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1612发布日期:2022-03-16 23:17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中通常安装有天线等通讯组件,以实现数据传输等功能。
3.在现有技术中,针对天线的安装,需要将线缆的一端和天线连接,线缆的另一端连接于智能模组的模块,然而,线缆的走线通常较为凌乱,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对线缆产生拉扯,从而导致天线和线缆的连接不可靠,进而影响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对线缆的位置进行固定,以避免因线缆的位置移动而造成线缆脱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线缆以及固定于电路板上的第一组件,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一组件相连,其特征在于,电子设备还包括:
6.板体,固定于电路板上,并与第一组件的位置对应,板体设有固定槽,线缆的第一端卡嵌于固定槽内。
7.可选地,固定槽呈长条状,固定槽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板体的一侧边沿。
8.可选地,固定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卡槽和引导槽,引导槽背离卡槽延伸至板体的边沿,线缆的第一端卡嵌于卡槽中,部分线缆卡嵌于引导槽中。
9.可选地,卡槽的两侧宽度大于引导槽的两侧宽度。
10.可选地,板体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槽。
11.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组件,电路板设有过线孔,线缆的第二端穿设过线孔后和第二组件相连。
12.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有过孔的穿线板,过孔套设线缆,穿线板垂直固定于电路板上。
13.可选地,线缆包括呈柱状的连接体,连接体连接于线缆的第一端;第一组件和板体分设于电路板的两侧面,连接体依次穿过板体和电路板,与第一组件连接;连接体卡嵌于固定槽内。
14.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板体、电路板、线缆和第一组件,第一组件固定于电路板上,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一组件相连,电路板上还固定有板体,且板体和第一组件的位置对应,板体设有固定槽,线缆的第一端卡嵌于固定槽内;如此一来,通过板体的固定槽对线缆的第一端进行卡嵌,并且板体和电路板固定;利用固定槽限制了线缆的第一端的位置,以避免线缆的第一端相对于板体发生位置变化,进而避免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一组件脱离,可有效提升线缆和第一组件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中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1中穿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1中第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图1中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
24.1-板体、11-固定槽、12-安装孔、111-卡接槽、112-引导槽、
25.2-电路板、21-通孔、22-过线孔、
26.3-线缆、31-第一端、32-第二端、311-连接体、
27.4-穿线板、41-过孔、42-定位孔、
28.5-第一组件、51-连接螺孔、
29.6-第二组件、61-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7,包括:板体1、电路板2、线缆3和第一组件5。
33.板体1设有固定槽11,板体1可采用电木材质一体成型,电路板2上固定有板体1和第一组件5,板体1和第一组件5的位置关系对应设置,也即板体1、电路板2和第一组件5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其中,第一组件5可具体为天线、摄像头和传感器等电子组件,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说明书附图6示出了第一组件5为天线时的结构。
34.线缆3的第一端31和第一组件5相连,以实现线缆3和第一组件5电连接;线缆3的第一端31卡嵌于板体1的固定槽11内,板体1和第一组件5的位置对应;由于板体1、电路板2和第一组件5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因此,在固定槽11的限位作用下,线缆3的第一端31相较于电路板2和第一组件5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也即板体1、电路板2、第一组件5和线缆3的第一端31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这样可避免线缆3的第一端31相对于第一组件5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可以降低因线缆3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失效现象的
发生。
35.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对电路板2、线缆3和第一组件5三者进行安装,也即第一组件5固定在电路板2上,线缆3的第一端31和第一组件5相连,然后再安装板体1,将板体1放置在和第一组件5对应的位置上,使得板体1的固定槽11对线缆3的第一端31进行卡嵌,最终将板体1固定在电路板2上。
36.如此设置,板体1的固定槽11对线缆3的第一端31进行卡嵌,并且由于板体1和电路板2固定,因此固定槽11对线缆3的第一端31的位置进行限制,避免线缆3的第一端31相对于板体1发生位置变化,避免线缆3的第一端31和第一组件5脱离,这样能够可有效提升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可靠性。
37.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板体1和电路板2两者设有同轴的安装孔12,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和安装孔12固定连接,从而将板体1和电路板2固定连接;当然,板体1和电路板2两者之间还可采用诸如弹性卡扣和卡孔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本文不再展开。与之类似地,电路板2和第一组件5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上述方式。
38.参考说明书附图2所示,固定槽11可设置呈长条状,固定槽11大体呈长方形。
39.以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为例,固定槽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下方向即为固定槽1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为固定槽11的宽度方向,且固定槽11的宽度小于固定槽11的长度,固定槽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板体1的一侧边沿,即固定槽11的下端延伸至板体1的下边沿。
40.如此设置的固定槽11,在长度方向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线缆3,固定槽11不仅能够卡嵌线缆3的第一端31,固定槽11还能够将相距第一端31较近的部分卡嵌在固定槽11中,对线缆3的走线方向进行限制,进一步防止线缆3从固定槽11中脱落,提升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可靠性。
41.除此之外,固定槽11还可设置为弧形槽或是圆形槽等,从而将线缆3的第一端31卡嵌其中;例如,针对线缆3的第一端31呈弧形的情形,固定槽11应和线缆3的第一端31的形状相配,将固定槽11设置为弧形槽,从而利用固定槽11的内壁对线缆3的第一端31进行卡嵌,从而将线缆3的第一端31和固定槽11固定。
42.以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为例,固定槽11包括相互连通的卡槽111和引导槽112,卡槽111位于引导槽112的上方,引导槽112的下端延伸至板体1的下边沿,线缆3的第一端31卡嵌于卡槽111中,部分线缆3卡嵌于引导槽112中。
43.卡槽111和引导槽112两者的形状尺寸可设置为不同,以满足卡嵌线缆3不同位置的需求;例如,卡槽111的两侧宽度大于引导槽112的两侧宽度,参考说明书附图2,考虑到线缆3的端头位置的尺寸通常大于线缆3的其他位置,因此将卡槽111的两侧宽度设置较大,用于卡嵌线缆3的第一端31,将引导槽112的两侧宽度设置较小,用于卡嵌部分线缆3,这样一来,位于卡槽111中的线缆3的第一端31无法进入引导槽112中,避免线缆3的第一端31在卡槽111和引导槽112两者中往复移动,进而增加对线缆3的固定效果。
44.在说明书附图2中,卡槽111设置为矩形,引导槽112设置为长条形;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卡槽111和引导槽11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将卡槽111设置为多边形,以卡嵌不同形状的线缆3端部,引导槽112还可设置为曲线状,线缆3在引导槽112中被折弯为曲线,这样即可增加引导槽112和线缆3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避免线缆3在引导槽112中的移动。
45.为了利用板体1卡嵌多根线缆3,可以在板体1上间隔设置多个固定槽11,多个固定槽11依次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即多个固定槽11沿左右方向分布于板体1。每个固定槽11卡嵌一根线缆3,并且每根线缆3和一个第一组件5相连;如此设置,利用一块板体1能够同时卡嵌多根线缆3,简化电子设备的结构,极大提升了板体1的使用效率。
46.以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为例,本文中的电子设备,将全部固定槽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板体1的同一侧边沿,全部固定槽11的下端均延伸至板体1的下侧边沿,这样即可将全部线缆3的走线方向引至向下,在提升了固定可靠性的同时,还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每根线缆3的具体状况,有助于事故的排查,从外观上看也较为美观且高端。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不同固定槽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还可延伸至板体1的不同侧边沿,本文将不展开。
47.为了确保在板体1固定多根线缆3的情况下,避免线缆3之间的相互干涉,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槽11的长度延伸方向呈角度设置;即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槽11的长度延伸方向并不平行,这样一来,每根线缆3的第一端31和电路板2之间的角度不同,使得每根线缆3的走线方向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线缆3之间的相互干涉。
48.本文给出一种线缆3和第一组件5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线缆3包括呈柱状的连接体311,连接体311连接于线缆3的第一端31,第一组件5和板体1分设于电路板2的两侧面。
49.以说明书附图1所示的方位为例,第一组件5位于电路板2的上表面,板体1位于电路板2的下表面;电路板2设有通孔21,连接体311依次穿过板体1和通孔21,连接体311和第一组件5连接,连接体311卡嵌于固定槽11内。
50.连接体311的两端分别位于电路板2的两侧面,连接体311的其中一端和第一组件5连接,连接体311的另一端卡嵌在固定槽11内。显然,固定槽11和通孔21的位置对应,当连接体311和通孔21配合后,固定槽11卡嵌连接体311。
51.将第一组件5和板体1分设于电路板2的两侧面,板体1并不会干涉第一组件5和线缆3的连接,即板体1和第一组件5分别连接于连接体311的不同部位,这样可确保在线缆3和第一组件5连接可靠的同时,板体1对连接体311的卡嵌到位且稳定,进而实现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52.连接体311的外侧壁可设有外螺纹,第一组件5可设有连接螺孔51,连接体311依次穿过板体1和电路板2之后,外螺纹和连接螺孔51之间采用螺纹配合,以使线缆3和第一组件5连接。
53.通过螺纹配合的连接方式,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实现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使得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方便且可靠。
54.本文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组件6,第二组件6可具体为功能模组或是电路器件,电路板2设有过线孔22,线缆3的第二端32穿设过线孔22后和第二组件6相连。说明书附图7示出了第二组件6为电路器件时的结构。
55.线缆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组件5和第二组件6,即第一组件5和第二组件6两者通过线缆3电连接;第二组件6可设置连接点61,线缆3的第二端32穿设过线孔22后和第二组件6的连接点61相连。
56.过线孔22可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针对设置一个过线孔22的情形,多根线缆3的第二端32穿设一个过线孔22后和第二组件6相连,通过一个过线孔22能够多根线缆3起到固定和
束线的作用;当然,过线孔22的个数和线缆3的根数可相同,也即每根线缆3对应穿设一个过线孔22,每个过线孔22分别对一根线缆3起到固定和束线的作用。
57.本技术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穿线板4,如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5所示,穿线板4设有过孔41,过孔41中套设有线缆3,穿线板4垂直固定在电路板2上。
58.穿线板4和电路板2固定连接,且穿线板4和电路板2垂直设置,这样可以确保过孔41的轴线和电路板2的所在平面平行,线缆3能够自如的穿设过孔41,以便过孔41对线缆3起到聚拢作用。
59.穿线板4可紧邻过线孔22设置,过孔41对线缆3起到聚拢作用之后,即可穿设过线孔22,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过孔41对线缆3的聚拢效果。
60.穿线板4的个数可设置为多块,不同的线缆3可分别套设在不同的穿线板4中;当然,还可以仅设置一块穿线板4,将全部线缆3均套设在一块穿线板4中,从而起到对线缆3的固定和束线的作用。除此之外,每块穿线板4的过孔41个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每块穿线板4可设置一个过孔41或者多个过孔41,以便对线缆3进行套设。
61.穿线板4还可以设置有定位孔42,电路板2设有和定位孔42对应设置的安装孔,利用螺栓等紧固件紧固于安装孔和定位孔42,这样即可确保穿线板4和电路板2的位置固定,进而保证多根线缆3走向可靠且有序。除此之外,穿线板4亦可设置卡扣等结构,和电路板2固定连接。
62.上述电子设备,通过板体1的固定槽11可以牢固的固定线缆3的第一端31,利用穿线板4的过孔41对线缆3起到辅助的聚拢效果,以确保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连接可靠,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线缆3和第一组件5的接触不良而导致的意外发生,进而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使用可靠性;同时使得线缆3的走线简洁美观,提升高级感。
6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