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7360发布日期:2022-01-26 18:2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


背景技术:

2.接地网是对由埋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多个金属接地极和由导体将这些接地极相互连接组成一网状结构的接地体的总称。它广泛应用在电力、建筑、计算机,工矿企业、通讯等众多行业之中,起着安全防护、屏蔽等作用。
3.目前,输电线路防雷接地主要采用圆钢水平浅埋、方环放射型方式布置,引下线和接地体均采用的镀锌圆钢,少数较低电压等级接地体采用常规接地网连接工艺为双面焊接方式(搭接长度不少于6d)和压接方式,但是,双面焊接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森林防火的要求,压接方式存在操作不便、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情况,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不需动火且施工更便捷的地网连接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接地网连接方式采用双面焊接或者压接,双面焊接方式不能满足森林防火的要求以及压接方式存在操作不便、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包括环向布置的多个接地圆钢,其中,相邻的两个接地圆钢端部之间通过连接套管螺纹连接;还包括至少一个接地引下钎,所述接地引下钎一端与铁塔主材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套管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管包括三通连接套管;所述相邻接地圆钢端部之间采用连接套管螺纹连接具体为相邻接地圆钢端部之间通过三通连接套管螺纹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管还包括直通连接套管;所述直通连接套管连接在环向布置的多个接地圆钢的外侧。
9.三通连接套管和直通连接套管的每个端部套管外部均设置有防滑六面体,连接时可以采用扳手通过套管上的六面体进行紧固。
10.进一步地,三通连接套管和直通连接套管的内部管壁上均设置有套管内螺纹,接地圆钢与连接套管连接的一端具有与套管内螺纹配合的圆钢外螺纹。
11.进一步地,三通连接套管和直通连接套管每个端部均设置有紧固螺帽。
12.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与其中一个三通连接套管或者直通连接套管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接地圆钢为镀锌圆钢。
14.本实用新型在连接时,应对完成套丝的圆钢螺纹部分进行杂质清除,并均匀涂上导电膏,将两头圆钢固定,用扳手通过套管上的六面体进行紧固。待套管紧固到位后,再用螺帽进行紧固加强。完成整体紧固后,在接口处刷涂环氧沥青漆进行防腐防潮处理。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的接地网连接,在使用本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时,不需要动用焊机,即可完成线路铁塔接地网的铺设搭接工作。
17.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安装便捷,可以减少体力劳动,尤其是针对零星的地网消缺工作,使用本工艺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地网连接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地引下钎与铁塔主材连接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直通连接套管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通连接套管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直通连接套管或者三通连接套管的任一端单个套管剖面图。
24.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5.1-接地圆钢,2-三通连接套管,3-直通连接套管,4-接地引下钎,5-铁塔基础,6-接地装置,7-铁塔主材,8-地平面,9-紧固螺帽,10-圆钢外螺纹,31-套管,32-套管内螺纹,21-三通连接套管第一端,22-三通连接套管第二端,23-三通连接套管第三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7.实施例1
28.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为接地网连接示意图,包括环向布置的多个接地圆钢1,具体为呈方形布置的多根接地圆钢1通过多个三通连接套管2连接成一个整体地网结构;相邻接地圆钢1端部之间通过连接套管螺纹连接,具体地,将需要连接的接地圆钢1的两个端部分别套丝,以及将套管两端内壁分别攻丝,套管内螺纹和圆钢外螺纹均需要一正一反,然后通过旋转套管实现双向收紧连接。
29.本实施里中的连接套管包括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相邻接地圆钢1端部之间通过三通连接套管2螺纹连接,使用时,将需要连接的两个接地圆钢1的两个带有外螺纹的端部分别对准套管开口,然后通过旋转套管实现双向收紧连接。
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包括四个接地引下钎4,如图2所示,所述接地引下钎4一端与铁塔主材7连接,另一端与三通连接套管2连接;接地引下钎4的作用是将铁塔主材7与接地圆钢1进行连接,以达到导电的作用。如图3所示,所述三通连接套管2具有三通连接套管第一端21,三通连接套管第二端22,三通连接套管第三端23。
31.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的内部管壁上均设置有套管内螺纹32,接地圆钢1与连接套管连接的一端具有与套管内螺纹32配合的圆钢外螺纹10。
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还配置有一个接地装置6,接地装置6用于给接地网降低电阻,所述接地装置6连接在方形接地网外部的其中一个端部的三通连接套管2或者直通连接套管3的一端。
33.为了达到较好的导电效果,本实施例中的三通连接套管2以及直通连接套管3均采用热镀锌套管,接地圆钢1采用镀锌圆钢。连接完成后,还要对套管及周边不小于10cm处涂刷环氧沥青漆进行防腐防潮处理。
34.实施例2
35.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螺栓式连接地网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为接地网连接示意图,包括环向布置的多个接地圆钢1,具体为呈方形布置的多根接地圆钢1通过多个三通连接套管2连接成一个整体地网结构;相邻接地圆钢1端部之间通过连接套管螺纹连接,具体地,将需要连接的接地圆钢1的两个端部分别套丝,以及将套管两端内壁分别攻丝,套管内螺纹和圆钢外螺纹均需要一正一反,然后通过旋转套管实现双向收紧连接。
36.本实施里中的连接套管包括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相邻接地圆钢1端部之间通过三通连接套管2螺纹连接,使用时,将需要连接的两个接地圆钢1的两个带有外螺纹的端部分别对准套管开口,然后通过旋转套管实现双向收紧连接。
3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紧固效果,本实施例还给每个套管的端部配置了紧固螺帽9,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地,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每个端部均设置有紧固螺帽9,待套管紧固到位后,再用螺帽9进行紧固加强,以达到更好的紧固效果。
3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包括四个接地引下钎4,如图2所示,所述接地引下钎4一端与铁塔主材7连接,另一端与三通连接套管2连接;接地引下钎4的作用是将铁塔主材7与接地圆钢1进行连接,以达到导电的作用。如图3所示,所述三通连接套管2具有三通连接套管第一端21,三通连接套管第二端22,三通连接套管第三端23。
39.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的内部管壁上均设置有套管内螺纹32,接地圆钢1与连接套管连接的一端具有与套管内螺纹32配合的圆钢外螺纹10。
4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还配置有一个接地装置6,接地装置6用于给接地网降低电阻,所述接地装置6连接在方形接地网外部的其中一个端部的三通连接套管2或者直通连接套管3的一端。
41.为了达到较好的导电效果,本实施例中的三通连接套管2以及直通连接套管3均采用热镀锌套管,接地圆钢1采用镀锌圆钢。连接完成后,还要对套管及周边不小于10cm处涂刷环氧沥青漆进行防腐防潮处理。
42.本实用新型的镀锌套管(三通连接套管2和直通连接套管3)的加工制作应满足如下制作要求:直通连接套管及三通t型连接套管的材质要求为q235及以上碳钢,可根据实际需求加工为d10-d10、d12-d10、d12-d12、d10-d10-d10、d10-d10-d12、d12-d12-d12等型号(d代表直径),并通过焊接打磨等工艺成型。
43.本实用新型在连接前,应对完成套丝的圆钢螺纹部分进行杂质清除,并均匀涂上导电膏,将两头圆钢固定,用扳手通过套管上的六面体进行紧固。待套管紧固到位后,再用螺帽进行紧固加强。完成整体紧固后,在接口处刷涂环氧沥青漆进行防腐防潮处理。
44.相关试验:
45.(一)导电性能和拉断力试验
46.为验证本工艺制作的接地体的导电性能和结构强度,在制作出套管样品后,我们在现场取一定长度镀锌圆钢进行套丝后完成了连接,并取了相同长度的焊接样品和无中间接头圆钢样品一同进行试验。
47.试验结论:直通接头和三通接头样品在导电率方面略优于无中间接头样品,略差于双面焊接样品,在导电性能上符合要求;在拉断力数据上虽低于焊接样品和无接头样品,但实测数据超过23kn,能满足现场需求。
48.(二)耐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49.为验证本工艺连接点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96h盐雾试验。
50.试验结论:刷涂环氧沥青漆的套管并未锈蚀,未涂刷沥青漆的套管外部严重锈蚀,但内部的螺栓并未锈蚀,证明套管密闭性符合要求,刷涂环氧沥青漆的防腐处理方式满足要求。
5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