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74912发布日期:2022-02-08 09:3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2.电池用于对外部的用电设备或用电器进行供电,以满足生产制造以及日常生活的需求,随着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电池的可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泛;电池组作为电池的一种分类,其用于对预定数量的电池单元进行整合排列,最终输出预定电压大小的电流。
3.然而,在电池组的日常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首先,电池组的接线柱上通常盖设有防护罩或防护皮等,但是,在部分振动量较大的工况中,防护罩或防护皮可能会从直接电池组上脱落,防护可靠性差;
4.其次,还有部分防护罩或防护皮是通过螺丝等锁紧件固定的,如此一来,反而会导致电池组的接线便捷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护可靠性强且接线便捷度高电池组。
6.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壳体单元及防护单元;
7.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收容有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下壳体、及盖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盖合件,所述盖合件上设置有接线区,所述接线区内设置有第一接线柱及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分别与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8.所述防护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接线区上的隔离件、及设置于所述盖合件上的防护件;
9.其中,所述防护件用于在相对所述盖合件转动时卡接于所述隔离件上的卡扣槽内,以使所述盖合件罩设于所述接线区上。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上的第一表面用于与所述防护件和所述盖合件共同围成第一接线区,所述隔离件上的第二表面用于与所述防护件和所述盖合件共同围成第二接线区;
11.所述第一接线柱位于所述第一接线区内,所述第二接线柱位于所述第二接线区内。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上设置有扣接部,所述扣接部用于与所述卡扣槽相卡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上开设有第一出线避位槽及第二出线避位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上设置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延伸至所述卡扣槽的槽壁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单元还包括提手件,所述提手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
盖合件上的转动部、及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上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上开设有握持仿形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顶置限位单元;
17.所述顶置限位单元包括第一顶置缓冲件、顶置缓冲板及第二顶置缓冲件,所述第一顶置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的顶部,所述顶置缓冲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顶置缓冲件上,所述第二顶置缓冲件用于与所述盖合件相顶持。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单元及第二限位单元;
19.所述第一限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上的第一限位支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支架上的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用于与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壁相抵接;
20.所述第二限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上的第二缓冲件、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缓冲件上的第二限位支架;所述第二限位支架与所述下壳体的另一内侧壁相地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的ms单元,所述ms单元与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合件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以所述盖合件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分布,且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之间的间隔相等。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通过在盖合件上设置隔离件以及防护件,并在隔离件上开设卡扣槽,从而使得盖合件能够与隔离件相卡接,从而防止防护件从隔离件上脱出,提高了防护可靠性;其次,转动盖合件即可快速完成盖合件与隔离件之间的配合及分离,提高了电池组上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的接线便捷度。
附图说明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所示电池组的爆炸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收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3所示收容组件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29.图5是从另一角度看图3中所示的收容组件的断裂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提手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从另一角度看图3中盖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4.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组10,电池组10用于对外部用电器进行供电。该电池组10包括电池组件1、收容组件2、限位组件3及电控组件4。电池组件1设置于收容组件2内,该电池组件1用于输出电流。收容组件2用于收容及保护电池组件1。限位组件3设置于收容组件2内,该限位组件3用于填充收容组件2和电池组件1之间的配合间隙,起到固定电池组件1的作用。电控组件4设置于收容组件2内并与电池组件1连接,该电控组件4用于对电池组件1进行充放电控制。
35.可以理解地,电池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11,各电池单元11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等方式连接,以使电池组件1能够输出预定大小的电压。电控组件4可以包括bms单元41,通过bms单元与各电池单元11电性连接,在产品的实际应用过程中,bms单元41将自动对各电池单元11的充电时间及放电量等进行控制;优选的,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管理单元作为bms单元41对各电池单元11进行控制,以电池单元11的使用寿命。
36.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收容组件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壳体单元21、防护单元22及导电单元23。壳体单元21用于收容及保护各个电池单元11。导电单元23设置于壳体单元21上,且导电单元23与电池单元11电性连接,该导电单元23用于将电池单元11与外部导通。防护单元22设置于壳体单元21上,该防护单元22用于防护导电单元23。
37.可以理解地,在电池组10需要充电时,导电单元23将导通电池单元11和外部的充电电源;在电池组10对外部供电时,导电单元23将导通电池单元11和外部用电器。防护单元22能够对壳体单元21上的导电单元23进行罩设保护。
38.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壳体单元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下壳体211及盖和件212,盖和件212上设置有接线区213。下壳体211用于收容电池组件1的各个电池单元11。盖和件212可拆卸地盖设于下壳体211上,该盖和件212用于与下壳体211共同对电池组件1进行保护。接线区213设置于盖和件212的上表面,用于安装导电单元23。
39.如图3所示,导电单元23包括第一接线柱231及第二接线柱232,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均位于接线区213内,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均与电池单元11电性连接。
40.可以理解地,具体地,可以将第一接线柱231与电池单元11的正极连接,并将第二接线柱232与电池单元11的负极连接;或将第一接线柱231与电池单元11的负极连接,而将第二接线柱232与电池单元11的正极连接。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可以为石墨接线柱,当然,还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导电接线柱作为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
41.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防护单元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隔离件222及防护件221。隔离件222设置于接线区213上,该隔离件222用于与防护件221活动连接。防护件221转动设置于盖合件212上,该防护件221用于保护接线区213上的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
42.其中,防护件221用于在相对盖合件212转动时卡接于隔离件222上的卡扣槽2221内,以使盖合件212罩设于接线区213上。
43.可以理解地,转动防护件221至预定位置时,防护件221将与隔离件222相卡接,从而固定隔离件222和防护件221的相对位置,进而固定防护件221和盖合件212的相对位置。
44.如图4及图6所示,隔离件2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开设有卡扣槽2221,防护件221上则可以设置有扣接部2211。扣接部2211与卡扣槽2221的槽体轮廓相适配。
45.可以理解地,防护件221转动至预定位置后,扣接部2211将与卡扣槽2221相卡接,达到固定防护件221的目的;其次,反向转动防护件221,即可使得扣接部2211直接从卡扣槽2221内脱出,达到露置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的目的;如此,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接线操作便捷度。
46.如图3、图4及图5所示,隔离件2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第一表面222a和第
二表面222b。第一表面222a用于与防护件221和盖合件212共同围成第一接线区2131,第二表面222b用于与防护件221和盖合件212共同围成第二接线区2132;第一接线柱231位于第一接线区2131内,第二接线柱232位于第二接线区2132内。
47.可以理解地,隔离件222起到隔离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的作用,避免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之间意外导通或放电,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第一表面222a和第二表面222b在隔离件222上的设置位置可以灵活调整,只要能够隔开第二接线柱232和第一接线柱231即可。
48.还可以理解地,第一接线区2131的面积和第二接线区2132的面积可以相等或不等,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应用需求灵活调整。
49.如图3及图6所示,防护件2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开设有第一出线避位槽2212及第二出线避位槽2213,第一出线避位槽2212及第二出线避位槽2213用于为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上引出的导线提供走线位置。
50.可以理解地,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上用于与外部导通的电线可以分别从第一出线避位槽2212和第二出线避位槽2213引出,避免防护件221对电线造成压持损毁。第一出线避位槽2212和第二出线避位槽2213的开口大小及槽体轮廓均可以灵活调整;优选地,第一出线避位槽2212的槽体轮廓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接线柱231和第二接线柱232上引出的导线,如此一来,还能够对导线进行有效地限位固定,防止导线在振动工况中过度摆动而磨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51.如图3所示,防护件2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提拉部2214,提拉部2214用于提拉防护件221。
52.可以理解地,可以在防护件221上设置槽体作为提拉部2214,当然,还可以在防护件221上设置拉绳作为提拉部2214;如此,能够提高用户操作防护件221进行转动的便捷性。
53.如图6所示,隔离件2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有转轴2215,转轴2215转动设置于盖和件212上,转轴2215呈圆柱状,且用于支撑隔离件222相对盖和件212转动。
54.请参阅图4,隔离件222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圆弧面2222,圆弧面2222延伸至卡扣槽2221的槽壁上,圆弧面2222用于引导防护件221的卡入卡扣槽2221内,还用于引导防护件221从卡扣槽2221内脱出。
55.可以理解地,在转动防护件221的过程中,防护件221上用于扣接的部位能够沿着圆弧面2222滑动,确保防护件221与隔离件222之间能够准确对齐扣接;其次,还能够避免防护件221上用于扣接的部位卡滞于卡扣槽2221内而无法脱出;如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接线便捷度。
56.如图1、图3及图7所示,防护单元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提手件223,提手件223包括转动部2232及握持部2231。转动部2232转动设置于盖合件212上,转动部2232用于固定握持部2231,起到连接握持部2231和盖合件212的作用。握持部2231设置于转动部2232上,该握持部2231用于方便用户提拉携带。
57.可以理解地,可以在握持部2231上开设握持仿形槽2233,握持仿形槽2233的开设发增大了用户手部与握持部223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提拉电池组的舒适度。握持部2231可以采用软胶材质制成。
58.如图2所示,限位组件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顶置限位单元31,顶置限位单元
31用于填充电池单元11的顶部与盖合件212之间的间隙,避免电池单元11因顶部缺少限位缓冲而出现晃动,起到保护电池单元11的作用。
59.如图2所示,顶置限位单元31包括第一顶置缓冲件312、顶置缓冲板311及第二顶置缓冲件313,第一顶置缓冲件312设置于电池单元11的顶部,顶置缓冲板311设置于第一顶置缓冲件312上,第二顶置缓冲件313用于与盖合件212相顶持。
60.可以理解地,第一顶置缓冲件312和第二顶置缓冲件313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均可以灵活调整;可以使用软质材料制成第一顶置缓冲件312和第二顶置缓冲件313,优选地,可以是用海绵制成第一顶置缓冲件312和第二顶置缓冲件313。
61.如图2所示,限位组件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限位单元32及第二限位单元33;
62.第一限位单元32包括第一限位支架321及第一缓冲件322,第一限位支架321设置于电池单元11上,第一限位支架321上起到固定第一缓冲件322和电池单元11的相对位置的作用。第一缓冲件322设置于第一限位支架321上,且该第一缓冲件322与下壳体的内侧壁相抵接,该第一缓冲件322用于缓冲第一限位支架321和壳体单元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缓冲施加于电池单元11上的作用力。
63.可以理解地,第一限位支架321的形状构造可以依据壳体单元21内的空间轮廓灵活设置,能够对多余的空间进行限位性填充即可。第一缓冲件3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够对第一限位支架321和壳体单元21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即可。可以使用软质材料制成第一缓冲件322,优选地,可以使用软胶或海绵制成第一缓冲件322。
64.第二限位单元33包括第二缓冲件332及第二限位支架331。第二缓冲件332设置于电池单元11上,第二缓冲件332起到缓冲第二限位支架331和电池单元11之间的作用力。第二限位支架331设置于第二缓冲件332上,且该第二缓冲件332与下壳体211的另一内侧壁相地接,第二限位支架331用于填充第二缓冲件332到下壳体2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
65.可以理解地,在顶置限位单元31对电池单元11的顶部和盖和件212之间进行填充限位及缓冲的条件下,使用第一限位单元32和第二限位单元33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电池单元11进行限位及缓冲,尽可能消除了电池单元11和壳体单元21之间的配合间隙;如此,在部分振动量较大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池单元11与下壳体211的内侧壁发生过多的碰撞摩擦,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66.如图8所示,盖合件2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若干加强筋214,各加强筋214以盖合件212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分布,且相邻两个加强筋214之间的间隔相等。
67.可以理解地,加强筋214的设置能够增加盖合件212的机械强度,提高盖合件212的耐用性。以盖合件212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的方式对各个加强筋214进行设置,并将相邻两个加强筋214之间的间隔设置为相等,则能够对加强筋214的各个位置均进行补强,避免盖合件212因局部机械强度过低而出现开裂损毁。
68.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