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6014发布日期:2022-06-22 00:2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线夹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缆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线夹。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引流线夹原理类似,都是顶部设有凹槽以用于与固定电缆,然后下方有压紧结构通过螺纹上升来挤压固定电缆。
3.但该类引流线夹在夹取电缆时,若用力过大极有可能造成电缆外表皮受损,严重时将造成电缆损坏,造成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引流线夹,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引流线夹在夹取电缆时,若用力过大极有可能造成电缆外表皮受损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引流线夹,其包括:
7.接线钩,其一端设有用于放置电缆的搁置部;
8.移动部,其活动设于所述接线钩的另一端,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
9.挤压部,其连接于所述移动部上,其一端设有用于挤压电缆的挤压头,且其被配置为与所述移动部同步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
10.触发连接件,其连接所述挤压部与所述移动部,且所述触发连接件与所述挤压部、所述移动部被配置为,
11.若所述挤压头在靠近所述搁置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不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移动部可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
12.若所述挤压头在靠近所述搁置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移动部仅能远离所述搁置部。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包括同轴套设于所述接线钩端部的移动环,所述移动环内沿与所述接线钩周侧外壁螺纹配合;
14.所述挤压部包括套设于所述移动环上的挤压套筒,其内壁绕设有环形槽,所述移动环周沿伸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触发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挤压筒上,并被配置为,
15.若所述挤压头在靠近所述搁置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不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触发连接件可带动移动部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的方向旋动;
16.若所述挤压头在靠近所述搁置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触发连接件仅能带动移动部向远离所述搁置部的方向旋动。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环为周侧外壁上绕设棘齿的棘轮环,且所述棘齿的旋向被配置为同所述移动环向所述搁置部移动时的旋向相反;
18.所述触发连接件则包括:
19.棘轮销,其活动设于所述环形槽内壁,其端部呈可与所述棘齿斜面配合的斜面设
置;
20.触发弹簧,其与所述棘轮销固定连接,并于所述环形槽与所述棘齿之间呈压缩状态,以持续推动所述触发弹簧抵触所述棘齿。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挤压套筒包括:
22.安装套筒,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接线钩外,其一端设有供所述移动环置入的放置沉孔;
23.挡板,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接线钩外,且其周侧外壁与所述安装套筒可拆式连接,并围挡所述放置沉孔形成所述环形槽。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部还包括设于其靠近所述搁置部一端的挤压套,所述挤压套同所述挤压部转动连接并同轴套设于所述接线钩外,所述挤压套被配置为与所述挤压部一同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所述挤压头为所述挤压套的端部。
2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搁置部内设有感温探头,以接触放置于所述搁置部内的电缆并测温。
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温探头活动设置于所述搁置部内,并于所述接线钩内设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感温探头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感温探头端部持续抵触所述搁置部内的电缆。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钩远离所述挤压组件的端部可拆卸式设有顶盖,所述顶盖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感温探头的安装腔,所述感温探头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腔伸至所述搁置部内。
2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搁置部设有具有导电性的弹簧触指,以用于同放置于所述搁置部内的电缆接触挤压。
2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部外套设有绝缘套管。
3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线夹,由于接线钩上的挤压部可跟移动部同步移动,进而在移动部靠近或远离挤压部时,挤压部上的挤压头可作用于放置于搁置部的电缆,以实现对电缆进行充分夹持,同时,由于触发连接件的设置,使得在电缆与挤压头之间的压力过大时可限制移动部靠近搁置部,即限制挤压头继续挤压电缆,进而避免电缆受到过大压力,保障了电缆在检测时的安全性,此外由于触发连接件的判断式作用,使得操作人员仅需持续驱动移动部靠近搁置部,直至无法驱动为止,既保障了电缆受到稳定的夹持,也保障电缆所受夹持力处于合适的状态,操作简单,可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35.图3为图1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36.图中:
37.1、接线钩;10、搁置部;
38.2、移动部;20、移动环;200、棘齿;
39.3、挤压部;30、挤压头;31、挤压套筒;310、安装套筒;311、挡板;32、挤压套;33、绝缘套管;34、环形槽;
40.40、棘轮销;41、触发弹簧;
41.5、感温探头;50、推动弹簧;
42.6、顶盖;60、安装腔;
43.7、弹簧触指。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线夹,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引流线夹在夹取电缆时,若用力过大极有可能造成电缆外表皮受损的问题。
46.参照图1与图2,一种引流线夹,其包括:
47.接线钩1,其一端设有用于放置电缆的搁置部10;
48.移动部2,其活动设于所述接线钩1的另一端,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10;
49.挤压部3,其连接于所述移动部2上,其一端设有用于挤压电缆的挤压头30,且其被配置为与所述移动部2同步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10,
50.触发连接件,其连接所述挤压部3与所述移动部2,且所述触发连接件与所述挤压部3、所述移动部2被配置为,
51.若所述挤压头30在靠近所述搁置部10方向上所受的压力不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移动部2可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10;
52.若所述挤压头30在靠近所述搁置部10方向上所受的压力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移动部2仅能远离所述搁置部10。
53.这样设置,由于接线钩1上的挤压部3可跟移动部2同步移动,进而在移动部2靠近或远离挤压部3时,挤压部3上的挤压头30可作用于放置于搁置部10的电缆,以实现对电缆进行充分夹持,同时,由于触发连接件的设置,使得在电缆与挤压头30之间的压力过大时可限制移动部2靠近搁置部10,即限制挤压头30继续挤压电缆,进而避免电缆受到过大压力,保障了电缆在检测时的安全性,此外由于触发连接件的判断式作用,使得操作人员仅需持续驱动移动部2靠近搁置部10,直至无法驱动为止,既保障了电缆受到稳定的夹持,也保障电缆所受夹持力处于合适的状态,操作简单,可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54.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移动部2包括同轴套设于所述接线钩1端部的移动环20,所述移动环20内沿与所述接线钩1周侧外壁螺纹配合;
55.所述挤压部3包括套设于所述移动环20上的挤压套筒31,其内壁绕设有环形槽34,所述移动环20周沿伸入所述环形槽34内,所述触发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挤压筒上,并被
配置为,
56.若所述挤压头30在靠近所述搁置部10方向上所受的压力不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触发连接件可带动移动部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10的方向旋动;
57.若所述挤压头30在靠近所述搁置部10方向上所受的压力大于压力阈值,则所述触发连接件仅能带动移动部2向远离所述搁置部10的方向旋动。
58.其中,环形槽34的槽宽以及轴向均与移动环20一致,使移动环20两侧均与环形槽34内壁抵触,实现移动环20可同步带动挤压筒。挤压筒则在套设于移动环20外的同时,作为移动部2的移动环20通过套设且螺纹配合在接线钩1周侧外壁的方式实现其可通过旋动来调节位置,且螺纹配合的方式也使得移动环20仅在发生旋转时才可在接线钩1轴向上进行移动,进而移动环20在接线钩1轴向上的位置将不会被电缆弹性推力驱动,即其在接线钩1上的位置较为稳定,在需要改变其位置时需要通过操作人员转动才可实现,保障其挤压头30在抵紧电缆时,挤压套筒31与移动环20的位置相对稳定,利于电缆的稳定夹持。
59.此外,由于移动环20于接线钩1上的螺纹配合,使得触发连接件可根据挤压头30与电缆之间的压力大小来限制移动环20的旋动方向,使得在移动环20螺纹式装配的情况下可有效保障所夹持电缆不会受到过大的夹持压力。
60.参照图2与图3,可选地,所述移动环20为周侧外壁上绕设棘齿200的棘轮环,且所述棘齿200的旋向被配置为同所述移动环20向所述搁置部10移动时的旋向相反;
61.所述触发连接件则包括:
62.棘轮销40,其活动设于所述环形槽34内壁,其端部呈可与所述棘齿200斜面配合的斜面设置;
63.触发弹簧41,其与所述棘轮销40固定连接,并于所述环形槽34与所述棘齿200之间呈压缩状态,以持续推动所述触发弹簧41抵触所述棘齿200。
64.这样设置,在移动环20逐渐靠近搁置部10,即逐渐靠近与抵触电缆的过程中,由于初始阶段移动环20转动所受阻力为其自身的旋转摩擦力,或其自身旋转摩擦力与挤压头30在电缆形变程度较小时所受到的较小的弹性推力,该阻力不大于棘轮销40抵触在棘齿200上所受到的触发弹簧41的弹性推力,进而,在朝移动环20向所述搁置部10移动时的旋向旋转挤压筒时,连接在挤压筒上的棘轮销40可在与棘齿200斜面抵触的状态下,顺利带动棘齿200朝相反于棘齿200旋向的方向进行转动,即挤压筒可带动移动环20一同向靠近搁置部10的方向进行转动,实现驱动移动环20、挤压筒以及挤压头30靠近并抵触电缆;
65.在移动环20抵触搁置部10内的电缆且电缆所受压力较大时,挤压头30所受的压力将增大,并在该压力与移动环20自身旋转摩擦力之和大于触发弹簧41的弹性推力时,在朝移动环20向所述搁置部10移动时的旋向旋转挤压筒时,棘轮销40将与棘齿20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并促使触发弹簧41压缩,直至最终棘轮销40退出棘轮环,即挤压筒无法继续在该方向上带动移动环20转动,移动环20将无法继续靠近搁置部10,电缆所受压力达到最大并无法继续增加,实现预防电缆受到过大的压力,避免损坏;
66.同时,挤压部3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将由于棘轮销40同棘齿200的抵接作用,可顺利带动移动环20转动,即,挤压部3总可驱动移动环20做远离搁置部10的运动,保障挤压头30可随时退回,解除对电缆的夹持。
67.此外,在不同直径的电缆放置在搁置部10内时,本方案均可直接旋转挤压筒使挤
压头30夹持电缆,至挤压筒无法带动移动环20为止,无需考虑不同直径的电缆在此状态下,挤压筒与移动环20在接线钩1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68.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棘齿200与棘轮销40的安装位置可发生互换,其所达到的效果与本实施例一致。
69.参照图2与图3,可选地,所述挤压套筒31包括:
70.安装套筒310,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接线钩1外,其一端设有供所述移动环20置入的放置沉孔;
71.挡板311,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接线钩1外,且其周侧外壁与所述安装套筒310可拆式连接,并围挡所述放置沉孔形成所述环形槽34。
72.这样设置,实现移动环20可顺利安装至挤压套筒31内,并可在需要时对挤压套筒31以及移动环20进行拆卸。
73.参照图2与图3,可选地,所述挤压部3还包括设于其靠近所述搁置部10一端的挤压套32,所述挤压套32同所述挤压部3转动连接并同轴套设于所述接线钩1外,所述挤压套32被配置为与所述挤压部3一同靠近或远离所述搁置部10,所述挤压头30为所述挤压套32的端部。
74.其中,挤压部3端部凹设有转动槽,挤压套32端部则绕设有配合转动槽的转动环,使挤压套32可通过转动环卡接至转动槽中实现挤压套32的转动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挤压套32与挤压筒之间的转动配合可采用轴承配合等方式实现。
75.这样设置,实现挤压套32在抵触电缆后,可避免其跟随挤压筒一同旋转,进而避免挤压套32与电缆之间产生滑动摩擦而可能造成的电缆表面受到破坏。
76.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搁置部10上设有感温探头5,以接触放置于所述搁置部10内的电缆并测温。
77.这样设置,实现在夹持电缆的同时可对其进行测温,实时监控电缆的温度,以防止在大电流状态下接线钩1与电缆接触处升温至较高水平,而导致电缆外绝缘管套熔化的情况发生,显著提高本方案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78.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感温探头5活动设置于所述搁置部10内,并于所述接线钩1内设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感温探头5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感温探头5端部持续抵触所述搁置部10内的电缆。
79.这样设置,实现感温探头5可持续抵触在电缆上,具有较好的接触面积以进行准确测温,同时也实现感温探头5在面对不同直径的电缆时也可进行位置调整,得以顺利进行测温。
80.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接线钩1远离所述挤压组件的端部可拆卸式设有顶盖6,所述顶盖6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感温探头5的安装腔60,所述感温探头5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腔60伸至所述搁置部10内。
81.其中,弹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腔60内的推动弹簧50,其两端分别与安装腔60内壁、感温探头5连接,且于安装腔60内持续处于压缩状态。同时,推动弹簧50无法伸至安装腔60外,进而在其两端均与安装腔60内壁抵触后即实现将感温探头5于搁置部10内推动至最大长度。
82.这样设置,实现感温探头5在接线钩1端部可具有较充分的安装空间,保障其得以
顺利设置于接线钩1上。同时顶盖6在采用导电材质时也可增大接线钩1的整体导电性,保障本方案在使用时的引流效果。
83.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搁置部10设有具有导电性的弹簧触指7,以用于同放置于所述搁置部10内的电缆接触挤压。
84.这样设置,进一步增大电缆与接线钩1的接电区域的面积,进而实现提高本方案在使用时的引流效果。
85.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挤压部3外套设有绝缘套管33。
86.这样设置,实现操作人员在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时可与接线钩1电性隔离,降低操作人员触电风险,提高本方案的整体安全性。
8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9.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