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型多用途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8902发布日期:2021-07-23 14:30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拉型多用途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方案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抗拉型多用途通讯传输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的加深,通讯系统在整个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讯电缆作为连接各个系统间信号传输的通道,其稳定性,抗干扰性,能长距离传输显的尤为重要。

长距离敷设时,电缆常常会被拖拽拉扯而造成电缆出现裂痕甚至线芯断裂,同时通讯系统往往伴随控制系统使用,就会造成所需电缆数量较多且繁杂,不利于安装使用时进行分辨整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抗拉型多用途传输线,传输线的外径范围是10.0~23.0mm,传输线的结构为:

由包覆有内绝缘层2的内导体1构成内层线芯3;由多根内层线芯3和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按照节径比4~8倍绞合构成内层缆芯5;

内层缆芯5外包镀锡铜丝编织层6构成的屏蔽层7;屏蔽层7外包外层缆芯12;

外层缆芯12是由多根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按照节径比10~16倍绞合构成,外层线芯10是由包有外绝缘层9的外导体8构成;

外层缆芯12外包绕包层13;绕包层13是由无纺布或阻燃带绕包构成;绕包层外13包外护套14;

内导体1是符合iec60228要求的第5类裸铜软导体或镀锡软铜导体;内导体1是由直径是0.193~0.290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20~25倍束合成股线,而后股线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金属单丝是裸铜单丝或镀锡铜单丝;

内绝缘层2是由密度是0.941~0.955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绝缘料构成,内绝缘层2的标称厚度范围为0.4~0.7mm;

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是由高纯度聚丙烯网状撕裂纤维绞合而成,捻数不小于8捻/300mm;

镀锡铜丝编织层6的编织密度不小于90%;

外导体8是符合iec60228要求的第2类裸铜软导体或镀锡软铜导体;外导体8是由直径是0.23~1.04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金属单丝是裸铜单丝或镀锡铜单丝;

外绝缘层9是由密度是1.36~1.40g/cm3的聚氯乙烯绝缘料构成,外绝缘层9的标称厚度范围为0.5~0.8mm;

绞制尼龙绳11的标称直径范围为2.5~8.0mm,其受力要求为承受2000~12000n的拉断力;

绕包层13的绕包搭盖率不小于25%;

所述外护套14是由密度是1.38~1.44g/cm3的柔软级阻燃聚氯乙烯护套料构成,外护套14的标称厚度范围为1.0~1.7mm。

具体来说,所述内绝缘层2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绝缘料经挤压式生产构成;所述外绝缘层9是由聚氯乙烯绝缘料经挤压式生产构成;所述外护套14是由柔软级阻燃聚氯乙烯护套料挤压式生产构成。

内绝缘层2的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90%-0.1mm。

外绝缘层9的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90%-0.1mm。

外护套14的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85%-0.1mm。

优选的,所述镀锡铜丝编织层6的镀锡铜丝的标称直径为0.12mm;所述绕包层13的无纺布或阻燃带的标称厚度为0.2mm。绞制尼龙绳11是由3股聚酰胺纤维绞合构成。

以规格为内导体1的截面积是0.5mm2,外导体8的截面积是2.5mm2

传输线的外径是18±1.5mm;

内导体1是由直径为0.193mm的金属单丝构成;内绝缘层2的标称厚度为0.5mm;

外导体8是由直径是0.68mm的金属单丝构成;外绝缘层9的标称厚度是0.8mm。

3根内层线芯3和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构成内层缆芯5;

外层缆芯12是由5根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成缆构成;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依次相邻。

绞制尼龙绳11的标称直径为4.0mm,要求承受不大于4000n的拉断力。

绕包层13的绕包搭盖率不小于25%。

外护套14的标称厚度为1.7mm。

本传输线的聚氯乙烯外护套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内绝缘层具有衰减小的特点;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捻度高,填充后成缆圆整;绞制尼龙绳使整体传输线具有优异的抗拉性。

本电缆的抗拉型强,衰减小,特性阻抗性能好,抗干扰,尤其适用于长距离、有一定干扰的通讯+控制系统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电缆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图中:内导体1、内绝缘层2、内层线芯3、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内层缆芯5、镀锡铜丝编织层6、屏蔽层7、外导体8、外绝缘层9、外层线芯10、绞制尼龙绳11、外层缆芯12、绕包层13、外护套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下:

如图1,一种抗拉型多用途传输线,传输线的外径范围是10.0~23.0mm,传输线的结构为:

由包覆有内绝缘层2的内导体1构成内层线芯3;由多根内层线芯3和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按照节径比是4~8倍绞合构成内层缆芯5;

内层缆芯5外包镀锡铜丝编织层6构成的屏蔽层7;屏蔽层7外包外层缆芯12;

外层缆芯12是由多根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按照节径比10~16倍成缆构成,外层线芯10是由包有外绝缘层9的外导体8构成;

外层缆芯12外包绕包层13;绕包层13是由无纺布或阻燃带绕包构成;绕包层13外包外护套14;

内导体1是符合iec60228要求的第5类裸铜软导体或镀锡软铜导体;内导体1是由直径是0.193~0.290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20~25倍束合成股线,而后股线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金属单丝是裸铜单丝或镀锡铜单丝;

内绝缘层2是由密度是0.941~0.955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绝缘料构成,内绝缘层2的标称厚度范围为0.4~0.7mm;

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是由高纯度聚丙烯网状撕裂纤维绞合而成,捻数不小于8捻/300mm;

镀锡铜丝编织层6的编织密度不小于90%;

外导体8是符合iec60228要求的第2类裸铜软导体或镀锡软铜导体;外导体8是由直径是0.23~1.04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金属单丝是裸铜单丝或镀锡铜单丝;

外绝缘层9是由密度是1.36~1.40g/cm3的聚氯乙烯绝缘料构成,外绝缘层9的标称厚度范围是0.5~0.8mm;

绞制尼龙绳11的标称直径范围为2.5~8.0mm,可承受2000~12000n的拉断力;

绕包层13的绕包搭盖率不小于25%;

所述外护套14是由密度是1.38~1.44g/cm3的柔软级阻燃聚氯乙烯护套料构成,外护套14的标称厚度范围为1.0~1.7mm。

根据上述结构,内层缆芯采用小节距对绞,配合屏蔽层良好的屏蔽效果,外层缆芯配合抗拉性强的绞制尼龙绳,可实现内层结构用于通讯传输用,外层结构用于控制信号传输用或皆用于控制信号传输用的功能。

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增加选用具有阻燃、耐低温、防紫外线等性能的绝缘料或护套料。

具体来说,内绝缘层2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绝缘料经挤压式生产构成;外绝缘层9是由聚氯乙烯绝缘料经挤压式生产构成;外护套14是由柔软级阻燃聚氯乙烯护套料挤压式生产构成。

内绝缘层2的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90%-0.1mm。

外绝缘层9的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90%-0.1mm。

外护套14的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85%-0.1mm。

本例中,所述镀锡铜丝编织层6的镀锡铜丝的标称直径为0.12mm;所述绕包层13的无纺布或阻燃带的标称厚度为0.2mm。

绞制尼龙绳11是由3股聚酰胺纤维绞合构成。

本例中,对于规格为内导体1的截面积为0.5mm2,外导体8的截面积是截面积为2.5mm2的传输线:

该传输线的外径为18±1.5mm;

3根内层线芯3和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按照节径比为4~8倍绞合构成内层缆芯5;

外层缆芯12是由5根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按照节径比为10~16倍成缆构成;外层线芯10和绞制尼龙绳11依次相邻;

内导体1是由直径是0.193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20~25倍束合成股线,而后股线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内绝缘层2的标称厚度为0.5mm;

外导体8是由直径是0.68mm的金属单丝按照节径比12~20倍绞合构成;外绝缘层9的标称厚度为0.8mm;

高纯度加捻型填充绳4捻数不小于8捻/300mm;

镀锡铜丝编织层6的镀锡铜丝的标称直径为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90%;

绞制尼龙绳11的标称直径为4.0mm,可承受不大于4000n的拉断力;

绕包层13的绕包搭盖率不小于25%;

外护套14的标称厚度为1.7mm。

本例中,内绝缘层2可以由dowdgdk3364、nuc3364等牌号或衍生牌号的绝缘料构成;

外绝缘层9可以由jr-70pvc、jr-90pvc等牌号或衍生牌号的绝缘料构成;

外护套14可以由h-70/90pvc、hz-70/90pvc等牌号或衍生牌号的护套料构成。

经检测,本例传输线的主要检测数据如下。

1、内绝缘层的抗张强度≥20.0mpa,断裂伸长率≥700%;外绝缘层的抗张强度≥15.0mpa,断裂伸长率≥200%。

2、绝缘老化:(100℃±168h)

内绝缘层老化后抗张强度变化率≤±25%,老化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25%;

外绝缘层老化后抗张强度变化率≤±25%,老化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25%;

3、特性阻抗(频率0.772mhz~20mhz)≥115ω;

4、衰减(频率0.772mhz)≤2.4db/100m

衰减(频率1mhz)≤2.7db/100m

衰减(频率4mhz)≤5.2db/100m

衰减(频率10mhz)≤8.4db/100m

衰减(频率16mhz)≤11.2db/100m

衰减(频率20mhz)≤11.9db/100m;

5、电缆阻燃性能:电缆通过c、d类成束阻燃试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