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1378发布日期:2021-11-29 23:5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极片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当下,各大车厂对电动汽车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池能量密度,电池能量密度越大,相同重量下电池容量越大,汽车单次充电所能行驶的里程也会相应增加。
3.在电池极片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极片进行辊压,以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进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现有技术中,在对极片进行辊压时,容易出现断带的情况,影响产能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成型装置,降低极片辊压断带的情况,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
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成型装置,极片包括基材,基材包括非涂覆区和用于涂布涂层的涂覆区,非涂覆区与涂覆区在基材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极片成型装置包括:
7.烘干机构,烘干机构用于烘干涂布在涂覆区上的涂层;
8.延展机构,沿基材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设置于烘干机构的上游,延展机构用于延展非涂覆区。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极片成型装置,基材的非涂覆区经过干燥工艺后塑性变差且容易损伤,如果在烘干工艺后对非涂覆区进行延展,则容易导致非涂覆区断带,通过延展机构在烘干工艺前对非涂覆区进行延展,有效降低非涂覆区延展过程的断带频次,提高产能及产品质量。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涂布机构,用于向涂覆区涂布涂层;其中,沿基材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设置于涂布机构的上游。
11.在上述方案中,在涂布工艺前对非涂覆区延展,保证产品质量,避免涂布后烘干前涂层未固化时,延展非涂覆区导致涂层流延不均而影响基材的重量分布。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涂布机构包括第一子涂布机构和第二子涂布机构,烘干机构包括第一子烘干机构和第二子烘干机构,沿基材的走带方向,第一子涂布机构、第一子烘干机构、第二子涂布机构、第二子烘干机构依次设置;第一子涂布机构用于向基材的第一面上的涂覆区涂布涂层,第一子烘干机构用于烘干第一面上的涂层,第二子涂布机构用于向基材的第二面上的涂覆区涂布涂层,第二子烘干机构用于烘干第二面上的涂层,第一面和第二面沿基材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其中,沿基材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设置于第一子涂布机构的上游。
1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子涂布机构和第一子烘干机构对基材的第一面上的涂覆区进行涂布涂层及烘干涂层、通过第二子涂布机构和第二子烘干机构对基材的第二面上的涂覆区进行涂布涂层及烘干涂层,保证基材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涂布效果,保证产品的质量。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延展机构包括第一辊轮,第一辊轮包括辊体和凸部,凸部环绕设置于辊体,凸部用于抵接非涂覆区。
15.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辊体上设置的凸部作用于非涂覆区,能够实现对涂覆区的延展。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延展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辊轮沿垂直于第一辊轮的轴线的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辊轮施加于非涂覆区的作用力。
17.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辊轮移动,能够改变第一辊轮的位置,进而改变施加于非涂覆区的作用力,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延展机构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辊轮施加于非涂覆区的作用力,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根据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作用力驱动第一辊轮移动。
19.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驱动机构根据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第一辊轮移动,便于实现对基材张力的精确控制。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延展机构还包括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辊轮的位移,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根据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移驱动第一辊轮移动。
21.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第一辊轮的位移,以便于第一驱动件根据第一辊轮的位移调整第一辊轮的位置,进而改变施加于基材的作用力。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展平机构,沿基材的走带方向,展平机构设置于延展机构的下游,展平机构用于对经过延展机构的基材进行展平。
2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展平机构对基材进行展平,保证基材的平整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2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展平机构包括一对第一展平辊和一对第二展平辊,一对第一展平辊从基材厚度方向的两侧夹持基材,一对第二展平辊从基材厚度方向的两侧夹持基材,在基材厚度方向的投影,第一展平辊的轴线和第二展平辊的轴线相交。
25.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一对第一展平辊和一对第二展平辊在基材的厚度方向两侧对基材展平,展平效果好;第一展平辊的轴线与第二展平辊的轴线相交,便于在基材的宽度方向上对基材进行展平,保证展平效果。
2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展平机构包括第三展平辊,第三展平辊包括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
27.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在第三展平辊与基材接触时,具有较好的展平效果。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为极片的示意图;
30.图2为极片辊压状态的示意图;
31.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成型装置;
32.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延展机构的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的配合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展平辊和第二展平辊的示意图;
35.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对第一展平辊和一对第二展平辊的示意图;
36.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三展平辊的结构示意图。
37.图标:10

延展机构;11

第一辊轮;111

辊体;112

凸部;12

第一驱动件;13

压力传感器;14

位移传感器;15

基座;151

竖梁;152

横梁;20

烘干机构;21

第一子烘干机构;22

第二子烘干机构;30

涂布机构;31

第一子涂布机构;32

第二子涂布机构;40

展平机构;41

第一展平辊;42

第二展平辊;43

第三展平辊;431

第一螺纹段;432

第二螺纹段;44

第一驱动电机;45

第二驱动电机;46

第三驱动电机;51

第二辊轮;52

第三辊轮;53

第二驱动件;54

伺服电机;61

第一导向辊;62

第二导向辊;71

放卷辊;72

收卷辊;81

第一轧辊;82

第二轧辊;p

极片;p1

基材;p11

非涂覆区;p12

涂覆区;p2

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40.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本技术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
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3.本技术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4.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重复充放电功能的核心构件为电池单体中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锂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
45.其中,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通常情况下,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集流体可以为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为三元锂、锰酸锂、钴酸锂或磷酸铁锂等。
46.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通常情况下,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集流体可以为铜箔,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为碳或硅等。
47.极片(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统称)包括基材,基材包括非涂覆区和用于涂布涂层(可以包括活性物质层)的涂覆区,非涂覆区与涂覆区在基材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在极片生产过程中,基材通常收卷为卷料的形式进行工序之间的移动。
48.在电池极片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干燥涂层后的极片进行辊压,也即冷压工序,以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进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在极片被辊压的过程中,涂覆区因受到辊压而产生压延伸长,非涂覆区因未受到辊压而几乎不会伸长,如此会导致基材不同区域的延伸率不同,进而造成非涂覆区打皱。为了保持基材的延展率相同,需要对基材的非涂覆区延展,通常在对涂覆区延展前对非涂覆区延展。
49.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在极片的生产过程中,极片辊压时出现断带的原因在于非涂覆区断裂。进一步研究发现,引起非涂覆区断裂是由于干燥工艺后基材的塑性降低,并且基材在涂布工艺和干燥工艺中容易损伤,此种情况下对非涂覆区进行延展,则容易导致极片断带。
50.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在烘干机构的上游设置延展机构,通过延展机构对基材的非涂覆区进行延展,在后续冷压工序,不再对非涂覆区进行延展,有效降低非涂覆区延展过程的断带频次,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
51.本技术的极片成型装置可用于电池的极片的生产。
52.图1示出了极片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极片辊压状态的示意图。
53.如图1和图2所示,极片p包括基材p1,基材p1包括非涂覆区p11和用于涂布涂层p2的涂覆区p12,非涂覆区p11与涂覆区p12在基材p1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基材p1可以为金属箔材,涂层p2可以包括活性物质。
54.极片p在涂层p2烘干后进行辊压时,极片p位于第一轧辊81和第二轧辊82之间,通过第一轧辊81和第二轧辊82的配合将极片p压实。
55.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成型装置。如图3所示,该极片成型装置包括烘干机构20和延展机构10。烘干机构20用于烘干涂布在涂覆区p12(如图1所示)上的涂层p2(如图2所示)。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10设置于烘干机构20的上游,延展机
构10用于延展非涂覆区p11。需要指出的是,上游和下游是相对应的,上游和下游是指加工工艺的前后关系,例如,延展机构10设置于烘干机构20的上游是指,加工过程中,基材p1先经过延展机构10的延展工艺,再经过烘干机构20的烘干工艺。
5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极片成型装置,基材p1的非涂覆区p11经过干燥工艺后塑性变差且容易损伤,如果在烘干工艺后对非涂覆区p11进行延展,则容易导致非涂覆区p11断带,通过延展机构10在烘干工艺前对非涂覆区p11进行延展,在后续冷压极片p时,不再对非涂覆区p11进行延展,有效降低非涂覆区p11延展过程的断带频次,提高产能及产品质量。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涂布机构30,涂布机构30用于向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其中,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10可以设置于涂布机构30的上游。也即,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先对基材p1的非涂覆区p11进行延展,然后再对基材p1的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在涂布工艺前对非涂覆区p11延展,保证产品质量,避免涂布后烘干前涂层p2未固化时,延展非涂覆区p11导致涂覆区p12的涂层p2流延不均而影响基材p1的重量分布。
5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10还可以设置于涂布机构30和烘干机构20之间。也即,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先对基材p1的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然后再对基材p1的非涂覆区p11涂布涂层p2,进而烘干涂覆区p12的涂层p2。
5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涂布机构30可以包括第一子涂布机构31和第二子涂布机构32,烘干机构20包括第一子烘干机构21和第二子烘干机构22,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第一子涂布机构31、第一子烘干机构21、第二子涂布机构32及第二子烘干机构22依次设置;第一子涂布机构31用于向基材p1的第一面(图中未示出)上的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如图2所示),第一子烘干机构21用于烘干第一面上的涂层p2,第二子涂布机构32用于向基材p1的第二面(图中未示出)上的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第二子烘干机构22用于烘干第二面上的涂层p2,第一面和第二面沿基材p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其中,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延展机构10设置于第一子涂布机构31的上游。通过第一子涂布机构31和第一子烘干机构21对基材p1的第一面上的涂覆区p12进行涂布涂层p2及烘干涂层p2、通过第二子涂布机构32和第二子烘干机构22对基材p1的第二面上的涂覆区p12进行涂布涂层p2及烘干涂层p2,保证基材p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涂布效果,保证产品的质量。
6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涂布机构30还可以同步对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涂覆区p12进行涂布涂层p2,烘干机构20还可以同步烘干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涂层p2,也即,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涂布机构30设置于烘干机构20的上游。
6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该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放卷辊71和收卷辊72,放卷辊71用于提供基材p1,收卷辊72用于收卷烘干后的基材p1。放卷辊71配置有放卷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放卷驱动电机驱动放卷辊71转动,以控制基材p1的放卷速度。
62.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延展机构10的示意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延展机构10包括第一辊轮11,第一辊轮11包括辊体111和凸部112,凸部112环绕设置于辊体111,凸部112用于抵接非涂覆区p11。在极片p成型过程中,第一辊轮11在非涂覆区p11对应的位置布局凸部112,非涂覆区p11受到相对于其他区域更集中的张力,而产生局部额外延展,实现非涂覆区p11的延展。
63.需要指出的是,凸部1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凸部112沿平行于第一辊轮11
的轴向的方向间隔设置。凸部112的数量可以与非涂覆区p11的数量相同。
6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该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辊61和第二导向辊62,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第一辊轮11位于第一导向辊61和第二导向辊62之间,第一导向辊61和第二导向辊62用于改变基材p1的走带方向,以使基材p1压附于第一辊轮11,以便于通过改变第一辊轮11的位置而调整施加于基材p1的作用力。
6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延展机构1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12,第一驱动件12用于驱动第一辊轮11沿垂直于第一辊轮11的轴线的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辊轮11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也即,第一辊轮11为浮动辊轮,在极片p成型过程中,第一辊轮11的位置能够浮动。通过第一驱动件12驱动第一辊轮11移动,能够改变第一辊轮11在垂直于第一辊轮11的轴线的方向上的位置,以进一步压紧极片p,或相对远离极片p,进而改变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66.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第一辊轮11的移动稳定,第一驱动件12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驱动件12分别连接于第一辊轮11的轴向的两端。
67.第一驱动件12可以为伸缩式直线驱动结构,例如,气缸、液压缸、电缸等,第一驱动件12还可以为其他直线驱动结构,例如电机与齿轮齿条配合的结构。可选地,第一驱动件12为气缸。
68.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件12被配置为设置于基座15,基座15包括两个竖梁151和连接于两个竖梁151之间的横梁152,第一驱动件12安装于横梁152上,两个竖梁151用于固定于安装座(如设备机体、车间或厂房侧壁、地面等),第一驱动件12能够驱动第一辊轮11相对于两个竖梁151沿垂直于第一辊轮11的轴线的方向移动。
6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延展机构1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3用于检测第一辊轮11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第一驱动件12被配置为根据压力传感器13检测到的作用力驱动第一辊轮11移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一辊轮11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为基材p1传递至第一辊轮11的压力,也即基材p1的张力。压力传感器13检测到第一辊轮11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后,第一驱动件12根据压力传感器13检测到的作用力修正第一驱动件12对第一辊轮11施加的推力,维持第一辊轮11施加给基材p1的拉伸张力恒定。
70.由于基材p1在走带时不易测量第一辊轮11施加于基材p1的作用力,压力传感器13设置于横梁152与竖梁151的连接处,基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材p1向第一辊轮提供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传递给横梁152,并通过横梁152传递至竖梁151与横梁152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竖梁151与横梁152的连接节点受到的力与基材p1受到的作用力相关,通过检测横梁152受到的作用力来确定第一辊轮11施加于非涂覆区p11的作用力。
7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延展机构10还包括位移传感器14,位移传感器14用于检测第一辊轮11的位移,第一驱动件12被配置为根据位移传感器14检测到的位移驱动第一辊轮11移动。通过位移传感器14检测第一辊轮11的位移,以便于第一驱动件12根据位移传感器14检测到的第一辊轮11的位移调整第一辊轮11的位置,进而改变施加于基材p1的作用力。
72.例如,当第一驱动件12设置于基座15的横梁152时,位移传感器14可以用于检测第一辊轮11相对于横梁152的位移。
73.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辊轮51和第三辊轮52的配合示意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该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第二辊轮51、第三辊轮52、第二驱动件53及伺服电机54。伺服电机54用于驱动第二辊轮51转动,第二辊轮51的转动转化为基材p1的走带速度,定义第二辊轮51的转速为基材p1的基准速度。第三辊轮52为从动辊,第三辊轮52与第二辊轮51分别设置于基材p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第二辊轮51与第三辊轮52位于延展机构10和烘干机构20之间,基材p1穿设于第三辊轮52和第二辊轮51之间。第二驱动件53用于驱动第二辊轮51沿垂直于第二辊轮51的轴线的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二辊轮51,第三辊轮52被配置为在第二驱动件53的作用下将基材p1压附在第二辊轮51上,以避免基材p1打滑。
74.极片p生产过程中,初始时,第一辊轮11位于预设的稳定位置;当放卷速度与第二辊轮51施加于基材p1的速度(基准速度)不一致时,为了保证基材p1的张力稳定,第一驱动件12会驱动第一辊轮11移动,也即第一辊轮11会偏离预设的稳定位置,位移传感器14检测到第一辊轮11的位移,此时,放卷驱动电机根据位移传感器14检测到的第一辊轮11的位移调整放卷辊71的转速,保证基材p1的放卷速度与第二辊轮51的转速一致,并恢复第一辊轮11至预设的稳定位置。例如,当放卷速度快于第二辊轮51的转速时,第一辊轮11上浮,第一辊轮11施加于基材p1的作用力增大,第一辊轮11偏离预设的稳定位置,放卷驱动电机会降低转速,第一辊轮11逐渐下移至预设位置,形成稳定的速度、张力状态。
75.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驱动件53可以为伸缩式直线驱动结构,例如,气缸、液压缸、电缸等,第二驱动件53还可以为其他直线驱动结构,例如电机与齿轮齿条配合的结构。可选地,第二驱动件53为气缸。
7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述,第二辊轮51可以设置于基材p1的走带方向的拐角处,也即基材p1在第二辊轮51的上游和下游呈夹角设置,基材p1与第二辊轮5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第二辊轮51可以为涂布背辊,也即涂布机构30可以在第二辊轮51相对的位置对基材p1涂布涂层p2,基材p1被第二辊轮51支撑,保证涂层p2涂布均匀。
77.具体为,例如,如图3所示,当涂布机构30包括第一子涂布机构31时,第一子涂布机构31与第二辊轮51位于基材p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侧,由于基材p1压附于第二辊轮51,第一子涂布机构31对基材p1的涂覆区p12涂布涂层p2时,第二辊轮51能够支撑基材p1,以保证涂层p2涂布均匀。为了保证涂层p2涂布均匀,沿第二辊轮51的转向,基材p1先经过第三辊轮52,再经过第一子涂布机构31。
7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极片成型装置还包括展平机构40,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展平机构40设置于延展机构10的下游,展平机构40用于对经过延展机构10的基材p1进行展平。通过展平机构40对基材p1进行展平,保证基材p1的平整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79.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展平辊41和第二展平辊42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对第一展平辊41和一对第二展平辊42的示意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展平机构40可以仅包括一对第一展平辊41和一对第二展平辊42,一对第一展平辊41从基材p1厚度方向的两侧夹持基材p1,一对第二展平辊42从基材p1厚度方向的两侧夹持基材p1,在基材p1厚度方向的投影,第一展平辊41的轴线和第二展平辊42的轴线相交。也即,在基材p1厚度方向的投影面上,第一展平辊41的投影的轴线的延伸线与第
二展平辊42的投影的轴线的延伸线相交。通过一对第一展平辊41和一对第二展平辊42在基材p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基材p1展平,展平效果好;第一展平辊41的轴线与第二展平辊42的轴线相交,便于在基材p1的宽度方向上对基材p1进展平,使得基材p1向宽度方向的两侧展平,保证展平效果。
80.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展平辊41和第二展平辊42可以为展平毛刷,在展平基材p1的同时保护基材p1,避免基材p1损伤。
81.为了避免第一展平辊41和第二展平辊42干涉,第一展平辊41和第二展平辊42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第一展平辊41的端部和第二展平辊42的端部位于同一涂覆区p12,以保证基材p1的展平效果。
82.如图6所示,在基材p1厚度方向上的投影,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第一展平辊41与第二展平辊4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保证展平效果。
83.需要指出的是,如图7所示,每个第一展平辊41可以配置一个第一驱动电机44,以便于实现对第一展平辊41的转动驱动;或者,一对第一展平辊41可以配置一个第一驱动电机44,该第一驱动电机44的输出端通过传动组件连接一对第一展平辊41。对应的,每个第二展平辊42配置一个第二驱动电机45,以便于实现对第二展平辊42的转动驱动;或者,一对第二展平辊42可以配置一个第二驱动电机45,该第二驱动电机45的输出端通过传动组件连接一对第二展平辊42。
84.图8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三展平辊43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展平机构40还可以仅包括第三展平辊43,第三展平辊43包括第一螺纹段431和第二螺纹段432,第一螺纹段431和第二螺纹段432的旋向相反。由于第一螺纹段431和第二螺纹段432的旋向相反,在第三展平辊43与基材p1接触时,第三展平辊43能够使基材p1向宽度方向的两侧展平,具有较好的展平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第三展平辊43配置有第三驱动电机46,第三驱动电机46驱动第三展平辊43转动。
85.第一螺纹段431和第二螺纹段432自第三展平辊43的中央向两侧对称分布,当基材p1接触第三展平辊43的辊面时与第一螺纹段431和第二螺纹段432产生摩擦,倾斜的螺纹将基材p1扩向两侧,使得基材p1得以平展。
86.为了保证展平效果,如图3所示,第三展平辊43设置于基材p1的拐角处,也即第三展平辊43位于基材p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基材p1能够压附于第三展平辊43,基材p1与第三展平辊43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便于第三展平辊43对基材p1施加作用力。第三展平辊4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设置空间确定,例如,如图所示,第三展平辊43设置有两个,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两个第三展平辊43设置于延展机构10和涂布机构30之间。
8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展平机构40还可以同时包括前述的一对第一展平辊41、一对第二展平辊42、以及第三展平辊43。例如,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一对第一展平辊41和一对第二展平辊42可以位于第三展平辊43的上游;又例如,沿基材p1的走带方向,一对第一展平辊41和一对第二展平辊42可以位于第三展平辊43的下游。第一展平辊41、第二展平辊42及第三展平辊43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基材p1的展平效果,保证产品质量。
88.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
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