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以及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79666发布日期:2022-03-23 11:5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以及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以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继电器的导电接触头结构1一般包括静触头101和动触头102,在继电器的动触头102、静触头101在闭合时,会产生电动斥力,即动触头102沿g方向朝静触头101运动以与静触头101闭合时,两者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其中,作用于静触头101的力为f,作用于动触头102的力为f’,f’对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造成闭合阻力,使得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闭合不紧密,导致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2之间存在间隙而产生电弧,而电弧的产生会导致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发生熔焊粘结,从而影响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的接触和分离。
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闭合紧密且易分离的导电接触头结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以解决现有导电接触头结构因电动斥力存在而影响闭合效果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以及相对于静触头活动设置的动触头;其中,静触头和动触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导电的插槽结构,另一个上设置有导电的插头结构,插槽结构和插头结构中至少一个为弹性结构,以使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插接后两者的表面能够相抵并电性连通,且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不与两者的插接方向共线。
7.进一步地,插槽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围构形成一中空的且能够收缩或扩张的插接通道,插头结构插入插接通道中并与第一弹性件的表面相抵接。
8.进一步地,插槽结构还包括刚性的连接本体,连接本体上开设有插接凹槽,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插接凹槽的内壁。
9.进一步地,插接凹槽的内壁设置有容纳槽,第一弹性件安装于容纳槽内且其表面突出于容纳槽外。
10.进一步地,插头结构为弹性结构,插槽结构还包括刚性的连接本体,连接本体上开设有供插头结构插接的插接凹槽。
11.进一步地,插头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围构成一能够胀开或收缩的插头本体,插头本体插入插槽结构中,其表面胀开与插槽结构的表面相抵接。
12.进一步地,插头结构还包括刚性的插接芯部,插接芯部至少部分穿设于插头本体内。
13.进一步地,插头结构包括刚性的插头本体,插头本体插接于插接通道中并与第一弹性件的表面相抵接。
14.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为至少两个弹片,或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轴线在一平面上或沿一螺旋曲线弯折,使其形成的插接通道在一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至少一部分。
15.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为至少一个弹片,或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轴线在一平面上或沿一螺旋曲线弯折,使其形成的插头本体在一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至少一部分。
1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电接触头结构以及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8.1)导电接触头结构将常规的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直接接触改变为:通过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相互插接,而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相互插接后,由于插头结构或插槽结构中至少一个为弹性结构,从而插槽结构的内壁能够与插头结构相抵而导电,由于且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不与弹性端、插槽结构相互插接的方向共线,则使得静触头和动触头导电时产生的电动斥力方向与插头结构和插槽结构相互插接的方向不共线,从而削弱电动斥力对插头结构的反向作用,使其不与插头结构插入的方向相反,因此,使得插头结构插入到插槽结构中后不易因电动斥力而从插槽结构中脱离,且插槽结构能够缓冲插头结构的插接冲击,保护触点,并且插槽结构能够提供弹性压力,使得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连接稳定,进而提高了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后两者之间电性连接的紧密性;
19.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弹性件围构形成具有弹性的插槽结构,插头结构插入插槽结构内并与第一弹性件表面相抵,以实现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的插接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20.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有第二弹性件形成具有弹性的插头结构,能够使得插头结构插入插槽结构内,插槽结构与第二弹性件表面相抵,以实现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的插接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21.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槽结构包括具有插接凹槽的连接本体,将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插接凹槽的内壁上,通过插头结构插入插接凹槽中,由插头结构的外侧周面抵压设置在插接凹槽内壁上的第一弹性件而实现连接,并实现动触头与静触头的电性导通,连接稳定,并有利于提高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后两者之间电性连接的紧密性,并且,插头结构与弹性接触件产生电弧主要在插接凹槽内,有利于减少电弧的产生并限制电弧的向外传播;
22.5)在插接凹槽的内设置供弹性接触件安装的容纳槽,可将弹性接触件固定安装于容纳槽内,组装方便;
23.6)基于改进的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继电器,具有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24.图1为现有技术中导电接触头结构在闭合过程中的受力示意简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导电接触头结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导电接触头结构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三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四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图8中导电接触头结构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二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三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四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3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五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3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六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3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二种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导电接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0为图19中导电接触头结构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44.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45.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46.1、导电接触头结构;101、静触头;102、动触头;2、插槽结构;201、第一弹性件;202、插接通道;3、插头结构;301、插头本体;4、弹片;401、自由端;4011、弹性变形部;5、螺旋弹簧;6、连接本体;601、插接凹槽;602、容纳槽;7、第二弹性件;701、插接芯部;8、壳体;801、底座;802、上盖;9、衔铁;10、固定铁芯;1001、抵接凸台;11、线圈;12、线圈座;13、支架;1301、滑槽;14、导磁面板;15、第一导磁套;16、第二导磁套;17、驱动杆;1701、绝缘套;18、超程弹簧;19、复位弹簧;20、上灭弧罩;21、下灭弧罩;22、吹弧磁钢。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50.实施例1
51.参阅图2~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包括静触头101以及动触头102,动触头102相对于静触头101活动设置;其中,静触头101和动触头102中的一个设置有插槽结构2,另一个上设置有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和插头结构3中至少一个为弹性结构,
以使插头结构3能够插入插槽结构2中,两者的表面相互抵接而电性连通,并且两者的抵接面处的法线方向不与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相互插接的方向(为便于描述,以下简称插接方向)共线,以使得静触头101和动触头102导电时产生的斥力方向与插接方向不共线。
52.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不与插接方向共线,则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与插接方向成一锐角或直角。
53.本实施例中,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与插接方向成直角。
54.需要指出的是,插头结构3和插槽结构2两者的抵接面通常为曲面或平面,而极端的情况下,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中的一个可能设置为尖端,则此时,两者的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为另一非尖端的平面或曲面与尖端接触处的法线,则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中的一个设置为尖端,且使得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不与插接方向共线,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5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槽结构2设置为弹性结构。
56.参阅图3~7,更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插槽结构2包括第一弹性件201,有弹性件围构形成一空中且能够收缩或扩张的插接通道202,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通道202中并与第一弹性件201的表面相抵接;通过这样设置,由第一弹性件201围构形成具有弹性的、能够收缩或扩张的插接通道202,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通道202中,插头结构3的与插接通道202的内侧表面相抵,也即与第一弹性件201的表面相抵,以实现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57.参阅图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01为至少两个弹片4,由弹片4围构成插接通道202,弹片4可以为直板状或圆弧状,使得由弹片4围构形成的插接通道202可呈中空的棱柱/圆柱状、圆锥/棱台状、圆台/棱台状,所成的圆锥/棱台状、圆台/棱台状的插接通道202内侧表面可以为弧面。
58.参阅图4~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01还可以设置为螺旋弹簧5,螺旋弹簧5的轴线在一平面上或沿一螺旋曲线弯折,使其形成的插接通道202在一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至少一部分。
59.例如,可以是,螺旋弹簧5首尾相连,螺旋弹簧5一侧与动触点或静触点固定,且使其轴线在一平面上弯折形成圆形,形成中间具有圆形的插接通道202,插头结构3插入螺旋弹簧5所围成的圆形插接通道202中,与螺旋弹簧5朝插接通道202圆心方向一侧的表面相抵而电性连通。
60.当然,弹片4或螺旋弹簧5需由导电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片或金属合金片,如铜片、铝片、不锈钢片等。
61.本实施例中,插头结构3为刚性的插头本体301,插头本体301插接于有第一弹性件201围构成的插接通道202中,其外表面与插接通道202的内侧表面相抵而电性连接,也即与第一弹性件201的表面相抵。
6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上开设有第一铆接孔(图中未标注),插头本体301连接于第一铆接孔内并与动触头102铆接固定;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插头结构3,一方面,采用这样方式使得插头本体301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连接的稳固性较强,在反复的接触过程中,减少出现插头本体301与静触头101之间发生晃动;另一方面是方便加工,由于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使得插头本体301的材料不局限于跟动触头102保持一
致,可对插插头本体301的材质进行选择,例如选择具有耐冲击、耐高温腐蚀的材料,使其具有耐冲击和耐蚀,提高导电接触头结构1整体的使用寿命。
63.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本体301还可以是与动触头102一体成型,例如,可通过铸造的方式在动触头102上成型插头本体301,或者通过冲压的方式在动触头102上成型插头本体301。
64.参阅图2~7,一插头结构3与一插槽结构2成组设置,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设置至少两组。
65.参阅图3~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结构3、插槽结构2设置两组,且两个插槽结构2均设置在静触头101上,两个插头结构3均设置在动触头102上。
66.参阅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为:两个插槽结构2均设置在动触头102上,两个插头结构3均设置在静触头101上。
67.参考图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交替地设置在动触头102和静触头101上,即两个插头结构3中其中一插头结构3设置在静触头101上,另一设置在动触头102上;与两个插头结构3对应设置的两个插槽结构2中其中一个设置在动触头102上,另一个设置在静触头101上。
6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69.参阅图5,动触头102与动触头102闭合时,动触头102在外力驱动下靠近动触头102移动或者摆动,使得插头结构3沿g方向插接于插槽结构2中,在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的过程中,插头结构3抵压插槽结构2的内壁使其变形扩张,在此抵接过程中,导电产生的电动斥力的方向主要沿插头结构3和插槽结构2抵接表面的法线方向,而该方向与两者插接的方向不共线,从而削弱了电动斥力对两者相互插接的影响,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后,插槽结构2恢复原状而收缩,最终使得插头结构3的外表面与插槽结构2的内壁相抵以保持电性连通。
70.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削弱电动斥力的原理如下:插头结构3与第一弹性件201接触导电时产生电动斥力,从插头结构3的角度分析,该电动斥力作用于插头结构3为力f’,力f’主要沿插头结构3和第一弹性件201抵接面的法线方向,而不与插接方向g共线,且如图所示,f’与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的方向g垂直,使得电动斥力对插接的影响最小,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动、静触头101直接正面接触不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改变了电动斥力的方向,使得插头结构3受到的电动斥力的方向与插接方向垂直,避免由于电动斥力的产生将插头结构3弹出插槽结构2,造成接触障碍,提高接触的稳定性。
71.从插槽结构2的角度,第一弹性件201受到与f’方向相反的电动斥力,在插头结构3与第一弹性件201表面接触时,由于该电动斥力的存在,使得第一弹性件201进一步变形,从而减小插头结构3的插接阻碍,便于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
72.插头结构3插接到位后,由于插槽结构2恢复原状,即第一弹性件201恢复弹性变形而对插头结构3产生弹性作用力,该弹性作用力对插接结构起到抱紧的效果,从而使得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连接紧密,有利于提高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的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3.实施例2
74.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其基于实施例2并与实施例2区别的地方
仅在于:
75.参阅图8~14,插槽结构2还包括刚性的连接本体6,连接本体6上开设有插接凹槽601,第一弹性件201设置于插接凹槽601的内壁,将第一弹性件201设置于一连接本体6的插接凹槽601的好处在于,能够便于对第一弹性件201的限位,使得第一弹性件201过度向外扩张变形而与其他部件造成干涉,还能将插头结构3与第一弹性件201接触时可能产生的电弧限制在插接凹槽601内,避免电弧外飘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
7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插接凹槽601的内壁设置有容纳槽602,第一弹性件201安装于容纳槽602内且其表面突出于容纳槽602外;设置容纳槽602的目的在于,方便第一弹性件201的安装,将第一弹性件201卡接于容纳槽602内即可完成安装,快捷方便。
7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容纳槽602沿垂直于插接凹槽601的方向开设;基于第一弹性件201的安装和不易脱落的结构设计需求,垂直开设的容纳槽602能降低加工难度。
78.参阅图8,更进一步地,作为优选的方案,插头结构3的高度h小于插接凹槽601的深度h;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能够避免插头结构3顶坏动触头102,并且避免插头结构3与插接凹槽601的底部直接接触而产生电动斥力而影响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的连接紧密性。
7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本体6可以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一体形成。
8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连接,例如,在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上设置第二铆接孔,连接本体6穿过第二铆接孔而固定连接本体6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对连接本体6上的结构特征加工,还方便进行材料选择,使其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延长使用寿命达到简化加工、便于选材的目的。
81.参阅图12~14,当第一弹性件201设置为弹片4时,弹片4至少一端与静触头101固定。
82.参阅图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片4的一端与插接凹槽601的内壁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401,该自由端401上具有拱起的弹性变形部4011;从而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凹槽601中,插头结构3的外周面与弹性变形部4011接触并抵压,使弹性接触片发生弹性变形。
83.采用这种结构,结构更为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84.参阅图1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自由端401上的弹性弧形部呈直板状。
85.参阅图14,在再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片4的中部设置有拱起的弹性变形部4011,弹片4的两端均与插接凹槽601固定,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凹槽601中,插头结构3的外周面与弹性变形部4011接触并抵压,使弹性接触片发生弹性变形。
86.更进一步地,该弹性变形部4011为弧形。
87.弹性变形部4011的结构设置能够减小弹片4对插头结构3表面划伤的可能,对插头结构3进行保护。
88.更进一步地,为对插头结构3的受力平衡,弹片4两两成对设置,且成对的弹片4对称设置在插接凹槽601中心线的两侧。
8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90.与实施例相似,动触头102与动触头102闭合时,动触头102在外力驱动下靠近动触头102移动或者摆动,使得插头结构3沿g方向插接于插接凹槽601中,通过改变电动斥力的方向,削弱对插接过程影响,避免由于电动斥力的产生将插头结构3弹出插接凹槽601,提高接触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不同大地方在于,在插头结构3插入第一弹性件201围构
而成的插接通道202后,抵压第一弹性件201发生变形而使插接通道202扩张时,通过容纳槽602的内壁限制第一弹性件201的变形范围,避免第一弹性件201过度变形,并且,插头结构3与第一弹性件201接触时可能产生的电弧主要在插接凹槽601内,有利于减少电弧的产生并限制电弧的向外传播。
91.实施例3
92.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基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区别的地方在于:
93.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插头结构3为弹性结构,插槽结构2为刚性结构,插槽结构2包括刚性的连接本体6,连接本体6上开设有供插头结构3插接的插接凹槽601。
94.由此,本实施例的插头结构3插接于插接凹槽601中,由插头结构3变形而使得插头结构3能够插入插槽结构2中并与其内壁相抵而电性连通。
9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插头结构3包括第二弹性件7,第二弹性件7围构成一能够胀开或收缩的插头本体301,插头本体301插入插槽结构2中,其表面胀开与插槽结构2的表面相抵接。
96.在插头本体301在外力作用下,其表面可向中收缩,而当外力去除,则插头本体301的表面可向背离中心方向向外胀开,使其呈体积增大的效果。
9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二弹性件7为至少一个弹片4,例如,第二弹性件7为单个弹片4,由单个弹片4形成插头本体301,其一端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401,其能受压而摆动,使插头本体301能够进入插槽结构2中,插头本体301插入插槽结构2内后,弹片4回复弹性变形而与插槽结构2的表面相抵。
98.第二弹性件7优选设置至少两个弹片4,弹片4可以为直板状或圆弧状,使得由弹片4围构形成的插头本体301可呈中空的棱柱/圆柱状、圆锥/棱台状、圆台/棱台状,所成的圆锥/棱台状、圆台/棱台状的插接通道202外侧表面可以为弧面。
99.当然,多个弹片4可以至少部分一体成型,围构而成的插头本体301上可开设变形槽,使得插头本体301插入插槽结构2的部分能够胀开或收缩即可。
10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结构3的前端可设置直角或圆弧倒角,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的部分,其外侧周向表面与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凹槽601的方向平行,插接凹槽601为盲槽或通槽,其内壁形状与插头结构3的形状匹配,当插接凹槽601为盲槽时,插头结构3插入插接凹槽601后,插头结构3的端面与插接凹槽601的底部存在间隙,第一弹性件201与插头结构3的外侧周面抵接,避免插头结构3与插接凹槽601底部碰撞而造成双方损伤。
10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7为螺旋弹簧5(图中未示出),所述螺旋弹簧5的轴线在一平面上或沿一螺旋曲线弯折,使其形成的所述插接通道202在一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至少一部分。
102.例如,可以是,螺旋弹簧5首尾相连,使得其轴线在一平面上弯折形成圆形,形成中间具有圆形避让空间的插头本体301,插头本体301插入插槽结构2内,螺旋弹簧5受压向圆心方向收缩变形,直到插头本体301完全插入到插槽结构2内,螺旋弹簧5向外胀开,螺旋背离避让空间圆心方向一侧的表面与插槽的表面相抵而电性连通。
103.实施例4
104.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基于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区别的
地方在于:
105.参阅图16,插头结构3还包括刚性的插接芯部701,所述插接芯部701至少部分穿设于由第二弹性件7围构形成的插头本体301内,即插接芯部701可置于插头本体301内,也可以部分穿出与插头本体301外;通过这样设置,插接芯部701具有主心骨的作用,提高插头结构3整体的,对第二弹性件7变形的范围进行限定,使得第二弹性件7变形不至于过大,避免由于第二弹性件7变形过大而造成第二弹性件7的永久损伤而失去弹性。
10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上开设有第三铆接孔(图中未标注),插接芯部701连接于第三铆接孔内并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铆接固定;
107.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接芯部701还可以是与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一体成型,例如,可通过铸造的方式在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上形成插接芯部701,或者通过冲压的方式在动触头102或静触头101上形成插接芯部701。
108.实施例5
109.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基于实施例或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或区别的地方在于:
110.参阅图17~18,本实施例的插槽结构2采用实施例的具有弹性的插槽结构2代替,或者采用实施例或实施例中刚性的插槽结构2和实施例的具有弹性的插槽结构2的组合。
111.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均设置为具有弹性时,能够进一步地缓和接触冲击,使得两者插接更加顺畅,有利于实现静触头101与动触头102的快速闭合,减少刚性接触造成的损伤,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延长导电接触头结构1的使用寿命。
112.实施例6
113.参阅图19和图20,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以上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
114.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与插接方向成锐角,即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抵接面的法线方向与插接方向成的夹角a为锐角。
1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的部分为圆锥形,插头结构3的外侧周向表面与插头结构3插入插槽结构2的方向g成夹角b,b是a的余角。
116.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头结构3还可以是多边形棱锥,例如三棱锥、四棱锥等。
11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槽结构2沿与插头结构3插接于插槽结构2的方向g成夹角b的方向开设,容纳槽602沿垂直于插头结构3插接于插槽结构2的方向g开设。
1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119.参阅图20,与其他实施例不同的地方仅在于,插头结构3与插槽结构2插接并电性连通时,产生的电动斥力作用于插头结构3的方向与插接方向g夹角a,即图中所示的f,将该fo进行正交分解为垂直于插接方向的分力f和平行于插接方向的分力f,由于分力f的存在,削弱了电动斥力沿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效果,即减小了分离f,a夹角越大,该分力f削弱越明显,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动、静触头101直接正面接触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改变了电动斥力的方向,削弱了电动斥力对插头结构3的反向作用,降低了由于电动斥力的产生将插头结构3弹出插槽结构2的可能,提高接触的稳定性。
120.实施例7
121.参阅图2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8,壳体8内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导电接触头结构1。
12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壳体8包括底座801以及上盖802,上盖802与底座801连接,且上盖802与底座801内形成容纳腔(图中未标记),继电器还包括设置于该容纳腔内的衔铁9、固定铁芯10、线圈11,其中,线圈11缠绕在一线圈11座上,线圈11座中心设置有一不导磁的支架13,该支架13内设置有一供衔铁9滑动的滑槽1301,且支架13的一端开设有与滑槽1301连通的开口(图中未标注),该开口朝竖直向上设置,固定铁芯10呈柱状,并固定在支架13的开口处,并通过一导磁面板14与线圈11座的上端固定。
123.支架13外套设有一导磁的第一导磁套15,线圈11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导磁套16,第二导磁套16的一端由水平方向从边沿向中心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一导磁套15相接,另一端由底部向顶部的方向向上延伸至与导磁面板14相接,使得第一导磁套15、第二导磁套16以及导磁面板14形成一连续的磁回路。
124.固定铁芯10的中心开设有通孔(图中未标注),该通孔内滑动穿设有一驱动杆17,衔铁9也呈圆柱状,其与驱动杆17的一端固定,驱动杆17的另一端设置导电接触头结构1中的动触头102。
125.驱动杆17上还套设置有超程弹簧18和复位弹簧19,其中,动触头102滑动设置在驱动杆17上,且在驱动杆17上固定有一绝缘套1701,该绝缘套1701沿通孔滑动,超程弹簧18的一端与绝缘套1701的端部抵接,另一端与导电接触头结构1中的动触头102抵接。
126.固定铁芯10的内壁还设置有抵接凸台1001,复位弹簧19的一端与抵接凸台1001抵接,另一端与衔铁9抵接。
127.静触头101与上盖802固定,其中,在上盖802内侧还卡嵌套有一上灭弧罩20,上灭弧罩20的下端与导磁面板14之间还设置有一下灭弧罩21,该上灭弧罩20与下灭弧罩21之间对接形成一密封的灭弧腔(图中未标注)。
128.上灭弧罩20上开设有供静触头101连接的卡接孔(图中未标注),静触头101由上盖802顶部穿过卡接孔固定并延伸至灭弧腔中,且插槽结构2与插头结构3正对设置。
129.位于灭弧腔的两侧还设置有吹弧磁钢22,该吹弧磁钢22固定在上盖802上。
1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为:
131.线圈11得电时,线圈11产生磁力,磁化固定铁芯10,由于磁路趋向于闭合状态,因此固定铁芯10将衔铁9吸引向上移动,直到磁路闭合,即使得衔铁9、固定铁芯10、第一导磁套15、第二导磁套16以及导磁面板14形成一闭合磁路,使得动触头102向靠近静触头101的方向移动,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导电接触头结构1,使得动触头102、静触头101连接稳定,并且产生的电弧较少,主要位于插槽结构2内,外部电流由一侧的静触头101,经动触头102,再从另一侧静触头101流出。
132.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连接后,驱动杆17继续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使超程弹簧18受压,超程弹簧18产生弹力抵压动触头102,使得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保持稳定闭合。
133.线圈11失电后,复位弹簧19对衔铁9施加复位弹性力,使衔铁9朝远离固定铁芯10的方向移动,直到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脱离。
1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电接触头结构1以及继电器,削弱了电动斥力对动、静触头101闭合的影响,提高了动触头102与静触头101闭合后两者之间电性连接的紧密
性,使得导电接触头结构1闭合状态稳定,提高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5.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