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储能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2.储能电源等储能设备的壳体上通常设有用于输入电源或输出电源的插座,为了保护插座,通常在插座的外部还设有插座保护盖。现有的插座保护盖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连接于储能电源的壳体上:
3.第一种连接方式,插座保护盖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储能电源的壳体转动连接,插座保护盖的另一端通过凸出卡扣与储能电源的壳体之间的硬性干涉(挤压)实现卡扣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插座保护盖只在转轴连接的一端得到固定,而卡扣连接的一端容易松动,特别是受到震动或摇晃时,插座保护盖容易脱落打开,保护效果差。
4.第二种连接方式,在第一种连接方式的基础上,插座保护盖与储能电源的壳体通过转轴连接的一端增设卡扣连接,使得盖合时的插座保护盖相对两端都卡扣连接于储能电源的壳体,该种设计方式的弊端是:对于小尺寸的插座保护盖,由于出模误差导致卡扣的尺寸不好控制,卡扣太大将导致卡的太紧,不便于将插座保护盖打开,卡扣太小则扣紧后容易松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的插座保护盖结构简单且能够牢固可靠地抵接于壳体组件的壳体上。
6.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设备。
7.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形成有开口和装配孔,所述开口用于供插座外露;插座保护盖,所述插座保护盖与所述容置槽相匹配,所述插座保护盖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弹性连接带,所述弹性连接带的一端插设于所述装配孔内,所述弹性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插座保护盖的第一端,所述弹性连接带用于向所述插座保护盖施加朝向所述第二端的弹性力,以使得所述插座保护盖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插座保护盖的第二端和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相抵接。
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连接带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插座保护盖相连,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所述延伸部插设于所述装配孔中;所述延伸部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相干涉,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部包括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端部,所述插座保护盖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装配孔沿垂直于所述插座保护盖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未重合。
1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部包括防脱结构,所述防脱结构用于防止所述延伸
部从所述装配孔中脱离。
1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插座保护盖紧抵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的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槽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扣件用于在所述插座保护盖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时卡扣于所述卡槽中。
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插座保护盖远离所述卡扣件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1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插座保护盖靠近所述卡扣件的一端设有扣板。
1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插座保护盖紧抵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的一端设有铁磁性构件,所述槽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铁磁性构件相匹配的磁铁。
1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连接带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件、橡胶件和/或硅胶件。
16.本技术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与插座保护盖的第一端连接的弹性连接带,弹性连接带穿设于装配孔,弹性连接带能够向插座保护盖施加朝向插座保护盖的第二端的弹性力,以使得插座保护盖置于容置槽中时,插座保护盖的第二端和容置槽的槽侧壁相抵接,从而增强插座保护盖置于容置槽中的稳固性,在壳体组件受到震动或者摇晃时,插座保护盖不易从容置槽中脱落。该插座保护盖和弹性连接带结构简单,对模具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插座保护盖结构简单且能够牢固可靠地抵接于壳体上,并且易于装配,能提高生产效率。
17.为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储能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插座,所述插座装配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开口中;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容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插座电连接。
18.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电源设有上述的壳体组件,相应的,该储能电源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保护盖和弹性连接带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剖视图;
26.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第一端板和插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剖视图;
30.图11是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第一端板和插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号说明:
33.1000、储能设备;
ꢀꢀꢀꢀꢀꢀ
100、外壳;
ꢀꢀꢀꢀꢀꢀꢀꢀꢀ
101、壳体组件;
34.10、壳体;
ꢀꢀꢀꢀꢀꢀꢀꢀꢀꢀꢀꢀ
11、容置槽;
ꢀꢀꢀꢀꢀꢀꢀꢀ
111、槽底壁;
35.112、槽侧壁;
ꢀꢀꢀꢀꢀꢀꢀꢀꢀ
12、开口;
ꢀꢀꢀꢀꢀꢀꢀꢀꢀꢀ
121、承载平台;
36.13、装配孔;
ꢀꢀꢀꢀꢀꢀꢀꢀꢀꢀ
14、卡槽;
ꢀꢀꢀꢀꢀꢀꢀꢀꢀꢀ
15、磁铁;
37.20、插座保护盖;
ꢀꢀꢀꢀꢀꢀ
21、第一端;
ꢀꢀꢀꢀꢀꢀꢀꢀ
22、第二端;
38.23、卡扣件;
ꢀꢀꢀꢀꢀꢀꢀꢀꢀꢀ
24、扣板;
ꢀꢀꢀꢀꢀꢀꢀꢀꢀꢀ
25、铁磁性构件;
39.30、弹性连接带;
ꢀꢀꢀꢀꢀꢀ
31、连接部;
ꢀꢀꢀꢀꢀꢀꢀꢀ
32、延伸部;
40.321、抵接部;
ꢀꢀꢀꢀꢀꢀꢀꢀꢀ
322、防脱结构;
ꢀꢀꢀꢀꢀ
323、连接端部;
41.41、第一间隙;
ꢀꢀꢀꢀꢀꢀꢀꢀ
42、第二间隙;
ꢀꢀꢀꢀꢀꢀ
101’、第一端板;
42.102、第三侧板;
ꢀꢀꢀꢀꢀꢀꢀ
103、第一盖板;
ꢀꢀꢀꢀꢀ
200、插座。
4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6.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47.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8.现有的插座保护盖,由于设计的局限,容易松动,在受到震动或者摇晃时,很容易打开,无法很好的起到保护效果,或者,提高设计要求解决易松动的缺点,但同时也提高了对出模的要求,合格产品的出品率降低。
49.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的插座保护盖结构简单且能够牢固可靠地抵接于壳体组件的壳体上,对制作要求低。
50.实施例一:
51.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101,包括壳体10、插座保护盖20
和弹性连接带30,壳体10形成有容置槽11,容置槽11的槽底壁111形成有开口12和装配孔13,开口12用于装配插座200(图9中示出);插座保护盖20与容置槽11相匹配,以使插座保护盖20能够容置于容置槽11中;插座保护盖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弹性连接带30的一端插设于装配孔13内,弹性连接带30的另一端连接于插座保护盖20的第一端21,弹性连接带30用于向插座保护盖20施加朝向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的弹性力,以使得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时,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和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相抵接。
52.在具体使用时,插座装配于开口12,弹性连接带30穿设于装配孔13,当不需要使用插座时,使插座保护盖20完全置于容置槽11中,此时,由于弹性连接带30能够向插座保护盖20施加朝向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的弹性力,从而使插座保护盖20可以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使插座保护盖20稳固地安装在壳体10的容置槽11内。当需要打开插座保护盖20时,由于弹性连接带30是可以弯曲的弹性结构,所以插座保护盖20可以自由翻转,从而实现插座保护盖20的打开。
5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从而增强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的稳固性,在壳体组件101受到震动或者摇晃时,插座保护盖20不易从容置槽11中脱落,对装配于壳体组件101上的插座200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该插座保护盖20和弹性连接带30结构简单,对模具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1,插座保护盖20结构简单且能够牢固可靠地抵接于壳体10上,并且对制作要求低。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带30包括连接部31和延伸部32,连接部31与插座保护盖20相连,延伸部32与连接部31相连,且延伸部32活动穿设于装配孔13中。延伸部32用于在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时,与装配孔13的部分孔壁相抵,以使延伸部32产生弹性力驱使连接部31推顶插座保护盖20,进而使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
55.请参阅图4-7,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2包括抵接部321,抵接部321朝向第一端21的一侧与装配孔13的孔壁相干涉,抵接部321朝向第二端22的一侧与装配孔13的孔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41。具体的,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之外时,抵接部321位于装配孔13之外,此时,沿装配孔13的长度方向,抵接部321朝向第一端21的一侧与装配孔13的孔壁相干涉,即两者沿装配孔13长度方向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同时,抵接部321朝向第二端22的一侧与装配孔13的孔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41,即两者沿装配孔13长度方向的投影相互隔开。抵接部321用于在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时,一侧与装配孔13的孔壁相抵接,另一侧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朝靠近第一间隙41的方向倾斜,从而带动连接部31与插座保护盖20向第二端22移动,从而使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和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相抵接。通过设置第一间隙41,以便于抵接部321在装配孔13内有足够的空间倾斜,并且在打开插座保护盖20时,弹性连接带30能够在装配孔13内自由移动。实际应用中,抵接部321向延伸部32之朝向第一端21的一侧凸出设置,以使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能够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
56.请参阅图4-5,延伸部32包括一防脱结构322,防脱结构322用于防止延伸部32从装配孔13中脱离。实际应用中,防脱结构322设于壳体10之背对容置槽11的一侧,也就是说连接部31和防脱结构322分别位于装配孔13的上方和下方。防脱结构322可以为设于延伸部32
一侧的凸出部件,比如凸出于延伸部32之朝向第一端21的方向设置,防脱结构322也可以为环绕延伸部32设置的凸出部件。
57.请参阅图2-3,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设有卡扣件23,槽侧壁112上设有卡槽14,卡扣件23用于在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时卡扣于卡槽14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设有卡槽14,槽侧壁112上设有卡扣件23也是可以的。本实施例中,卡扣件23设于第二端22。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卡扣件23和卡槽14均设有两个。通过如此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稳固性,防止插座保护盖20打开。
58.请参阅图1-3和图7,插座保护盖20远离卡扣件23的一端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42。为描述方便,插座保护盖20设有卡扣件23的一端称为前方,形成第二间隙42的一端为后方,也就是第二端22设于前方,第一端21设于后方。在用户需要打开插座保护盖20时,用力向后方挤压插座保护盖20,由于弹性连接带30具有弹性,且具有第二间隙42,弹性连接带30发生弹性形变可以向后移动,同时插座保护盖20可以向后移动,从而使卡扣件23从卡槽14中脱出,实现插座保护盖20的打开。通过设置第二间隙42,使插座保护盖20有足够的空间向后移动。
59.请参阅图2-3,插座保护盖20靠近卡扣件23的一端设有扣板24。通过设置扣板24,便于用户抓取卡扣件23,在卡扣件23卡的很紧的情况下便于将卡扣件23从卡槽14中脱离,更容易的打开插座保护盖20。
6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弹性连接带30和装配孔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弹性连接带30穿设于一个装配孔13。通过设置两个弹性连接带30,在保持弹性连接带30移动顺畅的同时能保证插座保护盖20的平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带30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者四个或者五个,本技术实施例和附图不对连接带的数量进行限制。
6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弹性连接带30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件、橡胶件或硅胶件,或由以上几种材料件分段或混合制作而成,在此不做限定。通过该种设置方式,使弹性连接带30具有弹性。具体地,弹性连接带30可通过胶粘、热熔、双料注塑成型等制作方式连接于插座保护盖20。
6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开口12内设有承载平台121,承载平台121自开口12的孔壁朝靠近开口12的中轴线方向延伸,承载平台121用于承载插座200。该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并实现对插座200的装配。
63.请参阅图1、图3和图8-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1000,包括外壳100、插座200和电池包(图未示),外壳100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101,插座200装配于壳体组件101的开口12中,电池包容置于外壳100内,并与插座200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的壳体组件101,在储能设备1000受到震动或者摇晃时,插座保护盖20不易从容置槽11中脱落,对装配于开口12中的插座200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实际应用中,外壳100内还设有电路板(图未示),电路板上贯穿设有导向孔(图未示),弹性连接带30之远离插座保护盖20的一端穿设于导向孔内,通过设置导向孔,对弹性连接带30起到导向作用。
6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外壳100包括第一盖板103、第二盖板(图未示)和侧板组件,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103相对设置,侧板组件连接于第一盖板103和第二盖板之间,且第一盖板103、第二盖板和侧板组件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包的容纳腔(图未示);侧板组件包括第
一端板101’、第二端板(图未示)、第三侧板102和第四侧板(图未示),第一端板101’和第二端板间隔相对设置,第三侧板102和第四侧板间隔相对设置,并且第三侧板102和第四侧板分别连接于第一端板101’和第二端板之间;其中,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第三侧板102和第四侧板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任意两个或者任意三个或者全部为上述的壳体组件101。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1’为上述的壳体组件101。
65.实施例二:
66.请参阅图4、图6-7和图10-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弹性连接带30的结构不同。实施例一中,弹性连接带30包括抵接部321,而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带30的连接端部323与装配孔13沿垂直于插座保护盖20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未重合。
67.请参阅图1、图3-4和图9-11,弹性连接带30的延伸部32包括与连接部31连接的连接端部323,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时,连接端部323与装配孔13沿垂直于插座保护盖20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未重合。通过该种设置方式,连接端部323与装配孔13错位设置,在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内时,延伸部32穿设于装配孔13内,由于连接端部323和装配孔13错位设置,使延伸部32与装配孔13的部分孔壁相抵,以使延伸部32产生弹力驱使连接部31推顶插座保护盖20,进而使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从而增强插座保护盖20置于容置槽11中的稳固性,在壳体组件101受到震动或者摇晃时,插座保护盖20不易从容置槽11中脱落,对装配于开口12中的插座200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实际应用中,连接端部323相对于装配孔13偏向于第一端21设置。
68.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1及其所属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69.实施例三:
70.请参阅图2-3和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不同。实施例一中,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通过卡扣件23和卡槽14的卡设配合连接于壳体10;而本实施例中,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通过铁磁性构件25和磁铁15的磁性配合连接于壳体10。
71.请参阅图3和图12,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设有铁磁性构件25,槽侧壁112上设有与铁磁性构件25相匹配的磁铁15。本实施例中,铁磁性构件25设于插座保护盖20的第二端22。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保护盖20紧抵于容置槽11的槽侧壁112的一端设有磁铁15,槽侧壁112上设有铁磁性构件25也是可以的。
72.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1及其所属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