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0206发布日期:2022-01-26 19:56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插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插座。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发展,固定式的开关插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故而轨道插座的使用越来越多,在客厅、厨房、会议室等场所均可使用轨道插座。
3.现有的轨道插座虽然也采用了保护门结构,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轨道插座需要通过转动实现轨道插座与轨道之间的电气连接,故其接地端无法实现与轨道接地的永久连接,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插座。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插座,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包括接地端子、连接片、第一圆环件以及接地片,连接片一端与接地端子电气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圆环件电气连接且相对第一圆环件呈径向转动设置,接地片一端与第一圆环件连接,接地片的另一端伸出至本体外。
6.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当本体整体插入至轨道并发生转动时,由于连接片呈径向转动设置,故连接片的一端始终与接地端子连接,从而使得内部接地永不断开,故本轨道插座相对于现有技术,更为安全。
7.其中,连接片上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在第一圆环件上滑动连接。
8.连接片上的第一弹性部设置,使得连接片更好的在第一圆环件上滑动,从而使得电气连接效果更佳。
9.其中,连接片上设有圆环部、第一支脚部以及第二支脚部,第一弹性部位于第一支脚部上,第一支脚部与圆环部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子连接;第二支脚部与圆环部连接,第二支脚部上设有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也在第一圆环件上滑动连接。
10.采用两个弹性部的设置,使得在转动过程中,确保接地更为稳定,即使出现了其中一个弹性部故障,内部接地也是用不断开的。
11.其中,本体还包括转动件,第一支脚部上设有第一定位孔,转动件相对本体转动,转动件上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与第一定位孔配合。
12.采用第一定位柱的设置,使得连接片更好的与转动件连接固定,从而实现联动效果。
13.其中,转动件上设有第一固定槽,圆环部嵌入至第一固定槽内,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均伸出至转动件外。
14.第一固定槽的设置,使得圆环部嵌入至第一固定槽内,使得连接片与转动件之间形成双重固定的效果。
15.其中,本体还包括底座,转动件上设有第一凸起,底座内设有第一限位凸起,第一
限位凸起位于第一凸起的运动轨迹上。
16.第一凸起与第一限位凸起的设置,使得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起到定位固定的效果。
17.其中,还包括第一保护门,第一保护门内设有第二固定槽,第一圆环件嵌入至第二固定槽内固定。
18.第二固定槽的设置,使得第一圆环件起到固定效果,保证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整体电气连接的稳定性。
19.其中,接地片嵌入至第一保护门内。
20.接地片采用嵌入固定的方式,使得接地片固定更为牢固,此处优选的方案为接地片与第一保护门一体注塑成型。
21.其中,接地片上设有触头部,触头部伸入至第一保护门外。
22.触头部的设置,更好的实现了接地片与轨道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23.其中,本体上设有第二凸起,第一保护门上设有限位卡槽,限位卡槽位于第二凸起的运动轨迹上。
24.第二凸起与限位卡槽的设置,使得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进一步实现限位固定的效果,不易发生过度转动。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常规状态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工作状态的剖视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转动件与连接片的配合示意图;
3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保护门与第一圆环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图8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实施例1:
36.参照附图1-7所示,一种轨道插座,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面板2、底座3、第一保护门4以及转动件5。
37.面板2上设有若干组插孔21,可以为两插孔21、也可以为三插孔21,也可以为两组两插孔21等等,本实施例中面板2上设有一组两插孔21,一组三插孔2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接地端子6位于三插孔21下端上。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插孔21可以为国标插孔或美标插孔或欧标插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面板2上还设有与插孔21对应的第二保护门22,只有
当插头伸入时,第二保护门22运动解除保护,此时插头才能与内部的接线端子连接,起到一个保护效果,此处第二保护门22的具体结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多加赘述。
38.面板2与底座3上端连接固定,转动件5与面板2、底座3呈联动设置。转动件5转动,实现了零线、火线、地线的连通,第一保护门4相对于本体1呈转动设置,第一保护门4主要伸入至轨道内,第一保护门4可以在轨道内滑动,由于其为绝缘材质,故同样也起到了保护效果,防止轨道内壁上的零火线发生漏电。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轨道的底面与地线连接,轨道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零线、火线,此轨道的结构也为现有技术,故不详细赘述。
39.本体1内设有接地端子6、连接片7、第一圆环件8以及接地片9。
40.接地端子6位于三插孔21的垂直下方,实现插头与接地端子6的电气连接效果。
41.连接片7上设有圆环部71、第一支脚部72以及第二支脚部73,圆环部71为一个圆形导电片,第一支脚部72一端位于靠近圆环部71的圆心位置,此处第一支脚部72一端并非位于圆心位置上,只是接近圆心位置,第一支脚部72此端主要用于与接地端子6连接,从而实现接地端子6与连接片7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第一支脚部72与接地端子6可以为锡焊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锡焊连接。
42.第一支脚部72朝向圆环部71外侧延伸,此时第一支脚部72与圆环部71为连通状态,第一支脚部72位于圆环部71的外侧设有第一弹性部721,第一弹性部721为向下设置的弧形突出状,其弧形的底面主要用第一圆环件8连接,在底面在第一圆环件8的上方滑动,实现连接片7与第一圆环件8的电气连接效果。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脚部72与圆环部71连通的位置上还设有第一定位孔722,第一定位孔722主要用于连接片7的连接固定效果。
43.第二支脚部73位于第一支脚部72的对称方向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脚部73仅是与圆环部71连接,其并未与接地端子6连接,即第二支脚部73为一端与圆环部71连接,另一端朝向圆环部71的外侧延伸,第二支脚部73位于圆环部71的外侧设有第二弹性部731,第二弹性部731与第一弹性部721的结构一致,也是呈弧形突出状,也实现连接片7与第一圆环件8的电气连接效果。通过两个弹性部的设置,使得在转动过程中,确保接地更为稳定,即使出现了其中一个弹性部故障,内部接地也是用不断开的。
44.连接片7是固定在转动件5上,其具体结构为,转动件5朝向面板2一侧上设有第一固定槽51以及第一定位柱52,第一固定槽51为环形设置,圆环部71嵌入至第一固定槽51内,第一定位柱52则是穿过第一定位孔722,实现了连接片7与转动件5的连接固定效果。当连接片7与转动件5固定后,第一弹性部721与第二弹性部731均伸出至转动件5外。
45.为了提高连接片7的固定强度,还包括压板10,压板10位于转动件5的上方,通过压板10与转动件5配合,使得连接片7位于压板10与转动件5之间。本实施例中压板10具体与底座3连接固定,优选方案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此处通过四个螺栓实现压板10与底座3的连接。
46.第一圆环件8位于连接片7的下方,第一圆环件8同样也是圆环形设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环件8的尺寸大于圆环部71的尺寸,故而第一弹性部721与第二弹性部731可以在第一圆环件8上做径向转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部721与第二弹性部731均在第一圆环件8朝向面板2一侧面上滑动,从而实现永不断开的效果。第一圆环件8的下侧面则是与接地片9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圆环件8具体固定在第一保护门4上,其具体的结构为,第一保护门4朝向面板2一侧上设有第二固定槽41,第一圆环件8嵌入至第二固定槽41内固
定,从而实现了第一圆环件8的固定效果。
47.接地片9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本实施例中,接地片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地片9为对称设置,接地片9一端与第一圆环件8的下侧面连接,此处接地片9与第一圆环件8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或电阻焊,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电阻焊连接。接地片9另一端朝向下延伸,接地片9另一端上设有触头部91。
48.接地片9具体为嵌入至第一保护门4内,即接地片9一端穿过第二固定槽41与第一圆环件8电气连接,触头部91则是伸出至第一保护门4外,从而实现触头部91与轨道之间的电气连通效果。此处触头部91具体伸出至整体的下端面上,从而实现触头部91与轨道之间的电气连接。
4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方案为接地片9与第一保护门4一体注塑成型。
50.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转动件5在转动过程中,转动位置过度,故本实施例中设有两组限位结构进行限位,转动件5伸入至底座3内部分上设有若干个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一凸起53,底座3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1,第一限位凸起31位于第一凸起53的运动轨迹上,从而实现整体的限位固定效果。
51.转动件5位于第一保护门4上设有第二凸起54,此处第二凸起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起54分设在转动件5的两侧上,第一保护门4上设有与第二凸起54对应的限位卡槽42,限位卡槽42位于第二凸起54的运动轨迹上。
52.通过两组限位结构,使得转动件5在转动过程中起到了限位固定的效果,防止转动件5发生过度转动。
53.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零线与火线均位于转动件5内,且两者为隔离设置,零线与火线在转动件5的下方伸出,且两者呈对称设置,第一保护门4上设有两个凹槽43,正常状态下,零线与火线收纳在对应的凹槽43内,当转动件5转动,零线与火线从凹槽43内转出,并与轨道上的线路连接,从而实现轨道插座与轨道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54.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当本体1整体插入至轨道并发生转动时,由于连接片7呈径向转动设置,故连接片7的一端始终与接地端子6连接,从而使得内部接地永不断开,故本轨道插座相对于现有技术,更为安全。
55.实施例2:
56.参照附图8-9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触头部91的位置不同。由于轨道上零线、火线以及地线的布局不同,对应触头部91的位置也相应不同。本实施例中触头部91位于第一保护门4的侧面上,由于接地片的数量为两个,即形成了两个触头部91,两个触头部91可以位于同一侧面,例如,均位于前侧面或者均位于后侧面,两个触头部91也可以为交叉设置,即一个触头部91位于前侧面,另一侧触头部91位于后侧面。
57.除此之外,接地片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限定不同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