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容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
背景技术:2.瓷介电容器由于其体积小、容量大等特点,是当前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容器种类之一,瓷介电容器选用陶瓷作为介质,在陶瓷表面涂覆金属薄膜,在经过高温烧结而成,烧结成的瓷介电容器耐热性能良好,不易老化,因此瓷介电容器主要针对回路中的高频电流,从而消除高频干扰。
3.当瓷介电容器安装到设备上时,为了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通常采用焊接方式将电容器固定到所需设备上,但当设备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使用时,设备上的电容器在取下后,电容器上与设备连接的部分会产生变形甚至损坏,从而导致原本功能完好的电容器无法再次使用,进而浪费工业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降低电容器在拆卸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概率,使得电容器能够进行多次使用,以节省工业资源,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包括陶瓷芯管,设置在陶瓷芯管外周壁上的外电极层和设置在陶瓷芯管内周壁上的内电极层,所述陶瓷芯管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电极层连接固定的第一引出电极组件,陶瓷芯管另一端设置有与内电极层连接固定的第二引出电极组件,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和第二引出电机组件均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容器需要固定到所需设备上时,通过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和第二引出电极组件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固定即可,由于螺纹连接属于可拆卸连接,因此当所需设备发生损坏不能使用时,通过拆掉连接处的螺纹从而将电容器完整的拆卸下来,且降低了电容器在拆卸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概率,使得电容器能够进行多次使用,以节省工业资源。
8.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包括位于陶瓷芯管一端的第一金属件和用于将第一金属件固定到陶瓷芯管上的焊接片,焊接片与陶瓷芯管的外电极层焊接固定,第一金属件的一端与焊接片固定,另一端上开设有用于与所需设备进行螺栓连接的连接通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安装到陶瓷芯管上时,通过焊接片与外电极层进行连接,第一金属件与焊接片相互固定,从而增强第一引出组件内的结构稳定性,第一金属件上有螺纹通孔,从而方便电容为与所需设备进行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焊接片为环抱在陶瓷芯管上的弯曲长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焊接片固定到陶瓷芯管上时,由于焊接片为圆弧形状,从而更好的贴合陶瓷芯管的外周壁的形状,增大与陶瓷芯管的接触面积,使得焊接片与外电极层的焊接更加牢固。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包括同轴设置在陶瓷芯管一端的连接圆板,以及位于连接圆板与陶瓷芯管之间的连接条,连接条的一端与外电极层焊接固定,另一端与连接圆板固定,连接圆板中心同轴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固定到陶瓷芯管上时,通过连接条与外电极层进行焊接,从而将外电极层与连接圆板连接到一起,而连接圆板与连接条一体成型 ,从而增大了第一引出电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连接圆板上有第一螺纹通孔,从而方便电容器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连接。
14.优选的,所述连接条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条沿连接圆板的周向间隔布设。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陶瓷芯管因使用而发热时,若干个连接条之间形成的间隙可形成若干个散热腔,从而方便电容器在使用时散热。
16.优选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组件包括位于陶瓷芯管另一端的第二金属件、将第二金属件与陶瓷芯管连接的固定套,固定套一端与内电极层焊接,另一端与第二金属件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引出电极组件固定到陶瓷芯管上时,第二金属件通过固定套与内电极层进行连接固定,一方面将第二金属件与内电极层相连,另一方面增大陶瓷芯管与第二金属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电容器的结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组件包括设置在陶瓷芯管另一端的连接柱和将陶瓷芯管和连接柱连接的连接套,连接套通过焊接与内电极层相固定,连接柱的一端同轴插入陶瓷芯管内部,另一端穿过陶瓷芯管,且同轴开设有螺纹通孔,陶瓷芯管内设置有连接片,连接片的一端与连接套固定,另一端与连接柱相固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引出电极组件固定到陶瓷芯管上时,连接杆、连接片与连接套相互固定,提高了第二引出电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连接套与内电极层进行焊接,使得连接杆与内电极层相连接。
20.优选的,所述连接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片沿连接柱的周向间隔布设。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陶瓷芯管因使用而发热时,若干个连接片之间的间隙形成若干个散热通道,从而方便陶瓷芯管进行散热,以保证电容器在温度上升时仍能正常使用。
22.优选的,所述陶瓷芯管上内电极层和外电极层均为银镀层。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银有很好的导电、导热和焊接性能,因此选用银作为电极涂层,能够提高电容器的工作稳定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第一引出电极组件和第二引出电极组件使得电容器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连接,电容器能够通过拆掉与设备连接处的螺纹从而完整的拆卸下来,降低了电容器在拆卸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概率,使得电容器能够进行多次使用,以节省工业资源;
26.2.通过第一金属件与焊接片相互固定,从而增强第一引出组件内的结构稳定性,第一金属件上有螺纹通孔,从而方便与所需设备进行连接;
27.3.通过连接圆板与连接条相互固定,从而增大了第一引出电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且连接圆板上有螺纹孔,从而方便与所需设备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二引出电极组件的内部剖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引出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第二引出电极组件的内部剖视图。
34.图中:1、陶瓷芯管;2、外电极层;3、内电极层;4、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1、第一金属件;411、连接通孔;42、焊接片;43、连接圆板;431、第一螺纹通孔;44、连接条;5、第二引出电极组件;51、第二金属件;52、固定套;521、固定环;53、连接柱;531、第二螺纹通孔;54、连接套;541、连接环;55、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和图2,电容器包括陶瓷芯管1、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和第二引出电机组件5。陶瓷芯管1的外周壁上固定有外电极层2,内周壁上固定有内电极层3,内电极层3和外电极层2均为银镀层,由于银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焊接性能,从而提高电容器的工作性能。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固定在陶瓷芯管1的一端,并与外电极层2连接固定,第二引出电机组件5固定在陶瓷芯管1的另一端,并与内电极层3连接固定。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和第二引出电机组件5均通过螺纹连接在所需设备上,从而实现电容器与所需设备的可拆卸连接。
39.参照图1和图3,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包括第一金属件41和焊接片42。第一金属件41沿平行于陶瓷芯管1的轴线方向布设,焊接片42固定在第一金属件41靠近陶瓷芯管1的一端,焊接片42和第一金属件4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从而增强了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的结构强度。焊接片42通过焊接与外电极层2相固定,且焊接片42为环抱在陶瓷芯管1上的弯曲长片,以贴合陶瓷芯管1上的外电极层2,从而增大与外电极层2的焊接接触面积。
40.参照图2,第二引出电极组件5包括第二金属件51和固定套52。第二金属件51沿平行于陶瓷芯管1的轴线方向布设,固定套52固定在第二金属件51靠近陶瓷芯管1的一端,固定套52和第二金属件51为相互固定的统一整体。固定套52靠近陶瓷芯管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环521,固定环521同轴插入陶瓷芯管1内部并与内电极层3进行焊接固定,使得第二金属件51与内电极层3相连通,从而增大了第二金属件51与内电极层3的接触面积。
41.参照图1和图3,第一金属件41和第二金属件51均为金属材质的长条,且远离陶瓷芯管1的一端均开设有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连接的连接通孔411,进而实现电容器与所需设备的可拆卸连接。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拆卸的棱管形高功率瓷介电容器的实施原理为:当电容器需要固定到所需设备上时,首先焊接片42通过焊接与陶瓷芯管1上的外电极层2进行固定,其次固定套52通过焊接与陶瓷芯管1上的内电极层3进行固定,最后通过第一金属件41和第二金属件51上的连接通孔411将电容器与所需设备进行螺纹连接,最终降低电容器在拆卸时
发生形变或损坏的概率,使得电容器能够进行多次使用,以节省工业资源。
43.实施例2
44.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还包括连接圆板43和连接条44,连接圆板43同轴位于陶瓷芯管1的一端,并与陶瓷芯管1的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连接条44位于连接圆板43与陶瓷芯管1之间。
45.其中连接条44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条44沿连接圆板43的周向间隔布设。连接条44的一端与连接圆板43相固定,另一端与陶瓷芯管1上的外电极层2进行焊接固定,使得连接圆板43与外电极层2进行连通。若干个连接条44和连接圆板43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从而增大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的结构强度。
46.参照图4,相邻的两个连接条44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空腔,使得电容器在使用时方便自身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容器在温度上升时仍能维持自身正常工作。另外连接圆板43中心同轴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431,以实现电容器与所需设备的可拆卸连接。
47.实施例3
48.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引出电极组件5还包括连接柱53、连接套54和连接片55。
49.参照图6,连接柱53同轴位于陶瓷芯管1远离第一引出电极组件4的一侧,连接套54位于连接柱53与陶瓷芯管1之间,并同轴固定在陶瓷芯管1上,连接套54靠近陶瓷芯管1的一端固定有连接环541,连接环541同轴插入陶瓷芯管1内,连接环541与内电极层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柱53的一端同轴插入陶瓷芯管1内,另一端位于陶瓷芯管1外部,连接片55位于陶瓷芯管1内且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片55沿连接柱53的周向间隔布设,连接片55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套54上,另一端与连接柱53相固定,使得连接柱53与内电极层3相互连通固定。
50.如图6所示,连接套54一方面连通连接柱53与内电极层3,另一方面支撑连接柱53,以增强第二引出电极组件5的结构稳定性。相邻的两个连接片55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空腔,以方便电容器在使用时自身进行散热。另外连接柱53上同轴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531,以实现电容器与所需设备的可拆卸连接。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