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熔断器座的交叉卡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30759发布日期:2021-12-01 11:5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熔断器座的交叉卡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熔断器座,具体为光伏熔断器座。


背景技术:

2.熔断器是指当电流超过规定值时,以本身产生的热量使熔管熔断,断开电路的一种电器。熔断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熔断器组件,熔断器组件包括熔管和其他的电元件,熔管与其他的电元件电连接,来实现熔断器正常的工作状态。
3.现有的光伏熔断器座上的熔管通常均安装在手柄上,但是手柄的固定结构不是很稳定,在拉拔过程中,熔管会发生自动脱落,使得熔管无法稳定的固定在光伏熔断器座上,故急需一款可以固定牢固的固定结构进行熔管的固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伏熔断器座的交叉卡扣结构。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熔断器座的交叉卡扣结构,其中,包括手柄、壳体以及熔管,手柄上设有固定熔管的固定腔,固定腔两端上均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一侧上设有固定部,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弹性夹持部以及第二弹性夹持部,第一弹性夹持部与第二弹性夹持部为反向朝向,第一弹性夹持部与第二弹性夹持部分别与熔管侧面相抵。
6.通过固定槽的设置,使得熔管在固定过程中,更为简单方便,而且通过两个反向朝向的弹性夹持部设置,形成了交叉卡扣结构,使得熔管在固定过程中,更为牢固稳定。手柄在运动过程中,熔管也不会发生掉落。
7.其中,固定槽上设有隔离板,隔离板位于第一弹性夹持部与第二弹性夹持部之间。
8.通过隔离板的设置,使得两个弹性夹持部之间不会互相干涉,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熔管夹持的稳定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隔离板还起到固定的效果,防止两个弹性夹持部发生故障,熔管发生脱落,隔离板位于熔管的上方,起到固定效果。
9.其中,固定部上设有第一固定面以及第二固定面,第一固定面与第二固定面分别与熔管侧面相抵。
10.采用第一固定面与第二固定面分别与熔管侧面相抵,增加了固定部与熔管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强度。
11.其中,第一固定面包括第一水平面以及第一斜向面,第二固定面包括第二水平面以及第二斜向面,第一斜向面与第二斜向面分别与熔管侧面相抵。
12.采用两个斜向面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强度,此处第一斜向面与第二斜向面优选为与熔管适配的弧面。
13.其中,熔管两端的尺寸大于其余位置的尺寸。
14.由于熔管两端需要与手柄连接,故增加其尺寸,即增加整体强度,防止在固定过程中,由于弹性夹持部的夹持力过大直接使得熔管发生断裂。
15.其中,壳体内设有接线端子以及u型夹持片,接线端子与u型夹持片呈电气连接,熔管伸入至u型夹持片内且与u型夹持片呈电气连接。
16.通过u型夹持片形成抱紧夹持的效果,使得熔管与接线端子之间形成电气连接效果。
17.其中,u型夹持片上设有加强件,加强件套设在u型夹持片上。
18.通过加强件的设置,提高了u型夹持片的夹持效果,防止在使用过程中u型夹持片发生弹性疲劳,影响到熔管与u型夹持片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19.其中,u型夹持片上设有固定卡槽,加强件部分固定在固定卡槽上。
20.通过固定卡槽的设置,使得加强件与u型夹持片的固定效果更佳。
21.其中,壳体内设有带有开口的空腔,手柄伸入至空腔内且封闭开口,空腔内设有滑槽,滑槽靠近开口一侧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上设有第一限位面以及与第一限位面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面;手柄两端上设有在滑槽上滑动的滑块,滑块上设有第一抵触面以及第二抵触面,滑块在限位槽内转动,第一限位面位于第一抵触面的运动轨迹上,第二限位面位于第二抵触面的运动轨迹上。
22.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手柄从壳体中向外拉出时,通过滑块在滑槽上运动,从而实现滑动效果,当滑块滑动至限位槽内时,滑块可以在限位槽内转动,即手柄可以相对于壳体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的设置,使得手柄在转动的过程中,不管翻转哪个角度,都可以实现限位效果,例如向前转动时,第一限位面与第一抵触面相抵,向后转动时,第二限位面与第二抵触面相抵,此处手柄的转动行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当第一限位面与第一抵触面相抵或第二限位面与第二抵触面相抵时,即可实现限位固定的效果,使得在更换熔管的过程中,手柄不会轻易的再次滑入至壳体内,只有解除相抵时,手柄才可以滑动至壳体内。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限位面与第一抵触面相抵时,第二限位面与第二抵触面不接触,同理,第二限位面与第二抵触面相抵时,第一限位面与第一抵触面不接触。
23.其中,第一抵触面与第二抵触面为对称设置。
24.采用对称设置,使得滑块加工更为方便,此处滑块优选为跑道型。
25.其中,空腔靠近开口一侧上设有第一横向凸块,第一横向凸块上设有第三限位面,手柄上设有第三抵触面,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三抵触面的运动轨迹上。
26.通过第三限位面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限位效果,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滑动。
27.其中,空腔靠近开口一侧上设有第二横向凸块,第二横向凸块上设有第四限位面,手柄上设有第四抵触面,第四限位部位于第四抵触面的运动轨迹上。
28.通过第四限位面的设置,同样也提高了手柄的限位效果,此处第四限位面与第三限位面为对称设置。
29.其中,第一横向凸块上设有第二限位斜面,第二横向凸块上设有第四限位斜面,第二限位斜面与第四限位斜面形成倒八字型。
30.采用倒八字型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手柄伸入至空腔顺畅性,同时在手柄拔出至空腔外,还起到一定的限位效果。
31.其中,手柄位于第一横向凸块顶面、第二横向凸块顶面的运动轨迹上。
32.第一横向凸块与第二横向凸块形成了手柄的限位结构,防止在手柄伸入至空腔内时,过度伸入,导致熔管的电气连接稳定性。
33.其中,滑块的转动角度为α,

45
°
≤α≤45
°

34.通过对滑块的转动角度限定,同样也限定了手柄转动的角度,此处优选为
±
30
°

35.其中,壳体内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设有限位凸起,手柄上设有滑动部,滑动部在导向槽内滑动,限位凸起在滑动部的运动轨迹上。
36.通过滑动部的设置,使得手柄在滑动过程中,更为稳定,且此处滑动部可以越过限位凸起,实现了限位固定的效果,此处限位凸起的数量优选为四个,两两一组,每组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位置,即手柄与壳体闭合位置,手柄与壳体拉出后限位的位置,进一步提高手柄滑动的平稳性以及限位固定的效果。
37.其中,还包括卡扣件,壳体底端上设有卡槽以及安装槽,卡扣件位于安装槽内且朝向卡槽滑动。
38.壳体的卡槽用于与导轨配合,实现壳体整体的安装效果,此处卡扣件通过朝向卡槽运动,使得壳体牢牢的固定在导轨上。
39.其中,安装槽的内壁两侧上设有卡块,卡扣件的两侧上设有弹性凸起,卡块位于弹性凸起的运动轨迹上。
40.通过弹性凸起的设置,使得卡扣件沿着安装槽滑动,从而实现了壳体与导轨之间的锁定效果。此处具体通过弹性凸起越过卡块,由于弹性凸起受力发生形变,当越过卡块的尖端后,从而实现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4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4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4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45.图5是图4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4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拉拔后向一侧转动的剖视图;
47.图7是图6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48.图8是对应图6状态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49.图9是图8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5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拉拔后向另一侧转动的剖视图;
51.图11是图10中d部的局部放大图;
52.图12是对应图10状态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53.图13是图12中e部的局部放大图;
54.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去除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去除第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手柄与熔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手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卡扣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实施例1:
63.参照附图1

21所示,一种光伏熔断器座的交叉卡扣结构,包括壳体1、设有熔管2的手柄3以及卡扣件4。
64.壳体1内设有带开口111的空腔11,此处空腔11为中空设置,用于手柄3伸入使得手柄3上的熔管2与u型夹持片5连接配合,实现电气连接效果。空腔11的开口111具体为朝向上设置,用于与手柄3配合。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具体通过两个部件组件,即壳体1包括第一外壳12以及第二外壳13,第一外壳12与第二外壳13两者拼接形成整个壳体1,此处第一外壳12与第二外壳13之间呈可拆卸式连接,可以为螺栓紧固式连接,也可以为卡扣式连接,还可以为超声波熔接。此处两者的连接方式为简单的连接配合,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
65.空腔11内设有两个滑槽14以及导向槽15,两个滑槽14分别位于靠近空腔11的左右内壁,两个滑槽14关于整体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滑槽14具体是通过第一外壳12与第二外壳13拼接后形成的,即第一外壳12上设有第一缺口121,第二外壳13上设有第二缺口131,第一缺口121与第二缺口131配合形成了滑槽14。两个滑槽14的结构一致,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滑槽14的结构。滑槽14的下端为半圆弧形设置,此处滑槽14的下端具体是指朝向壳体1的底端一侧。滑槽14的上端上设有限位槽16,此处滑槽14的上端具体是指朝向开口111一侧,即朝向壳体1的上方一侧。
66.限位槽16为不规则形状,其具体为两端小中间大的形状,如限位槽16的左侧面上设有第一限位面161以及若干个不同弧度的弧面,其具体为包括第一弧面163以及第二弧面164,第一弧面163的一端通过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二弧面164连接形成左侧面,第二弧面164的另一端与滑槽14连接,此处第一弧面163与第二弧面164不为同心设置。限位槽16的右侧面上设有第二限位面162以及若干个不同弧度的弧面,其具体为包括第三弧面165以及第四弧面166,第三弧面165的一端通过第二限位面162与第四弧面166连接形成右侧面,第三弧面165的另一端与第一弧面163连接,第四弧面166的另一端与滑槽14连接,第三弧面165与第四弧面166不为同心设置。此处限位槽16的左右两个侧面为对称设置。进一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二限位面162为平面设置。
67.导向槽15位于空腔11的中心位置上,此处导向槽15同样也为第一外壳12与第二外壳13拼接形成。导向槽15上设有限位凸起151,此处限位凸起151的数量优选为四个,两两一组,形成两组,即第一外壳12上设有两个限位凸起151,第二外壳13上设有与其对应的两个限位凸起151,每组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位置,即手柄3与壳体1闭合位置,手柄3与壳体1拉出后限位的位置,进一步提高手柄3滑动的平稳性以及限位固定的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凸起151为弧面设置,且弧面为劣弧型,从而保证滑动部可以越过限位凸起151,仅是起到一定的卡顿限位效果,如拉拔力过大,滑动部312即可越过限位凸起151,限位凸起151并非是弹性材质,当限位凸起151与滑动部312两者相抵时,形成硬配合。
68.空腔11内还设有接线端子6以及u型夹持片5,接线端子6与u型夹持片5的数量均为
两个,一个接线端子6与一个u型夹持片5形成一组,两个接线端子6分别对应输入端与输出端,外部导线穿入至接线端子6内,从而形成电气连接效果。u型夹持片5与接线端子6呈电气连接,此处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或为贴合连接,且此处u型夹持片5通过与空腔11内部连接形成定位固定的效果,其具体的定位结构与本实施例所要保护的范围无关,故不多加赘述。u型夹持片5的u型开口为朝向上设置,即朝向手柄3一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u型开口的尺寸大于手柄3下端的宽度,从而使得手柄3连通熔管2伸入至u型夹持片5内,使得u型夹持片5的两侧与熔管2连接形成电气连接效果。
69.进一步,u型夹持片5上还套设有加强件51,加强件51也为u型设置,加强件51围绕在u型夹持片5上,此处为了提高加强件51的固定效果,此处u型夹持片5上还设有固定卡槽52,加强件51通过固定卡槽52固定在u型夹持片5上。通过加强件51的设置,提高了u型夹持片5的夹持效果,防止在使用过程中u型夹持片5发生弹性疲劳,影响到熔管2与u型夹持片5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此处加强件51可以为卡簧。
70.壳体1底端上设有卡槽17以及安装槽18,卡槽17具体是指与导轨配合固定。安装槽18位于壳体1底端的一侧上,且安装槽18与卡槽17为横向方向上连通设置。安装槽18的内壁上设有卡块181,此处卡块181的数量为两个,卡块181具体为三角形设置,即包括第一斜面182以及第二斜面183,卡块181朝向安装槽18内侧为尖端设置。
71.手柄3包括本体31以及柄部32,柄部32与本体31连接,此处优选为柄部32与本体31为一体成型设置。柄部32主要用于手柄3拉拔以及手柄3的旋转,且手柄3与壳体1配合后,柄部32裸露在壳体1外。进一步,此处为了便于手柄3整体的拉拔效果,此处手柄3上设有耐磨筋。
72.本体31的两端上均设有滑块311,此处两端具体是指本体31的左右两端上,左右两端的滑块311结构一致,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滑块311,此处滑块311具体位于靠近本体31下端一侧上。滑块311的截面为跑道型,滑块311的上下两端为弧面,滑块311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抵触面3111,另一侧面上设有第二抵触面3112,第一限位面161位于第一抵触面3111的运动轨迹上,第二限位面162位于第二抵触面3112的运动轨迹上,此处第一抵触面3111与第二抵触面3112优选为平面设置。滑块311整体可以在滑槽14中滑动,当本体31整体伸入至壳体1内时,滑块311位于滑槽14的下端。当拉拔柄部32,此时滑块311在滑槽14上朝向开口111方向移动,当滑块311运动至限位槽16内时,此时滑块311可以在限位槽16内转动,此处转动具体为手柄3整体相当于壳体1呈前后转动。但是由于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二限位面162的设置,导致手柄3整体转动的角度得到限位,无法进行过度转动,从而保证了更换熔管2时的稳定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一抵触面3111相抵时,第二限位面162与第二抵触面3112不接触,即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同理,当第二限位面162与第二抵触面3112相抵时,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一抵触面3111不接触,即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73.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滑块的转动角度为α,

45
°
≤α≤45
°
。通过对滑块的转动角度限定,同样也限定了手柄转动的角度,此处优选为
±
30
°

74.本体31底端上设有滑动部312,滑动部312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位于本体31的前后两侧上,滑动部312由于为弧面设置,在使用过程中,滑动部312沿着导向槽15运动,当手柄3与壳体1位于闭合位置时,由于位于下方的一组限位凸起151的设置,使得滑动部312位于导向槽15的下端上,起到一定的限位固定效果。当本体31向外移动时,滑动部312由于是
弧面设置故可以越过两组限位凸起151,直至滑块311位于限位槽16内时,此时滑动部312由于位于上方的一组限位凸起151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限位效果。
75.进一步,为了提高手柄3的限位效果,空腔11靠近开口111一侧上设有第一横向凸块112以及与第一横向凸块112呈对称设置的第二横向凸块113,此处第一横向凸块112与第二横向凸块1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两一组,分别对应手柄3的左右两端上,由于两组结构一致,故此处仅针对其中一组进行描述。
76.第一横向凸块112为朝向后侧延伸,第一横向凸块112上设有第三限位面114以及,第三限位面114包括第一限位斜面1141以及第二限位斜面1142,第一限位斜面1141位于靠近开口111一侧上,且第一限位斜面1141与第三限位斜面形成倒八字型,即第一限位斜面1141为倾斜朝向开口111一侧延伸,第二限位斜面1142一端与第一限位斜面1141连接,另一端朝向空腔11内部倾斜向下延伸。
77.第二横向凸块113为朝向前侧延伸,与第一横向凸块112为对称设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并未是连通设置。第二横向凸块113上设有第四限位面115,第四限位面115包括第三限位斜面1151以及第四限位斜面1152,第三限位斜面1151同样也为倾斜朝向开口111一侧延伸,第四限位斜面1152一端与第三限位斜面1151连接,另一端朝向空腔11内部倾斜向下延伸。
78.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斜面1142与第四限位斜面1152同样也形成了倒八字型,采用此种设置,提高手柄伸入至空腔11顺畅性,同时在手柄3拔出至空腔11外,还起到一定的限位效果。
79.进一步,手柄3位于第一横向凸块112顶面、第二横向凸块113顶面的运动轨迹上。第一横向凸块112与第二横向凸块113形成了手柄3的限位结构,防止在手柄3伸入至空腔11内时,过度伸入,导致熔管2的电气连接稳定性。
80.手柄3的左右两端上结构一致,本实施例中以右端为例,右端的前侧面33上设有第三抵触面331,右端的后侧面34上设有第四抵触面341,此处第三抵触面331与第四抵触面341为对称设置,且均位于手柄3的底端上。
81.其具体结构为,当手柄3朝向一侧转动时,如附图9所示,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一抵触面3111贴合相抵时,同时,第三抵触面331与第二限位斜面1142相抵,后侧面34与第三限位斜面1151相抵,从而实现限位效果。当手柄3朝向另一侧转动时,如附图13所示,第二限位面162与第二抵触面3112贴合相抵时,同时,第四抵触面341与第四限位斜面1152相抵,前侧面33与第一限位斜面1141相抵,从而实现限位效果。
82.本体31上设有固定熔管2的固定腔313,固定腔313两端上设有固定槽314,即固定槽3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槽314的结构一致,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固定槽314一侧上设有固定部315,固定部315包括第一固定面316以及第二固定面317,第一固定面316与第二固定面317为平行贴合设置,第一固定面316包括第一水平面3161以及第一斜向面3162,第一水平面3161与第一斜向面3162的一端连接,第一斜向面3162的另一端朝向后侧逐步向上延伸,此处第一斜向面3162优选为与熔管2适配的弧面。第二固定面317包括第二水平面3171以及第二斜向面3172,第二水平面3171与第二斜向面3172的一端连接,第二斜向面3172的另一端朝向前侧逐步向上延伸,此处第二斜向面3172优选为与熔管2适配的弧面。第一斜向面3162与第二向斜面组合形成与熔管2贴合,形成熔管2的固定效果。
83.固定槽314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弹性夹持部318、第二弹性夹持部319以及隔离板310,隔离板310位于第一弹性夹持部318与第二弹性夹持部319之间,且隔离板310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夹持部318、第二弹性夹持部319。隔离板310为矩形设置,使得两个弹性夹持部之间不会互相干涉,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熔管2夹持的稳定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隔离板310还起到固定的效果,防止两个弹性夹持部发生故障,熔管2发生脱落,隔离板310位于熔管2的上方,起到固定效果。
84.第一弹性夹持部318与第二弹性夹持部319呈中心对称设置,两者为反向朝向,即第一弹性夹持部318为朝向后侧,第二弹性夹持部319为朝向前侧。第一弹性夹持部318上设有第一夹持端3181,第一夹持端3181与熔管2适配,第二弹性夹持部319上设有第二夹持端3191,第二夹持端3191与熔管2适配,通过两个夹持端配合,实现了熔管2的固定效果。而且由于两者均为弹性设置,故在熔管2的更换过程中极为方便。且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夹持部为反向朝向,故形成了交叉卡扣结构,使得熔管2固定更加牢固。
85.卡扣件4包括主体部41以及位于主体部41上方的导向部42,主体部41的右端上设有三角凸起43,三角凸起43上设有第一楔形面431,第一楔形面431用于与导轨配合,实现固定效果。主体部41的左端上设有拉拔部411,拉拔部411用于操作者的手部拉动,实现卡扣件4整体在安装槽18内的滑动效果。
86.导向部4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设与主体部41上方的两侧上。导向部42上设有弹性凸起421,弹性凸起421为朝向主体部41的左端延伸,弹性凸起421主要与卡块181配合,当卡扣件4整体朝向卡槽17滑动时,导向部42沿着安装槽18的内壁滑动,弹性凸起421延着第一斜面182运动,此时弹性凸起421形变,当卡扣件4继续运动,到达卡块181的尖端时,此时弹性凸起421形变达到最大值,继续运动,弹性凸起421与第二斜面183相抵,弹性凸起421的形变逐渐缩小,同时第一楔形面431与导轨相抵固定,此时弹性凸起421与第二斜面183下方相抵,由于弹性凸起421与第二斜面183相抵,形成固定效果。当解锁锁定时,通过卡扣件4向左运动,此时,弹性凸起421延着第二斜面183运动,到达卡块181的尖端时,此时弹性凸起421形变达到最大值,继续运动,弹性凸起421与第一斜面182相抵,此时,第一楔形面431与导轨已经解除了锁定。
87.熔管2为圆柱形设置,本实施例中熔管2的两端尺寸大于其余位置的尺寸,使得整体的强度提高,此处两端具体用于与手柄3固定,从而提高熔管2的强度,不易发生断裂,其次,熔管2的内部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
88.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手柄3从壳体1中向外拉出时,通过滑块311在滑槽14上运动,从而实现滑动效果,当滑块311滑动至限位槽16内时,滑块311可以在限位槽16内转动,即手柄3可以相对于壳体1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二限位面162的设置,使得手柄3在转动的过程中,不管翻转哪个角度,都可以实现限位效果,例如向前转动时,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一抵触面3111相抵,向后转动时,第二限位面162与第二抵触面3112相抵,此处手柄3的转动行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两个限位面的设置,使得在更换熔管2的过程中,手柄3不会轻易的再次滑入至壳体1内,只有第一限位面161与第一抵触面3111解除相抵或第二限位面162与第二抵触面3112解除相抵时,手柄3才可以滑动至壳体1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