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1877发布日期:2021-11-22 20: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


背景技术:

2.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电动车续航有了大幅度提升,已基本满足日常需求。电池容量的提升,会对冷却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单面水冷方案已无法满足电池降温的要求。
3.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果的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果的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冷板组件,包括冷却板和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两端的汇流管;
6.所述冷却板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中具有底板流道,所述侧板中具有侧板流道;
7.所述汇流管包括横管和与所述横管连接的竖管,所述横管面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具有横管流液口,所述竖管面向所述侧板的一侧具有竖管流液口;
8.所述横管安装在所述底板的端部上,且所述横管流液口与所述底板流道连通;
9.所述竖管安装在所述侧板的端部上,且所述竖管流液口与所述侧板流道连通;
10.所述横管和/或所述竖管上设置有连接管头。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通过一侧的连接管头向一侧的汇流管中供给冷却液,该侧的横管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供给至底板流道中,该侧的竖管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供给至侧板流道中,底板流道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进入另一侧的横管中,侧板流道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进入另一侧的竖管中,再经另一侧的连接管头排出,可实现对电池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提高了对电池的冷却降温效果。
12.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横管与所述竖管通过弯管连接,方便布置横管和竖管。
13.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中具有间隔布置的两条以上的侧板流道;
14.相应地,所述竖管上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上的所述竖管流液口;
15.每个所述竖管流液口与一条所述侧板流道对应连通。
16.如此布置,可以使得冷却液在每条侧板流道中均匀流通,不会聚集在侧板的下部,提高了对电池的侧面的冷却效果。
17.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中具有间隔布置的两条以上的底板流道;
18.相应地,所述横管上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横管流液口;
19.每个所述横管流液口与一条所述底板流道对应连通。
20.如此布置,可以使得冷却液在每条底板流道中均匀流通,不会因为安装平面的高
低而聚集在底板的一侧,提高了对电池的底面的冷却效果。
21.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远离所述侧板的一端具有底板连接板,可以将两块底板连接在一起,组成电池模框的底板,对电池的整个底面进行冷却。
22.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耳板,用于与车身上的安装部进行连接,以将电池模框固定。
23.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的顶部具有侧板连接板,用于与电池模框的顶盖等连接,方便安装。
24.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呈l型,相应地,所述竖管与所述横管连接呈l型,可与电池的轮廓匹配,以更好地贴合电池的侧面及底面,从而对电池进行冷却降温。
25.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横管远离所述竖管的端部通过一个堵盖密封,所述竖管远离所述横管的端部通过另一个堵盖密封。堵盖可拆卸,方便密封和检修。
2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模框,包括两块模框端板和两套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液冷板组件;
27.两套所述液冷板组件中的底板相互连接,每块所述模框端板都安装在两套所述液冷板组件中的两条所述竖管之间。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框,可对电池实现两个侧面及底面进行冷却降温,提高了对电池的冷却降温效果。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及电池模框,通过一侧的连接管头向一侧的汇流管中供给冷却液,该侧的横管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供给至底板流道中,该侧的竖管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供给至侧板流道中,底板流道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进入另一侧的横管中,侧板流道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进入另一侧的竖管中,再经另一侧的连接管头排出,可实现对电池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提高了对电池的冷却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的立体图;
32.图2为图1所示的冷却板的局部放大图;
33.图3为图1所示的汇流管的立体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的立体图;
35.图5为图4所示的汇流管的立体图;
36.图6为侧板中间隔地布置有两条侧板流道的放大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框的立体图;
38.图8为图7的主视图;
39.图9为图8沿着a

a向的剖视图;
40.图10为图8沿着b

b向的剖视图;
4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43.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包括冷却板1和设置在冷却板1的两端的汇流管2。
44.冷却板1包括底板11和与底板11连接的侧板12,底板11中具有底板流道111,侧板12中具有侧板流道121。
45.汇流管2包括横管21和与横管21连接的竖管22,横管21面向底板11的一侧具有横管流液口211,竖管22面向侧板12的一侧具有竖管流液口221。
46.横管21安装在底板11的端部上,且横管流液口211与底板流道111连通。
47.竖管22安装在侧板12的端部上,且竖管流液口221与侧板流道121连通。
48.横管21和/或竖管22上设置有连接管头3。
4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为图7

11所示的电池模框的一部分,采用两套液冷板组件相对布置,可以组成电池模框的主体结构。
50.该液冷板组件包括有冷却板1、汇流管2和连接管头3。冷却板1、汇流管2和连接管头3都为金属件。
51.冷却板1用于围住图7

11所示的电池5。冷却板1包括底板11和侧板12,侧板12连接在底板11的一端,并向上延伸。底板11和侧板12可采用一体铸造成型或一体锻压成型。
52.底板11支撑电池5的底面,侧板12包住电池5的侧面。底板11中具有底板流道111,底板流道111贯通底板11的左右两端,用于冷却液在底板11中流通,以对电池5的底面进行降温冷却。侧板12中具有侧板流道121,侧板流道121贯通侧板12的左右两端,用于冷却液在侧板12中流通,以对电池5的侧面进行降温冷却。
53.冷却板1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一条汇流管2,每条汇流管2上安装有连接管头3。其中一端的连接管头3与冷却液供给设备的输出端连接,向该端的汇流管2中供给冷却液。另一端的连接管头3与冷却液供给设备的回流端连接,使得该端的汇流管2中的冷却液可经该端的连接管头3回流。
54.为了方便向底板11和侧板12中基本同步供给冷却液,汇流管2采用如下结构:
55.汇流管2包括横管21和竖管22,横管21和竖管22可采用一体成型或分体成型。
56.竖管22的下端与横管11的一端连接。横管21的内侧具有横管流液口211,竖管2的内侧具有竖管流液口221。
57.组装时,横管21安装在底板11的端部上,横管流液口211与底板流道111密封连接导通。竖管22安装在侧板12的端部上,竖管流液口221与侧板流道121密封连接导通。
58.横管21可与底板11焊接,竖管22可与侧板12焊接。
59.连接管头3可以单独设置在横管21上,或单独设置在竖管22上,或同时设置在横管21和竖管22上。
6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组件,通过一侧的连接管头3向一侧的汇流管2中供给冷却液,该侧的横管21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211供给至底板流道111中,该侧的竖管22
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221供给至侧板流道121中,底板流道111中的冷却液可经横管流液口211进入另一侧的横管21中,侧板流道121中的冷却液可经竖管流液口221进入另一侧的竖管22中,再经与另一侧汇流管2连接的连接管头3排出,可实现对电池5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提高了对电池5的冷却降温效果。
6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

5所示,横管21与竖管22通过弯管23连接,弯管23的中心角为90
°
,方便布置横管21和竖管22。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

6所示,侧板12中具有间隔布置的两条以上的侧板流道121。相应地,竖管22上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上的竖管流液口221。每个竖管流液口221与一条侧板流道121对应连通。
63.如在侧板12中仅开设一条侧板流道121,侧板流道121的高度稍小于侧板12的高度,则冷却液会聚集在侧板流道121的底部,难以到达侧板流道121的上部。
64.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侧板12中布置有间隔设置的两条以上的侧板流道121,在竖管22上布置有间隔设置的两个以上的竖管流液口221,并将每个竖管流液口221与一条侧板流道121对应连通,可以使得冷却液在每条侧板流道121中均匀流通,不会聚集在侧板12的下部,提高了对电池5的侧面的冷却效果。
6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

10所示,底板11中具有间隔布置的两条以上的底板流道111。
66.相应地,横管21上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上的横管流液口211。
67.每个横管流液口211与一条底板流道111对应连通。
68.如在底板11中仅开设一条底板流道111,底板流道11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稍小于底板11的宽度,如布置时底板11不平,则冷却液会聚集到底板流道111较低的一端。
69.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底板11中布置有间隔设置的两条以上的底板流道111,在横管21上布置有间隔设置的两个以上的横管流液口211,并将每个横管流液口211与一条底板流道111对应连通,可以使得冷却液在每条底板流道111中均匀流通,不会因为安装平面的高低而聚集在底板11的一侧,提高了对电池5的底面的冷却效果。
7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

2和图6所示,底板11远离侧板12的一端具有底板连接板13,可以将两块底板11连接在一起,组成电池5模框的底板11,对电池5的整个底面进行冷却。
71.底板连接板13设置在底板11远离侧板12的一端。如图9所示,当采用两套液冷板组件构成电池模框的主体时,将两套液冷板组件相对布置,也即是两套液冷板组件的底板11相向布置,将两块底板11上的底板连接板13焊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支撑电池5的底板。
72.底板连接板13与底板1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底板连接板13的上表面低于底板11的上表面约0.3

1.5mm,以在激光焊接时,底板连接板13的焊接部与电池底面不直接接触,避免焊接时产生的高温热量损坏单体电池。
7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侧板1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耳板14,用于与车身上的安装部进行连接,以将电池5模框固定。
74.根据需要,可以在侧板12的外侧焊接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安装耳板14。
7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侧板12的顶部具有侧板连接板15,用于与电池模框的顶盖等部件连接,方便安装。顶盖上具有插槽,侧板连接板15插入顶盖的插槽
中。
7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

6所示,侧板12与底板11连接呈l型,相应地,竖管22与横管21连接呈l型。电池5的底面与侧面一般为直角。l型的冷却板1可与电池5的轮廓匹配,以更好地贴合电池5的侧面及底面,从而对电池5进行冷却降温。l型的汇流管2可直接与l型的冷却板1的端部连接,方便装配。
7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横管21远离竖管22的端部通过一个堵盖24密封,竖管22远离横管21的端部通过另一个堵盖24密封。常态时,堵盖24密封堵住横管21的末端及竖管22的末端,以避免冷却液从管的末端流出。堵盖23可以从横管21和竖管22上拆卸下来,方便管道检修。
78.如图7

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框,包括两块模框端板4和两套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冷板组件。
79.两套液冷板组件中的底板11相互连接,每块模框端板4都安装在两套液冷板组件中的两条竖管22之间。
8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框包括两块模框端板4和两套液冷板组件。
81.有关液冷板组件的结构、构造及工作原理,请参考前面对液冷板组件的描述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82.两套液冷板组件相对布置,组成电池模框的主体结构。两套液冷板组件中的冷却板1的底板11相互连接,形成支撑电池5的底板。两套液冷板组件中的冷却板1的侧板12处于前后两侧,每块冷却板1的左右两端连接有一套汇流管2。两块模框端板4连接在左右两端的两条竖管22之间,模框端板4的下部连接在两条横管21上,电池5处于前后两块侧板12、底部两块底板11及左右两块模框端板4之间。
8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框,通过两块底板11可以对电池5的底面进行冷却降温,通过两块侧板12可以对电池5的侧面冷却降温,从而实现对电池5的三面(前侧面、后侧面及底面)冷却降温,提高了对电池5的冷却降温效果。
84.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8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