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7488发布日期:2022-05-11 13:2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针对不同电子产品的连接器应运而生,其中应用于缆线的连接器是电连接器中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连接器之一。目前,应用于缆线的type-c连接器作为一种可以实现正反插的连接器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type-c连接器是将端子配置于连接器壳体的内侧,使端子的弧高共面度较不稳定,而较难控制端子相关构件生产制造的正位度,从而需让与端子搭配的屏蔽片经过二次整型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通过构件堆迭而有效地控制端子的弧高共面度并降低制作困难度。
4.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内壳、具电绝缘性的两个第一部件、多个端子、具电绝缘性的两个第二部件、两个屏蔽片及外壳。内壳具有对接插槽、内壁面、外壁面与多个第一开口。内壁面朝向对接插槽。外壁面背离对接插槽。第一开口连通内壁面与外壁面。多个端子分别配置于第一部件并随第一部件组装至外壁面,且端子的对接端从外壁面通过第一开口而延伸至对接插槽。第二部件组装至内壳且遮蔽对接端与第一开口。屏蔽片组装至内壳且迭置于第二部件上。外壳容纳内壳、端子、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屏蔽片。
5.优选地,上述的两个第一部件、两个第二部件、两个屏蔽片与多个端子相对于内壳呈对称配置。
6.优选地,上述的第一部件与内壳沿对接轴向存在间距,第二部件填置于所述间距。
7.优选地,上述的第二部件结构接续于第一部件与内壳之间。
8.优选地,上述的第一部件具有定位凸块,内壳具有第一定位槽,且定位凸块嵌合于第一定位槽。
9.优选地,上述的屏蔽片具有多个定位弯折,分别嵌合于内壳的第二定位槽与第一部件的第三定位槽。
10.优选地,上述的屏蔽片还具有多个弯折接触部。内壳还具有对应于这些弯折接触部的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连通内壁面与外壁面。弯折接触部通过第二开口并突出于内壁面。
11.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接地片。接地片配置于内壳且局部伸入对接插槽。
12.优选地,上述的内壳是由两个内壳部件组成封闭环形结构并形成上述的对接插槽。每一个内壳部件具有上述外壁面的局部、上述内壁面的局部与部分上述的第一开口。
13.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接地片。接地片组装且被夹持于两个内壳部件之间。
14.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由于绝缘本体的第一部件配置于内壳并
局部迭置于外壁面,并使端子的对接端通过内壳的第一开口而延伸至对接插槽,接着以第二部件组装至内壳的外壁面并遮蔽第一开口与对接端,而后再以屏蔽片配置于内壳的外壁面并迭置于第二部件上。据此,上述构件在组装时能够预先施加一压力在配置于端子上,并让这些端子伸入对接插槽的部分因上述构件的迭置而具有良好的弧高共面度,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电连接器中与端子相关的构件在生产制造上的正位度,并降低电连接器中与端子相关的构件的生产困难度,从而提升电连接器在生产制造上的良率。
15.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局部构件的剖面图。
18.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19.图5至图7分别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20.符号说明
21.100:电连接器
22.110:内壳
23.110a、110b:内壳部件
24.111:对接插槽
25.112:内壁面
26.113:外壁面
27.114:第一开口
28.115:第一定位槽
29.116:第二开口
30.117:第二定位槽
31.118:承靠部
32.120:绝缘本体
33.121:第一部件
34.121-1:定位凸块
35.121-2:第三定位槽
36.122:第二部件
37.130:端子
38.131:对接端
39.131-1:弧面
40.140:屏蔽片
41.141:弯折接触部
42.142、143:定位弯折
43.150:外壳
44.151:容置空间
45.160:接地片
46.a1:对接轴向
47.g1:间距
48.x-y-z:直角座标。
具体实施方式
49.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后续构件的相关描述与参考。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例如是应用于缆线的type-c连接器,且适于沿对接轴向a1(相当于x轴向)与另一电连接器(未绘示)相接。
50.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局部构件的剖面图。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爆炸图,其中图4进一步地省略部分构件以利于辨识其余构件的相对关系。需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说明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关系,图2省略绘示外壳150。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包括内壳110、两个绝缘本体120、多个端子130、两个屏蔽片140及外壳150。
51.在本实施例中,内壳110具有对接插槽111、内壁面112与外壁面113。内壁面112朝向对接插槽111,外壁面113背离对接插槽111,且另一电连接器适于沿对接轴向a1与内壳110的对接插槽111相接。此处,内壳110是由两个内壳部件110a、110b组成封闭环形结构并形成对接插槽111,且两个内壳部件110a、110b相对于对接轴向a1呈对称设置。
52.请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绝缘本体120与两个屏蔽片140相对应且配置于内壳110。两个绝缘本体120沿z轴局部迭置于内壳110的外壁面113,且两个屏蔽片140沿z轴配置于内壳110的外壁面113。这些端子130沿所述排列轴向(相当于y轴向)排列,且这些端子130分别配置于两个绝缘本体120。
53.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绝缘本体120相对于对接轴向a1呈对称设置,且两个屏蔽片140相对于对接轴向a1呈对称设置。内壳110具有多个第一开口114,端子130从外壁面113通过第一开口114而突出于内壁面112并延伸至对接插槽111,以利于与另一电连接器相接。每一个屏蔽片140沿z轴迭置于相对应的绝缘本体120上,以局部覆盖前述端子130伸入对接插槽111的部分。
54.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绝缘本体120与相对应的屏蔽片140沿z轴配置于内壳110的内壳部件110a,而另一个绝缘本体120与相对应的屏蔽片140沿z轴配置于内壳110的内壳部件110b。
55.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20包括第一部件121与第二部件122,端子130配置于第一部件121并随第一部件121组装至外壁面113,其中端子130的对接端131(标示于图2)穿过内壳110的第一开口114而延伸至对接插槽111。第二部件122组装至外壁面113而遮蔽第一开口114与对接端131。正由于绝缘本体120与屏蔽片140配置于内壳110的外壁面113,且每一个屏蔽片140沿z轴迭置于相对应的绝缘本体120上,使得上述构件在组装时能够预先施加一压力在配置于绝缘本体120的这些端子130上。藉此,让这些端子130伸入对接插槽111的部分具有良好的弧高共面度,从而能够有效控制与端子130相关的构件(例如是绝缘本体120及屏蔽片140)在生产制造上的正位度,并降低与端子130相关的构件(例如是绝缘本体120及屏蔽片140)的生产困难度,从而提升电连接器100在生产制造上的良率。
56.此处,弧高共面度(degree of coplanarity)为这些端子130伸入对接插槽111的部分的弧面的重合度。正位度为用以管制绝缘本体120及屏蔽片140的几何形态和正确位置的偏移程度。
57.请参考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接地片160。接地片160组装并被夹持于两个内壳部件110a、110b之间,且局部突出于内壁面112。当电连接器100与另一电连接器相接时,接地片160适于夹持另一电连接器,以使另一电连接器稳固地位在内壳110的对接插槽111中。
58.此外,请参考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50具有容置空间151,以沿对接轴向a1将内壳110、两个绝缘本体120、这些端子130、两个屏蔽片140及接地片160容纳于容置空间151。
59.图5至图7分别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在此以图2所示内壳110(特别是内壳部件110a)作为基准,而逐次将其上方的端子130、第一部件121、第二部件122、屏蔽片140逐次迭上以形成图5至图7的不同状态。以下进一步说明电连接器100。
60.请先参考图2、图3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端子130具有前述伸入对接插槽111并突出于内壁面112的对接端131,且这些对接端131分别具有弧面131-1。另一电连接器适于沿对接轴向a1插设于内壳110的对接插槽111并与这些端子130的这些对接端131相接。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4连通内壁面112与外壁面113,且这些端子130的这些对接端131分别自内壳110的外壁面113穿过这些第一开口114并使端子130的末端抵靠于内壳110的承靠部118。如此,相较于习知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对接端呈悬空的状态,本实施例的这些对接端131的这些弧面131-1能够具有良好的弧高共面度。
62.接着,请参考图2、图5与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件122从第一部件121结构接续地沿x轴延伸并覆盖且遮蔽这些第一开口114与端子130的对接端131,且第二部件122位于这些端子130与相对应的屏蔽片140之间,相当于遮蔽这些端子130从第一部件121延伸出的所述部分。换句话说,第一部件121与内壳110沿对接轴向a1存在间距g1,如图5所示,而第二部件122实质上于组装在内壳110后即会填置于所述间距g1。
63.在此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21与这些端子130例如是藉由埋入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技术完成所述结合,但不以此为限。同时,第一部件121及第二部件122为独立的两个构件而可分件组装,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视制作工艺的需求,而以一体成型的手段制作第一部件121及第二部件122。
64.请参考图3、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部件121具有定位凸块121-1,且内壳110具有相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15。每一个第一部件121的定位凸块121-1嵌合于内壳110的相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15,以限制结合至第一部件121的这些端子130在对接轴向a1及排列轴向上的移动。
65.请参考图2、图6与图7,在本实施例中,内壳110具有多个第二开口116,且这些第二开口116连通内壁面112与外壁面113。每一个屏蔽片140包括多个弯折接触部141,且这些第二开口116与这些弯折接触部141相对应。每一个弯折接触部141自外壁面113穿过相对应的第二开口116并突出于内壁面112,而与插设于内壳110的对接插槽111的另一电连接器)相接。
66.详细而言,每一个屏蔽片140具有沿z轴延伸的定位弯折142、143,且内壳110具有
与定位弯折142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117,第一部件121具有与定位弯折143对应的第三定位槽121-2。每一个屏蔽片140的定位弯折142沿z轴嵌合于内壳110的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117,且定位弯折143嵌合于第一部件121的第三定位槽121-2,以限制屏蔽片140在对接轴向a1及排列轴向上的移动,同时兼具屏蔽片140分别与内壳110、第一部件121的固定关系。
67.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由于绝缘本体配置于内壳并局部迭置于外壁面,且屏蔽片配置于内壳的外壁面并迭置于绝缘本体上,使得上述构件在组装时能够预先施加一压力在配置于绝缘本体的这些端子上。藉此,让这些端子伸入对接插槽的部分因上述构件的迭置而具有良好的弧高共面度,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电连接器中与端子相关的构件在生产制造上的正位度,并降低电连接器中与端子相关的构件的生产困难度,从而提升电连接器在生产制造上的良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