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13583发布日期:2021-12-15 10:5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


背景技术:

2.1p+n微型断路器在控制火线的基础上增加零线的控制,对火线具有热磁脱扣功能,零线随火线同时切断,其安全性能更高。
3.该微型断路器具有开断功能的n极标准要求先接通后分断,在做短路分断试验时,经过大量试验发现断路器的动触头烧损严重,影响短路分断试验指标的提升;通过分析和试验发现,其主要问题是在断路器短路分断试验时,短路大电流通过静触头和动触头时产生电磁斥力,当电磁斥力大于动触头终压力时,动触头会发生抖动现象,从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微小间隙,而大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电弧,从而导致动触头烧损,将大大影响断路器的安全使用,其维修周期变短,相应的成本变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大电流通过时动触头烧损现象的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型静触头结构,用于将进线或出线接口处的电流引入断路器内,所述的u型静触头结构包括用于引入电流的引入部以及用于与动触头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的接触部呈u型包括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以及第三接触板,所述的第一接触板与第三接触板位于第二接触板的端部形成u型,电流依次通过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以及第三接触板并保证第一接触板与第三接触板的电流反向。
6.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第三接触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与动触头接触的接触凸起。
7.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引入部包括连接进线或出线接口的第一板、与第一板连接的第二板、与第二板连接的第三板以及与第三板连接的第四板,所述的第四板与第一接触板连接。
8.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板与第二板垂直,所述的第二板与第三板垂直,所述的第三板与第四板垂直,所述的第二板、第三板以及第四板组成u型结构。
9.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第四板与第一接触板的连接处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凹槽,所述的凹槽靠近第二接触板。
10.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板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第二端与第二板连接,所述的第一端插入进线或出线接口处,在所述的第一端的接触位开设有若干接触槽。
11.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第一端的端部向两侧伸出有限位板,两个所述的限位板卡设在进线或出线接口的外侧。
12.一种断路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u型静触头结构。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静触头接触部的u型设计,使得大电流在通过静触头时,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抵消了大电流经过时所产生的电磁斥力,动触头不再发生抖动,进而不会产生电弧导致动触头烧损,提高静触头的使用寿命,增长维修周期。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一;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二;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三;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静触头与进线或出线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接触板;2、第二接触板;3、第三接触板;4、接触凸起;5、第一板;6、第二板;7、第三板;8、第四板;9、凹槽;10、接触槽;11、限位板;12、动触头;13、进线或出线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4.如图1~图3所示一种u型静触头结构,用于将进线或出线接口13处的电流引入断路器内,所述的u型触头结构包括用于引入电流的引入部以及用于与动触头12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的接触部呈u型包括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以及第三接触板3,所述的第一接触板1与第三接触板3位于第二接触板2的端部形成u型,电流依次通过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以及第三接触板3并保证第一接触板1与第三接触板3的电流反向,相互反向的电流使得第一接触板1与第三接触板3产生的电磁斥力相互抵消从而不会对动触头12造成影响;同时为了更好的消除电磁斥力,第一接触板1与第三接触板3平行设置。
25.进一步,为了保证静触头与动触头12接触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效果,同时保护静触头,在第三接触板3的外侧(即u型的外侧)设置有接触凸起4,该接触凸起4用于与动触头12接触,该接触凸起4采用导电优异的金属材料制作,例如金属银。
26.引入部根据断路器内部的结构来设计其占用空间,需要避开断路器内部的电气元件,故所述的引入部包括第一板5、第二板6、第三板7以及第四步8,第一板5连接在进线或出线接口13处,第一板5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其第一端插入进线或出线接口13内,第二端与第二板6的一端连接,第二板6的另一端与第三板7的一端连接,第三板7的另一端与第四板8的一端连接,第四板8的另一端与第一接触板1连接;根据断路器内部的构造,第一板5、第二板6、第三板7以及第四板8之间连接的角度进行设计,可以为任意角度,而在本方案中为了保证断路器内部空间足够大,将引入部沿着断路器壳体内部边线布置,其中第一板5与第二板6垂直,第二板6与第三板7垂直,第三板7与第四板8垂直,第二板6、第三板7以及第四板8组成u型结构避让断路器内部电气元件。
27.上述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第三接触板3、第一板5、第二板6、第三板7以及第四板8为一体成型,采用铜板裁切后折弯成型。
28.第四板8与第一接触板1处于同一平面上,同时在第四板8与第一接触板1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9,凹槽9的一端开口,凹槽9的位置靠近第二接触板2(即第四板8与第一接触板1的过渡位置远离第二接触板2),如图2所示凹槽9靠左,过渡位置靠右;当电流从第四板8进入第一接触板1时需要通过过渡位置进入,之后如图2与图4所示电流从第一接触板1的右侧向左侧移动具有向第二接触板2运动的电流方向,电流通过第二接触板2进入第三接触板3,电流向接触凸起4运动具有背离第二接触板2运动的电流方向;若不设置凹槽9,电流的方向倾斜向上直接进入至第二接触板2,则第一接触板1内不会形成相应的电流方向,则将大大影响抵消电磁斥力的效果。
29.断路器的进线或出线接口13用于连接外部电线,第一板5的第一端与外部电线接触的一面上设置若干接触槽10,若干该接触槽10用于增加与外部电线的摩擦力,防止滑落,也可以是其他增加摩擦力的结构,例如滚花或者u型设计。
30.第一板5的第一端头部的两侧向外伸出限位板11,每一侧的限位板11均有限位面,第一板5穿过进线或出线接口13后,限位板11的限位面能够防止第一板5从进线或出线接口13处退出,即如图6所示限位板11在进线或出线接口13的右侧并且通过限位面抵住进线或出线接口13的端部,提高组装的牢固程度。
31.基于上述结构,如图5所示采用该静触头设计一种断路器,剖面线显示的为静触头结构,该静触头可以用于普通断路器上,也可以用于智能断路器上,其中接触部的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以及第三接触板3形成u型槽,该u型槽与断路器壳体内的定位柱配合用于固定静触头。
32.综上,通过接触部的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以及第三接触板3形成的u型槽设计,能够保证大电流经过时具有两个电流方向,使得电磁斥力抵消,从而保证动触头12不会出现抖动,进而不会被烧损;通过引入部的第二板6、第三板7以及第四板8的设计能够减少占用断路器壳体内部的空间,同时第四板8与第一接触板1之间的凹槽9设计,能够保证电流在第一接触板1上从远离第二接触板2向靠近第二接触板2的方向流动,电流在第三接触板3远离第二接触板2方向流动,进一步保证两个电流方向反向,提高电磁斥力抵消的效果。
33.通过引用上述u型静触头能够既能够提高断路器整体的安全性能,同时对于动触头12来说维修周期变长,从而降低了维修成本。
34.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