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3995发布日期:2021-12-15 13:2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具体涉及隔离开关领域;再具体的,涉及一种具有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2.隔离开关是开关电器中使用广泛的一种电器,在电路中起隔离作用。隔离开关主要由绝缘部分、导电部分、支持底座或框架、合闸机构和操动机构(drive module)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操动机构用于控制隔离开关的合闸、分闸及测试状态。合闸机构接受操动机构的力矩,将运动传递给动触头以完成隔离开关的分、合闸动作。
3.为了使隔离开关具备灭弧能力,会在静触头附近设置灭弧器件,但如此简单的加上灭弧器件,其灭弧能力一般,且很难突破瓶颈实现大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通过等电位结构将分闸产生的电弧转移,再进行集中灭弧,灭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内设置有进线端、连接进线端的动触头组件、出线端和连接出线端的静触头组件;所述外壳体内还形成有一连接进线端且与动触头组件的动触头等电位的第一作用端;所述静触头组件具有一与静触头组件的静触头等电位的第二作用端;所述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相对应且呈一定间距设置,且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之间的间距小于动触头组件完成分闸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之间设置有灭弧器件。
7.进一步的,定义动触头与静触头进行分合闸动作的位置为分合闸动作位置,定义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之间的位置为灭弧位置,所述外壳体内还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分合闸动作位置和灭弧位置均位于气流通道内,且灭弧位置位于分合闸动作位置的下游。
8.进一步的,所述灭弧位置位于分合闸动作位置的下方,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气孔。
9.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组件位于静触头组件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二作用端由上往下延伸。
10.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支架和设置于静触头支架上的静触头,所述第二作用端是由静触头支架向下延伸而成。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均为一平直段,且相平行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连接进线端的导电板,所述第一作用端形成于导电板上。
13.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呈“u”形结构,具有位于中间位置的中间弧形段和位于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导电板中间弧形段被固定于外壳体内,其第一端部连接所述
进线端,第二端部形成与动触头组件的动触头等电位的第一作用端,所述导电板的u形腔用于让位动触头组件的布局。
14.进一步的,还包括进线连接板,所述进线连接板直接连接所述进线端;所述动触头组件和导电板均连接于所述进线连接板上,从而间接连接所述进线端。
15.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器件为灭弧栅片。
16.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增设与与动触头组件的动触头等电位的第一作用端以及与静触头组件的静触头等电位的第二作用端,开关带载分断时(即分闸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生成电弧,当动触头和静触头完全分断时,由于第一作用端与第二作用端之间的较近,电弧则会由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位置转至第一作用端与第二作用端之间的位置,同时被灭弧器件熄灭,从而实现了保护触点及其它器件的目的;灭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且实现结构简单,尤其是能够很好的运用于小型的隔离开关上。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隐藏前壳体的前视图;
19.图2所示为图1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在立体角度下结构分解示意图;
21.图4所示为图1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在俯视角度下结构分解示意图;
23.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的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24.图7所示为图6结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的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26.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导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所示为实施例中进线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30.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1.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包括外壳体10,外壳体10内设置有进线端(未示出)、连接进线端的动触头组件20、出线端(未示出)和连接出线端的静触头组件30;具体的,外壳体10包括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相盖合形成一个安装腔,进线端、连接进线端的动触头组件20、出线端和连接出线端的静触头组件30均装配于安装腔内。
32.动触头组件20在操动机构的驱动下进行分合闸动作。具体的,该动触头组件20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如本实施例中,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快速合闸的结构,其具体的
组成结构和操作动作在此不再详述。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33.所述外壳体10内还形成有一连接进线端且与动触头组件20的动触头21等电位的第一作用端41;所述静触头组件30具有一与静触头组件30的静触头32等电位的第二作用端33;所述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相对应且呈一定间距设置,且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之间的间距小于动触头组件20完成分闸时动触头21与静触头3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之间设置有灭弧器件5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灭弧器件50为灭弧栅片,当然的,也不局限于灭弧栅片。
34.开关带载分断时(即分闸时),动触头21和静触头32之间生成电弧,当动触头21和静触头32完全分断时,由于第一作用端41与第二作用端33之间的较近,电弧则会由动触头21和静触头32之间的位置(如图1中的位置a)转至第一作用端41与第二作用端33之间的位置,同时被灭弧器件50熄灭,从而实现了保护触点及其它器件的目的;灭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且实现结构简单,尤其是能够很好的运用于小型的隔离开关上。
35.进一步的,第一作用端41的实现结构为:所述外壳体10内设置有进线连接板61和导电板40;所述进线连接板61连接所述进线端;所述动触头组件20和导电板40均连接于所述进线连接板61上,实现从进线端的电流引入。具体的,所述导电板40呈“u”形结构,具有位于中间位置的中间弧形段和位于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导电板40的中间弧形段被固定于外壳体10内,其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进线端,本具体实施例中为直接连接所述进线连接板61,第二端部形成与动触头组件20的动触头21等电位的第一作用端41,第一作用端41实现简单,所述导电板40的u形腔用于让位动触头组件20的弹簧22的布局,结构紧凑。
36.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作用端41的成型结构不局限于此,如第一作用端41也可以直接为一个独立的板状结构,然后通过导线连接进线连接板61;又或者是不设置进线连接板61的结构,动触头组件20和第一作用端41直接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进线端,等等。
3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均为一平直段,本实施例中,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大致呈平行设置。该大致呈平行设置,包含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呈平行设置,以及允许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在相平行的基础上稍微偏离,如偏离10度以内。
38.具体的,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灭弧能力,本实施例中,定义动触头21与静触头32进行分合闸动作的位置为分合闸动作位置a,定义第一作用端41和第二作用端33之间的位置为灭弧位置b,灭弧器件50即位于灭弧位置b,所述外壳体10内还形成有气流通道(如图1中标示的气流流动箭头1),所述分合闸动作位置a和灭弧位置b均位于气流通道内,且灭弧位置b位于分合闸动作位置a的下游,即气流通道的气流会先经过分合闸动作位置a,再经过灭弧位置b。动触头21与静触头32分闸产生的电弧在气流的带动下,能够更快速的往灭弧位置b跳转,从而更快、更全面的被灭弧器件50灭弧。
39.本具体实施例中,其布局结构为:如图1所示,所述灭弧位置b位于分合闸动作位置a的下方,具体为左下方位置,再具体的,所述动触头组件20位于静触头组件30的上方位置,静触头组件30包括静触头支架31和设置于静触头支架31上的静触头32,所述第二作用端33是由静触头支架31向下延伸而成。所述外壳体10的底部开设有出气孔(未示出)。分合闸动作位置a的右方被封闭,气流只能向左流动至灭弧位置b,然后再从灭弧位置b向下流动,直
至从出气孔吹出;结构设置紧凑、合理,实现简单。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气流通道的流向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分合闸动作位置a和灭弧位置b的分布情况而定,如可以是由下往上、由左往右等等。静触头组件30的结构以及形成第二作用端33的方式也不局限此。
40.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