的所述固定部上,当所述第一绝缘块42完全成型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能被全部包覆在绝缘材料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周围的介质相同,有利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阻抗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421设于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所述第一主体部425包括了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和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的一部分;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块42也可以是绝缘材料通过一次注塑成型或者三次以上注塑成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23和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24的一部分共同构成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所述主体部,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可通过一次注塑形成。
[0048]
请参阅图5、图10至图13,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所述第一接触段4114,所述连料部4117自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的侧缘向外突设形成,所述支撑部421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由此,通过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为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对接时相抵撞的几率,且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继续向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过度滑行;同时,所述支撑部421能支撑住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抵压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过度弯折变形而损坏。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421沿所述左右方向y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沿所述左右方向y的宽度,如图13所示,定义所述支撑部421沿所述左右方向y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1,定义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沿所述左右方向y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2,所述第一宽度w1小于所述第二宽度w2。由此,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由于其弯折形状导致其阻抗会比较高,而本实用
新型通过所述第一宽度w1小于所述第二宽度w2,能让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的下表面更多地暴露于空气中,降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的阻抗,有利于调节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阻抗一致性。
[0049]
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述第一绝缘块42还包括两个限位部422,每一所述限位部422自所述主体部425向前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422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上表面,每一所述限位部422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撑部421的上方,且每一所述限位部422与对应的所述支撑部421沿所述上下方向z的投影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42具有两个所述限位部422,以分别抵接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上表面,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42所包括的所述限位部422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是一个或大于两个,在此不作限定。由此,通过所述限位部422能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上过度翘起而损坏,同时所述限位部422和对应的所述支撑部421的投影重叠,能让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施加的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的作用力相对集中对齐,而不是左右分散开,能避免因两者分别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施加向上且偏左的作用力和向下且偏右的作用力而转化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扭力,避免造成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发生扭转,能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对接。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还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z贯穿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一贯穿通孔41121,所述连料部4117位于所述贯穿通孔41121的前方,所述主体部425设有与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连接的一牵制部4251,所述牵制部4251的内部具有至少一延伸柱42511,所述延伸柱42511填充于对应的所述贯穿通孔41121内。由此,由于所述牵制部4251连接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而所述延伸柱42511又填充于所述贯穿通孔41121内,故所述牵制部425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稳固连接,将牵制着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也相应贴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使得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之间的抵接接触更稳固;同时,所述延伸柱42511限制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沿所述前后方向x移动,避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连接松动而导致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相对所述第一绝缘块42沿所述前后方向x位移,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位于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之间。
[0050]
请参阅图12,所述限位部422沿所述前后方向x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支撑部421沿所述前后方向x的延伸方向,具体的,定义所述限位部422沿所述前后方向x的延伸长度为第三距离l3,则所述第三距离l3小于所述第二距离l2。由此,相对于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长度相同,本实用新型能允许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与所述支撑部421接触的部分发生向上的弹性形变,避免只有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超出所述支撑部421的部分才能向上弹性形变,而减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末端4212处向上弯折的风险。
[0051]
请参阅图12,对于每一所述连料部4117,其所述裁断面41171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裁边41172和一第二裁边41173,所述第一裁边41172相对于所述第二裁边41173靠近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所述主体部425,所述限位部422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裁边41172且未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裁边41173,所述裁断面41171沿所述左右方向y向外突出于所述限位部422的第二侧表面4221。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两个所述连料部4117,所述限位部422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侧表面
4221,则每一所述连料部4117的裁断面41171分别向外突出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侧表面4221。由此,由于裁切刀向下裁切料带后会向上退出,裁切刀会和所述裁断面41171存在一定的摩擦力,该摩擦力会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本实用新型能通过所述限位部422向下压住沿所述左右方向y连接所述连料部4117的部分,由此,能避免所述连料部4117的裁断面41171与裁切刀摩擦而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上弯折,降低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生产报废率;且所述裁断面41171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二侧表面4221,有利于裁切料带。
[0052]
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3包括一个第一屏蔽体431和一个第二屏蔽体432,所述第一屏蔽体43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432均为u形结构,且相向设置并相互组装的形成所述第一屏蔽壳43,所述第一屏蔽体43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432的侧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屏蔽壳43的侧面,能便于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组装至所述第一屏蔽壳43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3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或者由其它形状的结构组装而成,在此不作限定。
[0053]
请参阅图9,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其所述第二绝缘块72包覆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中,所述第二屏蔽壳73包覆于所述第二绝缘块72和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外侧,每一所述接地条8同时与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所述第二屏蔽壳73相接触,由此,同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73的电势相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屏蔽结构,提高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效果,改善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高频性能。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完成后,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相对接,所述第二导接部713通过锡球11与所述第二基板10相焊接,以提高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共面度,每一所述第一屏蔽壳43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屏蔽壳73相对接,每一所述第一屏蔽壳43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壳73内,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结构连通在一起,改善高频性能,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005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712相连接的第二衔接段7111、自所述第二衔接段7111向后且向上弯折延伸的一第三弯折段7112、自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向后延伸的一第三接触段7113、自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向后且向上弯折延伸的一第四弯折段7114、以及自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四接触段7115,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也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所述连料部4117类似的连料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第二接触部71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结构是基本对称设置的,唯一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未设有贯穿通孔(图未示第二接触部的贯穿通孔,下同),其它结构均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对称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也可以对应设置贯穿通孔。相应的,所述第二绝缘块72也设有支撑部和限位部,所述第二绝缘块72的支撑部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支撑部421和限位部422也是对称设置。由此,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和所述第二绝缘块72的各个结构关系、技术原理、有益效果与上述阐述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一绝缘块42的各个结构关系、技术原理、有益效果相类似,仅是方向和位置对应调整而已,故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方向具有相对性,图示的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是相对而言的,本实施例仅以图示的方向指向进行阐述,在其它方向指向下,所述
对接连接器200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中。
[005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6]
1、通过所述连料部4117不仅能在成型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时连接料带,便于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之间的位置,而且能增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局部宽度,能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阻抗;所述支撑部421能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对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向上的接触力,使得两者接触更稳固,且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产生弹性疲乏,同时由于裁切料带时裁切刀向下冲压裁切料带,可能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下弯折,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支撑部421能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降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报废率;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41171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表面4211,避免所述第一侧表面4211阻碍了对料带的裁切,降低裁切料带的难度。
[0057]
2、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位于所述支撑部421的延伸末端4212的前方,能允许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被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抵压后存在一定的弹性形变,避免刚性地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而导致完全由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来产生形变,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过度形变而损坏;同时,所述第一距离l1不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的一半,能够让所述支撑部421有效地为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第一距离l1过大、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过于远离所述支撑部421而弱化了所述支撑部421的支撑作用。
[0058]
3、通过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为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对接时相抵撞的几率,且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继续向所述第一衔接段4112过度滑行;同时,所述支撑部421能支撑住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能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抵压所述近端接触位置41141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3过度弯折变形而损坏。
[0059]
4、通过所述限位部422能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上过度翘起而损坏,同时所述限位部422和对应的所述支撑部421的投影重叠,能让所述限位部422和所述支撑部421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施加的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的作用力相对集中对齐,而不是左右分散开,能避免因两者分别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施加向上且偏左的作用力和向下且偏右的作用力而转化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扭力,避免造成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发生扭转,能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对接。
[0060]
5、所述限位部422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裁边41172且未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裁边41173,能避免所述连料部4117的裁断面41171与裁切刀摩擦而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上弯折,降低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生产报废率;且所述裁断面41171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二侧表面4221,有利于裁切料带。
[0061]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